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4月30日!鴻海中融資及借券賣出持續減少!序言

4月30日!鴻海中融資及借券賣出持續減少!作者:A大!台股連續四天上漲,今天雖然僅有上漲兩點,不過也算是上漲,近四個交易日下來,台股分別上漲393點,161點,198點及兩點,台股的融資持續的減少,融券持續的上升,這就形成很搞笑的情況,散戶因為在4月7日到9日被嚇破膽,接著10日開始放空台股,結果一路被軋空到今天,很多個股都已經漲超過4月2日的位置,會有一些散戶不知道為什麼,其實近期川普豁免的產品愈來愈多,中國也豁免愈來愈多產品,因為川普的關稅沒有進一步的惡化,以目前指數的位置對上川普的關稅政策,本來就是算超跌,川普從去年11月就選上美國總統,三大法人及空方從去年11月就開始賣出手上股票及放空,在4月2日之前,股市及個股早就跌了一大段了,最近川普的關稅政策愈來愈明朗,昨天川普宣布補貼美國製造汽車,第一年給予車輛價值3.75%的補償額,第二年給予車輛價值的2.5%,這個策略就和我之前推測的一樣,製造業本來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回到美國,川普一定要給製造業時間去蓋工廠,大家還記得之前我說川普不會課半導體關稅,原因就是半導體影響最大的前二十名中,其中有十間是美國公司,重點是影響很大的企業中,大部份都早向川普跪下來了,例如台積電要去美國投資1000億美金,輝達,蘋果,甲骨文,軟銀,OpenAI計劃未來四年在美國投資五千億美金,接下來蓋廠及投資就是需要時間,現在川普再去課半導體關稅的話,根本就無法逼任何國家及企業坐上談判桌,所以不會課的機率當然就很大。

貝森特也說,美國政府將願意為遷廠的公司,提供工廠遷廠、購買調整新設備的費用,這就是所謂的胡蘿蔔加大棒,對企業來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企業要能賺錢才能永續經營,大部份的企業到美國投資,一定會選擇在美國借錢的,要是企業到美國賺不到錢,那美國僅是多了一大堆呆帳罷了,所以川普也不可能讓到美國的企業不賺錢,之前一直說要廢除的晶片法案,很多人都以為廢除了,其實這不是川普說兩句話就能廢除的,川普就算想廢除,還需要國會同意,成功的機率僅有15到20%,比開除鮑爾成功的機率更低,開除鮑爾成功機率還有20到25%,很多散戶不會去持續追蹤川普關稅事件,他們就一直覺得好可怕,好危險,看到股市反彈一些就賣出,其實股市之所以會一直反彈,原因是因為新出來的資訊是正面的,夠多正面的資訊累積出來後,使得關稅對企業獲利的影響就會變的比較小一點,目前美國對全球課徵10%的關稅,其實只需要在美國商品漲5%就能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了,美國人民感覺不出來10%關稅的,大家看美債有7成以上是美國人持有,川普透過課關稅去把美國人手上的錢拿走,這就是解決美債的好方法,只要川普如果說關稅是要美國人民買單,那美國人就會抗議,所以就透過一些洗腦的方式讓支持川普的人覺得是中國付或製造商付,川普靠五成多的選票選上總統,現在支持率剩四成不到,但是還是能持續當總統,而且能透過洗腦四成人去對美國全民去課稅。

昨天美超微給出第一季的營收及獲利預期,第一季會落在營收45億至46億美元,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29至31美分,遜於預期的53美分,很多散戶看不懂這個新聞,以為是第二季展望,之前工業富聯也有給出類似的業績預期,工業富聯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快報,預計營業收入達人民幣1,590億到1,610億元,年增34.0%到35.6%;淨利人民幣52億到53億元,年增24.4%到26.8%,均實現高雙位數增長,創公司上市以來同期新高。公告指出,該公司已在中國大陸、美國、墨西哥等全球多地構建完備產能,可結合客戶需求靈活調度,並將持續加大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力度,昨天工業富聯第一季開出來實際是,營收為1604.15億元,同比增長35.16%,歸母凈利潤52.31億元,同比增長24.99%,一些投資人很搞笑,他們覺得美超微第一季的營收及獲利不好,這就代表第一季AI概念股的營收及獲利也會不好,但是台灣AI概念股第一季營收早就出來了,鴻海第一季營收年增24.2%,廣達第一季營收年增87.6%,緯創第一季營收年增45.4%,緯穎第一季營收年增145.1%,英業達第一季營收年增20.3%,鴻海旗下做AI伺服器的工業富聯第一季財報昨天也出來了,很明顯美超微第一季營收及獲利不好,那是美超微兩光,工業富聯第一季營收為1604.15億元,同比增長35.16%,歸母凈利潤52.31億元,同比增長24.99%,轉換成台幣的話,年增36.63%,我只能說,美超微第一季營收及獲利不好,和鴻海第一季有個毛關係,很多散戶都已經被嚇傻了,看到路邊小狗跌倒都能當成利空看待。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鴻海中融資及借券賣出持續減少! 

2、川普關稅會給企業幾年時間去調整!

3、股市大跌後散戶容易杯弓蛇影!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30日!鴻海中融資及借券賣出持續減少!

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16.36億,投信賣超台股1.79億,自營商賣超台股81.79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99.95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2636口,期貨留倉空單22730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多單11353口,今天台股成交2736.74億,上漲2.4點,漲幅0.01%,收在20235.03點,電子下跌1.66點,跌幅0.15%,收在1092.33點,金融上漲35.87點,漲幅1.81%,收在2022.75點。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台灣摩根,買了5629張,第二名的是港麥格理,買了2098張,第三名的是美林,買了1033張,第四名的是中國信託,買了517張,第五名是花旗環球,買了417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富邦,賣了4925張,第二名的是港商野村,賣了2978張,第三名的是摩根大通,賣了1610張,第四名是上海匯豐,賣了947張,第五名的是港商法興,賣了932張,今天很明顯一直有外資或主力在142.5元賣出股票,以結果論來看,應該就是小摩賣的,要是大摩及小摩打掩護戰的話,就是小摩一直把鴻海股價壓制下去,大摩今天趁機偷偷買,今天最後一筆是富邦賣出的,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外資群及主力在鴻海中一買及一賣已經佔不到便宜,大部份的投資者都已經恢復理性了,今天瑞銀買4082張,賣4030張,合計買超52張,當沖賠307萬,高盛買2570張,賣2405張,合計買超166張,當沖賠186萬,美林買2872張,賣1839張,合計買超1033張,當沖賠115萬,美林已經偷偷的連續買四天了,合計買超5243張,目前很多散戶都害怕接下來關稅不確定因素,所以持股信心不足,外資群及主力也是懂這道理,所以還是會常常透過一買及一賣想要賺差價,不過目前散戶比較不恐慌,也許漲上來散戶會賣,但是盤中下殺這種小技倆已經無法去讓散戶恐慌了,這就是真實短線客,投機客及當沖客的日常,也許他們在市場很恐慌時能一買及一賣的賺到很多差價,但是也沒有天天在過年的,股市中存在穩贏的政府及券商,這些外資群及主力短線會贏錢,自然也是會賠錢,大部份的散戶之所以賺不到錢,原因就是喜歡玩短線,不然就是一到兩年之間會被耍一次,這一次主要是集中在耍投資三到五年的股東,因為這些股東這三到五年賺太多錢了,所以很容易在112.5到125元被洗出去,只要你在這區間被洗出去,那你這三到五年就是一場空了,尤其是你資金比較大的人,一些人有使用槓桿,領到股息還需要付所得稅,投資三年只要在112.5元到125元賣出,加上股息你剛好就僅是沒賺沒賠,要是投資五年你賣在112.5元到125元,要是所得稅比較高及槓桿利息比較高的,很有可能你平均每年就賺不到2%,這算是很悲哀的一件事,鴻海五年下來每年平均賺10%,持有五年你至少是要賺50%的,會賣在112.5到125元的話,很多都是被4月7日到4月9日三根跌停給嚇傻的,明明跌破了三年線,跌破了鴻海淨值,跌破了二十年線,結果還是能恐慌的殺出,一些投資一年的人,他們的成本會在年線的184元,很有可能就是在漲到140元的過程中,也就是三年線上下賣出,一樣是會賠三成,這就是正常散戶會有的行為,鴻海接下來到2030年受惠AI產業大爆發,你就當買了六年的保單,只要在六年內解約會賠5到10%,這樣你就會想要好好的抱六年,當你持有六年以後,賺50到70%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今天外資群賣超鴻海224張,投信買超1215張,自營商賣超1653張,三大法人賣超662張,之所以今天鴻海會跌1.5元,那是因為最後一筆富邦賣3496張,這才一時的把鴻海股價打下去,這種拼最後一筆多跌的,很容易下一次開盤就會漲回來,大家應該可以發覺4月11日之後,外資群就對鴻海買多賣少,投信更是一直買,買的數量從幾百張提升到幾千張,很多投信都是0050,0056,006208這些市值型ETF買的,這些市值型ETF買了後就不太會賣,大家應該有看到這一兩天的新聞,0050的市值來到五千億,所以管理費會變的更低,這種就是贏者全拿的效應,當0050的規模愈大,管理費就會下降,這就會吸引更多想要買市值型ETF的投資人進來買,六月底0050還會一拆四,之後0050的股價又會回到一股四十幾元到五十幾元,很多散戶不會管0050一拆四,只會覺得0050股價又跌到50元以下了,覺得好便宜,之後0050分拆後,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當0050投信拿到錢後,就會拿去買台灣五十成份股,例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廣達,中華電信之類的,這些市值型ETF買了後就是不太會賣,除非散戶不投資了,這種籌碼就是我說的相對穩定籌碼,外資群目前應該也是觀察出來川普的想法,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及中國都會去豁免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像是川普豁免了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昨天還豁免了進口汽車及零件25%關稅,中國這幾天也豁免了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的關稅,今天又傳出豁免了125%從美國進口乙烷的關稅,很明顯中國及美國的關稅戰也不是僵持不下,加上川普在豁免進口汽車及零件課徵25%時給出更明確的指引,也就是美國宣布補貼美國製造汽車,第一年給予車輛價值3.75%的補償額,第二年給予車輛價值的2.5%,所以美國確實就會像我之前說的那樣,給企業兩到三年的時間,之前很多投資者是擔心川普什麼時候去取消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但以昨天川普對汽車零組件的態度來看,很明顯就是會像我之前說的,給企業兩到三年的時間,昨天美國又釋出以下資訊,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週29日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川普政府準備要全額補償把工廠遷回美國的花費,並且回溯到川普就職的1月20日。但貝森特同時也表示,美國需要的製造商是精密工業,不是紡織廠。貝森特說,美國政府將願意為遷廠的公司,提供工廠遷廠、購買調整新設備的費用。在被記者問到,中國政府一再強調沒有跟美國進行任何關稅協商,川普總統則一直說中國持續溝通,美中雙方究竟有沒有具體在討論關稅問題?貝森特回答說:我們不講誰跟誰談話,我只是要說,中國最終會發現目前的關稅稅率對中國而言不可持續。很明顯企業就是會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應,在4月2日到4月9日時,川普一付就是要立刻執行,也沒有配套措施,重點是課的還是巨額對等關稅,這才造成全球股市及債市劇烈波動,最近釋出愈來愈多的資訊,明顯就是讓企業有時間去反應,對鴻海來說,只要有個幾年的時間可以去調整,那就不會是什麼問題,在4月2日川普對全球課巨額對等關稅時,那時我就說連鴻海都反應不過來,這種連鴻海這種一流公司都反應不過來的關稅,會發生的機率就是不高,一些賣了後放空的散戶,最近就一直被軋空,他們就會無視川普及中國釋出的好消息,這些資訊足以淡化關稅戰不利的因素,之前投資者是擔心川普的關稅戰不確定,最近則是愈來愈確定了。
大家看鴻海的融資減少情況,近六周下來分別減少3628張,7345張,23062張,3343張,2581張,1522張,近兩周融券也減少了118張及208張,近五周下來借券賣出也是大幅度的減少,分別是減少15259張,4361張,21647張,10985張,2908張,三大法人及空方從去年11月川普當選就開始賣出及放空鴻海股票,最近川普關稅政策愈來愈明朗了,所以三大法人及空方自然就會去回補持股及空單,美國目前正經歷對全球課10%關稅帶來的影響,反正時間有三個月,可以讓美國人,川普及企業好好的去嚐一下關稅最終是誰買單,我一直說最終會是消費者買單,但川普為了鼓吹民族主義,就一直說中國及製造商會買單,川普一直在洗腦全球都在欺騙美國,賺美國人的錢,搶美國人的工作,這就僅是笑話而以,美國企業就是把低價的代工外包到落後國家,自己保留最有價值的部份,美國企業賺走了全世界大部份人的錢,結果川普一直在那嘴砲的說全世界人搶了美國工作及賺了美國人的錢,大家看美債有七成都是美國人自己持有的,就知道美國人的錢被誰賺走,真的就是愛說笑,如果美國的錢都被非美國國家賺走,那美債應該是九成都是非美國國家持有,而不是七成是美國人持有,一些人常常在那擔心川普會把美債搞爆炸,那種人就是半調子,他可能連美債最大持有者是誰都不知道,他一直以為美債最大持有者是中國或日本,其實中國及日本持有的美債對美國來說就是一根毛,一些人說中國最近賣美債精準打擊美國,這也是笑話而以,中國已經賣美債很多年了,中國持有美債七千八百億美金,日本持有1.1兆美金,隨著沒有新的關稅政策出來,全球股市是會持續反彈的,最近台幣一直在升值,這就會引來炒匯的資金進駐,通常美元升值對電子股獲利不好,但對股市上漲很好,畢竟資金想要進來炒台幣,央行會讓這些外資匯錢進來後就買股票,這就會推升股價上漲。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30日!川普關稅會給企業幾年時間去調整!

新聞說: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將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零件課徵25%關稅,引發汽車業界強烈反彈。不過川普在29日時簽署行政命令,調降美國政府本月稍早實施的多項「疊加」汽車關稅,緩解關稅對汽車製造商造成的經濟衝擊。綜合法新社、CNBC等外媒報導,川普29日簽署了兩項行政命令,以透過提供抵減額與部分原料關稅的減免,緩解其汽車關稅帶來的衝擊。美國商務部一名官員表示,此舉意味汽車製造商將不會同時被課徵25%進口車關稅和25%鋼鋁關稅。該官員補充說,這些措施將使產業有時間把供應鏈遷到美國。川普表示,「我們只是想在這段過渡期間幫幫他們。如果他們拿不到零件,我們不想懲罰他們。」儘管對進口汽車徵收的25%關稅仍將繼續實施,但新措施旨在降低由於多項關稅「疊加」造成的整體進口車輛關稅負擔。美國商務部一名官員表示,此舉意味汽車製造商將不會同時被課徵25%進口車關稅和25%鋼鋁關稅。該官員補充說,這些措施將使產業有時間把供應鏈遷到美國。據該行政命令,原定於5月3日生效的汽車零件額外25%關稅仍將實施,但在美國完成最終組裝的車輛,將可在兩年內獲得部分關稅補償。這些與零件相關的補償措施,包括對在2026年5月1日前組裝完成的美國製造汽車,給予相當於車輛價值3.75%的補償額。根據命令,自此之後至2027年4月30日止,補償上限將調降為車輛價值的2.5%。政府表示,補償比率的計算方式是:第一年按25%稅率課徵車輛價值的15%,第二年則課徵車輛價值的10%。目前尚不清楚汽車製造商將如何申請這項補償,但該補償措施可追溯至4月3日關稅生效之日。此次汽車關稅的放寬,是在汽車製造商與汽車政策團體持續遊說川普政府,要求緩解「疊加關稅」效應之後的結果。上週,包括代表多數大型車廠的「汽車創新聯盟」在內,美國汽車產業六大政策團體罕見聯手,遊說川普政府不要對汽車零件實施即將生效的新關稅。在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後,汽車製造商對這項預料中的舉措表示讚賞,但他們持續面臨成本激增問題。福特汽車執行長法利29日透過電郵聲明表示,「福特歡迎並感謝川普總統的這些決定,這將有助於減緩關稅對車廠、供應商與消費者的衝擊。」

A大回答:美國宣布補貼美國製造汽車,第一年給予車輛價值3.75%的補償額,第二年給予車輛價值的2.5%,這就如我一開始說的,製造業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移回到美國,一定是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的,一開始川普就是透過巨額關稅恐嚇全世界及企業,後面就是會一直延遲,但以加拿大,墨西哥這種延遲一個月,還有延遲一些被課巨額關稅九十天國家,這樣的時間還是太短,之所以川普給這麼短的時間,原因就是還想要和這些國家談判進而達成一些協議,當大家看到這裡後,就可以放心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這件事,美國也是知道製造業要移回去美國至少要兩三年,即然都給了汽車業兩年的時間,那給蘋果,戴爾,惠普的時間也是會兩三年,鴻海目前在越南,印度及墨西哥還是需要時間去擴廠,想要能供應美國市場,至少也是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對美國來說,也不會是想要讓所有的製造業都回去美國,因為美國根本沒有這麼多的勞動力,蘋果,輝達,甲骨文,軟銀,OpenAI答應接下來四年在美國投資五千億美金,這會帶動美國就業市場,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川普一定會課徵關稅,但是會給願意投資美國或移工廠回美國的企業時間,如果川普不給企業時間,那就是直接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大家也不要以為企業的執行長完全拿川普沒辦法,最近亞馬遜就想要呈現漲價商品的關稅,也就是清楚的和美國消費者說,這些商品會漲價,都是因為你們的總統川普課了關稅,大家不要以為美國人每一個人都知道關稅是要他們自己付,一些被川普洗腦的美國人,他們現在還天真的以為關稅都是中國付,都是製造商付,真的就是好傻好天真,我只能和大家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就一句話,憑什麼沒賺錢要把商品給美國人,川普還在那說亞馬遜這麼大的公司竟然要把關稅轉嫁給美國人,這種弱智才會說出來的話,不然川普以為企業是來做功德的嗎?川普以為亞馬遜能不漲價,我這樣說好了,亞馬遜向很多商家買商品,這些商家就是賺10%左右,甚至有的賺更少,川普課徵145%,那商家憑什麼把產品給亞馬遜賣,要是商家自己吸收,原本100元賺10元,現在賣100元要賠145元,是有哪個商家會蠢到賠錢賣給美國人,所以最終當然是美國人吸收成本,這場關稅戰已經愈來愈明朗了,一些製造業可以回美國的,川普一開始就先用關稅威脅,後面給這些企業幾年的時間,一些不適合移回去美國的,但也是削弱中國的實力,就讓印度,墨西哥及越南去取代中國,之前我有說過,想要徹底的解決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及毒品問題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大家想一件事,墨西哥人為什麼要非法移民及販毒呢?說穿了就是為了吃飯及工作,所以要解決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及毒品問題,那就是讓墨西哥有大量的工廠,這樣就能提供很多年青人工作,大毒梟之所以勢力很大,原因是墨西哥年輕人沒有工作,要是很多工廠在墨西哥,時間久了後,大部份的年輕人都進工廠了,也沒有人想要去做每天刀口舔血的工作,只要解決墨西哥就業問題,就能解決非法移民及毒品問題,這樣又能削弱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目前美國就是要把中國的製造工廠分散到印度,墨西哥,越南及美國,這樣就能有效的讓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變弱,另一方面又能解決墨西哥非法移民及毒品問題。

新聞說:中國政府目前正在尋求緩解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根據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國已經制定一份將獲豁免125%關稅的美國產品清單,並正私下向企業通報此一政策。據稱,有關部門正在私下聯繫相關公司,並通知這些公司存在一份免徵關稅的產品分類清單。另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一些公司被要求私下聯繫有關部門,詢問自己的進口產品是否符合豁免條件。據稱,中國也在對企業進行調查,以評估關稅戰的影響。中國東部有關部門要求一個外國商業遊說團體通報關稅緊張局勢造成的所有危急情況,以評估具體情況。此外,福建廈門的政府官員27日也向企業發出一份調查,以評估關稅影響。消息人士說,調查對象是紡織企業和半導體企業,調查問題包括它們與美國貿易的產品,以及中美關稅對他們業務的預估影響。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30日!股市大跌後散戶容易杯弓蛇影!

伺服器製造商美超微29日美股盤後公布上季初步業績(公司會計年度第3季),營收45億至46億美元,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29至31美分,遜於預期的53美分,衝擊盤後股價一度大跌20%。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發文表示,接下來要觀察訂單延遲、AI供應鏈是否爆雷以及輝達H20禁止銷售大陸市場的衝擊。

陸行之列出以下3大觀察重點:

1.美超微沒說哪些客戶砍單,將訂單延期至今年第二季,還是所有訂單都被推遲?

2.跟H20暫時不能賣給大陸客戶有沒有關係?因為美超微反而比較少找台灣廠商代工,連輝達在今年首季都認列55億美元損失。

3.還有哪些AI伺服器供應商會爆雷?但剛查了一下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如廣達、緯創、緯穎今年首季營收都還季增強勁,跟美超微比較類似的就是營收季減21%的英業達。

但陸行之提出疑惑,英業達不幫美超微代工,主要幫HPE、DELL、Lenovo、Google、Microsoft、Amazon等代工,而Google上週公布季增20%,年增43%的172億美元資本開支還是很強勁,難道是一些CSP(全球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最近會宣布砍資本開支嗎?後續應留意。

美超微(Supermicro)的2025會計年度第三季(3Q25)指的是2024年1月至3月。根據企業財報慣例,美超微的會計年度通常比日曆年度晚一個季度,因此其2025財年第三季對應日曆年的2024年第一季度。

背景與分析

您提到的美超微29日盤後公布的初步業績顯示,其2025財年第三季(2024年1月至3月)營收預估為45億至46億美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0.29至0.31美元,顯著低於預期的0.53美元。這導致盤後股價一度暴跌20%。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發文,提出了三大觀察重點,並對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可能的資本支出削減表示擔憂。以下針對您的問題及陸行之的分析進行整理與補充:

美超微3Q25指的是2024年1月至3月

如前所述,美超微的會計年度第三季(3Q25)對應日曆年的2024年第一季度(1月至3月)。這與其財測下修公告的時間(2024年4月29日)相符,企業通常在財季結束後不久公布初步業績。

陸行之的三大觀察重點

客戶砍單與訂單延遲的不透明性

美超微未具體說明哪些客戶砍單、訂單是否延後至下一季(例如2025財年第四季,2024年4月至6月),還是整體出貨全面推遲。這種資訊不透明導致市場對其營運能見度產生疑慮,進而引發股價劇烈波動。

輝達H20晶片出口限制的影響

陸行之推測,財測下修可能與輝達H20 AI晶片無法銷往中國市場有關。美國對輝達H20晶片的對華出口禁令導致輝達在2025財年第一季(2024年5月至7月)認列55億美元損失。美超微作為輝達AI伺服器的重要合作夥伴,其出貨結構可能因中國市場需求受阻而受到衝擊。此外,美超微較少委託台灣代工廠(如廣達、緯創),供應鏈靈活性較低,可能加劇影響。

其他AI伺服器供應商是否會爆雷

陸行之指出,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如廣達、緯創、緯穎)在2024年第一季(日曆年)營收表現強勁,顯示AI伺服器市場需求整體仍穩健。與美超微營運模式相似的英業達雖營收季減21%,但其主要客戶(HPE、戴爾、聯想、Google、微軟、亞馬遜)與美超微不同,且未替美超微代工,因此其業績下滑可能與美超微的情況無直接關聯。

CSP資本支出的潛在風險

陸行之對美超微財測下修的背景提出質疑:是否暗示某些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即將宣布削減資本支出?儘管Google財報顯示其2024年第一季資本支出達172億美元(季增20%、年增43%),顯示AI基礎建設投資動能強勁,但其他CSP(如亞馬遜、微軟)的資本支出計劃尚未完全明朗。若後續財報顯示CSP調整投資計畫,可能進一步影響美超微及相關供應鏈的表現。

美超微與台灣供應鏈的對比

台灣供應鏈表現穩健:廣達、緯創、緯穎等台灣廠商在2024年第一季營收季增,顯示AI伺服器需求未見明顯疲軟。這可能與其多元化的客戶基礎和靈活的代工模式有關。

英業達的特殊性:英業達雖與美超微同為伺服器製造商,但其客戶群(HPE、戴爾、聯想、Google、微軟、亞馬遜)與美超微不同,且營收季減21%可能反映特定客戶的訂單週期,而非市場整體趨勢。

美超微的獨特性:美超微高度依賴輝達的AI伺服器訂單,且較少委託台灣代工廠,供應鏈結構較為集中。這使其在面對中國市場需求波動或輝達相關衝擊時更為脆弱。

總結

美超微2025會計年度第三季(3Q25)指的是2024年1月至3月。其初步業績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引發股價盤後暴跌20%,可能與客戶訂單不確定性、輝達H20晶片對華出口禁令的連帶影響,以及潛在的CSP資本支出風險有關。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目前表現穩健,但美超微的獨特供應鏈結構使其面臨較大壓力。後續需關注美超微財報電話會議(預計5月6日)及主要CSP的財報,以進一步判斷市場趨勢。

A大回答:昨天美超微公佈營收及獲利,上面是寫會計第三季,但就是台灣的2025年第一季的意思,我們就換成台灣的說法,美超微2025年第一季營收預期會在營收45億至46億美元之間,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29至31美分,遜於預期的53美分,結果今天台灣的AI概念股股價就跟著弱勢了,雖然沒有到大跌的程度,但很明顯就是有跟著下跌,目前的散戶就是很搞笑,已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等級了,緯創下跌2.4%,英業達下跌2.04%,技嘉下跌1.93%,廣達下跌1.64%,鴻海下跌1.04%,鴻海是最後一筆多跌1元的,不然就僅下跌0.5元,緯穎下跌1.03%,我覺得除了美超微第一季財報不好的原因外,其實緯創及廣達的股價本來就已經回到4月2日的位階,甚至要挑戰季線了,目前台股,台積電及鴻海還距離4月2日的位置比較遠,更不用說距離季線,所以緯創及廣達修正一下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是因為美超微財報而嚇到賣出的,我分析一下這樣的行為有多搞笑。
鴻海,廣達,緯創,緯穎及英業達第一季營收都出來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美超微第一季營收不好,鴻海,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第一季營收會不好這種事,台灣的AI概念股的第一季營收早開完了,鴻海第一季營收年增24.2%,廣達第一季營收年增87.6%,緯創第一季營收年增45.4%,緯穎第一季營收年增145.1%,英業達第一季營收年增20.3%,美超微第一季營收不好,那是美超微自己兩光,根本就不會影響到AI概念股第一季營收及獲利,大家要了解一件事,第一季是1月到3月,川普的關稅戰僅有對中國課10%,3月又課10%,第一季就僅有中國一個月課20%,一個月課10%,一個月沒有課關稅,所以第一季全球的關稅就僅有中國平均課了10%的關稅,這和第二季全球課10%關稅是不能比的,而且第二季中國至少都是有平均20%的關稅,美超微第一季營收及獲利不好,那和美超微本身關係比較大,和整個AI概念股沒有關係,美超微的第一季營收及獲利影響到別檔就算了,會影響到鴻海真的就是來搞笑的,鴻海旗下做AI伺服器的金雞母工業富聯昨天正試的開出營收及獲利,工業富聯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1604.15億元,同比增長35.16%,歸母凈利潤52.31億元,同比增長24.99%,所以工業富聯的營收及獲利是非常亮眼的,美超微自己兩光,還想要去影響鴻海,要是有散戶看到美超微第一季營收及獲利不好而害怕賣AI概念股,你真的就是該去撞牆了,會有一些人看不懂美超微財報,還以為在說第二季的展望,這種第一季都已經過去的業績,別的AI概念股表現的很好,而美超微表現的很兩光,那就是美超微自己的問題。

新聞說:工業富聯去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創新高。4月29日,工業富聯發佈2024年度業績與2025年一季度財報,工業富聯全年營收首次突破6000億元,達6091.35億元,同比增長27.88%;歸母凈利潤232.16億元,同比增長10.34%,營收和凈利潤均創公司歷史新高。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6.4元(含稅),分紅總額127.1億元創新高,分紅率54.74%,連續三年分紅金額超百億元。工業富聯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1604.15億元,同比增長35.16%,歸母凈利潤52.31億元,同比增長24.99%。工業富聯是高端智慧製造及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服務商,主要業務包含雲計算、通信網路及行動網路設備、工業互聯網。工業富聯在一季度財報中指出,公司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經營成效穩步提升。雲計算業務方面,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以產品類別來看,AI伺服器、通用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皆超過50%。以客戶類別來看,雲服務商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60%,品牌客戶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通訊及行動網路設備方面,有效實現對客戶的穩健出貨。從各業務板塊去年的業績表現來看,雲計算業務板塊2024年全年營收達3193.77億元,同比增長64.37%,占公司整體營收首度超過五成。其中產品結構方面,AI伺服器產品線全面覆蓋模型訓練與推理兩大關鍵場景,營收同比增幅超150%,占雲計算業務營收比例突破四成,成為工業富聯業務版圖中的核心增長極;通用伺服器營收同比增長20%,跑贏市場整體趨勢。客戶方面,雲服務商伺服器營收同比增長超80%,佔整體伺服器營業收入首次過半。在北美Tier-1品牌客戶加大AI伺服器採購和資本開支的背景下,品牌商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70%。通信及移動網路設備板塊,2024年全年營收2878.98億元,同比增長3.20%。5G終端精密機構件出貨量同比增長10%,在大客戶的市場份額佔比長期穩定。在高速交換機方面,產品結構逐步向高階邁進,400G、800G高速交換機同比增長數倍。工業互聯網板塊全年營收9.4億元,同比下降42.92%。在技術研發方面,工業富聯2024年研發費用達106.3億元,連續五年研發費用超過百億元。在分析行業格局和趨勢時,工業富聯在財報中指出,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為公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能和機遇。從市場參與主體來看,當前北美頭部雲服務商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如谷歌、微軟、亞馬遜、META等科技巨頭,均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同時也在生成式AI領域進行了大量佈局。與此同時,以DeepSeek為代表的初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突破,如DeepSeek發佈的R1大模型以超高性價比迅速被亞馬遜、微軟、騰訊等頂級雲服務商集成,拉動了“基礎模型+雲端部署”的增長範式。此外,大量傳統企業也開始佈局生成式AI,將其應用於產品設計、營銷推廣、智慧製造等領域。工業富聯表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AI與全球化佈局已成為企業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2025年,公司將繼續堅持以AI技術為發展核心的智慧製造發展方向,驅動AI產品技術革新,直面挑戰,抓緊機遇。工業富聯提及,公司的經營重點體現在,加強「深耕中國大陸,佈局全球市場」的經營優勢,持續擴大全球產能布局,不斷建立本土化的運營團隊和人才梯隊;不斷拓展創新業務,以數據、算力、模型為基礎,結合高速網路,持續推進生成式AI相關業務的增長。值得關注的是,當日,工業富聯還發佈關於部分募投項目變更的公告,其中提到,公司擬新設“新一代智能手機精密機構件研發中心專案”,由深圳裕展負責實施,計劃總投資7.26億元,整體建設週期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止。該專案旨在加強對新一代高端智能手機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專案不直接產生效益,但在專案建成后,能夠為公司吸收更多尖端技術人才,增強研發創新實力,有利於形成持續創新機制,鞏固公司行業領先地位。

A大回答: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鴻海都因為夏普打消重大資產減損而造成總獲利下降,2023年第一季賺0.93元,2024年第一季賺1.59元,這兩季都是因為夏普的業外損失,讓鴻海一次認列一百億,一次認列兩百億,在2023年第一季及2024年第一季,鴻海的本業營利分別是405及367.5億,本業表現的都算是不錯,今年第一季鴻海旗下最賺錢的金雞母已經開出第一季獲利,能貢獻235.39億,年增36.63%,今年鴻海第一季的獲利應該是能恢復正常的水準了,在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鴻海的獲利分別是2.03元及2.12元,本業營利分別是賺275.5億及366億,從2019年開始,工業富聯第一季分別是2019年賺人民幣28.74億,2020年第一季賺18.68億,這一季有COVID-19,所以特別的低,2021年第一季賺31.88億,2022年第一季賺32.56億,2023年第一季賺31.28億,2024年第一季賺41.85億,2025年第一季賺52.31億,從2019年到2025年,工業富聯的獲利益快要翻倍了,已經年增了82%,2019年第一季鴻海賺1.43元,六年後第一季都能賺到2.5到3元之間了,從2019年鴻海業外佔總獲利的28%,到了2024年僅佔5.3%,很大的原因是2023年及2024年夏普在打消重大資產減損,不然鴻海業外本來就是能每年貢獻幾百億的獲利,最近夏普還是有把旗下的零組件廠,相機模組廠賣給鴻海,因為劉董要讓夏普走向輕資產,夏普會把這些工廠折價賣給鴻海,假設淨值100萬,也許會賣給鴻海90萬之類的,鴻海就會有資產增加獲利,夏普也會出現資產減損,今年的夏普資產調整,應該是不致於出現之前打消重大資產減損的情況,2023年第一季鴻海是認列200億虧損,2024年第一季是認列100億虧損,今年第一季光工業富聯就已經開出235.39億的獲利,鴻海第一季本業獲利一定是不可能會差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4月29日!鴻海散戶懷疑人生法人持續買回!序言

 4月29日!鴻海散戶懷疑人生法人持續買回!作者:A大!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我一直和大家說4月9日是所有散戶最絕望的日子,接下來4月9日晚上川普延遲對等關稅,4月11日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後,這時股市,全球股市及代工廠股就穩八成了,這些產品除了從中國出口到美國要被課20%,剩下從其他的國家出口是零關稅的,目前並不是什麼消費電子旺季,蘋果產品是可以讓鴻海從越南及印度出口到美國,從中國製造的依舊是能出口到非美國國家,前幾天中國也豁免了半導體關稅,原因也很好懂,美國豁免了進口到自己國家的三成蘋果產品,中國如果不豁免進口的半導體關稅,那中國出口到非美國國家的七成消費性電子產品就會停止,這對中國來說就是很傷,所以中國及美國目前豁免半導體及消費電子關稅,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和中國及美國雙方和談沒有半毛錢關係,市場看到美國及中國在打貿易戰時,還會很理性的去豁免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產品,這時市場當然就不會怕,應該這樣說,三大法人,投資機構,主力自然就不會怕,但目前散戶是怕的要死,最近又有人在拿六月底美債到期在恐嚇散戶,另一個就是用7月9日會恢復對等關稅嚇唬散戶,在2025年六月底確實有美債會到期,但美債到期也不僅有2025年才有,之前在2022年也有美債到期,也是在六月底,這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就像鴻海發行三年或五年的公司債,要是公司股價一直上漲的話,大家都不會在乎公司債的問題,要是鴻海股價一直跌,就會有人擔心鴻海公司債到期是否會倒債,是否會違約,這其實就是笑話而以,對鴻海及美國來說,只要你把債務危約,你之後會付出代價就是更高,大家如果有向銀行借錢的經驗就知道,四師及公務員借錢的利率很低,一些菜市場或做粗工的利息很高,對銀行來說,四師及公務員信用比較好,所以銀行願意用比較低的利息就把錢借出去,對於菜市場或粗工的人,銀行覺得這些人太危險了,要借這些人錢利率有可能會是5%,8%,甚至是15%,大家也不要覺得誇張。

所以對鴻海,企業及美國來說,他們根本不可能會讓美債違約,美國只要維持好信用評等,接著借新還舊就沒問題了,現在川普就是覺得利息太高,借新的利率高,想要讓FED把利率降下來,川普這麼在乎利率,他怎麼可能讓六月底的美債發生什麼問題,很多人很天真,覺得美債很危險或是會違約,其實了不起就是利率高一點或低一點的問題罷了,最終美國還是一樣會去借新還舊,一些末世理論的半調子,看到股子大跌就在那六月底美債到底,會世界末日,說的一付美債都沒有到期似的,這種美債本來就有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期的,短期,中期,長期都有,就像鴻海也會有不同的公司債,也會在不同的期間到期,在股市大跌之後,任何事件都能說成利空,甚至是你看到路邊小狗跌倒,你都會覺得對股市不利,如果你看到一些半調子在那末日理論時,你不妨去問AI工具,說出來的答案雖然僅有八成的正確率,但一定是比一般討論區或是一些末日網紅可靠的多,很多網紅就是靠驚悚的標題在騙流量,大家會發覺我每一次的標題下的就是很正常,就是隨便找一個正常的事件去下,不會在那製造恐慌還是製造貪婪,很多人看到標題平平無奇就不想看,我敢和大家說,如果我的標題下鴻海要倒閉了嗎?這部片的點閱率一定特別好,但常常用這些騙人的標題讓人點進來看,這種也不會長久,時間久了後,大家就會看破你的手腳,像川普之前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一開始投資人都被川普嚇到屁滾尿流,最近大家看川普不論說什麼,市場上根本沒有人甩川普。

從4月11日開始,川普關稅政策開始變的比較明朗,以目前川普對電子股,代工廠及鴻海的關稅策略來說,根本影響就不會很嚴重,我一直和大家說,你可以假設接下來川普會釋出不利的關稅政策,但也是有可能會釋出有利的關稅政策,以目前的股價及關稅政策來說,股價就是超跌,只要川普不要釋出新的關稅政策,鴻海及AI概念股的股價會持續反彈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AI概念股中的緯創及廣達股價已經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了,甚至快要漲到季線,鴻海4月2日的起跌點是153.5元,季線是161元,所以外資群,投信及自營商對鴻海就是買多賣少,三大法人趁著現在散戶還在懷疑人生,還在療傷,他們就趁機一直買回持股,大家不要以為外資群沒有在演戲,從4月11日到今天,外資群也是算影帝級的,前兩周還使出買一天賣一天大法,最近三天大部份的散戶不相信外資群會一直買,結果外資群已經連續買三天鴻海了,從4月11日到今天,外資群,投信在鴻海中就是買多賣少,今天我們把買超鴻海的投信列出來,看有哪些ETF在買超鴻海,今天鴻海也發佈了2024年營業報告書,四月市場的注意力都在川普關稅政策上,最近川普關稅影響力變小,也是該回歸鴻海基本面上了,川普今天也放寬汽車關稅政策,最近關稅政策都是朝好的方向前進,只要沒有出現太誇張的巨額關稅,股市也不太容易再出現崩跌,川普對全球已經課了10%的基礎關稅,這10%對全球根本不會有太大影響,大部份的廠商是會選擇自己分擔一點點,廠商分擔一點點,一些毛利率本來就很低的商品,就是直接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所以大家也會看到美國民生消費品有在上漲的情況,再過兩周,川普如果再不把中國145%關稅拿掉,大家就能看到美國民生消費貴到爆炸,我想那時川普的共和黨也不用再想要選舉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鴻海散戶懷疑人生法人持續買回! 

2、鴻海精密2024年營業報告書! 

3、川普減輕汽車關稅衝擊!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9日!鴻海散戶懷疑人生法人持續買回!

 

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58.67億,投信買超台股23.52億,自營商賣超台股3.73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78.45億,外資群期貨空單增加596口,期貨留倉空單25366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多單9599口,今天台股成交2391.81億,上漲198.22點,漲幅0.99%,收在20232.63點,電子上漲8.46點,漲幅0.78%,收在1093.99點,金融上漲29.15點,漲幅1.49%,收在1986.88點,4月11日後,散戶徹底的懷疑人生,最近台股持續的反彈,散戶就持續的把手上融資及槓桿去掉,有一些散戶就開始反手放空,就是在等六月底美債到期要大幹一票,其實說來也是搞笑,一些人在那說六月底美債到期,然後會怎樣又怎樣,但是美債這種東西就和公司債一樣,大家看到鴻海公司債到期會覺得很害怕嗎?應該不會對吧,鴻海就是借新還舊,就是把債務持續向後延遲,美債規模這麼大,大家覺得今年六月底到期是特例嗎?其實2022年約有7.6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包括短期國庫券T-bills、中期國庫票據T-notes和長期國債T-bonds)到期,占當時公開市場債務(約24.3兆美元)的31%。短期債務(T-bills,4-52週)占比約17%,約1.3兆美元,長期債務(T-notes和T-bonds)占約70%,到期金額約5.3兆美元。6月和12月為到期高峰,這一次2025年的美債是美國有約9.2兆美元的國債(連本帶利)到期,其中6月為主要集中期。根據X貼文及分析,6月底到期金額約為5.8兆至6.5兆美元,所以之前也有美債會到期,一些人常常會發表末日理論,剛好遇到股市大跌就會有人特地把美債問題拿出來,其實美債的到期日一直都是在的,之所以會有人怕,那是因為4月2日到4月9日那一次大跌,要是台股一直在兩萬二到兩萬四之間整理,根本不會有人去甩什麼美債到期,這不就和一般公司債到期一樣嗎?到期了就再去借新的就行了,美國人大手大腳的花錢,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大家想一件簡單的事,公司如果不違約,那就是可以透過信用一直經營公司,國家也是一樣,只要國家的債券違約,一定會被調降評級,之後借錢的利息就會變高,如果你是公司或國家領導人,你會蠢到讓債務違約嗎?很多半調子一直在那說美債會怎樣又怎樣,他們可能連美債最大持有人是美國人都不知道,美國的美債有七成都是美國持有,包括一般人,投資機構,銀行,公司,退休基金等,一業些人常常在那美債違約會怎樣又怎樣,要擔心也是美國國內的人先擔心吧,那輪得到一些外國小咖拉咪在那製造恐慌。

四月台股因為川普嘴砲而出現劇烈波動,鴻海的股價從153.5元跌到112.5元,今天回到143元,之前我就常和大家說,一買一賣成交易,股市波動僅對短線有交易的人有意義,對於中長線價值投資的人沒有影響,大家看四月買最多的是元大及富邦,元大買19317張,交易賺1.06億,富邦買12093張,交易賠8535萬,元大及富邦兩家券商很有可能就是0050,0056及006208買的,四月這三家ETF大概是買了鴻海19765張,在股市出現劇烈波動時,很多人在那怪鴻海,罵川普,怨政府等,其實錢都是被裡面交易的外資群及主力賺走,雖然大部份的外資群及主力賺很多錢,但還是有賠錢的,像是大摩買了49952張,賣49408張,合計買544張,賺了7066萬,小摩賠了1.91億,麥格里賺了9199萬,港商野村賺1.73億,國泰敦南賺7409萬,瑞銀賺5.7億,高盛賺2.35億,美林賠3712萬,剩下的我就不列出來了,這就叫水至清則無魚,要是鴻海不出現劇烈的波動,這些短線客,投機客,當沖客等,他們根本就無法交易賺到錢,當初這些外資群及主力在散戶最恐慌,被融資及槓桿多殺多時踹一腳,那時很多散戶腦中根本就沒有想鴻海價值多少,一年能賺多少,自己賣了會賠多少,大部份的散戶就一個念頭,我要快逃出去,這一次川普殺到了很多投資三到六年的投資者,很多人投資鴻海三到六年,一次就把三到六年賺的都賠回去,一些是自我心理面軟弱,因為鴻海的五年線是118元,在鴻海第二根及第三根跌停時,其實鴻海開盤是沒有跌停的,就是被這一些投資三到六年的人殺到跌停的,這些人就算在第二根及第三根殺出去,了不起就是三到五年投資沒賺沒賠,近一年投資鴻海的人,成本一定在年線的184元,跌到112.5到125元時,只要他們手上的部位沒有槓桿,他們根本不可能殺出去,這一次鴻海能跌到112.5元,就是之前三到五年有很多股東賺太多錢了,就算在112.5到125元砍出去,他們還是不會賠錢。
要是資金比較小的人,投資三到五年是一定不會賠錢的,鴻海的三年線132.5元,五年線118元,如果你資金很小,你近三年領到了5.2元,5.3元及5.4元,合計就是15.9元,當你砍在112.5元到125元時,剛好就是你的三年平均成本132元左右,要是資金比較大的人,因為你每年要繳所得稅,這15.9元的股息有可能是會繳掉兩成掉,這樣你也不會賠錢,要是投資五年的人,可以領到五次股息,成本大概會在118元,五年能領到24.1元的股息,砍在第二根到第三根跌停之間,大概就是能賣在118元,要是小資族的話,因為領到的股息還會退稅,你還是能賺24.1元,要是資金比較大的人,也許是要繳所得稅兩成到三成,所以差不多就僅會賺17元,投資三到五年的人,他們在賣時也不會全賣,也許就是賣一些掉,有可能是槓桿維持率有問題,不然就是自我心理面承受不住,畢竟投資三年五年賺到的錢,在短短三天內就全部歸零,這就苦了近一年投資的人,成本在184元,結果跌到112.5元,合計下跌了71.5元,跌幅38.85%,近一年使用融資或股票質借的人,很有可能在這一波就被清的乾乾淨淨,當你投資愈久,你就愈不會被別人的非理性給影響,那些投資三到五年的人,他們也是有經歷過投資一年到兩年,他們也是承受過這樣的風險,只是從2019年到2024年2月這期間,鴻海股價根本就沒有飆漲過,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沒有經歷過大怒神,當初我拿2022年的台灣五十成份股在分析時,很多人就覺得這關我屁事,覺得鴻海這爛公司都沒有漲,但在2020年到2021年買到飆股及成長股的人,他們在2022年1月到10月是經歷了鴻海股東在2024年7月到2025年4月9日經歷的事,當初2022年1月到10月時,不論你持有一年,兩年,三年的鴻海,你根本不會被傷到,因為2022年鴻海還上漲了4.7%,股價最高點到最低了不起就是一成多,要是年線106元來看的話,根本連10%的跌幅都沒有,到了2025年,鴻海從最高點到最低點都下跌了五成了,和2022年成長股,飆漲股表現的一模一樣,當初我有統計給大家看過,台灣五十重量型權值股中,下跌三成的就有一半,下跌四成,五成,六成甚至是七成的也不少,鴻海這一次從高點到低點下跌了五成,其實並沒有多誇張,就是2022年1月到10月的情況重演一下而以,只是那時持有鴻海的人運氣好沒有遇到,當初如果你有學我這樣去觀察市場,你就不會被這一次下跌五成給傷到,在2022年1月到10月下跌六千點,接下來半年到一年就漲回來了,而且還創新高,每一次股市暴跌時,大家都覺得這一次不一樣,覺得這一次跌下去就不會漲上來,結果在你還在懷疑人生的時候,台股己經從17306點反彈到20232點,整整反彈了2926點,漲幅16.9%,大家看目前的散戶在幹嘛呢?很明顯的一直在把手上融資賣了,接著去放空台股,不然就是空手在外面觀望,你就買到有價值的公司後一直持有,難道會死嗎?就非得在那買了後賣,接的賣了後買,之所以散戶短線無法賺到錢,原因就是很值得買時,散戶就是半信半疑,不然就是在外面懷疑人生,股市就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在跌下去時我沒有賣,漲上來時我也沒有賣,所以股市跌下來再漲上來,這對我來說就沒啥意義。
今天外資群又買了鴻海349張,大家有沒有發覺外資群的賤了,明明4月11日之前就勝負已分了,也就是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當天外資群大買了45892張,為了要繼續整散戶,外資群大買45892張後轉連三賣,分別賣4273張,16828張,2795張,當散戶又搞不懂外資群想買還是想賣時,外資群又買了4650張,接著又賣864張,散戶因為經歷過了去年11月到4月9日的下跌,其實已經自我心理面崩潰了,變的疑神疑鬼,4月21日外資群買12459張,隔天再賣8557張,接著買14433張,再來賣10036張,再來買10608張,大部份的散戶就會覺得外資群買一天就會賣一天,單純就是想要玩短線,當散戶這樣想時,4月28日外資群再買4905張,今天再買349張,大家應該有發覺一件事,從4月11日到今天,外資群買多賣少,合計已經偷偷買回49943張,投信則是持續的大買,根本沒有在和你演戲的,就是一直買,合計買了15984張,等一下我們會分析投信是哪一些人在買,從四月十一日到今天,三大法人合計已經買超了63043張,大家應該有注意到台幣最近有升值的趨勢,台幣升值這件事很有趣,因為台幣升值對電子股毛利率不好,但是會引來炒匯的資金進駐,要是外資認為台股會從33元升值到30元,外資群就會把錢匯進來台灣,這樣就能賺10%的匯差,央行不可能讓外資群把錢匯進來等台幣升值,所以會規定外資群錢匯進來就是要買股票,大家就會發覺台幣升值會讓股市一直漲,最近台股之所以強勢,一方面就和台幣強勢有關係,另一個原因就是川普關稅戰已經比較明朗了,大家一直覺得目前川普關稅戰很恐怖,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全球被課徵10%的關稅,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是全部零關稅的,所以台灣的電子股及代工股影響就是很小,中國也豁免了半導體關稅,今天川普又豁免了汽車關稅,目前關稅確定的就是課10%而以,而且很多科技股都是零關稅,從去年到4月9日,市場把川普關稅想的很嚴重,股市也修正了一大段,最近確定的關稅是沒什麼殺傷力的,只要維持目前的情況愈久,股市自然就是要慢慢的漲回來,加上台幣又升值的話,大家就會看到一波台幣升值炒股行情。

有一陣子沒有說ETF了,去年市值型ETF績效贏過高股息ETF後,很多爆雷的高股息ETF市值就愈來愈小,意思就是散戶看破高股息ETF手腳賣出高股息ETF,包括00939,00940及00929,原本說的一付能賺差價又賺高股息,後面就是賠差價及可笑的股息,00940最高峰時發行了1929萬張,最新來到1446萬張,減少了483萬,00929股息開始爆雷後,發行張數本來有1506萬,最新降到979.8萬張,合計減少了526萬張,00939最多有發行到435萬張,最新降到271.1萬張,減少了164萬張,這些就是爆雷的高股息ETF,大家可以發覺市值型的ETF發行張數有愈來愈多的情形,006208從88.55萬張變成210.3萬張,合計增加了121.8萬張,0050從191萬張增加到295.4萬張,合計增加了104.4萬張,只要市值型的ETF規模增加,投信就會去買台灣市值前五十大的個股,例如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廣達,台達電,中華電信等,最近投信持續的買超鴻海,有很大的機率是因為市值型ETF規模增加,大家也有發覺最近元大買了很多鴻海,除了0050外,元大還有另一檔規模也持續變大,也就是0056,增加了609萬張,之前0056在200元賣出鴻海,為了配出高股息,因為一直維持在股利率10%左右,所以很多散戶就持續的買超0056,原本0056僅剩三萬多張鴻海,現在因為0056的規模變大,0056持有鴻海的張數來到43342張。
從今年二月中開始,投信就開始有一直買鴻海,除了新發行的市值型ETF外,還有原本的市值型ETF,例如0050,這一檔的規模增加的最誇張,2月到3月增加了鴻海15437張,3月到4月又增加了12117張,合計光0050就買了27554張,另一檔富邦出的台灣五十成份股是台灣采吉50,2月到3月增加了4963張,3月到4月增加了3734張,合計增加了8697張,這兩檔市值型ETF最近有在競爭的味道,0050的管理費比較高,而且股價也比較高,所以富邦采吉50的規模增加速度就比較快,最近0050要一拆四,大概六月底時就會完成一拆四,股價有可能就降到四十幾元,上面我們有提到,一些爆雷的高股息ETF規模變小,這些資金就進到了市值型ETF,但是有一些高股息ETF還沒有爆雷,例如元大高股息0056,2月到3月買了鴻海5335張,3月到4月買了3914張,大家有看到除了這些比較大規模的ETF有買鴻海外,還有一些規模小的市值型ETF及一般ETF,我列的這12家ETF,在2月到4月之間就買超了鴻海49133張,這就是大家看到投信一直買鴻海的原因,從去年11月開始,一些進來炒作的基金就一直賣超鴻海,那些基金是賣出是不需要公告的,這就造成去年11月開始投信一直賣超鴻海,合計賣超了12萬張左右,最近這些ETF在鴻海三年線進來佈局,想要不賺錢都難,前一兩個月台股也發行了一股10元的市值型ETF,這些市值型ETF買了後就不會賣,除非投資者不想要再投資ETF了,像是高股息ETF,這類的ETF動不動一季就在那換股,而且一付都是說好似的,這類的ETF就容易有炒作的嫌疑,常常就是基金先買,然後投信用散戶的ETF資金去買,不然就是基金要出貨,投信就用散戶買的ETF資金去承接,要是市值型ETF的話,這類ETF每一季都只會按市值調整股票,也就是了不起調整ETF大約5%左右的資金,之前一些無良的高股息ETF,動不動就是把一半的股票換掉,這種就是騙手續費的,試想,買賣一次成本大概是0.6%,一年如果無良的ETF幫你換了兩次持股,這樣你的成本就增加1.2%,股市中穩贏的一年才5到10%,這些高股息ETF又要收0.5到1%的管理費,又要賺換股手續費,那就穩賺的都給投信就好了,重點是換股還容易被吃豆腐,或是被一些基金坑殺,那每年穩贏的5到10%都被這些高股息經理人坑殺光了,在大多頭時報酬率很高,一般散戶就不會在乎這些事,但到了整理行情及空頭行情時,一般的投資者就會發覺這些ETF經理人這樣做算是坑殺,最近投信出市值型ETF,這類的ETF就算是比較正派一點,也不會動不動就去騙換股手續費,也不會常常拿投資人的錢去抬轎基金買的個股。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9日! 鴻海精密2024年營業報告書!

去年(民國113年)全球科技產業迎來了AI領域百花齊放的盛景,市場對AI產品的需求大幅攀升。在與主要客戶多年合作開發的根基下,鴻海展現了強大的研發和技術能力,與合作夥伴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高性能AI伺服器,協助客戶帶領產業開啟了AI時代。在營運方面,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等挑戰,鴻海仍憑藉穩健供應鏈管理和精準全球布局,順利克服了各種困難,並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繳出了新台幣6.86兆、歷年最高的營收表現,並締造了2024全年市值大漲76%的亮眼成績。今年(民國114年)各大國際研究機構就全球經濟成長給出了謹慎樂觀的判斷,普遍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將在 2.7%~3.3% 區間,較去年略為下調。然而,受惠於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等應用對雲端網路產品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今年資本支出大幅增加,我們預期今年鴻海營運表現將會加速,產品與客戶的結構將更為均衡健全。今年在巨大的政策不確定性下,突顯各國和企業政策應對能力的重要性,鴻海作為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公司(Technology ManufacturingPlatform Service Company),透過 BOL (Build Operate Localize)以及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營運模式,將優先確保營運的穩健,靈活應對市場需求,發揮集團核心競爭力,協助客戶應對多變的政經環境並提升價值。鴻海在 ICT 產業擁有強大的優勢,奠定公司穩健經營的基石。近年來布局「3+3」產業,作為中長期成長動能。隨著公司連續多年擴大投資,相關投資的效益已經逐漸浮現,我們將以完整的區域布局,擴大業務的發展,並結合當地夥伴,建構當地生態系,持續掌握科技趨勢,為投資人創造長期價值。AI 驅動下的資通訊產業新格局去年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復甦緩慢等因素持續帶來不確定性,惟全球資通訊產業在人工智慧(AI)的強勁驅動下,擺脫了多年的停滯態勢。生成式 AI 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發展,為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長機遇。

受惠於AI伺服器市場的爆發式成長,鴻海在此領域與客戶開發多年的技術以及垂直整合終於開花結果。加上電動車市場在面臨激烈競爭下,委託設計製造的商機也浮現,鴻海迎來了全新的成長契機。展望今年,隨著生成式AI的應用深化,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CSP)持續擴大資本支出,以提升運算能力。根據摩根史丹利證券2月最新分析,AI供應鏈的資本支出在今年將持續增長,受惠於大型雲端服務提供商(CSP)的影響,2025年雲端資本支出年增率預期將上調至32%。在AI伺服器、網路設備及儲存系統需求快速增長的市場趨勢下,鴻海的垂直整合能力與供應鏈管理優勢,將幫助公司擴大在 AI 伺服器及先進散熱解決方案的市場占比,並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保持領先地位。根據集邦研調(TrendForce)預測,AI伺服器市場將延續高速成長,去年出貨量增幅超過40%,而今年預計再年增28%,顯示AI伺服器市場正處於高速成長期,且將成為未來幾年伺服器市場的主要成長動力。鴻海在此領域的策略,除了持續深化繪圖晶片(GPU)模組與基板的製造優勢外,亦積極強化整機組裝與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布局,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此外,鴻海在邊緣運算與液冷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也為未來獲利成長提供重要支撐。在這高速成長的領域中,鴻海顯示出其全方位的製造實力,從上游的模組和基板,到下游的伺服器與機櫃的整體設計和製造,再到資料中心的建置;並且導入垂直整合的存儲器、交換器以及先進的散熱解決方案,特別是在上游的GPU模組和基板的開發上為鴻海發展AI伺服器的核心策略。鴻海在伺服器的龐大規模、製造能力、以及垂直整合的優勢,皆能協助客戶搶佔先機,也確實掌握主要客戶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產品開發地位。在消費性電子市場方面,智慧型手機與PC經過數年的低迷後,市場開始出現回穩跡象。根據IDC預測,2025年全球PC與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恢復成長,驅動零組件與終端設備需求回升。鴻海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子製造商,將持續優化產品組合,提升自動化生產能力,以因應市場變化並提高運營效率。重要事業發展持續推進鴻海以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三大平台為主要發展主軸,這些平台奠基在我們以往所建立的關鍵零組件、模組、系統、軟體等關鍵能力。

未來我們會導入更多的生成式AI,讓這些關鍵能力變得更強大。我們會結合全球一線的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將生成式AI解決方案,或是自行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導入三大智慧平台。鴻海憑藉在研發、數位製造平台、垂直整合、客戶關係、以及全球布局等競爭優勢,在客戶強勁需求的帶動下,AI伺服器去年累積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1.5倍,佔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也超過四成。今年我們預期AI伺服器將維持強勁的需求,預期今年AI伺服器出貨量逐季攀升,在整體伺服器營收的佔比將超過50%,為公司成長的主要動能。在智慧製造方面,鴻海與BCG合作推動「創世紀GenesisInitiative」專案,將生成式AI應用於生產參數優化、設備運營管理及產品品質檢測,預期創造顯著經濟效益。在AI機器人平台方面,鴻海持續運用生成式AI提升機器人自動化程度與整合能力,縮短調適時間,完善全自動化產線及關燈工廠。此外,鴻海亦與Nvidia及Siemens合作,整合倉儲物流、機構件及組裝等場域數據,打造數位虛擬孿生工廠,簡化工廠管理,提高生產營運效率。在聚焦於智慧製造的同時,鴻海與合作夥伴也將致力於節能減碳,建立透明的監控流程,導入數位解決方案,共同為電子製造業的綠色未來努力。智慧城市部分,我們已經獲得經濟部產發署對於CityGPT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支持,將持續深化與策略夥伴合作,強化高雄AI軟體產業鏈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和墨西哥簽訂合作備忘錄,展開智慧城市與安全治理等多領域合作,並將拓展更多海外市場。在電動車領域,去年我們攜手義大利賓法所打造的兩款最新電動車,包含結合了 SUV 跟 MPV 車款優點的 MODEL D,以及中型電動巴士 MODEL U,展示了鴻海在汽車開發領域的廣度與成熟度。而今年,在乘用車方面,MODEL C 系列持續推進長里程版本,並將正式進軍北美市場;MODEL B 車款也預計今年進入量產階段。商用車方面,我們積極響應台灣政府電動巴士國產化政策,將加入電巴國家隊以及完成高雄電動巴士工廠認證。

在全球戰略佈局上,我們在中東市場與當地夥伴合作,共同發展新能源車充電事業;今年也預計再和既有全球汽車品牌客戶簽署 CDMS 合約,並在中國市場建置電動車研發中心,拓展集團在全球電動車產業鏈的影響力。電池與軟體方面,鴻海高雄和發電池廠今年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強化電池供應鏈自主性,並配合國內客戶推動電動車國產化。另外,鴻海與中東車廠合作開發電子電氣架構,研發智能座艙、智能網關等產品,並專注於 EV軟體生態平台,結合AI技術,打造軟體定義汽車(SDV)生態系。透過與海內外客戶的緊密合作,鴻海期望能加速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並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半導體製造領域,我們的晶圓廠業務展現出顯著的成果,成功獲得了美系與歐系客戶多項關鍵半導體產品驗證,並將於今年提供客戶進階的晶圓級可靠度測試及篩選服務。這不僅證明鴻海在技術上的專業與領先地位,也為我們在半導體市場中的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封裝與測試服務方面,我們的晶圓級封測代工服務預計進行擴產,後續也將全力發展矽光子芯片封裝技術開發。而在設計服務方面,今年 3DIC 第一個客戶專案預計在上半年啟動,鴻海將正式跨入 AI ASIC 的設計服務領域,這將使鴻海在設計服務的加乘下,成為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公司。研究發展狀況去年,鴻海投入超過一千億台幣的研發經費,持續深耕技術能力。在專利部分,目前集團在全球有效發明專利超過 5.52 萬件,依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統計,2024 年鴻海申請件數成長93%,為前十大排行榜中,成長幅度最高的企業。另外專門負責未來三到七年前瞻研發的鴻海研究院,也分別與英國的劍橋大學、台灣的陽明交大合作的前瞻研究、以及我們自己研發的成果,分別發布於國際頂級量子計算或是材料科學的頂級期刊。同時分享了新世代自動駕駛軌跡預測模型,展示鴻海在高性能 AI 數據中心和自動駕駛硬體解決方案上的創新,也突顯我們具有軟硬整合以及應用的重要能力。

我們與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的合作在量子通訊傳輸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此項研究成果成功解決了「端口式量子傳輸」的關鍵挑戰,並針對低維量子位元提出創新演算法,全面涵蓋PBT的四種不同情境。研究成果提升了這些算法的實用性,並改善傳送過程中所需的操作複雜度。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級量子計算期刊PRX-Quantum。此外,我們與台灣的陽明交大合作進行前瞻研究,發表「全砷化鎵超穎介面全像術於結構光與立體視覺之應用」的突破性創新技術於國際頂尖期刊上,亦獲選為《Nano Letters 奈米通訊》的封面故事,彰顯其在學術界的重要地位。這些成就展現了鴻海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更為空間計算和深度感測技術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在自動駕駛場景模擬領域,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提出的先進車輛交通模擬器“BehaviorGPT”在去年的Waymo Sim Agents Challenge 中獲得全球第一名的成績。彰顯鴻海自駕研發實力獲國際認可,可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力,並提升自動駕駛系統面對各種路上場景的處理能力。另外,鴻海研究院與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合作成立「鴻海科技集團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發中心」,匯聚業界與學術界的科研力量,引領人工智能、半導體、新世代通訊、資訊安全及量子計算的創新研究。我們持續引領創新,以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推動產業進步。這份堅持也讓鴻海在 2024 年連續第七年榮獲科睿唯安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肯定。未來,我們將以此為動力,持續深耕技術研發,為全球產業帶來更多貢獻。外部競爭、法規環境及總體經營環境之影響鴻海憑藉其五十年在人才管理、財務運營、物流統籌及技術革新方面的豐富管理經驗,在業內建立了難以超越的高門檻。我們不斷加強供應鏈整合、推進技術創新、保證生產穩定以及嚴格控制成本,這使我們能夠保持在行業的領先。鴻海在既有的ICT領域,則依照不同的客戶需求及產品策略,進行多元性的全球佈局,包含在亞洲、美洲、歐洲等都有生產工廠,總共橫跨24個國家、233個基地。全球布局除了能依照公司的布局策略、不同的客戶需求及產品策略取得最大綜效外,更能分散地緣風險。面對關稅不確定性,鴻海積極採取應對,並致力於分散生產基地,以減少對單一地區的依賴。

此外,鴻海也在尋求與客戶更緊密的合作,共同應對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面對全球對ESG的要求日益提高,相關法規日趨嚴謹,我們會持續推動永續發展理念於營運之中,並持續監視法律和環境的變化,積極制定應對策略,以最大限度降低營運風險。持續推動永續經營公司的永續經營,有賴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我們重視員工權益和福祉,營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並致力於保護員工的基本人權,特別是為身障員工創造公平的工作環境,去年在拉根企業社會責任與多元獎以「多元公平包容身障服務計劃」參加評選並贏得ESG活動類別獎項。我們不僅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身障員工服務方案,包括自上而下的推動機制,高層領導的直接參與,以及身障人士在服務方案設計中的意見反饋。此外,還建立了跨部門服務組織,制定並執行針對身障員工的招聘、培養和留才策略,保障和提升身障員工的權益,共同為集團建立更加多元、公平、包容的文化環境。在供應鏈方面,於公司成立50年之際,我們發布了鴻海第一本「供應商責任報告書」,這也是台灣企業界首次針對供應商調查發布報告書,代表鴻海在推動供應鏈永續發展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決心。此報告書將成為鴻海超過一萬家供應商,每年ESG推動成果的成績單。我們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追求共同經濟利益,對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守護與推動,更是我們對未來世代永續經營承諾。我們將持續攜手供應鏈夥伴們一同深化永續實踐。透過明確的 ESG 要求以及透過年度績效排名和稽核輔導,激勵供應商提升 ESG 表現,同時透過循環機制:評鑑認證、績效監控、稽核輔導與優獎劣汰四大階段落實供應鏈管理。為了促進永續發展,我們不遺餘力,去年鴻海獲得「IPC ESG標杆企業獎」,憑藉在IPC標準推廣實踐、人才培育、行業領導力、ESG永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現,榮獲「亞洲電子行業傑出貢獻獎」、「ESG 標竿企業獎」兩項大獎。這代表鴻海不僅是科技產業智慧製造領先者,作為IPC智慧製造及永續發展標準開發的核心成員,也為推動產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此外,鴻海去年首度舉行集團內部鴻海永續獎,表彰集團內部於永續發展領域,作出卓越貢獻、推動ESG理念的個人和團隊。我們勇於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並主動承諾且積極推動落實目標,我們期望透過這項年度活動,引領參與者更加瞭解集團內各單位如何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攜手為社會和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

外界榮譽肯定去年鴻海推動 ESG 成果再次獲得肯定,贏得「HR Magazine」所頒發的「亞洲最佳雇主」獎項,此榮譽體現鴻海創造良好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幸福感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是我們致力於打造多元、平等、包容且可持續的工作環境方向,符合第三方機構的評鑑認可,員工在對企業的敬業程度,更是鴻海從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此殊榮的關鍵。同年,我們也獲得了 IR Magazine的三項大獎,包括「最佳企業-科技業」、「最佳科技應用(包含AI)」、「最佳投資人關係人員」,這是鴻海連續第四年獲得大中華區獎項,成為台灣企業中的最大贏家,並凸顯鴻海在投資人關係方面的卓越表現。另外,集團內部所推動的 ESG 數位化管理平台「永續觀測站」榮獲全球知名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Award)肯定。永續觀測站除了透過可視化介面協助管理ESG目標推動進程外,並能即時掌握各地區ESG目標達成狀況。這項里程碑,顯示鴻海善用自身資訊科技優勢能力,以提升在ESG發展工作中的成果。我們透過定期參與多元外部機構的評選,藉此檢視公司在推動永續經營的方向與成果,讓我們能夠『好,還要更好』。鴻海歷經半世紀的發展後,目前在全球各地總共有233個廠區和辦公室,分布在24個國家地區,季節性高峰約有90萬名員工,以及超過1萬家供應鏈夥伴合作。展望未來,鴻海將恪守「永續經營=EPS+ESG」的策略,努力在增進財務表現的同時,積極推動永續經營及社會責任的實踐。我們也擴大將這些成果與股東共享,連續五年現金股利的配發率都超過五成,去年發放的每股現金股利為民國80年上市掛牌以來新高。我們仍會持續精進,為股東帶來穩定的報酬以及更高的股東權益。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9日!川普減輕汽車關稅衝擊!


川普關稅政策再轉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川普為緩解汽車供應商的壓力,預計在美東時間29日,也就是就職百日當天,宣布調整汽車關稅政策。

2. 對汽車產業的影響

正面影響

降低製造成本:

免除鋼鐵、鋁材等額外關稅並降低零部件25%關稅,將顯著減少汽車製造商的進口成本。美國汽車業依賴全球供應鏈(如從中國、日本、墨西哥進口零部件),成本降低可提高利潤率。

退稅方案(首年3.75%、次年2.75%)為製造商提供短期財務緩衝,特別惠及通用(GM)、福特(Ford)與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等底特律三巨頭。

提振底特律汽車業:

密西根作為汽車產業中心(超過1000家供應鏈企業),將直接受益於政策。X貼文(@WhiteHouse, 2025-04-09)引用《DCExaminer》,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稱25%汽車關稅為「勞工勝利」,顯示政策支持藍領就業。

盧特尼克聲明強調政策鼓勵在美投資與擴產,可能吸引製造商增設美國工廠,創造就業。

供應鏈穩定:

汽車業領袖警告關稅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X貼文@dajiyuan, 2025-04-24),放寬零部件關稅可緩解短缺風險,確保生產線穩定。

追溯效力允許車商申請退還先前支付的關稅,改善現金流,特別對中小型供應商有利。

短期經濟刺激:

降低成本可能使車商維持或降低車價,刺激消費者需求,提振美國汽車銷售(2024年約1500萬輛,預計2025年略增)。

負面影響

製造業回流目標受挫:

川普的關稅初衷是迫使供應鏈回流美國(如引擎、變速器生產,X貼文@WhiteHouse, 2025-04-02)。放寬零部件關稅可能延長對進口依賴,削弱長期政策效果。

退稅方案僅為期三年,第三年後取消,可能迫使車商在短期內加速本地化,但供應鏈重組成本高昂(估計數十億美元)。

貿易報復風險:

雖然零部件關稅放寬,但進口汽車25%關稅(4月2日起生效)可能引發貿易夥伴報復。X貼文(@rijingzhongwen, 2025-04-24)提到豐田擔憂日本供應鏈受損,預計在美銷量下降5%-8%。

加拿大、墨西哥(USMCA成員)可能要求進一步豁免,否則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影響美國汽車出口。

政策不確定性:

關稅政策頻繁調整(4月2日加稅、4月29日放寬)可能降低企業信心,影響長期投資決策。車商可能推遲擴廠計畫,等待政策穩定。

若關稅豁免範圍小於預期(如僅限特定零部件),供應鏈成本仍可能上升,推高車價(估計每輛車增加1000-2000美元)。

通脹與消費者負擔:

即使零部件關稅降低,進口汽車25%關稅可能推高車價,影響中低收入消費者(美國汽車平均價格2024年約4.8萬美元)。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川普關稅整體將使中產家庭每年損失1700-3900美元,零部件豁免僅部分緩解此壓力。

對台灣汽車產業的影響

正面影響:

台灣汽車零部件出口美國(2023年約20億美元,占台灣對美出口約4%)將受益於較低關稅(如25%降至較低水平),降低成本壓力。

台灣企業(如和泰汽車、裕隆集團)可能透過退稅方案(首年3.75%)改善利潤,特別是供應美國車廠的中小型零件商。

負面影響:

美國對台32%對等關稅(2025年4月2日起)仍限制台灣整體出口競爭力,抵消部分零部件關稅減免的效益。

若美國車廠加速供應鏈本地化,台灣作為進口來源的長期角色可能減弱,影響出口收入(2023年海關稅占台灣稅收5%-7%)。

策略建議:

台灣應利用三年退稅窗口,加強與美國車廠合作(如供應高附加值零件),同時探索USMCA市場(如墨西哥)以分散風險。

政府可考慮補貼汽車零部件業,抵消32%關稅影響,確保出口穩定。

3. 對美債問題的間接影響

雖然報導未直接提及美債,但汽車關稅調整與川普解決36兆美元國債問題的策略相關:

收入影響:

放寬零部件關稅可能減少關稅收入(稅務政策中心估計10%全球關稅每年3300億美元,汽車關稅占部分)。這可能加重赤字(2025年預計1.9兆美元),增加美債發行壓力。

退稅方案(首年3.75%、次年2.75%)進一步降低財政收入,抵消川普透過關稅減債的目標。

經濟刺激與債務:

汽車業復甦可能增加稅收(如企業所得稅,2023年占美國稅收6%),間接緩解債務壓力。

然而,川普的減稅計畫(如延長2017年減稅法案)可能增加5兆美元赤字,抵消關稅與汽車業帶來的財政效益。

6月到期壓力:

2025年6月6.5兆美元債務到期為關鍵壓力點。汽車關稅調整可能短期提振經濟,但無法直接解決到期債務的再融資需求(需發行新債11.1兆美元)。

若關稅收入低於預期,財政部可能依賴更多非常措施(如2023年的CSRDF/PSRHBF暫停投資),推高違約風險。

4. 結論

報導真實性:川普宣布放寬汽車關稅(特別是零部件)的可能性高(80%-90%),因盧特尼克聲明、《華爾街日報》與X貼文一致,選在就職百日於密西根宣布符合政治考量。細節(如退稅比例)待官方確認。

對汽車業影響:

正面:降低成本、穩定供應鏈、提振底特律就業,短期利好美國車廠與工人。

負面:削弱製造業回流目標、增加貿易報復風險、車價上漲壓力仍存。

台灣:零部件出口短期受益,但32%對等關稅限制整體競爭力,需靈活調整策略。

對美債影響:關稅減免可能減少財政收入,加重赤字與債務壓力,無法直接緩解6月6.5兆美元到期危機。川普需平衡關稅、減稅與支出削減,否則債務問題可能惡化。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4月28日!三大法人逢低持續回補鴻海持股!序言

4月28日!三大法人逢低持續回補鴻海持股!作者:A大!今天台股上漲161點,成交量來到2154億,指數收在20034點,在4月9日晚上川普延遲對等關稅後,我就和大家說最絕望的時間過去了,也一直提醒大家這一句話,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追隨中成熟,在希望熱絡中毀滅,然後說目前就是處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4月2日到9日之間,很多融資斷頭,股票質借被催繳,很多散戶也自我心理面崩潰,指數及個股都跌到三年線,那時我就和大家說,就算不是最低點,三年線一定是相對低點,只要你買到三年線,等於就是你做了三年資金配置才能買到的均價,結果大部份的散戶做了什麼事呢?這一點大家可以從台股的融資及融券看出來,從三月底開始,台股的融資分別減少81億,171億及848億,融資減少最多的就是在4月9日那一周,在川普延遲九十天對等關稅後,隔天台指期貨漲停,星期五再大漲528點,這一周台股就僅是下跌1769點,4月11日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這時對台灣的電子股,代工廠股,AI概念股來說,川普關稅影響就不大了,這個豁免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依舊是課20%關稅,但從全球任何國家出口到美國都是課0關稅,包括鴻海蘋果手機備用國家越南,印度,在這種情況下,你就不應該再偏空了,因為之前股市已經預期性的從去年11月跌到4月9日了,以4月11日已知的情況,台股指數已經超跌了,結果從4月11日後,散戶從股市中逃出來,接著竟然開始放空股市,近兩周融券放空了台股6.6萬張,真的也是很神奇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台股指數又轉強了,一方面是目前關稅政策下本來就是超跌,除非川普再宣佈新的關稅政策,不然現在的關稅政策根本不會讓台積電,鴻海,廣達,緯創,英業達,仁寶,和碩等公司有太嚴重的獲利影響,我覺得以目前關稅的情況,能影響1成獲利就偷笑了,大家不要忘了,鴻海,廣達,緯創及緯穎受惠AI伺服器大爆發,今年的獲利很有可能會增加三成,以目前的關稅政策來說,就算影響AI概念股一成獲利,至少今年還是能成長兩成,會有散戶說接下來川普也許會宣布課徵半導體關稅,或是兩三周後恢復巨額對等關稅,嗯,確實都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接下來川普和中國和談,放寬更多關稅政策,這兩者都是有可能的,即然都是有可能,自然目前的股市要先去慢慢反應超跌的部份,只要多一天川普沒有宣布新的關稅政策,那股市就要多反彈一些回來,畢竟目前股市是超跌,就以目前的關稅政策來說,對台灣的電子業根本就沒啥影響,尤其是台積電及代工廠個股。

大家看廣達及緯創的股價已經先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了,甚至接近季線,之所以會這樣的道理也很好懂,目前關稅對AI概念股來說,情況是比預期的更好,這話怎麼說呢?從去年11月開始川普當選總統,市場就知道川普會打關稅戰,但會怎麼打不知道,大家就一直在補腦,股市就一直下跌,雖然沒有致命的下跌,但就是跌多漲少,時間到了二月三日及三月三日後,市場看到川普和加拿大及墨西哥部份課徵25%,符合美墨加協議的免關稅,大家就知道川普會課關稅,也許就是對特定的商品課關稅,結果4月2日川普團隊用一個可笑的數學亂算一通,搞出了一個巨額對等關稅,那時我就和大家說,這種很誇張的關稅反而不可能真的課徵,畢竟受傷最重一定是美國那些科技股,對落後國家,工人及代工廠來說,就是賺一些吃不飽及餓不死的錢,美國企業100元的營收中賺到40到70元,雖然4月9日晚上證明我是正確的,但是股市已經被對沖基金,空方,主力,還有失心瘋的散戶多殺多的砍下去,幾乎可以說是人踩人的崩跌,到了4月11日後,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這時對代工廠來說,幾乎就是零關稅了,前幾天中國也豁免了半導體相關產品,就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對代工廠及AI概念股來說,根本沒有什麼被課到關稅,連10%都沒有,這比去年11月開始市場補腦的情況好很多,會有人擔心接下來川普恢復全球的巨額對等關稅,但是大家還是得想一下,川普已經豁免了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有可能7月9日對台灣課徵10到20%關稅,但消費性電子的依舊是零關稅,川普對這些消費性電子零關稅,並不是對台灣多好,而是為了照顧美國科技業的蘋果,輝達,超微,惠普,戴爾,臉書,谷歌,亞馬遜,甲骨文,微軟,特斯拉等,畢竟台灣很多代工廠都是幫這些美國科技業代工,代工廠100元的營收也才賺2.5元,這些美國科技業100元賺40到70元,川普只要課徵關稅,不論是10%也好,25%也罷,哪怕是課徵32%,這些費用不可能是代工廠出的,大家想一件簡單的事,代工廠最大的成本就是工人薪資,鴻海在中國,印度及越南是會依據訂單去招工的,所以不存在不接訂單就賠更多這件事,如果蘋果,惠普,戴爾和鴻海說,關稅20%給你負責,你就賠錢幫我組裝,你覺得鴻海有可能答應嗎?鴻海100元的營收淨利才2.5元,蘋果賺40元,鴻海了不起就不招工人就行了,蘋果有膽你就不要賣,所以川普會豁免這些消費性產品是有原因的,因為鐵定是美國科技業要出,代工廠不可能幫美國科技業出的,代工廠的毛利率也不允許幫美國科技業出,美國科技業一定就是僅能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說完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後,我們再看一下代工廠的另一些客戶,這時我們說AI概念股會比較好理解,也就是做伺服器及AI伺服器,目前AI產業很火熱,台灣的AI概念股要幫輝達,微軟,臉書,亞馬遜,谷哥代工及組裝AI伺服器及伺服器,一樣的道理,大部份的利潤都是輝達,微軟,臉書,亞馬遜,谷哥賺走,AI概念股也許100元就賺個5元的淨利,現在中國和美國在做AI軍備競賽,如果川普不對伺服器豁免,那最終中國的AI技術就會超過美國,目前伺服器及AI伺服器代工廠是有打算在台灣,墨西哥及美國製造,這也是唯一能回流到美國的製造業,這些伺服器及AI伺服器是為了讓四大美系雲端大廠去打贏中國,川普如果課關稅,AI概念股也不可能去分攤這些關稅,大家要了解一件事,目前AI需求是很瘋狂的,前天廣達董事長才說AI伺服器的需求沒有變,大家聽完上面的ICT及AI伺服器產品關稅情況後,應該就能知道為什麼緯創及廣達股價會漲回4月2日前的起漲點,甚至已經要挑戰季線了,目前已知的情況是美國豁免了這些科技股的產品,很有可能就算恢復了對等關稅,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關稅依舊是豁免,大家也是知道蘋果及輝達已經向川普跪下來了,答應四年在美國投資五千億美金,台積電也是答應四年投資1000億美金,軟銀,甲骨文,OpenAI也答應在美國投資星際之門,也就是AI伺服器五千億美金,這些AI資料中心都是需要台灣的AI概念股去幫忙建設,美國根本沒有造造能力,說穿了就是想要透過關稅讓大部份製造業願意到美國製造,正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要是四大雲端大廠讓AI概念股在美國製造沒有利潤,那AI概念股的鴻海,緯創,緯穎,英業達等,怎麼可能美國製造,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只要川普沒有宣布新的不利關稅政策,AI概念股就是要慢慢的漲回去,鴻海的股本大,市值高,所以反應的比緯創及廣達慢,不過之後會慢慢的漲回去四月二日前的位置,當然也會漲回到季線上。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三大法人逢低持續回補鴻海持股! 

2、關稅戰對美國民生消費影響巨大! 

3、三大法人持續回補AI概念股!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8日!三大法人逢低持續回補鴻海持股!

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145.68億,投信買超台股41.5億,自營商買超台股27.39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214.57億,外資群期貨空單增加1072口,期貨留倉空單24770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多單9499口,今天台股成交2158.92億,上漲161.68點,漲幅0.81%,收在20034.41點,電子上漲10.57點,漲幅0.98%,收在1085.53點,金融上漲8.64點,漲幅0.44%,收在1957.73點。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元大,買了4362張,第二名的是富邦,買了2579張,第三名的是美林,買了1840張,第四名的是台灣摩根,買了1798張,第五名是凱基台北,買了1118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摩根大通,賣了1065張,第二名的是元大館前,賣了673張,第三名的是上海匯豐,賣了649張,第四名是港商野村,賣了384張,第五名的是美商高盛,賣了323張,從4月10日到今天,合計13個交易日,鴻海只有四個交易日是下跌,剩下九個交易日是上漲,所以大部份的散戶自我心理面也都又恢復了,現在外資群,主力,短線客,投機客及當沖客想要在鴻海中一買及一賣的賺到差價,那難度就是很高,今天富邦嘉義賠45.5萬,兆豐復興賠150萬,凱基台北賠51.9萬,小摩賠34.7萬,瑞銀是今天少數在鴻海中賺到錢的,賺了193萬,瑞銀今天之所以賺錢,原因是一開盤瑞銀就大買三千多張,漲到142到143.5元賣,所以今天瑞銀是偏多操作的,目前廣達及緯創股價已經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鴻海4月2日的起跌點是153.5元,廣達及緯創除了漲回4月2日的起跌點外,還企圖挑戰季線,廣達及緯創的股價已經是很接近季線了,今天緯創股價比較弱,原因就是緯創是漲最快的,目前已經在季線了,廣達今天落後補漲,股價也來到季線附近,現在就剩大型權值股的台積電,台股及鴻海,這些股票因為股本大及市值高,需要大部份的投資者都恢復信心後才有可能漲上去,廣達及緯創先漲,之後就會在原地等鴻海,台積電及大盤,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台股上漲161點,結果緯創平盤,緯創已經先漲了,現在就是先休息,比較聰明的外資群,主力不可能單獨的只拉抬緯創或廣達,一定就是大家一起漲,一些漲的慢的之後就會落後補漲,一些漲的快的之後就會在上面盤整。

從4月11日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後,我就和大家說全球股市,台股及代工廠股穩八成了,大家可以看一下三大法人從4月11日開始買賣超鴻海的情況,投信根本連演都不演,完全就是一點都不敬業,就是一直買,天天買,買不停,唯一賣的一天就是賣個87張,相較投信來說,外資群還是相對敬業的,還是有一直演,天天演,演不停,4月11日買了45892張後,擔心散戶知道股市穩了,就先再賣個三天,合計賣出23896張,當散戶看到外資群賣三天後,會覺得美國海關豁免的消費性產品不足以讓外資群回頭買,當散戶這樣想後,外資群又買了4650張,接著再演一下,意思意思賣個864張,接著再買12459張,當散戶看到外資群買了12459張後,覺得外資群就是要買了,覺得自己很確定了,結果敬業的外資群又賣了8557張,趁著散戶懷疑人生時,隔天再買14433張,散戶看到外資群買14433張時,覺得自己不可能再被騙,覺得自己再動搖自己就是豬,沒想到隔天外資群再賣10036張,外資群就是這樣買了後賣,賣了後買,讓一些散戶每天都處在懷疑人生的心情,一些馬後砲的線仙,他們說自己可以很精準的抓到低點及高點,那些人都是嘴砲的,在股票市場上就是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是散戶賣的,三大法人賣的是散戶買的,最近三大法人之所以能買到61175張鴻海,代表很多散戶已經中了錨定效應了,而且在4月2日到4月9日時也嚇破膽了,散戶覺得鴻海從112.5元漲到142.5元,這樣已經漲了30元了,覺得漲好多,但鴻海是從234.5元跌下來的,目前鴻海的股價淨值比也才1.2倍,這還是不包含第一季鴻海賺到的錢,樂觀一點也許是會有三元以上,再怎麼普通至少也會有2.5到3元之間,大家看最近兩天投信買超的情況,昨天買3277張,今天買4502張,這都是從去年11月以來買超最大量的記錄,外資群從4月11日後也開始買多賣少,我和大家說4月11日之後全球股市及台股穩八成了,如果沒有新的關稅政策出來,目前鴻海的股價是太委屈的,但是有一些人因為之前的下跌,整個態度已經變的過度悲觀了,覺得之後只會有壞事發生,結果散戶最擔心的半導體關稅沒有發生,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如果川普課半導體關稅,影響前二十名中有10間是美國一流的科技業,半導體企業大部份的公司早和川普跪下來了,川普課半導體關稅根本不能逼任何人做上談判桌及讓任何企業低頭,這兩三周下來,我一直和大家說川普課半導體關稅對他沒有任何好處,也沒有任何任何必要,對台積電來說,它都已經去美國投資1000億美金了,本來未來五年毛利率每年會減少1到2%,為了去美國投資,接下來五年毛利率會減少2到3%,台積電都這樣低頭了,川普如果再課,那就是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這也沒什麼好說的。
鴻海股價在4月7日,8日及9日連續三天跌停,分別下跌15元,13.5元及12.5元,以鴻海這種第三大權值股,第二根及第三根跌停根本不應該發生,廣達只有4月7日跌停,8日下跌8.81%,9日下跌6.79%,緯創在4月7日到9日三個交易日中,也僅有前兩個交易日跌停,第三個交易日僅下跌8.79%,鴻海在4月8日到9日一開盤其實是沒有跌停鎖死的,之所以會跌停,原因就是很多散戶在那多殺多,鴻海的三年線是132元,五年線是118元,很多投資鴻海三到五年的人,跌到112.5元到125元時,剛好就是把近三年到五年賺的都吐回去,也就是了不起近三年到五年不賺不賠,我常和大家說,很多散戶都是為了到股市中回本的,這種個性存在於買了後向下跌,接著漲上來,這樣的情況下散戶是會想要賣出保本的,另一種情況就是這一次鴻海發生的,投資了三到五年,跌到112.5元到125元時,扣掉三到五年的股息及所得稅,賣出是完全沒賺沒賠,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有很多散戶選擇賣出,有一些是使用融資及槓桿,在4月7日到9日時,雖然我分析川普一定不敢真的課巨額的對等關稅,事實證明川普真的是不敢課,但在4月7日到9日時,股價出現多方的人踩人及多殺多,就把很多散戶的信心都殺沒了,當鴻海跌到112.5元時,還有人覺得自己的維持率要拉高到320%,我也是不懂這些人到底是怎麼了,意思就是覺得鴻海會再跌十根跌停,也就是覺得鴻海會跌到39元,當人在極度恐慌時,智商就會完全歸零,他們也不在乎鴻海淨值118.45元,第一季能賺3元,這樣就有121.45元了,鴻海今年原本能賺14元,就算川普關稅戰讓ICT產品獲利大減,再怎麼差也是能賺10元,跌到112.5元時你還會怕,我也是不懂你在怕身體健康還是萬事如意的,最近三大法人一直積極的買回鴻海,之所以會一直買回,一來是股價真的是很便宜,以目前川普的關稅政策,就是真正已經實施的,想要讓鴻海獲利少1元都很難,之後如果川普再開新的關稅政策我們再來說,我一樣是那句話,川普接下來有可能提出不好的關稅政策,也是有可能提出好的關稅政策,例如和中國和談,把中國關稅降到20%,我之前就和大家說過了,一些智缺的美國官員覺得把中國關稅降到50到65%,這樣中國就會和美國談,這就是來搞笑的,如果沒有把中國的關稅降到20到30%,也就是芬太尼關稅20%,對等關稅0到10%之間,中國根本連甩都不會想要甩美國的,中國吃土吃習慣了,美國就是一隻紙老虎,以目前美國的關稅策略,中國是相對有利的,至少中國沒有對全球課徵10%的關稅,川普對全球課了10%的關稅,還覺得中國會比美國急,我只能說,川普旁邊的官員都是馬屁精及智缺,沒有人敢和他說真話,川普也不會想要聽真話,中國就使出懶得理美國大法,美國一方面要面對全球10%的關稅,另一方面要面對中國145%的關稅,我是不懂川普哪來的信心美國能贏,美國一直去打盟友,現在想要聯合盟友去制裁中國,川普是在哈囉嗎?我敢和大家說,大部份的國家不敢檯面上反抗美國,但私底下也是懶的理美國,對這種說話不算話,出爾反爾的人,大家就來撐,美國是面對全世界,大部份的國家就僅是失去美國市場而以,時間當然是對美國不利,川普還在那天真的覺得大家會怕美國,真的就是蠢到沒藥救了,把一些馬屁精官員換掉,正所謂忠言逆耳,找一些正直的官員,敢和川普說真話的,川普才會知道自己目前有多小丑。

新聞說:鴻海科技集團參展今年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不僅對外展示最新電動乘用車款MODEL B、MODEL C北美版、MODEL D,也展示一系列自主研發,包括乘用車固態電池、電控、碳化矽(SiC)元件以及充電系統等。其中,本部位於竹科、鴻海旗下電池材料開發商芯量科技,專注於高階固態電池材料的自主研發與製造,從材料設計到製程開發均在台灣本地完成,具備完全自主量產能力,產品線涵蓋電動二輪車半固態電池、能支援高電壓運作的電池、快充放且壽命長達十萬次循環的電池,以及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的固態電池。去年鴻海科技日就指出,高雄和發產業園區的電芯試量產中心去年開始量產,鴻海表示,此為集團電池布局的前哨站,以及第一個里程碑,鴻海將串聯當地電池供應鏈,集合台灣一流的電池研發團隊,持續為高雄創造產值與就業機會,鴻海也將生產「Made In Taiwan」的「磷酸鐵鋰電芯(LFP)」。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當時解釋,這些電芯不僅能用於電動車,還能應用於儲能系統,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儲能電池與能源的關聯度更強,而EV使用的電池則與能源的關聯較弱,但仍可在車輛需要時臨時調配。鴻海表示,電池國產化進程上,高雄電池中心已正式進入量產,並已出貨提供國內車廠測試使用,後續將推出商用與家用的國產化儲能電芯。至於固態電池技術,導覽人員說明,芯量科技自今年起導入多套自動化設備,正式朝量產階段邁進,並將優先供應集團內部使用,應用於電動車、儲能系統、無人機及智慧機器人等高能量密度需求領域。技術路線方面,芯量科技採用氧化物與聚合物混合型固態電解質,強調在安全性、循環壽命及量產可行性方面,相較於日本主流硫化物固態電池更具優勢。氧化物固態電池的環境容忍度較高,不需嚴苛的製造條件,有助於降低成本,且其柔軟的材料特性有效改善了固態電池正負極介面接觸問題,大幅提升穩定性與充放電效率,克服過去固態電池面臨的關鍵技術瓶頸。在產品布局上,芯量科技推進鋰金屬固態電池開發,該產品相較傳統石墨負極具備更高的能量密度,在相同體積與重量下,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具備高度應用潛力。透過固態電解質材料有效抑制鋰枝晶生長,不僅顯著延長電池循環壽命,也大幅提高充放電過程中的安全性。隨著材料自主化及製程設備導入,芯量科技預期將加速支援集團內各類高階載具與儲能設備需求,助力鴻海未來電動化與智慧製造布局。針對固態電池成本問題,導覽人員指出,芯量科技憑藉集團完整供應鏈整合與成本控制能力,有信心在性能與價格間取得平衡,加速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未來除應用於鴻海自有電動車產品外,也將評估擴展至其他智慧載具及高階儲能設備領域。目前芯量科技的固態電池開發及初步量產作業主要在新竹科學園區進行,高雄電池中心則持續負責鋰鐵電池與傳統液態電池產品,若未來生產線真的建立起來,也會希望在高雄有一塊生產基地,進一步擴大產能布局。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8日!關稅戰對美國民生消費影響巨大!

 川普可以透過關稅讓美國收入20萬美元以下的不要繳稅嗎?

川普提出的透過大幅提高關稅來取代個人所得稅、特別是讓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免稅的想法,在理論上和實務上都面臨重大挑戰。以下從稅收結構、經濟影響、可行性與限制等面向進行分析,並回應您的問題:

1. 美國個人所得稅與關稅收入現況

個人所得稅規模:根據2021年IRS數據,美國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約2.2兆美元,占聯邦稅收約50%。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的納稅人(約90%美國人口)貢獻了其中大部分,估計約1.2兆美元。

關稅收入規模:2024年美國關稅收入約764億美元,僅占聯邦稅收的2%。即使大幅提高關稅,收入仍遠低於個人所得稅。

差距:個人所得稅收入是關稅的27-30倍,單靠關稅取代如此龐大的稅基幾乎不可能。

2. 川普關稅政策與收入估計

川普於2025年4月2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大多數貿易夥伴徵收10%基準關稅,對57國加徵11%-50%不等的對等關稅(如對中國34%、台灣32%)。此外,針對中國與香港的低價進口將於5月2日起取消關稅豁免。

預估關稅收入:

稅務政策中心(TPC)估計,2025年至2035年,川普的關稅計畫(包括10%基準關稅與特定國家的更高關稅)將帶來約3.3兆美元收入,2025年單年約1900億美元,遠低於川普顧問納瓦羅宣稱的6-7兆美元。

稅務基金會估計,10%普遍關稅可帶來2兆美元,20%則可達3.3兆美元(2025-2034年),但仍不足以彌補個人所得稅的4.2兆美元缺口(若延長2017年減稅法案)。

影響因素:

經濟收縮:關稅提高進口成本,導致消費價格上漲,降低經濟產出與稅基。彭博與其他分析預測,關稅可能使美國GDP下降1-8%,工資下降5-7%,中產家庭終身損失約2.2萬至5.8萬美元。

報復性關稅:貿易夥伴(如歐盟、加拿大)已宣布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影響美國出口商(如農產品、汽車),進一步減少稅收。

美元升值:關稅可能導致美元升值,降低進口價格上漲幅度,但損害美國出口競爭力,減少企業收入與相關稅收。

3. 免除20萬美元以下所得稅的可行性

財政缺口:若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免稅,聯邦政府將損失約1.2兆美元的年度收入。即便關稅收入達到3.3兆美元(10年總額),平均每年僅3300億美元,遠不足以填補缺口。

替代方案:

大幅提高關稅:稅務基金會指出,關稅稅率需達50%才能最大化收入(約7800億美元每年),但這將引發嚴重通脹(估計核心PCE上漲1.4-5.1%),並對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負擔,因其消費占比更高。

削減支出:共和黨預算決議案提出未來10年減支2兆美元,但這不足以彌補4.5兆美元的減稅成本,且削減社會保障或醫療保險等項目將引發政治爭議。

回歸金屬時代?:川普提及1870-1913年的關稅經濟模式,當時關稅占政府收入近50%。但現代經濟全球化,供應鏈複雜,且聯邦支出(2024年約6.8兆美元)遠超當時,關稅無法支撐當前財政需求。

4. 經濟與社會影響

對消費者的影響:

關稅作為「累退稅」,對低收入家庭影響更大。ITEP估計,2026年中產家庭(收入5.5萬-9.4萬美元)將因關稅承擔5%收入的稅負,貧困家庭(收入低於2.9萬美元)則高達6.2%,而富人(收入超91.5萬美元)僅1.7%。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預測,關稅將使中產家庭每年損失1700-3900美元,遠超減稅利益。

就業與產業:

川普主張關稅刺激製造業回流,2024年研究顯示其第一任期關稅確實促進部分產業(如鋼鐵)回岸,但總體就業影響有限(鋼鐵業就業僅持平)。相反,報復性關稅損害農業與其他出口業。

新工廠建設可能創造就業,但供應鏈中斷與成本上升將抵消部分效益。

通脹風險:高盛估計,25%關稅將推高核心PCE通脹0.7%,耶魯預算實驗室預測廣泛關稅將使消費價格上漲1.4-5.1%,影響聯邦儲備系統的利率政策。

5. 法律與政治限制

法律挑戰:川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關稅,但該法未明確授權大規模關稅,可能面臨訴訟。企業(如Emily Ley Paper)已質疑其合法性,認為關稅規模構成「重大問題」,需國會明確授權。

國會阻力:參議員葛拉斯利與坎特威爾提出《2025年貿易審查法案》,試圖限制總統關稅權力,但法案尚未獲共識。參院多數黨領袖圖恩表示法案「無前途」。

選民反彈:關稅引發的物價上漲可能引發選民不滿,尤其若經濟陷入衰退(摩根大通預測2025年內衰退)。

6. 川普團隊的說法與現實差距

官方說法: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免稅為「目標」,但承認需平衡預算(美國自2001年以來未實現財政盈餘)。川普於2025年4月27日表示,關稅將大幅降低甚至免除所得稅,並創造「美國的意外之財」。

現實挑戰:盧特尼克後來將免稅稱為「志向性」目標,顯示內部對可行性的懷疑。稅務專家一致認為,關稅收入無法取代所得稅,且將加重中低收入者負擔。

結論:川普能否實現?

川普透過關稅讓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免稅的目標,在當前經濟與財政結構下幾乎不可行:

收入不足:關稅收入(即使樂觀估計每年3300億美元)遠低於1.2兆美元的免稅缺口。

經濟代價:高關稅將推高物價、引發通脹、減少經濟產出,並可能引發貿易戰與衰退,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傷害尤甚。

法律與政治障礙:關稅權力可能受司法與國會挑戰,政策不確定性已導致市場動盪(如美元大跌)。

替代路徑:實現免稅需大幅削減聯邦支出或尋找其他稅源,但這涉及複雜的政治談判,可能引發更大爭議。

建議:若川普堅持此目標,可能採取部分減稅(如擴大標準扣除額或降低低收入稅率)而非完全免稅,並搭配有限關稅以增加收入。然而,經濟學家普遍警告,廣泛關稅將弊大於利,無法實現川普設想的「美國復興」。

A大回答:這幾天川普嘴砲對股市影響雖然變小,但川普關稅戰還是目前主要影響股市漲跌的因素,所以我還是會持續追蹤關稅戰的進度,目前川普關稅戰對於台積電,代工廠及AI概念股影響不會很大,未來如果有新的關稅政策出來,我們可以再去研究一下對鴻海及電子股的影響有多大,很多散戶因為在4月2日到4月9日已經被嚇破膽了,所以最近就一直不敢買進股票,這也是我常提醒大家的,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追隨中成熟,在希望熱絡中毀滅,台股在4月9日是散戶最絕望的時候,到了4月9日川普延遲九十天巨額關稅後,那時我就說台股及全球股市穩一半了,到了4月11日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後,我就說全球股市,台股,鴻海,代工廠及AI概念股穩八成了,鴻海有出了一個四大產品類別的關稅表,消費智能產品中的智慧手機及手錶,就算從中國出口到美國,也僅課徵20%的關稅,從越南,台灣及印度出口到美國則是0關稅,這時會有人說,鴻海九成的蘋果手機都是在中國製造,這樣也還有20%的關稅,鴻海九成手機都在中國製造這種鬼話,大概就是一些弱智的周刊及新聞敢這樣說,鴻海從2020年開始就開始分散產能到全球,印度,越南及台灣都有分配一些產能,大家要記得一件事,目前並不是蘋果手機的旺季,一般蘋果手機旺季是9月底,在淡季的情況下,鴻海越南及印度的產能是足以應付美國市場的,到了九月底的旺季我還不敢說,現在淡季印度及越南是足以供給美國市場的,蘋果手機也不僅僅有美國市場,中國生產出來的蘋果手機是能出口到非美國市場,這部份也是不用關稅,之前我也分析過關稅的課徵方式,一台賣1199美元的手機,成本大概485元,20%的關稅是針對485美元去課徵,淡季就算越南及印度真正沒辦法完全供應給美國市場,就算有少部份的蘋果手機需要從中國市場生產,平均一下大概就是漲價個2到4%就解決了,影響沒有想像中的大,這是目前已知的情況,很多散戶現在一直被害妄想症的覺得川普會課徵半導體關稅,還有兩三周後會恢復巨額對等關稅,這一些都是沒有發生的,當初我就說過,川普確實接下來會提出不利的關稅政策,但也是有可能會向中國服軟,最近中國對半導體積體電路也豁免了關稅,中國就算不和美國談,也會去豁免關稅,因為美國把出口到自己國家的消費產品豁免了,要是中國不豁免,那中國出口到非美國國家的七成就會受損害,中國也沒有很笨,中國想要有底氣和美國打關稅戰,就是要固好其他七成的市場,這樣才能和美國撐的夠久,川普是足夠愚蠢,直接就是向全球開戰,全部的國家都課徵10%關稅,這一定是會反應到美國民生消費上的,一些川普的支持者蠢到覺的關稅是別人付,覺得課了關稅就能不用繳所得稅,那些支持川普的人就蠢的像豬一樣,川普所有收到的關稅都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美國收到的關稅就是一根毛,還會影響到整個經濟,當經濟衰退時,企業獲利衰退,營業稅及所得稅就會少繳,當企業不賺錢時,就會立刻展開裁員,當美國工人失業,原本會繳的稅也消失了,所以關稅不但不能帶給美國更多的收入,很有可能還會讓稅收變少,當經濟不好,大家就不玩股票,美國就收不到交易費及手續費,大家看台股每年政府及券商能收幾千億的交易稅,券商能收幾千億的手續費,當券商收到手續費後,就會繳稅給政府,一但經濟不好,不確定因素太多,一般投資者就不會想要玩股票,最終交易稅及手續費就會變少,川普的經濟學很明顯就是體育老師教的,身邊的官員就都是馬屁精,川普用人最高準則就是要馬屁精,再怎麼腦殘都行,一些官員連要捐錢給美國才能降關稅的蠢話都敢說,真的就是愚蠢到家!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8日!三大法人持續回補AI概念股!


新聞說:DIGITIMES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持續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產品推出不同的關稅政策,部分業者擔心後續關稅提升,於第二季提前備貨,預估第二季全球伺服器出貨將季增 1.8%。在台廠方面,則預期緯創及鴻海出貨表現較佳。DIGITIMES 表示,以現階段來看,雖然伺服器產品受關稅影響程度較低,不過仍有部分業者擔心後續關稅將提升,因此提前在第二季拉貨。DIGITIMES 進一步提到,美系業者中,Google、亞馬遜的通用型機種及自研 AI 機種出貨可望成長,不同雲端業者採購採購的輝達 GB200 AI 伺服器也將開始放量;品牌商中,則以美超微為因應關稅而較積極拉貨。DIGITIMES 也看好,在台系代工廠方面,第二季出貨表現將以緯創及鴻海較佳,緯創主要受惠品牌商的通用型、AI 伺服器出貨成長,鴻海則受惠 GB200 伺服器放量出貨。至於全球伺服器出貨表現,根據 DIGITIMES 最新產銷報告,今年第一季出貨雖季對季衰退 3.1%,不過表現略優於預期。主因包括 Meta因擔憂位於墨西哥代工廠可能被課徵關稅,加大通用型機種出貨力道,Google 也積極更新通用型機種平台。不過品牌商表現則不如預期,因企業在關稅陰影下,採購較為保守。中系雲端業者方面,則因景氣回溫與 DeepSeek 效應帶動,第一季出貨不減反增。

前天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出來說四大雲端大廠訂單沒變,我引用了廣達董事長的話來佐證AI伺服器的需求依舊強勁,就有一些傻子在那說我要推薦廣達,這種人是閱讀能力有問題還是怎樣,廣達和鴻海是AI伺服器的雙指標之一,市場推測GB系列廣達拿到三成,鴻海是四成多,最近一個月川普一直在那嘴砲的胡說八道,難免會有一些人認為AI伺服器的需求會放緩,廣達是最近出來說AI伺服器表現很強勁,當然就是很有說服力,這會比鴻海在三月中法說會上說的更有說服力,畢竟鴻海第一季法說會時,川普的巨額對等關稅還沒有課徵,鴻海在4月5日公佈3月營收時,那時我們還在放清明長假,川普也才剛嘴砲完巨額對等關稅,廣達董事長是在這幾天說AI伺服器依舊非常的強勁,這已經是經歷過4月2日到4月26日這一段混亂關稅政策的考驗了,鴻海股價淨值比相較廣達低,而且鴻海是代工廠及AI概念股的龍頭,我哪有可能放棄鴻海買廣達,真的就是愛說笑,回到廣達及緯創的股價表現,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緯創及廣達已經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了,今天廣達有先落後補漲到接近季線,今天緯創股價平盤,原因是緯創之前上漲的比較快,現在也在季線左右,今天廣達先落後補漲,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川普關稅政策下,鴻海影響一定是代工廠及AI概念股中最小的,當廣達及緯創先漲到4月2日時的位階,而鴻海,台積電及台股還沒有,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鴻海,台積電及台股股本大,市值高,而要更多散戶恢復理性才會漲回去,今天緯創比較弱,原因是緯創之前先上漲了,現在就是在季線等廣達及鴻海,今天廣達也落後補漲到季線了,接下來很有可能是緯創及廣達兩家公司整理,然後鴻海,台積電及台股落後補漲,這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從4月11日之後,三大法人很明顯就回頭大買廣達及緯創,會這樣的道理也很好懂,川普是去年11月選上的,當川普選上後,三大法人就預期關稅戰會讓AI概念股產生不確定因素,時間半年過去了,三大法人也賣了一大堆廣達及緯創,股價也修正了一大堆,在4月2日到4月9日更是讓廣達及緯創股價跌到三年線,很多散戶,融資戶,質借戶,使用太大槓桿及自我心理面不健全的,都會在4月2日到4月9日被洗出去,要是你僅進到AI概念股投資一年,在4月2日到4月9日這幾個交易日,你大概就是會賠掉30%,因為AI概念股是從去年11月就開始下跌,所以最多是下跌到五成左右,就算用年線來看,至少也是跌掉三成多,很多使用槓桿的都會在4月2日到4月9日被清出去,就算沒有被清出去的,看到廣達及緯創從三年線向上反彈到月線及季線的過程中,也會調整手上的槓桿及持股,我常和大家說,去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接下來幾年AI伺服器需求會大爆炸,所以根本不會有人想要把手上的股票賣給三大法人,不但不會想要賣給三大法人,而且會一直買,拼命買,買不停,把手上的現金買完後就解定存,接著用融資,不然就是股票質借,還有個人信貸及房屋貸款,但經過了4月2日到4月9日後,一些槓桿使用太大的就被清出局,尤其是近一年進進來使用槓桿的,當散戶對接下來川普關稅有不確定感,看到股價又反彈了三成多,自然就會一直賣出手上持股,大家看從4月11日到今天,三大法人合計買超了廣達27840張,買超了緯創27519張,這放在去年根本就不可能,去年根本不會有散戶想要把手上的股票賣給三大法人,這也是我說的,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是散戶賣的,三大法人賣的是散戶買的,當三大法人賣了後會壓制及摜殺,這一波三大法人利用川普關稅戰從去年11月打擊AI概念股到四月,三大法人本來是打不贏的,結果川普那個嘴砲送出一個巨額對等關稅,那種關稅幅度根本不可能真的課,但只要有巨額的對等關稅出來,三大法人,主力及空方就能對多方,散戶,融資戶及開槓桿的進行大屠殺,到了4月9日已經出現骨牌效應及多殺多了,要不是4月9日川普延遲九十天的對等關稅,多殺多的力道會更誇張及恐怖,在多殺多後,廣達及緯創的股價已經出現超級甜美價了,也就是三年線,當初我就說過,股市極度恐慌時會有超級甜美價,那時如果你敢買AI概念股的廣達,緯創及鴻海,短時間你都會賺到很多錢,但大部份的人那時都是想著要賣出而不是買進,現在大部份的投資者都恢復理性了,你也不用妄想有人會用三年線以下的價格賣廣達,緯創及鴻海給你,當你不怕了,別人也不怕了,你再想用三年線以下的恐慌價買到股票,那就是痴人說夢話,當初我也一直和大家說,三年線以下你一定是要買而不是賣,在最恐慌買到的價格才會是超級甜美價。
最近台股明顯走強,原因就是融資戶大減,從3256億減少到2088億,近兩周下來,也就是4月11日以後,融券多了6.6萬張,4月11日是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散戶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會想要去放空台股,重點是台股指數已經跌到三年線了,大家要了解一件事,4月2日到4月9日很多投資者是因為自己手上融資及槓桿爆掉才去賣股票的,這種恐慌式的下跌,本來就會出現超級甜美價,隨著有愈來愈多的好消息出現,散戶就愈來愈不怕,自然你就不可能再買到三年線以下的股價,最近廣達及緯創不但站上了三年線及月線,而且也已經站上了4月2日的起跌點,今天廣達企圖挑戰季線,鴻海的季線是161.19元,如果鴻海要落後補漲的話,股價很有可能就是會漲到161.19元,台積電4月2日的起跌點是942元,今天股價收在897元,還差了45元,也就是4.77%才能回到4月2日的起跌點,鴻海今天收在142.5元,4月2日的起跌點是153.5元,差了11元,幅度7.16%,所以鴻海落後的幅度還是相對大的,台股4月2日的起跌點是21298點,今天指數收在20034點,相差1264點,跌幅5.93%,很明顯台股的跌幅還是比台積電重,但比鴻海輕,鴻海算是跟著大盤在走。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4月27!廣達表示美系四大CSP訂單強勁!序言

4月27!廣達表示美系四大CSP訂單強勁!作者:A大!最近川普關稅戰讓股市出現劇烈的波動,會有人擔心是否會造成AI伺服器的需求減少,由於鴻海五月五日才會開出四月營收,五月中才會召開第一季法說會公佈財報及第二季展望,大部份的散戶難免會擔心關稅戰對AI伺服器的需求影響,我個人是以四大雲端大廠在做軍備競賽,中國及美國也在做AI軍備競賽為基礎判斷AI伺服器的需求依舊很強勁,昨天同是AI概念股的指標股廣達有說美系四大CSP訂單都沒有變化,尤其這幾個月「趕快趕出貨」,客戶明年需求也沒有變,資料中心對四大科技巨頭來說是很重要的投資,「若不投資而別人投,他就落後了」,所以從4月26日這個時間點來看,川普對全球關稅都已經課徵三周10%關稅了,目前雲端大廠依舊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在佈局AI伺服器,鴻海及廣達會在越南,台灣,墨西哥及美國組裝AI伺服器,目前AI伺服器和手機,筆電一樣是被豁免的,以目前來說,第一季及第二季AI概念股獲利被影響的幅度應該就是有限,但是AI概念股的股價已經先跌了一大段了,要是接下來全球關稅沒有再惡化,那AI概念股,台股及美股是會慢慢的漲回來的,三大法人從去年11月開始就開始大量的賣出AI概念股,還有一些空方是放空了一大堆,最近空方已經回補10萬張鴻海借券賣出股票了,近兩周外資群開始出現買多賣少的情況,現在外資群趁著散戶自我心理面還沒有恢復,還是會買了後賣,接著賣了後買搞混散戶的方向,鴻海中的投信就完全不會演戲,機乎就是天天買,一直買,買不停,從去年十一月以來,外資群是幾萬張的一直賣,最近就是買個四萬多張,接著賣一萬多張,幾千張,接著又買一萬多張,很明顯就是買多賣少,廣達及緯創中的散戶已經恢復理性了,股價也先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因為台股,台積電及鴻海中的股東人數太多,所以現在距離4月2日的股價還有約10%左右的差價,按照7月9日才會恢復對等關稅,加上中國豁免了一些半導體關稅,美國四大零售商已經通知中國發貨,關稅由美方負責,現在中國及美國的關稅政策是朝著有利方向前進,距離7月9日還有兩個半月左右,美國和全球國家的關稅也是需要時間去談,這些時間足以讓台股,美股及AI概念股反彈,即然廣達及緯創已經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之後鴻海,台積電及台股漲到4月2日時的起跌點也是很正常的。

目前因為川普關稅戰不確定因素還存在,所以融資會持續的減少,相反的融券也持續增加,這就是散戶搞笑的地方,當指數跌到17306點後,接著反彈到19873點,上漲了2567點,很多散戶就會賣出手上多單,接著開始放空單,台股的融券餘額隨著近期台股反彈而愈來愈多,從4月11日到今天,台股的融券餘額從114313張增加到181743張,合計增加了67430張,大家還計得4月11日發生什麼事吧?沒有錯,就是美國海關豁免了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這時明明全球股市及股市就穩八成了,結果散戶才在那開始放空,我也是不懂散戶到底是怎麼了,在4月11日之前,不要說台灣中小型電子股或個股了,連鴻海都無法去應付4月9日前的情況,畢竟川普對中國課了145%,對台灣課了32%,對越南課了46%,對印度課了27%,鴻海的備用蘋果手機國家機乎都被堵上,4月9日之前,大部份的公司都還是很慘的,當初我就說過,這種所有公司都反應不過來的關稅,川普反而不敢課,我就一句話,課了這種巨額的關稅,美國消費者及美國企業一定是受傷最重的,4月9日延遲了九十天巨額對等關稅,那時我就說全球股市及台股穩一半了,鴻海面對的關稅就僅有台灣,印度,越南各10%,這應該是不會讓鴻海出現巨大的影響,就算中國被課徵145%,全世界也不僅有美國市場,還是有別的市場,到了4月11日後,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消費性電子,也就是蘋果手機,惠普及戴爾筆電等,都僅會被課20%,台灣,印度及越南都是課0關稅,在這樣的情況下散戶開始在那放空台股及鴻海,我也真的是服了他們的愚蠢,很有可能散戶就是在4月2日到4月9日被殺一次,到了4月11日後又被再巴一次,星期五台股指數已經突破了從4月11日以來的高點,所以從4月11日到今天放空的67430張,幾乎全部都是賠錢的,星期五晚上美股還上漲,台指夜盤也是上漲179點,下星期一很多放空的散戶又要被軋空了,明明目前的關稅就對所有的企業影響不大,結果一些散戶寧願去相信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例如上星期川普說會課半導體關稅,很多散戶就一直幻想這星期會有重量級的半導體關稅出來,結果完全沒有等到,我也說過,川普課半導體關稅一點好處都沒有,課半導體關稅影響前二十名中有十名是美國科技業,會被影響的前二十名企業中,大部份的企業早和川普跪下來了,我也是不懂川普去課半導體關稅能逼誰去上談判桌及讓誰妥協,即然沒有人會因為半導體關稅再去找川普跪下,那川普不會再去提半導體關稅的機率就很大,如果川普課了,那受傷最重的也不會是台積電,受傷最重的是美國前二十大科技股,畢竟台積電都跪下了,輝達,蘋果,甲骨文,美光,海力士,三星等也都去跪下了,川普再去威脅半導體關稅有啥意義,我就是完全想不透。

現在川普比較頭痛的是中國根本不甩川普,再兩三周美國大賣廠的貨架就會空空如也,不然就是會漲價一點五倍,大家想一件簡單的事,你去全聯,家樂福,小7,全家,美聯設,大潤發等賣廠,要是貨架上商品都是空的,不然就是原本100元變250元,你會做什麼事?很有可能就是先恐慌性的把還沒有漲價的商品搶完,如果搶不到的話,也就是貨架上都剩100元變250元的商品,我相信你應該是每天都會上街去抗議,然後讓總統下台,要是川普再兩三周不向中國低頭,大家就會看到美國大賣廠開始爆炸,這時會有人說,中國一大堆廠商出不了貨,難道習近平不怕嗎?中國及美國關稅戰打了18天了,大家有看到網路上有人敢罵習近平嗎?有新聞及媒體敢說一句習近平的壞話嗎?你有看到中國人走上街頭抗議嗎?一定都沒有的,當初COVID-19,中國硬是多管控一年,你就要知道中國有多猛,中國人就算死光了,也不會讓人民到網路上罵習近平或是上街抗議習近平,要是美國的話,大家就能試試,前兩周就僅是一些有正義感的美國人覺得怎麼可以亂課美球10%關稅,這樣就有五百萬人出來抗議,我相信大部份的人不會有正義感,因為那關我屁事,但是要是這一些人買到的雞蛋貴三倍,衛生紙貴三倍,很多之前很便宜的商品都貴三倍,你覺得他們會不會上街抗議,大家可以看看之前台灣的雞蛋及衛生紙之亂就好了,就簡簡單單的一個民生用品,差點就搞到一大堆官員下台,重點是雞蛋和衛生紙之亂還不是同時發生,要是同時發生,那威力會更大,要是兩三周後川普要向中國低頭,大家會看到美國賣廠中有三到五成的商品都漲一點五倍,也就是原本賣100元,現在賣250元,很多都是民生消費品,我是不相信川普多神勇可以抵抗人民的不滿,加上川普最近說話和放屁一樣,國內也有很多人對川普感到不滿,覺得川普在傷害美國這個品牌,之前我就說過了,美國原本的形象是正義的代表,是世界警察,是說話算話,奉公守法等,現在選了一個總統,講話就和放屁一樣,每天在那川普投顧,他們的家族及官員不知道在股市中撈了多少的好處,川普身邊也一堆馬屁精官員,而且智商出乎意料的低,說要讓美國降關稅,就要捐錢給美國,不然就是美國對中國把關稅降到50到65%,這樣中國就會和美國談,這種弱智的話都說的出口,智商真的就是堪憂,美國沒有把中國的關稅降到20到30%之間,中國根本懶的理美國,全世界是要去做美國的生意,要先捐錢才能和美國做生意,那美國可以滾旁邊去,現實生活中哪有人敢說這種話的,你去吃火鍋,然後和老闆說,想做我生意啊,哼哼,先捐1000元給我,我再去買你的火鍋,美國的一些官員,我也是不懂他們是吃什麼長大的。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廣達表示美系四大CSP訂單強勁!

2、鴻海出售中國子公司股權優化經營!

3、川普關稅戰進度及影響程度!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4月27!廣達表示美系四大CSP訂單強勁!

 新聞說: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昨日表示,今年訂單已經有所突破、比去年更多,會有更好的成績,且今、明兩年四大美系雲端供應商(CSP)客戶需求都沒有變化;他並高呼廣達將從第一階段「代工型研發」,轉型至第二階段的「自主型研發」。廣達昨日舉行37周年慶,林百里致詞時表示,廣達37年來大大小小的波浪都見過,每個波浪、每個考驗都通過,才有今天的規模,未來廣達一定能乘風破浪、再創佳績,他並用台語向現場同仁高呼「啥咪攏毋驚,向前行」,今年將持續超前研發、精準行銷。林百里也高呼廣達要從「代工研發」轉型至「自主研發」,獲利成長,也投資更多在研發上,「這是工程師的夢想,人有夢想才能前進,總不能一輩子幫人家抬轎子」。對於客戶訂單動態,林百里說,美系四大CSP訂單都沒有變化,尤其這幾個月「趕快趕出貨」,客戶明年需求也沒有變,資料中心對四大科技巨頭來說是很重要的投資,「若不投資而別人投,他就落後了」。從AI發展來看,林百里認為,AI不是走到ChatGPT就結束了,AI發展共有七個階段,現在才到第二階段,今年是GB200、GB300伺服器,明、後年又有更強大的伺服器,未來研發需求會愈來愈精密、零件會更趨複雜,製造規模肯定會擴大,廣達也已準備好了。林百里說,AI應用已遍地開花,每年成本都會大幅降低,AI要滿足人類許多面向的服務,不同服務又要有不同載具,因此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認為,AI還有很多擴張機會,很多新應用,AI與許多行動產品結合後,會進入百家爭鳴時期,廣達一定不會落後。廣達執行副總經理楊麒令說,廣達超前部署AI軟硬體研發,未來發展非常可期。

A大回答:廣達董事長昨天表示美系四大CSP訂單都沒有變化,尤其這幾個月「趕快趕出貨」,客戶明年需求也沒有變,資料中心對四大科技巨頭來說是很重要的投資,「若不投資而別人投,他就落後了」,這個說法和我這幾周推測的也是一樣的,我和大家說雖然有川普關稅戰,但是目前四大雲端廠是在做軍備競爭,美國和中國也在做軍備競爭,美國為了贏中國,不惜用垃圾的政治手段禁止輝達賣H20給中國,要是四大雲端大廠會因為關稅戰而放慢投資速度,那美國在AI軍備競賽中就會輸給中國,大家還是得了解一件事,中國人還是比較努力一點,工作時間也長,人口多,人才平均也相對多,美國常常去禁止中國發展某一些技術,最終中國都能突破,所以我就和大家說四大雲端大廠的AI伺服器競賽不可能會停止的,川普也不會蠢到去課進口到美國的AI伺服器,美國要在自己國家建資料中心,川普如果蠢到對全球課一大堆的關稅,那美國AI資料中心發展就會變慢,相較中國來說,中國用走私的都會把AI晶片走私進中國,應該這樣說,美國禁止高階AI晶片進到中國,但是中國並沒有禁止高階AI晶片進到中國,美國禁止是你家的事,一些廠商如果把高階AI晶片帶進到中國,這在中國法律是完全合法的,最近也有愈來愈多人使用AI工具,不論是問AI問題,讓AI幫忙工作的,讓AI幫忙做卡通圖案,甚至還有讓AI做影片等,這一些都是需要大量的算力,當AI愈多人使用,每天使用的愈頻繁,那對於AI伺服器及伺服器的需求就會愈多,最近雖然有川普關稅戰,但AI發展還是沒有任何改變的,鴻海今年的獲利其中一隻腳是AI伺服器,這可以支撐到2030年的獲利成長,川普的關稅戰有可能讓鴻海原本ICT產品衰退,但是川普關稅戰影響是全球的,一些中小型企業如果應變不及,有可能鴻海是能撿到一些訂單,所以關稅戰不一定會讓鴻海原本ICT的獲利變少,說不定反而會增加,現在川普關稅戰還存在不確定因素,所以很多之前放空及賣出的三大法人及空方,最近會開始小量的買回,一些人想要等到川普關稅戰不確定因素完全消失才要買,我只能和大家說,只要川普關稅不確定因素消失,你鐵定是買不到甜美價的,正所謂股市不確定性伴隨著甜美價,現在大部份的散戶不敢太樂觀,應該是不敢使用融資,手上的槓桿也不敢太大,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在4月9日時,是投資人最絕望的時刻,現在這階段就是半信半疑,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信的就買,不信的賣,就會出現多空交戰,因為大部份的人現在都處在謹慎階段,就不可能使用太大的槓桿,自然就不可能再出現什麼多殺多或人踩人。
川普關稅戰一定是不會影響到企業第一季獲利的,所以第一季獲利一定會不錯,第二季因為有部份的產品被課徵10%關稅,但美國海關有豁免一些消費性產品,也就是鴻海八成以上的產品都被豁免了,第二季鴻海的獲利不太可能出現什麼誇張的影片,如果原本是賺3.3元,你說變賺3.1到3.2元這樣的程度我是相信的,到了七月九日後,川普對全球確定關稅,第三季再觀察一季,看這樣的關稅對企業有什麼影響,再怎麼謹慎的人了不起就是關稅課下去後觀察兩季,只要最終關稅對企業獲利影響不大或是可控,那投資人就會開始變的樂觀,那時也許就會重新再開很大的槓桿,當你透過第三季及第四季的財報觀察到關稅對企業的影響,你都看的出來了,那有誰看不出來,只要影響不大,大家都想買,也不會有人想便宜賣你,自然你就買不到什麼甜美價,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就是在股市悲觀時多買一點,然後用時間化解風險,大家要記得一件事,企業一定會持續賺錢的,要是企業不能賺走,那人民就會失業,這個世界是不允許所有企業都不賺錢的,只要知道這道理,你只要需則有競爭力的公司,最終那家公司會持續的一直賺錢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之所以說世界不允許企業不賺錢,原因也很好懂,要是所有的企業都不賺錢,那所有的企業都無法持續經營,那全世界的人就不會有工作可以做,當所有的人都沒有工作,那全世界的食衣住行育樂就沒有人能提供,所以不要擔心什麼鬼川普關稅戰會讓企業不賺高,那就是鬼話而以,錢就僅是一張紙,是勞動抵用券,這個世界是為了讓全部的人能正常的運行,所以一定會有企業一直賺錢,然後去提供工作,提供人類食衣住行育樂。
以目前川普關稅戰來說,確實還沒有完全塵埃落定,未來確實有可能川普還會使出其他的關稅政策,不過台股及鴻海已經快速的跌到三年線過了,這一次的下殺把很多自我心理面不健全及資金有弱點的人清出去,大家到一般討論區上看,會有不少人在這一波被融資斷頭,不然就是槓桿斷手斷腳,一些沒有斷的人也會趁著反彈去調整手上的持股及槓桿,這就會讓股市變的更健全一些,鴻海之前跌到112.5元,跌到比淨值118.45元低,這是極度不合理的,會這樣的原因是投資人面對短線的下跌都嚇破膽了,而且一些使用槓桿的人也被券商,銀行逼著斷頭,有的則是過度恐慌自砍手腳,鴻海在2021年到2024年2月這三年之間,三年線是106元,鴻海的淨值介於93元到107元,這時的鴻海還在轉型當中,獲利也僅有蘋果產品一隻腳,到了2024年4月後,鴻海的AI伺服器開始大爆發,劉董也是2025年獲利有兩隻腳,一隻就是原本的ICT產品,另一隻腳就是AI伺服器,財務長也說接下來中期股東權益報酬率目標是12%,之前大概就是9%,所謂的股東報酬率10%是指淨值118.45元,一年能賺11.84元,股東權益報酬率如果是12%,那淨值118.45元就能賺14.21元,鴻海僅會配出賺的一年,每年淨值會愈來愈高,只要股東權益率能維持在12%,那之後隨著淨值愈來愈高,鴻海的獲利就會愈來愈高,這樣的獲利情況不可能股價在淨值附近的,鴻海大概七月底就會除息,會配出5.8元,第一季鴻海的獲利一定是不會被關稅戰影響的,畢竟鴻海旗下最賺錢的工業富聯都開出第一季財報了,營收增三成多,獲利增兩成多,換成台幣的話,獲利增加38%,這三周鴻海就會開出第一季財報,目前蘋果手機及筆電大部份都被豁免,到7月9日才有可能會有出現新的關稅,所以鴻海第二季的獲利也不太會被影響,畢竟第二季僅有少數的產品被課到關稅,以目前川普的態度有持續軟化,中國為了自己世界工廠的稱號也豁免了半導體關稅,或許接下來關稅戰會惡化,但也是有可能會好轉,全球股市已經因為關稅戰而大跌一大段了,目前關稅戰的情況根本不致於造成所有的企業有太嚴重的影響,現在了不起就是全球被課10%,了不起就是漲價何2到4%就解決了,代工廠因為是幫美國科技業代工及組裝,美國是有豁免這些產品,加上AI伺服器目前供不應求,你覺得有雲端大廠敢讓代工廠去分擔關稅嗎?現在是沒有關稅的情況,未來就算有關稅,以AI伺服器供不應求,雲端大廠也不致於敢讓AI概念股去分擔關稅,畢竟這些代工廠賺的就是一些管理費及組裝費,雲端大廠目前是在做軍備競爭,也是不可能因為關稅戰而停下來的,最近我使用AI工具的頻道愈來愈高,真的是很好用,我也不會因為關稅戰而不去使用AI,所以AI產業是持續在有展的,這部份會成為未來六年鴻海的新獲利成長來源,現在因為還有不確定因素,所以台股,台積電及鴻海股價會特別便宜,加上台股,台積電及鴻海股本大及市值高,在緯創及廣達都已經漲到4月2日的起跌點了,鴻海,台股及台積電還差了約10%左右,這些就是短線的差價獲利來源,一些外資群,主力及空方也是懂這道理,未來除非有新的不確定因素出來,不然以目前關稅的情況來說,台股及全球股市的股價都是算委屈,現在因為還有關稅不確定因素,我相信大部份的投資者也不敢過度的使用槓桿,目前會進來的都算是比較穩定的籌碼,也算是比較敢危機入市的人,這些人會讓股市變的更籌定一些。

上一個美國股市交易日,道瓊上漲20.1點,漲幅0.05%,收在40113.5點,S&P500上漲40.44點,漲幅0.74%,收在5525.21點,那斯達克上漲216.9點,漲幅1.26%,收在17382.94點,費城半導體上漲43.42點,漲幅1.03%,收在4251.61點,近月紐約輕原油上漲0.38點,漲幅0.61%,收在63.17點,現貨黃金下跌44.18點,跌幅1.32%,收在3304.05點,美元指數上漲0.21點,漲幅0.21%,收在99.59點。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