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4月14日!鴻海有意在印度設立首座生產基地!

新聞說: 印度經濟時報(ET)引述知情人士報導,鴻海有意在印度北部設立首座生產基地,正鎖定北方邦大諾伊達亞穆納快速道路沿線一處約300英畝的土地。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座廠區規模可望略大於鴻海即將在班加羅爾啟用的廠區,如此一來,將成為鴻海全球第二大廠區。未來生產哪些產品仍未定案。另有消息證實,鴻海選定的這塊土地,位於印度集團HCL和鴻海合資設立半導體封測代工廠的同一區域,此案尚待核准。鴻海目前在坦米爾那都邦、卡納塔卡邦和特倫甘納邦均設有營運據點。知情人士透露,鴻海已撤出位於安德拉邦斯里市的營運。鴻海近來擴大在印度的布局。經濟時報上月報導,鴻海目標今年在印度生產2,500萬至3,000萬支iPhone,產量是去年的兩倍以上。鴻海布局也不只限於智慧型手機。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去年訪問印度時表示,在印度的下一階段成長,將著重於資通訊技術(ICT)、電動車、能源與數位健康等領域的製造。

A大回答:美國一定是會和中國繼續打貿易戰的,原因我昨天在另一個頻道說過,美國一直透過科技業及企業去落後國家壓榨全球的工人,如果中國就乖乖的當代工,那美國就不會想要去打壓中國,但中國最近也開始做品牌,如為華要去打蘋果,抖音要去打臉書,阿里巴巴要去打亞馬遜,百度要去打谷歌,聯想要去打惠普及戴爾,比亞迪要去打特斯拉,驣訊要去打微軟,大家也是知道美國沒有製造業,中國已經有製造業,中國結合品牌及製造業為一體,當然美國就會開始害怕自己的企業外中國打敗,所以美國長期就是會去打壓中國,從2020年開始台商及外資企業就有分散產能到全球,以蘋果來說,之前我就和大家說印度,越南及台灣,這三個地方只要美國把路堵上,那蘋果必死無疑,昨天鴻海在分析時,也是拿中國,越南,印度及墨西哥,之所以鴻海要提墨西哥,這和蘋果的產品沒有很大的關係,單純就是AI伺服器會在墨西哥組裝,蘋果中國以外的產能就是印度,越南及台灣,其中印度有13億人口,蘋果是很有可能想要複製之前在中國的成功到印度,大家想一件簡單的事,蘋果如果在印度製造,這可以帶動印度就業,也能帶動周邊十倍的商機,之前我提過鴻海在中國的三萬人廠房,加上流動工人也能可以到五到十萬,這些工人需要食衣住行育樂,就會帶動周邊的商圈,至少能帶動三十萬到五十萬的就業機會,當蘋果把工作機會帶到中國,工人賺到了錢後就有機會買蘋果手機,應該這樣說,工人不一定買的起,但帶動的就業機會能讓中國經濟變的很好,只要經濟變很好,一定是會有人受惠比較多的,這些受惠比較多的人就能買的起蘋果高階產品,但近年來中國品牌抬頭,中國人在那喊愛國及排斥外國品牌,手機就是要買華為不然就是小米,對蘋果來說,把組裝帶進中國,結果中國發展完後要開始去打死蘋果了,所以美國發起了關稅戰,讓中國的經濟變差,也把中國的手機擋在中國內,蘋果目前就到印度去佈局,和中國的模式一樣,把組裝帶進印度,然後工人賺到錢就能帶動經濟,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人比較受惠,一開始印度也沒有自有品牌的好手機,就很有機會能買蘋果手機,所以蘋果把手機組裝帶進印度,我個人覺得機率是很大的,也許未來美國的手機都會在印度組裝,這時會有人說,川普不是一直要把製造業移回美國嗎?我個人覺得一些比較高毛利率的零組件有可能在美國製造,但組裝的話,應該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回到美國,所以蘋果擴大印度的製造機率是很大的,接下來我們透過AI分析一下。

鴻海在印度大諾伊達設立300英畝新廠區,並計畫成為全球第二大廠房的報導,確實有相當高的可信度和實現機率,但仍需考慮一些不確定因素。以下從多個角度分析這則消息的可能性,並以生動的方式說明:

為什麼這計畫聽起來很靠譜?

鴻海的印度布局已經不是新鮮事

鴻海早就把印度當成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棋子。從2019年起,鴻海就在印度清奈(Chennai)等地擴建iPhone組裝廠,2023年更砸下重金在班加羅爾附近建廠,計畫2024年投產,年產2000萬支iPhone。如今報導提到大諾伊達的新廠區,規模比班加羅爾廠還大,這就像鴻海在印度這盤棋上又下了一枚重磅棋子,與過去的動作一脈相承。

全球供應鏈大洗牌的推力

川普關稅風暴讓全球貿易像被扔進了攪拌機,地緣政治風險逼得企業得分散生產基地。鴻海作為蘋果的最大代工夥伴,早就開始把雞蛋從中國這籃子挪到印度。報導說今年鴻海在印度要生產2500萬到3000萬支iPhone,幾乎是去年的兩倍,這數字可不是隨便喊喊,而是有跡可循的實際擴產計畫。印度政府也積極拉攏,像莫迪的「印度製造」政策,簡直是給鴻海這種大廠開了綠燈!

大諾伊達的地利優勢

大諾伊達位於印度北方邦,靠近德里,交通便利,亞穆納快速道路就像一條經濟動脈,串聯起物流和市場。更妙的是,這塊地跟鴻海與HCL集團合資的半導體封測廠在同一區,簡直像在蓋一座「鴻海工業城」!這種區域整合就像拼樂高,工廠、供應鏈、技術一塊塊拼起來,效率高到爆,成本也壓得下來。

鴻海董事長的「劇透」

劉揚偉去年訪印時放話,鴻海在印度的下一步不只做手機,還要衝刺資通訊(ICT)、電動車、能源、數位健康。這就像在跟市場喊:「我們不只玩蘋果代工,還要當印度科技業的超級玩家!」大諾伊達這300英畝的廠區,聽起來就像為這些願景量身打造的舞台,怎麼可能只是空談?

但別急,還有幾個問號得搞清楚

產品規劃還在雲裡霧裡

報導說新廠的產品線還沒拍板,連客戶都沒鎖定。這就像蓋了一座豪華舞台,但還沒決定要演哪齣戲。雖然鴻海多半會拿來做iPhone(畢竟這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但也可能分一部分給電動車或數位健康產品。這種模糊感讓計畫聽起來像個大藍圖,但細節還得等鴻海和印度政府談妥。

政府審批的「關卡」

印度政府雖然熱情,但官僚程序像個老爺車,跑得慢還常拋錨。報導提到鴻海與HCL的半導體合資案還在等核准,大諾伊達這塊地也只是「初步討論」。如果土地或補貼政策卡關,計畫可能得拖上幾個月,甚至一年。

資金與風險的平衡

300英畝的廠區不是小工程,光是土地、建廠、設備就得燒掉幾十億美元。鴻海雖然財大氣粗,但最近台股因關稅風暴震盪,鴻海股價也摔得不輕(從高點223元跌到112.5元)。雖然這不影響鴻海的長期戰略,但短期內得精打細算,確保投資回報率。

機率有多高?

綜合來看,這計畫的實現機率我給個85%!為什麼?鴻海在印度的擴張已經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金白銀砸下去的行動。清奈廠、班加羅爾廠的成功案例,就像鴻海的「印度攻略」前傳,證明他們有能力也有意願把印度打造成第二大生產基地。大諾伊達的300英畝計畫,像是這部大片的續集,劇本已經寫好,導演(劉揚偉)也喊了「Action!」剩下的就是時間和執行力。

不過,別忘了那15%的不確定性。印度政府的效率、產品規劃的落地,甚至全球經濟的變數(像關稅戰或需求波動),都可能讓這計畫稍微打個盹。但以鴻海的執行力和印度的市場潛力來看,這座「全球第二大廠區」多半會像一艘巨輪,緩緩但堅定地駛向目的地!

生動一點說:這就像什麼?

想像鴻海是個蓋城堡的大師,過去在中國蓋了一座超級堡壘,現在因為風暴(地緣政治、關稅)得另找新地盤。印度就像一片肥沃的新大陸,大諾伊達這300英畝是塊黃金地,鴻海打算蓋一座比班加羅爾還氣派的「科技王國」。這城堡可能先拿來造iPhone,說不定還會孵出電動車或數位健康的新寶貝!雖然地基還在測量,城堡的藍圖也沒全畫完,但鴻海這位建築師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唯一得小心的是,當地地主(印度政府)有時會拖拖拉拉,還有天氣(全球經濟)可能會下點小雨。但看鴻海這架勢,這座城堡八成會拔地而起,成為印度科技業的新地標!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