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4月29日! 鴻海精密2024年營業報告書!

去年(民國113年)全球科技產業迎來了AI領域百花齊放的盛景,市場對AI產品的需求大幅攀升。在與主要客戶多年合作開發的根基下,鴻海展現了強大的研發和技術能力,與合作夥伴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高性能AI伺服器,協助客戶帶領產業開啟了AI時代。在營運方面,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等挑戰,鴻海仍憑藉穩健供應鏈管理和精準全球布局,順利克服了各種困難,並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繳出了新台幣6.86兆、歷年最高的營收表現,並締造了2024全年市值大漲76%的亮眼成績。今年(民國114年)各大國際研究機構就全球經濟成長給出了謹慎樂觀的判斷,普遍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將在 2.7%~3.3% 區間,較去年略為下調。然而,受惠於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等應用對雲端網路產品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今年資本支出大幅增加,我們預期今年鴻海營運表現將會加速,產品與客戶的結構將更為均衡健全。今年在巨大的政策不確定性下,突顯各國和企業政策應對能力的重要性,鴻海作為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公司(Technology ManufacturingPlatform Service Company),透過 BOL (Build Operate Localize)以及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營運模式,將優先確保營運的穩健,靈活應對市場需求,發揮集團核心競爭力,協助客戶應對多變的政經環境並提升價值。鴻海在 ICT 產業擁有強大的優勢,奠定公司穩健經營的基石。近年來布局「3+3」產業,作為中長期成長動能。隨著公司連續多年擴大投資,相關投資的效益已經逐漸浮現,我們將以完整的區域布局,擴大業務的發展,並結合當地夥伴,建構當地生態系,持續掌握科技趨勢,為投資人創造長期價值。AI 驅動下的資通訊產業新格局去年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復甦緩慢等因素持續帶來不確定性,惟全球資通訊產業在人工智慧(AI)的強勁驅動下,擺脫了多年的停滯態勢。生成式 AI 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發展,為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長機遇。

受惠於AI伺服器市場的爆發式成長,鴻海在此領域與客戶開發多年的技術以及垂直整合終於開花結果。加上電動車市場在面臨激烈競爭下,委託設計製造的商機也浮現,鴻海迎來了全新的成長契機。展望今年,隨著生成式AI的應用深化,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CSP)持續擴大資本支出,以提升運算能力。根據摩根史丹利證券2月最新分析,AI供應鏈的資本支出在今年將持續增長,受惠於大型雲端服務提供商(CSP)的影響,2025年雲端資本支出年增率預期將上調至32%。在AI伺服器、網路設備及儲存系統需求快速增長的市場趨勢下,鴻海的垂直整合能力與供應鏈管理優勢,將幫助公司擴大在 AI 伺服器及先進散熱解決方案的市場占比,並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保持領先地位。根據集邦研調(TrendForce)預測,AI伺服器市場將延續高速成長,去年出貨量增幅超過40%,而今年預計再年增28%,顯示AI伺服器市場正處於高速成長期,且將成為未來幾年伺服器市場的主要成長動力。鴻海在此領域的策略,除了持續深化繪圖晶片(GPU)模組與基板的製造優勢外,亦積極強化整機組裝與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布局,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此外,鴻海在邊緣運算與液冷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也為未來獲利成長提供重要支撐。在這高速成長的領域中,鴻海顯示出其全方位的製造實力,從上游的模組和基板,到下游的伺服器與機櫃的整體設計和製造,再到資料中心的建置;並且導入垂直整合的存儲器、交換器以及先進的散熱解決方案,特別是在上游的GPU模組和基板的開發上為鴻海發展AI伺服器的核心策略。鴻海在伺服器的龐大規模、製造能力、以及垂直整合的優勢,皆能協助客戶搶佔先機,也確實掌握主要客戶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產品開發地位。在消費性電子市場方面,智慧型手機與PC經過數年的低迷後,市場開始出現回穩跡象。根據IDC預測,2025年全球PC與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恢復成長,驅動零組件與終端設備需求回升。鴻海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子製造商,將持續優化產品組合,提升自動化生產能力,以因應市場變化並提高運營效率。重要事業發展持續推進鴻海以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三大平台為主要發展主軸,這些平台奠基在我們以往所建立的關鍵零組件、模組、系統、軟體等關鍵能力。

未來我們會導入更多的生成式AI,讓這些關鍵能力變得更強大。我們會結合全球一線的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將生成式AI解決方案,或是自行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導入三大智慧平台。鴻海憑藉在研發、數位製造平台、垂直整合、客戶關係、以及全球布局等競爭優勢,在客戶強勁需求的帶動下,AI伺服器去年累積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1.5倍,佔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也超過四成。今年我們預期AI伺服器將維持強勁的需求,預期今年AI伺服器出貨量逐季攀升,在整體伺服器營收的佔比將超過50%,為公司成長的主要動能。在智慧製造方面,鴻海與BCG合作推動「創世紀GenesisInitiative」專案,將生成式AI應用於生產參數優化、設備運營管理及產品品質檢測,預期創造顯著經濟效益。在AI機器人平台方面,鴻海持續運用生成式AI提升機器人自動化程度與整合能力,縮短調適時間,完善全自動化產線及關燈工廠。此外,鴻海亦與Nvidia及Siemens合作,整合倉儲物流、機構件及組裝等場域數據,打造數位虛擬孿生工廠,簡化工廠管理,提高生產營運效率。在聚焦於智慧製造的同時,鴻海與合作夥伴也將致力於節能減碳,建立透明的監控流程,導入數位解決方案,共同為電子製造業的綠色未來努力。智慧城市部分,我們已經獲得經濟部產發署對於CityGPT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支持,將持續深化與策略夥伴合作,強化高雄AI軟體產業鏈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和墨西哥簽訂合作備忘錄,展開智慧城市與安全治理等多領域合作,並將拓展更多海外市場。在電動車領域,去年我們攜手義大利賓法所打造的兩款最新電動車,包含結合了 SUV 跟 MPV 車款優點的 MODEL D,以及中型電動巴士 MODEL U,展示了鴻海在汽車開發領域的廣度與成熟度。而今年,在乘用車方面,MODEL C 系列持續推進長里程版本,並將正式進軍北美市場;MODEL B 車款也預計今年進入量產階段。商用車方面,我們積極響應台灣政府電動巴士國產化政策,將加入電巴國家隊以及完成高雄電動巴士工廠認證。

在全球戰略佈局上,我們在中東市場與當地夥伴合作,共同發展新能源車充電事業;今年也預計再和既有全球汽車品牌客戶簽署 CDMS 合約,並在中國市場建置電動車研發中心,拓展集團在全球電動車產業鏈的影響力。電池與軟體方面,鴻海高雄和發電池廠今年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強化電池供應鏈自主性,並配合國內客戶推動電動車國產化。另外,鴻海與中東車廠合作開發電子電氣架構,研發智能座艙、智能網關等產品,並專注於 EV軟體生態平台,結合AI技術,打造軟體定義汽車(SDV)生態系。透過與海內外客戶的緊密合作,鴻海期望能加速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並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半導體製造領域,我們的晶圓廠業務展現出顯著的成果,成功獲得了美系與歐系客戶多項關鍵半導體產品驗證,並將於今年提供客戶進階的晶圓級可靠度測試及篩選服務。這不僅證明鴻海在技術上的專業與領先地位,也為我們在半導體市場中的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封裝與測試服務方面,我們的晶圓級封測代工服務預計進行擴產,後續也將全力發展矽光子芯片封裝技術開發。而在設計服務方面,今年 3DIC 第一個客戶專案預計在上半年啟動,鴻海將正式跨入 AI ASIC 的設計服務領域,這將使鴻海在設計服務的加乘下,成為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公司。研究發展狀況去年,鴻海投入超過一千億台幣的研發經費,持續深耕技術能力。在專利部分,目前集團在全球有效發明專利超過 5.52 萬件,依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統計,2024 年鴻海申請件數成長93%,為前十大排行榜中,成長幅度最高的企業。另外專門負責未來三到七年前瞻研發的鴻海研究院,也分別與英國的劍橋大學、台灣的陽明交大合作的前瞻研究、以及我們自己研發的成果,分別發布於國際頂級量子計算或是材料科學的頂級期刊。同時分享了新世代自動駕駛軌跡預測模型,展示鴻海在高性能 AI 數據中心和自動駕駛硬體解決方案上的創新,也突顯我們具有軟硬整合以及應用的重要能力。

我們與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的合作在量子通訊傳輸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此項研究成果成功解決了「端口式量子傳輸」的關鍵挑戰,並針對低維量子位元提出創新演算法,全面涵蓋PBT的四種不同情境。研究成果提升了這些算法的實用性,並改善傳送過程中所需的操作複雜度。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級量子計算期刊PRX-Quantum。此外,我們與台灣的陽明交大合作進行前瞻研究,發表「全砷化鎵超穎介面全像術於結構光與立體視覺之應用」的突破性創新技術於國際頂尖期刊上,亦獲選為《Nano Letters 奈米通訊》的封面故事,彰顯其在學術界的重要地位。這些成就展現了鴻海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更為空間計算和深度感測技術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在自動駕駛場景模擬領域,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提出的先進車輛交通模擬器“BehaviorGPT”在去年的Waymo Sim Agents Challenge 中獲得全球第一名的成績。彰顯鴻海自駕研發實力獲國際認可,可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力,並提升自動駕駛系統面對各種路上場景的處理能力。另外,鴻海研究院與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合作成立「鴻海科技集團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發中心」,匯聚業界與學術界的科研力量,引領人工智能、半導體、新世代通訊、資訊安全及量子計算的創新研究。我們持續引領創新,以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推動產業進步。這份堅持也讓鴻海在 2024 年連續第七年榮獲科睿唯安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肯定。未來,我們將以此為動力,持續深耕技術研發,為全球產業帶來更多貢獻。外部競爭、法規環境及總體經營環境之影響鴻海憑藉其五十年在人才管理、財務運營、物流統籌及技術革新方面的豐富管理經驗,在業內建立了難以超越的高門檻。我們不斷加強供應鏈整合、推進技術創新、保證生產穩定以及嚴格控制成本,這使我們能夠保持在行業的領先。鴻海在既有的ICT領域,則依照不同的客戶需求及產品策略,進行多元性的全球佈局,包含在亞洲、美洲、歐洲等都有生產工廠,總共橫跨24個國家、233個基地。全球布局除了能依照公司的布局策略、不同的客戶需求及產品策略取得最大綜效外,更能分散地緣風險。面對關稅不確定性,鴻海積極採取應對,並致力於分散生產基地,以減少對單一地區的依賴。

此外,鴻海也在尋求與客戶更緊密的合作,共同應對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面對全球對ESG的要求日益提高,相關法規日趨嚴謹,我們會持續推動永續發展理念於營運之中,並持續監視法律和環境的變化,積極制定應對策略,以最大限度降低營運風險。持續推動永續經營公司的永續經營,有賴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我們重視員工權益和福祉,營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並致力於保護員工的基本人權,特別是為身障員工創造公平的工作環境,去年在拉根企業社會責任與多元獎以「多元公平包容身障服務計劃」參加評選並贏得ESG活動類別獎項。我們不僅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身障員工服務方案,包括自上而下的推動機制,高層領導的直接參與,以及身障人士在服務方案設計中的意見反饋。此外,還建立了跨部門服務組織,制定並執行針對身障員工的招聘、培養和留才策略,保障和提升身障員工的權益,共同為集團建立更加多元、公平、包容的文化環境。在供應鏈方面,於公司成立50年之際,我們發布了鴻海第一本「供應商責任報告書」,這也是台灣企業界首次針對供應商調查發布報告書,代表鴻海在推動供應鏈永續發展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決心。此報告書將成為鴻海超過一萬家供應商,每年ESG推動成果的成績單。我們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追求共同經濟利益,對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守護與推動,更是我們對未來世代永續經營承諾。我們將持續攜手供應鏈夥伴們一同深化永續實踐。透過明確的 ESG 要求以及透過年度績效排名和稽核輔導,激勵供應商提升 ESG 表現,同時透過循環機制:評鑑認證、績效監控、稽核輔導與優獎劣汰四大階段落實供應鏈管理。為了促進永續發展,我們不遺餘力,去年鴻海獲得「IPC ESG標杆企業獎」,憑藉在IPC標準推廣實踐、人才培育、行業領導力、ESG永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現,榮獲「亞洲電子行業傑出貢獻獎」、「ESG 標竿企業獎」兩項大獎。這代表鴻海不僅是科技產業智慧製造領先者,作為IPC智慧製造及永續發展標準開發的核心成員,也為推動產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此外,鴻海去年首度舉行集團內部鴻海永續獎,表彰集團內部於永續發展領域,作出卓越貢獻、推動ESG理念的個人和團隊。我們勇於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並主動承諾且積極推動落實目標,我們期望透過這項年度活動,引領參與者更加瞭解集團內各單位如何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攜手為社會和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

外界榮譽肯定去年鴻海推動 ESG 成果再次獲得肯定,贏得「HR Magazine」所頒發的「亞洲最佳雇主」獎項,此榮譽體現鴻海創造良好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幸福感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是我們致力於打造多元、平等、包容且可持續的工作環境方向,符合第三方機構的評鑑認可,員工在對企業的敬業程度,更是鴻海從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此殊榮的關鍵。同年,我們也獲得了 IR Magazine的三項大獎,包括「最佳企業-科技業」、「最佳科技應用(包含AI)」、「最佳投資人關係人員」,這是鴻海連續第四年獲得大中華區獎項,成為台灣企業中的最大贏家,並凸顯鴻海在投資人關係方面的卓越表現。另外,集團內部所推動的 ESG 數位化管理平台「永續觀測站」榮獲全球知名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Award)肯定。永續觀測站除了透過可視化介面協助管理ESG目標推動進程外,並能即時掌握各地區ESG目標達成狀況。這項里程碑,顯示鴻海善用自身資訊科技優勢能力,以提升在ESG發展工作中的成果。我們透過定期參與多元外部機構的評選,藉此檢視公司在推動永續經營的方向與成果,讓我們能夠『好,還要更好』。鴻海歷經半世紀的發展後,目前在全球各地總共有233個廠區和辦公室,分布在24個國家地區,季節性高峰約有90萬名員工,以及超過1萬家供應鏈夥伴合作。展望未來,鴻海將恪守「永續經營=EPS+ESG」的策略,努力在增進財務表現的同時,積極推動永續經營及社會責任的實踐。我們也擴大將這些成果與股東共享,連續五年現金股利的配發率都超過五成,去年發放的每股現金股利為民國80年上市掛牌以來新高。我們仍會持續精進,為股東帶來穩定的報酬以及更高的股東權益。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