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4月9日!鴻海正在與三菱敲定供應電動車協議!

新聞說:關潤證實,鴻海正與三菱汽車敲定電動車供應協議,日本媒體報導,鴻海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證實,鴻海正在與三菱汽車敲定協議,將為三菱供應電動車,這有望是鴻海與主要車廠的第一份合約。關潤還表示,鴻海渴望與日產和其他日本車廠合作,組成台日聯盟。鴻海周三在東京召開記者會,展示其正在生產的產品與廣泛策略。彭博資訊與日本媒體報導,關潤在受訪時表示,鴻海必須提升公司做為汽車組裝業者的能見度,「我們希望在日本提升知名度,鴻海以智慧手機代工和收購夏普聞名,除此外就沒了」。日媒報導指出,關潤證實,鴻海正在與三菱汽車敲定協議,將為三菱供應電動車。這將會是鴻海與主要車廠的第一份合約。該款電動車預定明年在大洋洲上市。此外,關潤還說,鴻海也將為日本市場生產電動巴士,但並未透露鴻海將與哪些合作夥伴合作等細節。彭博則報導,未來幾年內,由鴻海製造的電動車和電動巴士將出現在日本和美國的路上。關潤表示:「在一年內,你會看到幾家日本合作夥伴的出現。」至於先前有報導指出,在本田與日產的合併談判期間,鴻海也曾與這兩家車廠接觸。當這項合併談判破裂後,鴻海提議與本田聯手、並納入日產與三菱汽車,創造出四家公司合作架構。關潤對此表示:「我們對與所有車廠合作都有興趣」,「我認為,加入本田、日產、三菱三方聯盟,對我們而言是個很棒的構想。」但關潤補充說:「我們這邊從未主動與日產接觸。」不過他拒絕透露是否曾與本田接觸。至於是否可能與日產展開協商,關潤表示,「我正在等待適當時機提出合作建議」。關潤曾在日產汽車與日本電產擔任主管,目前正積極展開魅力攻勢,尋求更多車廠願意將電動車製造業務外包給鴻海,理由是車廠必須應付轉向電動車所帶來的巨額成本與風險。不過,鴻海目前電動車代工業務規模仍太小,無法單獨列為財報項目。關潤表示,這種情況將隨著時間改變,因為愈來愈多車廠會看到外包製造的好處,鴻海也在全球各地擴建產能。目前鴻海正於美國、台灣與泰國新建或改造生產基地,並尋求在印度與中東地區擴張產能;在日本,鴻海有意透過利用現有車廠的工廠來擴大電動車產能,因為一些車廠把更多製造轉移到美國因應關稅措施,可能產能過剩,部分案子已在洽談,但也不排除在日本新建工廠。

A大回答:鴻海獲利的第三隻腳就是電動車,目前中國和美國雙方在那打關稅戰,蘋果剛好就是卡在中間,被左一記勾拳,右一記重拳,近期蘋果的股價表現沒有很好,不過短期蘋果已經先把一些國家的庫存搬到美國,所以應該是能應付短期美國關稅問題,美國如果目的僅是和全世界談判,應該不可能兩三個月都沒有結果,如果最終美國硬是要課全世界的關稅,那蘋果就只能漲價把成本反應給美國消費者,至於鴻海今年獲利第二隻腳的AI伺服器,目前是不受影響,鴻海有可能是會在墨西哥製造,今天這個是鴻海獲利第三隻腳,鴻海也不一定要把電動車賣到美國,一開始鴻海拿下日本或台灣的市場,這樣就有一些貢獻了,鴻海在美國也有電動車工廠,也是能幫忙組裝電動車增加獲利,最近市場被川普關稅嚇傻了,完全都不管鴻海淨值及獲利,每天就是想著自己要死了,完蛋了,最終就是忽略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時間。

新聞說:對等關稅生效,蘋果成科技業最大受災戶、紅色供應鏈壓力遠超台資,隨著川普政府針對中國等地進口產品徵收的「對等關稅」於美國時間4月9日凌晨正式生效,蘋果首當其衝,成為整個科技產業中受影響最劇烈的企業。據分析師估算,蘋果部分高階iPhone機型的售價可能因此調漲超過30%,不僅嚴重衝擊其終端市場銷售,也使其倚重中國的供應鏈體系陷入動盪。相較之下,儘管包括鴻海在內的台資供應鏈也受到波及,但來自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壓力更甚,如立訊精密等企業正面臨出口成本驟升、海外產能轉移受限、客戶出貨與訂單策略轉向等多重考驗。根據UBS分析,蘋果約有九成iPhone組裝仍集中在中國,面對高達54%的對等關稅,即便蘋果短期內透過提前備貨與價格吸收策略減輕影響,但長期而言,價格壓力終將轉嫁至消費者與供應鏈。蘋果尚未對此次關稅做出正式回應,但外界普遍預期其今年第三季銷售表現將因恐慌性購機而出現短期回溫,而真正的挑戰將落在第四季與來年換機潮,尤其在高階機型如 iPhone 17 Pro 系列尚未量產前,整體產能配置仍以中國為重。紅色供應鏈首當其衝,立訊壓力全面爆發,立訊精密做為蘋果主要組裝廠商之一,罕見地在稍早針對對等關稅問題舉辦說明會;該公司坦言關稅正式實施後,將對其出貨與利潤帶來挑戰,儘管其出口至美國的成品比例不高,但仍勢必影響與客戶之間的整體合作架構與生產策略。相較鴻海早年已建立越南、墨西哥與印度等海外產能,立訊近年才加速越南投資,但目前尚未完全開花結果。立訊在說明會中坦言,該公司現階段無意再擴張越南產能,亦對其他南亞市場持保守態度;更明確指出「印度不是我們主動考慮的市場」,足見其轉移彈性有限。若蘋果要求在其他較低關稅地區進行組裝,立訊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完善閃現?該公司指出,從選址、建廠到量產至少需一年半,無法快速接軌蘋果調整策略的步調。過往被視為中國本土崛起代表的紅色供應鏈,在地緣政治劇變下反而成為最脆弱的一環。鴻海仍具全球應變韌性,反觀鴻海早在2018年貿易戰以來即積極推動全球產能布局;該公司目前在越南、印度、美國與墨西哥等地已有量產規模,能更快速因應蘋果轉單與原產地規定變化。雖不可否認也面臨關稅與地緣風險,但其整體彈性與應變速度明顯優於立訊與其他中國本土廠商。在客戶策略轉向與新機種導入過程中,鴻海有望承接原屬中國供應鏈的部分高附加價值訂單,特別是在AI伺服器、車用電子與精密模組領域的競爭力更加凸顯。關稅、生產成本,是利潤再分配戰爭,立訊在說明會中表示,過往的關稅成本一律由品牌端(即蘋果)承擔,供應商未被要求分攤;但在川普新一輪政策下,成本壓力若進一步擴大,不排除蘋果重新調整分工結構,將部分風險轉嫁給供應鏈。此外,原產地規則(如超過50%在地供應比例)成為取得關稅豁免關鍵,對於已在東南亞完成部分在地化的企業(如鴻海)較有利,而如立訊仍高度仰賴中國本地零組件供應者,則較難符合要求。對等關稅的落實不僅是對蘋果的直接挑戰,更將撼動過去十年中國電子製造業的全球地位。蘋果雖未鬆口全面轉移生產重心,但市場已嗅出風向轉變。對鴻海而言,這是鞏固其國際供應鏈領導地位的機會;而對紅色供應鏈如立訊等企業,則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未來誰能真正落實「去風險化」與產能多元化,將是蘋果供應鏈重新洗牌的關鍵所在。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