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4月26日!AI三巨頭撐腰鴻海吞定心丸!

新聞說:近期AI大廠紛傳放緩投資資料中心進度,但輝達(NVIDIA)與亞馬遜AWS均表示,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建設進度正常;Google母公司Alphabet財報亮眼,重申資本支出不變。

1. 消息來源的可信度

來源:新聞提到「外電報導」,具體引用輝達(NVIDIA)企業續航力資深主管Josh Parker和亞馬遜(Amazon)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Kevin Miller的發言,並提及Alphabet財報和財務長Anat Ashkenazi的電話會議內容。這些來源指向權威媒體(如CNBC、彭博、路透社等),因為財報和企業高層發言通常由主流財經媒體報導。

佐證:

輝達:CNBC(2025年4月25日)報導,輝達高層在能源會議上表示,AI資料中心需求未放緩,運算和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與新聞中Josh Parker的說法一致。X貼文(如@BigbirdflyChan、@8ne55reldfrWm8X)也提到輝達對AI需求樂觀,推升其股價3%以上。

亞馬遜AWS:亞馬遜2025年計畫投資1000億美元於資料中心,CNBC和CIO Dive報導確認AWS副總裁Kevin Miller強調AI資料中心需求「只增不減」,與新聞內容吻合。X貼文(如@WSTAnalystApe)亦提及Miller否認AWS擴張計畫放緩。

Alphabet:Alphabet 2025年第一季財報(截至3月31日)由彭博和路透社報導,顯示營收902.34億美元(年增12%)、每股盈餘2.81美元(年增48.7%),資本支出預估維持750億美元,與新聞中Anat Ashkenazi的說法一致。庫藏股計畫(700億美元)也獲財經媒體確認。

鴻海:鴻海發言人巫俊毅的說法與其2024年11月法說會展望一致,強調AI和電動車(EV)為2025年成長動能。

輝達與蘋果「砸下5000億美元在德州建資料中心」的說法僅部分正確。輝達確實宣布與台積電、鴻海等合作在美國投資AI基礎設施,但5000億美元為4年總額,且非全在德州(X貼文@SydneyDaddy1)。蘋果的資料中心計畫未見5000億美元的公開報導,可能為誇大或誤解。

評估:新聞引用輝達、亞馬遜和Alphabet高層發言及財報數據,與主流媒體和財經報導高度一致,來源可信度高。然而,輝達與蘋果5000億美元投資的細節可能被誇大,需進一步驗證。總體可信度約85%。

2. 背景與動機的合理性

AI資料中心需求背景:中美貿易戰與地緣政治:2025年4月,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145%關稅(125%對等關稅+20%毒品爭議關稅),促使輝達、亞馬遜等加速美國本土資料中心建設,以降低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

AI市場成長: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AI伺服器市場2024年規模為1428.8億美元,預計2030年達8378.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34.3%)。雲服務商(如AWS、Google)和GPU廠商(如輝達)需求激增,推升伺服器訂單。

企業投資趨勢:TrendForce報導,2025年四大雲服務商(AWS、Google、Microsoft、Meta)資本支出預計超2400億美元,年增10%,主要用於AI資料中心。

輝達、亞馬遜、Alphabet的動機:

輝達:作為AI晶片領導者,輝達2024財年第二季資料中心業務收入達103.2億美元(年增171%),仰賴雲服務商和企業客戶對AI伺服器的需求。輝達積極推廣HGX和MGX架構,與鴻海、廣達等ODM合作,確保供應鏈穩定。

亞馬遜AWS:AWS 2024年收入達1000億美元,AI工作負載推動19%年增。亞馬遜計畫2025年投資1000億美元於資料中心,確保生成式AI和雲服務容量。

Alphabet:Google Cloud 2024年第二季收入100億美元,受AI採用加速推動。Alphabet 2025年資本支出750億美元,專注於AI資料中心和TPU部署,與廣達、英業達合作強化供應鏈。

台灣供應鏈的角色:

鴻海:鴻海是輝達AI伺服器(HGX/MGX)和蘋果供應鏈核心廠商,2023年占輝達GPU伺服器出貨24%。其美國和墨西哥工廠支援在地化生產,符合輝達的美國投資計畫。

評估:輝達、亞馬遜和Alphabet對AI資料中心的強勁需求,與當前AI市場成長和貿易戰背景高度一致。台灣供應鏈(鴻海、廣達、緯穎、英業達)作為主要ODM,與這些巨頭的合作關係穩固,其業績受AI訂單推動合理。輝達與蘋果5000億美元投資的說法可能誇大,但不影響整體趨

4. 鴻海的業績展望

鴻海:

優勢:鴻海是輝達HGX/MGX伺服器和蘋果iPhone的主要代工廠,2024年占輝達GPU伺服器出貨24%。其清奈工廠支援蘋果印度增產,美國和墨西哥工廠符合輝達在地化需求。AI和EV(Model C、B)為2025年成長動能。

挑戰:145%關稅可能推升成本,EV市場競爭激烈,短期利潤貢獻有限。

展望:輝達和蘋果的AI需求將推升鴻海2025年收入,預計AI伺服器占比提升至30%以上。

結論:這則新聞的真實性機率約為 80%。輝達(Josh Parker)、亞馬遜(Kevin Miller)和Alphabet(Anat Ashkenazi)的發言,以及Alphabet財報(營收902.34億美元、資本支出750億美元)和廣達營收(4856.71億元)數據,與主流媒體(CNBC、彭博)和TrendForce報導一致,顯示AI資料中心需求未放緩,鴻海、廣達、緯穎、英業達因輝達、AWS、Google的訂單而受益。鴻海的AI和EV業務、廣達的AI伺服器出貨、緯穎的ASIC伺服器訂單和英業達的主機板供應均有堅實支撐,2025年業績展望樂觀。

然而,輝達與蘋果「5000億美元在德州建資料中心」的說法可能誇大,輝達的5000億美元為4年全美投資,蘋果的計畫規模未達此級。緯穎作為AWS主力供應商的說法也需AWS官方確認。此外,供應鏈瓶頸(如HBM、晶片)、競爭壓力(Supermicro、Dell)和地緣政治風險(145%關稅)可能影響成長速度。

鴻海等供應鏈的受益程度:

鴻海:輝達和蘋果的AI訂單推升收入,AI伺服器占比達30%,EV進展為輔。

廣達:Google和Meta訂單帶動2025年營收年增50-60%。

緯穎:AWS ASIC伺服器訂單推升收入年增40%。

英業達:Google和Microsoft訂單帶動營收年增30-40%。

新聞反映了AI基礎設施投資的強勁趨勢和台灣供應鏈的商機,但投資者應關注供應鏈瓶頸和競爭動態,並驗證輝達與蘋果投資的具體細節。

A大回答:最近一周輝達的股價開始反彈,股價已經回到4月2日時的位階,微軟股價已經漲超過4月2日時的位階,谷歌的股價也超過4月2日時的位階,亞馬遜股價快要來到4月2日時的位置,廣達及緯創的股價也已經站上了4月2日的位階,台積電及鴻海目前距離4月2日的位階還有一根漲停的差距,之前我就說過了,台股,台積電及鴻海的股本大,市值高,需要比較多的投資者都恢復信心才有可能漲回來,就算大家看到廣達,緯創,輝達,谷哥,微軟,股價已經漲回到4月2日時的位階,還是有不少的散戶還是不敢去買台積電及鴻海,我敢和大家說,鴻海面對關稅的影響一定是低於廣達及緯創的,這兩家代工廠都敢漲回到4月2日的位階,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鴻海股本及市值比廣達及緯創高,外資群及空方也懂這道理,所以才會一直買回鴻海及回補空單,外資群及空方很擔心鴻海股價會從139元落後補漲到153.5元,今年AI伺服器是鴻海,廣達,緯創,英業達,緯穎的主要成長動能,美國為了要和中國進行軍備競爭,不會蠢到去搬石頭砸自己腳的,大家看蘋果,輝達,軟銀,甲骨文,OpenAI答應川普在美國四年投資五千億美金,幾乎清一色是AI資料中心及AI伺服器,如果川普用關稅去擋AI伺服器進到美國,那不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這些企業對美國的AI資料中心投資,這可是川普之後能拿來說嘴的政績,所以大家不需要擔心AI伺服器的情況,所以鴻海今年開始的獲利一隻腳,也就是AI伺服器一定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加上川普和庫克關係還不錯,川普也早豁免了蘋果,惠普,戴爾生產產品的關稅,鴻海另一隻獲利腳不會有什麼問題,有可能獲利會稍微被影響一些,但是也是有可能別的AI概念股或紅色供應鏈調整不過來,把訂單轉給了鴻海,這ICT的獲利因關稅衰退一些,又因為接到新額外訂單加回來,說不定獲利就和今年鴻海預估的還是一樣,獲利還是能有13到14元,如果鴻海接下來股東權益報酬率能有12%,這種成長型的公司股價僅有淨值比1.1倍,說出去是會被別人笑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