廣告區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4月7日!高股息ETF會拖慢你複利投資的速度!

 

新聞說:ETF夯 3投信去年賺逾一股本,儘管ETF經理費率相對主動式基金低,然國內ETF熱也為國內投信獲利另闢開財源。據各投信公告的去年獲利顯示,發行ETF前十大投信中,有3家去年賺上逾一個資本額。依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2023年底發行ETF前10大投信中,只有元大投信、國泰投信的ETF規模過7,000億元,分別1兆2,170億元、7,015億元,然而至2月底時,ETF規模超過5,000億元,又多了2家─富邦投信(5,013億元)、群益投信(5,916億元),接下來還有8檔ETF正在等待募集或審核中,未來即將進入市場。從近期主動和被動基金募集成績即可立判高下,3月份3檔ETF少則195億元、多則1,752億元,投信主管表示,即使被動式基金也有投資盲點,主動式基金未必不好,但ETF買盤是不請自來,主動基金銷售卻像「老牛拖車」一樣,除了少數主動型明星基金外,從近期銷售實績看,投資人選擇站在ETF那一邊。ETF銷售也為投信帶來好收益。據碁石智庫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ETF的經理費達91億元,較2022年增加20億元,其中以元大投信的32.9億元最大,其次為國泰投信的17.4億元、富邦投信的13.8億元,中信投信也有10億元來自ETF的經理費入帳,群益投信則有7.3億元、復華及凱基分別為4.3億元、2.8億元。碁石智庫負責人陳如鈊指出,目前16家有發行ETF的投信只有2家是外資,其餘14家都是本土業者,ETF經理費收入占這16家投信總營收的32%或占總經理費的40%。基優網總主筆白富美表示,ETF主要發行投信業者元大投信,管理資產規模居業界最大,占其業務比逾84%,ETF對營收獻度最直接,在所有發行ETF投信中,元大投信營收和淨利均居冠;另發行ETF對投信規模貢獻度則以中信投信最明顯,中信投信的ETF管理資產規模占比近72%,ETF成長帶動該投信營收和淨利增加,去年每股盈餘高達16.53元,稱霸業者。前10大發行ETF投信的2023年每股稅後純益逾10元者,除中信投信外,元大投信以及國泰投信,每股稅後純益分別是11.22元及11.82元。

A大回答:大家看2022到2024年這三年投信買賣超,光這兩年三個月就買了台股7489億,這僅是台股的部份,還有一些是商品,國家,債券等,近幾年台灣人就買了幾兆的ETF,這也是台股指數一直上漲的原因,這些ETF業者要的就是管理費及手續費,金控旗下有很多子公司,有券商,有保險公司,有銀行,之前台灣人很愛買基金,後面基金被看破手腳後,金控旗下的保險公司就推台幣,人民幣,美元,澳幣等保單,那幾年台灣人也是超級愛買保單的,這幾年保單也被看破手腳,現在就換金控旗下的投信部份及券商聯合發行ETF及賺交易手續費,這幾年應該光管理費及手續費就是賺到盆滿缽滿,一開始出的ETF算是很正派,了不起就是每年收個0.5%左右的管理費,後面走火入魔,想要賺很多錢,所以就設計一些商品,反向,高股息,主題式的ETF,這些ETF就能大量的換股,每年就能賺到很多的手續費,也拜這些ETF所賜,台股中個股的股價愈來愈高,以前遙不可及的價格最近都出現了,例如廣達都敢從60元漲到快300元,緯創敢從26元漲到160元,一開始ETF是鎖定台積電,那時很多ETF都買台積電,後面發覺效果不好,大家應該能理解一件事,想要讓投資人買ETF,一定要讓ETF股價一直上漲,當初ETF很多標的都買台積電,也不一定能透過持有台積電讓ETF股價狂漲,後面主題式ETF,再來就是最近的高股息ETF,現在ETF發行商已經找到發財的秘訣了,也就是高股息ETF買相同幾檔的成份股,這樣ETF股價就能一直上漲,投資人就會一直解保單,解定存的進來買高股息ETF,這些ETF發行商主題是高股息,當ETF拿了大量資金進去買之後,那些成份股就不會是高股息,之後就能名正言順的大量換股,高股息月月配設計真的是很聰明,除了投信能每年賺管理費,券商能賺手續費,連銀行都能賺匯股息手續費,真的是一魚三吃,金控旗下所有的子公司都能賺錢,本來一年只能賺一次匯股息手續費,現在一年能賺12次,這可真的是香。

一般討論區網友說:每樣投資商品都有其特性與優缺點,沒有絕對的好壞,重點還是在於是否能達到你理想中的目標。但很多人會”誤會”這個商品適合自己,但如果再進行深層一點的思考,結果可能會不一樣。以下4個評估要點可以參考看看:股息不是利息很多人會把股息當成是被動收入,過於專注殖利率,把配息當作是一項穩定的投資收入,甚至類比銀行定存的利息。但嚴格來說股息與利息的性質完全不一樣,如果把股息當成利息,就容易會忽略投資實際的總報酬率。那麼股息跟利息差在哪呢?1.總價值的變化,股息配發時,股價同時會降低,所以總資產不會有變化;利息配發時,不影響投資標的的價格,所以總資產會增加。2.股息稅,如果你有買美股,配發股息時都會被扣30%的股息稅,但是利息不會被扣稅。在美國,股息的英文是“Dividend”,利息的英文是“Interest”,連名稱都不一樣了,也就表示其性質上的不一樣。3.實際獲利的時間點,領到股息時來不能算實際賺到,要實際賺到股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填息」,而填息的時間長短不一定;利息在領到的那一刻就等於是實際賺到了,不用等待其他條件。如果你喜歡現金流,我會建議應該專注於利息這類不影響本金的被動收入來源,像是債券的利息、定存或借貸的利息。其他類的像是房租收入、自動化事業的收入等等,在本質上會比股息的收入來得好一些。不然股息在理想的狀況下只是幫你做「部分獲利了結」的動作而已;在不理想的狀況下就是拿你自己的本金配給自己罷了。所以分清楚你想要的是股息還是利息很重要!股息再投入,學習投資後,會了解到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那就是「複利」。複利是指把領到的利息再去買資產,產生利滾利的資產放大效果。所以在領到股息後要把配息再投入才會有複利的效果。(但其實股息再投入雖然有複利,但效果反而會打折,這部分詳細說明可以看下個標題。)不過在股市中,不是只有配息再投入才有複利的效果,即使不配息在市場上成長也能有複利般的效果,所以股息再投入反而變成了多此一舉的行為。如果股息領到不投入就沒有複利效果;如果領到股息會再投入又只是多此一舉,那麼為什麼還要在意有沒有領股息?

追求資產放大效果,「你的投資目標是什麼?」,當然每個人的投資目的或是想要的效果都不太一樣,但很多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盡早累積到足夠的資金可以財務自由,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或者是生活得更有餘裕、有底氣可以隨時擺脫不想要的生活。像我自己就是想盡快累積資產到一個足夠的程度後,可以不用工作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因此,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想追求在能承受的合理風險下,追求極大化的資產放大效果!那麼高股息就可能不太適合我,為什麼呢?因為根據歷史走勢與金融相關研究指出,高股息ETF的總報酬率,在長期下是難以高於市值型ETF的。雖然未來無法預測,但根據機率去判斷,我會去選擇成功機率比較大的,而不是選擇一個機率比較小的,那就比較像是賭博而不是投資了。如果你在意的不是盡早累積資產到一個程度,只是想要建立現金流的投資部位,那就沒有問題,選擇高股息也許就是適合你的方法。但如果你希望資產累積速度可以快一點,但是你選擇高股息,那可能就不是適合的選擇。因此,你要確定你投資的目的是要盡快累積資產還是單純要現金流,從這方面思考你會比較清楚。股息收入的必要性,配息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吸引人的現金流收入之一,看到有錢入帳總會讓人覺得開心,但你有思考過這個被動金流的必要性嗎?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在前面了解到了股息不是利息,配股息類似於是被動賣股的一種概念。然後認真想想,你的生活上是否真的有需要配息帶來的收入嗎?舉例來說,許多偏好配息的人都是想要打造能讓自己退休的被動收入,或是退休時能有足夠的被動收入。那麼年輕時處於累積資產階段的你,有需要每月金流的理由嗎?你可能發現了,如果本業收入足夠,且沒有特殊需求的話,其實你並不一定需要股息帶來的現金流。這些特殊需求指的像是償還貸款(房貸、質押利息)、心理作用之類的。所以沒有必要的話,會更建議在累積階段的時候不用追求領股息,讓資產在市場上持續成長,效益會更好。

配息再投入會降低複利,剛開始接觸投資你應該都會學到配息要再投入才會有複利效果,資產才會累積的比較快。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是,你知道配息再投入其實可能會降低複利效果嗎?先來觀念回顧,配息後股價會下跌,持有資產總價值不會變,假設100元股票配息10元,配息後你會有90元股票加10元現金。而股票除息日到股息入帳中間大概間隔有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過後股價不一定一還是會一樣在當時除息時的價位。假設這一個月股價下跌10%,股息再投入後,你會持有81加10等於91元價值的股票。相比不配息情況跌10%等於90元的價值,多了1元。再假設這一個月股價上漲10%,股息再投入後,你會持有99加10等於109元價值的股票。相比不配息情況漲10%等110元的價值,少了1元。也就是說下跌時你有10%資金避開了10%下跌風險,股價下跌貌似讓你再投入可以撿到便宜,但其實你投入的資金還是10元價值,並不會因為股價變低而比較有利。(因為股價高低不會影響投入價值),反過來說,上漲時你有10%資金錯過了10%的漲幅機會,股價上漲後你再投入雖然不影響你投入的價值,但配息卻反而讓你錯過資金空窗這段時間的漲幅,所以這種情況反而是在降低複利效果。用100元舉例可能沒什麼感覺,如果是100萬就差了1萬、1000萬就差了10萬。而且股市漲跌時間通常是牛市時間比較長;熊市時間比較短,所以理論上來說我們在股市中遇到上漲的機率會比較高一些,如此一來配息對複利成長來說會比較不利。再提到一個點是,領息的投資人為了避免被說左手換右手很喜歡用填息的說法來反駁(但左手換右手是一個資產性質轉換的事實,跟填不填息無關),因此也很喜歡高股息股票或ETF能夠快速填息,這樣股利就會覺得算賺到。但如果真如領息的投資人偏好的快速填息狀況,那麼在股息實際入帳前就填息也就等於是在助長降低複利的效果,這樣到底該不該開心呢?我覺得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有空可以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A大回答:上面那位網友說的高股息ETF的觀點是正確的,不過在一般討論區被買高股息ETF的人散戶酸到爆,我用簡單的幾句來說一下我認為對高股息ETF缺點的看法,1、公司無法複利再投入,2、個人要繳更多所得稅及二代健保,3、會拿本金及差價平準金當股息配,4、會去持有不是高股息的個股,5、會頻繁的去更換持股,6、每年會收管理費及手續費,很多散戶很短視,希望每個月都拿到股息,但他們沒有想過獲利是需要本金去賺出來的,我舉個例,今天你拿120萬開店,結果每個月要拿1萬回來,一年後要拿12萬本金回來,你告訴我這間店能高成長或是有競爭力,那就是說給鬼聽的,很多投資人誤認為高股息ETF就是能每年穩賺8到10%股息,還能賺到差價,這其實就是ETF發行商聯合造市產生一時假象,我常說目前高股息ETF有點像龐氏騙局,道理在於只要沒有新的資金投入後,之前的ETF就無法產生高股息及差價獲利,現在ETF發行商策略很簡單,就是拿新發行的ETF去買舊的ETF,這樣就能把舊的ETF股價炒高,舊ETF在換股時就能賺到差價,這些錢就能拿來配出高股息,但哪天沒有新的ETF去抬高舊ETF的股價時,這些ETF就只能靠持有的成份股配出來的股息來當投資人的股息,現在這些高股息ETF持有的成份股利率都僅有2到4%,每年扣掉0.5%管理費,0.5%換股手續費,是要怎麼配出8到10%的高股息出來,更不要說賺到差價,所以高股息ETF哪一天沒有人要申購時,就是高股息ETF泡沫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懂這道理,就像之前我在超商聽到兩個年輕人的對話,他們明知某一個投資項目是龐氏騙局,也就是老鼠會,他們覺得自己加入的時間比較早,一開始是能賺到錢的,只要在龐氏騙局破之前跑就行了,但往往大部份的人都是跑不掉的,懂一些高股息ETF什麼時候可能會泡沫,這對投資者也不是什麼壞事,不要在泡沫破之前一直在罵提醒的人,出事後才在那哭哭啼啼的組自救會,有時候我是覺得這些人其實是不值得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