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說:美國財經網媒商業內幕4日報導,華爾街富豪出身的盧特尼克3日接受財經媒體CNBC節目Squawk Box訪問。他表示,美國打算把晶片製造業從台灣轉移到美國。美國2日宣布的新關稅未列入半導體,盧特尼克說,川普仍在研究美國如何在晶片製造業重新立足:川普將深入研究相關問題,之後會討論如何把所有半導體製造從台灣轉回國內。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自我保護,美國得有保護自己的能耐。盧特尼克還質疑,美國電子用品為何以台灣製造為主:以前都在我們境內製造。我們的政策讓台灣整盤端走。我們人手一支iPhone,它是大家的心頭好。為什麼iPhone必須在台灣、中國製造?為什麼不能在美國用機器人製造?你曉得川普怎麼說嗎?他說,iPhone即將在美國生產製造。

A大回答:昨天我在另一個頻道有提到一個陰謀論,也就是馬思克對川普下指導棋,要逼製造業回到美國去,川普及馬思克也是知道美國沒有奴性很強的工人,所以他們就計劃用人形機器人當工人,馬思克有佈局AI及人形機器人,今年預期生產5000台左右,明年就會生產到五到十萬台,後年可以生產到50萬到100萬台,這些人形機器人就會比落後國家的工人更耐磨,耐操及耐高溫,這些人形機器人甚至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最終成本也有可能會比落後國家低,如果工廠一直在中國,越南及印度的話,這些人形機器人就不容易取代工人,我這樣說好了,企業如果有便宜的工人,他們何必去投資買人形機器人,一開始的人形機器人成本一定是比落後國家工人高,要是川普逼所有的企業回到美國設廠,那馬思克的人形機器人就會變成首選,畢竟中國製造的人形機器人不可能進到美國,這應該很好理解吧,要是美國大量買中國製造的人形機器人,中國要是在人形機器人放個木馬或後門程式,未來直接就是直接上演木馬屠城記,所以美國的人形機器人一定是會用美國製造的人形機器人,也就是馬斯克製造的,一開始消費者一定不可能去用人形機器人的,因為環境太複雜,但製造業這種單一的環境就是很適合人形機器人,只要川普讓製造業回到美國,那製造業就一定要用自動化工廠,要嘛就是機器手臂,不然就是人形機器人,這對馬斯克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機,這即可以帶給馬斯克巨大的商機,又能讓製造業回到美國,不過這應該是無助於美國就業,也許就像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這樣,一個超級工廠員工約8000到兩萬人,裡面都是高度的自動化,不過目前人形機器人還不夠成熟,之前劉董說過,前面八成讓AI來做,那速度非常的快,但後面兩成就會顯的很慢,大家最近常常有用AI程式,確實可靠度就八成左右,並不會是百分之一百,不過AI很有可能在接下來三到五年取得巨大的進展,要讓企業到美國佈局製造業,時間差不多也是兩到三年,這時間是對的起來的,所以代工廠有一些會到美國設立工廠,之後一定就是朝向自動化工廠,不然就是靠人形機器人來製造,但初期還是需要老師父在裡面去微調的,也許五年後自動化工廠的成熟度才會更高,以目前川普這樣課關稅,企業根本反應不過來,所以川普目前敢真的硬幹的機率真的就是不高,敢真的硬幹,那美國人3C產品可能都買不到或是超級貴。
馬斯克未來五年預期能製造多少自動化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
研究顯示,馬斯克未來五年可能生產約150萬至310萬個Optimus機器人。
由於生產計劃存在不確定性,數字範圍反映了可能的變動。
背景
埃隆·馬斯克主要通過特斯拉的Optimus項目從事人形機器人開發,這些機器人既是自動化機器人,也是人形機器人。根據最近的聲明和報告,我們估計未來五年的生產數量。
生產計劃概述
根據多個來源,特斯拉計劃從2025年開始逐步增加Optimus機器人的生產:
2025年:預計生產數千至1萬台,主要是用於內部使用。
2026年:計劃生產5萬至10萬台,開始對外銷售。
2027年:預計生產50萬至100萬台,顯示顯著增長。
2028年和2029年:由於缺乏具體數據,我們假設與2027年相似,生產範圍可能在50萬至100萬台之間。
總體而言,累計生產量估計在150萬至310萬台之間,具體取決於生產能力的擴展和市場需求。
詳細調查報告
埃隆·馬斯克未來五年預期能製造多少自動化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我們基於多個來源的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重點關注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項目,因為這是馬斯克目前主要的人形和自動化機器人計劃。以下是我們的調查結果,涵蓋了所有相關細節和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與分析
我們首先通過網絡搜索收集了有關馬斯克機器人生產計劃的信息,特別關注特斯拉Optimus的生產預測。以下是主要發現:
2025年的生產計劃:根據Electrek的報導,馬斯克在2025年1月表示,特斯拉計劃生產約1萬台Optimus機器人,但更有可能達到數千台。另一個來源Investing.com提到,2025年計劃生產數千台,具體數字未詳述。我們參考X上的帖子,例如@marcvanderchijs和@CyberCabDavid,分別提到2025年生產5000台和年底達到每周600台(年產約31,200台)。綜合這些信息,我們估計2025年的生產範圍為2000至10,000台,平均約7500台。
2026年的生產計劃:Wccftech和Investing.com報導,馬斯克表示2026年計劃生產5萬至10萬台。X上的帖子@marcvanderchijs提到2026年可能達到50萬台,但另一個帖子@marcvanderchijs說5萬台,顯示信息不一致。我們取5萬至10萬的範圍,平均約75,000台。
2027年的生產計劃:根據Wccftech,馬斯克提到2027年將生產50萬至100萬台,這是基於2026年的生產量再乘以10的計劃。平均約75萬台。
2028年和2029年的生產計劃:由於缺乏具體數據,我們假設生產規模與2027年相似,範圍為50萬至100萬台每年。平均值分別為75萬台。
以下是詳細的生產估計:總生產量計算,最低總生產量:約155.2萬台。最高總生產量:約311萬台。平均總生產量:約233.1萬台。因此,總生產量估計在150萬至310萬台之間,反映了數據來源的不確定性和可能的生產變動。其他考慮,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字基於公開聲明和分析師預測,可能受到技術挑戰、市場需求和生產能力的影響而改變。馬斯克的計劃顯示未來幾年生產將快速增長,但具體實現程度仍有待觀察。X上的帖子顯示了一些爭議,例如生產數量的不一致(例如2026年50萬 vs 5萬),這增加了估計的複雜性。結論,綜合所有信息,馬斯克未來五年預期能製造的自動化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主要是Optimus)數量在150萬至310萬台之間。這一範圍考慮了多個來源的數據,並假設2028年和2029年的生產與2027年相似。
鴻海這類代工廠在美國建一條自動化產線去組裝蘋果手機,電腦及筆電要花多久時間?
鴻海這類代工廠在美國建立一條自動化產線來組裝蘋果手機、電腦及筆電,預估需要18個月到36個月(1.5到3年),具體時間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自動化設備部署、勞動力和供應鏈調整。研究顯示,鴻海在中國鄭州「iPhone City」這樣的超大規模工廠建設耗時約2年,但美國的高勞動成本、供應鏈限制和法規要求可能延長時間。
一個意想不到的細節是,鴻海在美國的自動化經驗有限,過去在威斯康辛州的計畫(2019到2021年)大幅縮減,顯示其可能需要額外時間適應美國環境。
詳細報告
背景與脈絡
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擁有豐富的自動化產線建設經驗,尤其在中國大陸(如鄭州「iPhone City」工廠,日產50萬台iPhone)。然而,在美國建立自動化產線面臨不同挑戰,包括更高的勞動成本(美國工人薪資約為中國的3到5倍)、供應鏈不完整(例如螺絲等小零件需進口)以及更嚴格的法規和環境要求。以下分析鴻海在美國建線的時間需求。
影響時間的關鍵因素與估計
基礎設施建設(6到12個月)
場地選擇與建設:鴻海需要選址、購買土地並建設廠房。以2024到2025年鴻海在德州休士頓的投資為例,購買土地和設施(3300萬美元和1.42億美元)後,基礎建設可能需6到12個月。美國的建築許可和環境評估流程較中國繁瑣,可能延長至12個月。
電力與基礎設施:自動化產線需要穩定電力供應,美國部分地區(如德州)電力基礎設施完善,但若需新建變電站或升級,可能增加3到6個月。
自動化設備部署與調試(6到12個月)
設備採購與安裝:鴻海已開發自有自動化機器人「Foxbots」(每年生產1萬台),但在美國部署需考慮運輸、安裝和適應當地電壓標準(如美國110V vs. 中國220V)。此過程約需6個月。
調試與測試:自動化產線需與蘋果的設計規格匹配,例如iPhone 16的按鈕安裝自動化(2024年因缺陷率高而延遲)。調試可能需3到6個月,尤其在美國缺乏熟練技術工人(中國有大量工具機技術人才,美國則需重新培訓)的情況下。
供應鏈調整與認證(6到12個月)
零件供應:美國本地供應鏈不完整,例如2019年蘋果在德州組裝Mac Pro時,因一個小螺絲供應不足(當地機加工廠每天僅能生產1000個,中國可快速供應數百萬個),導致測試延誤。鴻海需建立本地供應鏈或進口零件,需6到9個月。
蘋果認證:蘋果對供應商有嚴格標準(如化學安全、勞動條件),認證流程可能需3到6個月,特別是自動化設備需確保缺陷率低於1%。
勞動力培訓與法規適應(3到6個月)
工人培訓:自動化產線仍需少量工人負責監控、測試和物流。美國工人缺乏中國工人那樣的「職業技能」(如工具機操作),培訓可能需3到6個月。
法規與工會:美國勞動法規嚴格(如加班限制、最低工資),工會可能要求更高福利(如威斯康辛州計畫中,當地要求更高薪資),適應這些要求可能需額外3個月。
總時間估計
綜合以上因素,鴻海在美國建立一條自動化產線的總時間預估如下:
最快情況(18個月):基礎設施建設6個月,設備部署6個月,供應鏈和認證6個月(部分流程並行)。
平均情況(24到30個月):基礎設施建設9個月,設備部署9個月,供應鏈和認證9個月,勞動力和法規適應3個月。
最慢情況(36個月):若遇到供應鏈瓶頸(如螺絲問題)、法規延誤或自動化缺陷率問題,總時間可能延長至3年。
比較與參考
中國經驗:鴻海在鄭州的「iPhone City」工廠(2010到2012年)建設耗時約2年,但中國政府提供了15億美元補貼、快速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電廠)和大量熟練工人,這些條件在美國難以複製。
美國經驗:鴻海在威斯康辛州的計畫(2017到2021年)原承諾投資100億美元,創造1.3萬個就業機會,但因勞動成本高和市場需求變化,2021年縮減至6.72億美元和1454個職位,顯示其在美國的適應難度。
挑戰與不確定性
成本壓力:美國勞動成本高(約每小時20到30美元,中國僅5到7美元),即使自動化也需高昂初始投資(例如Foxbots部署成本高)。
供應鏈限制:美國缺乏完整的電子供應鏈,需進口零件可能受關稅影響(如川普2025年3月對汽車徵收25%關稅,可能擴大到電子產品)。
自動化挑戰:鴻海雖有自動化經驗,但美國環境可能導致缺陷率上升(如iPhone 16按鈕自動化延遲),需更多時間調整。
結論:鴻海在美國建立一條自動化產線組裝蘋果手機、電腦及筆電,預計需18到36個月,平均約2到2.5年。時間長短取決於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供應鏈調整和自動化技術的適應性。鑑於美國的高成本和供應鏈挑戰,鴻海可能需更多時間和資源來實現與中國同等的效率。

A大回答:鴻海今年有獲利第二隻腳,如果鴻海僅是2019年那個僅靠蘋果獲利的公司,這一次如果川普要是真的實施4月2日的對等關稅,那鴻海的獲利就會大幅度的受到影響,因為川普這一次是把所有的出口到美國的路都堵上,我個人覺得4月2日的對等關稅稅率幅度及範圍太誇張了,川普不一定敢真的實施,要是川普真的瘋起來去實施,鴻海代工蘋果的產品就會出現營收及獲利減少的情況,鴻海是採合約製造,當蘋果產品被課了高額的關稅,那一定會造成美國消費市場大幅度的衰退,最終也會影響到鴻海的營收規模,不過鴻海今年有AI伺服器獲利當第二隻腳,目前AI伺服器的需求是很瘋狂的,也就是美國如果不能出貨,就優先供貨給非美國的市場,短時間內還是能提供鴻海一定的獲利支撐,這是不是很好理解呢?原本AI伺服器會優先供貨給美國,鴻海的AI伺服器應該是在越南,台灣及墨西哥製造,這部份如果出口給美國,就會被課很重的關稅,目前是還沒有生效,我就當真的會生效,由於AI伺服器供不應求,所以在川普還在和全球玩心理戰時,AI伺服器是能先出貨給非美國的市場,之前美國一直想要在AI產業打敗中國,如果4月2日的關稅真的課下去,美國的AI產業發展一定會慢下來,我這樣說好了,一樣的GB200,賣到美國要加個三成到四成,賣到非美國就不用加那三成到四成關稅,你覺得誰會先買及買的比較多?當然就是非美國的國家,而且目前是供不應求,不像蘋果產品這樣已經飽和,蘋果的手機,電腦,筆電,平板只要一漲價,很有可能消費者就不一定會買單,但是AI伺服器就算漲價,雲端公司也會買,如果美國的雲端公司不買,那就會被非美國的國家及企業先買走,別的國家及企業在AI發展速度就會超過美國,因為鴻海今年有AI伺服器的第二隻腳當獲利,所以就算4月2日那種誇張的對等關稅實施下去,鴻海今年能賺10元也是沒問題的,4月2日那種誇張的關稅課下去,就會把鴻海今年本來要增加的獲利全部抵消,不過我覺得四月二日那誇張的對等關稅不一定會課,而且課下去對美國企業影響是最大的,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也很大,明年川普的政黨還要選舉,最近兩天美股跌爛了,美國的人民也會感到痛苦及不爽,我這樣說好了,台灣的股市大跌,雖然不是執政黨造成的,但有多少人現在會不爽執政黨處理事情比較慢的行為,明明就不是台灣的政府造成的,但因為股市大跌,執政黨處理速度慢就會讓人民不爽,那就更不用說美國是川普讓美股血崩的,大家就會知道美國人民對川普不爽的程度會有多高。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