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4月28日!關稅戰對美國民生消費影響巨大!

 川普可以透過關稅讓美國收入20萬美元以下的不要繳稅嗎?

川普提出的透過大幅提高關稅來取代個人所得稅、特別是讓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免稅的想法,在理論上和實務上都面臨重大挑戰。以下從稅收結構、經濟影響、可行性與限制等面向進行分析,並回應您的問題:

1. 美國個人所得稅與關稅收入現況

個人所得稅規模:根據2021年IRS數據,美國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約2.2兆美元,占聯邦稅收約50%。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的納稅人(約90%美國人口)貢獻了其中大部分,估計約1.2兆美元。

關稅收入規模:2024年美國關稅收入約764億美元,僅占聯邦稅收的2%。即使大幅提高關稅,收入仍遠低於個人所得稅。

差距:個人所得稅收入是關稅的27-30倍,單靠關稅取代如此龐大的稅基幾乎不可能。

2. 川普關稅政策與收入估計

川普於2025年4月2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大多數貿易夥伴徵收10%基準關稅,對57國加徵11%-50%不等的對等關稅(如對中國34%、台灣32%)。此外,針對中國與香港的低價進口將於5月2日起取消關稅豁免。

預估關稅收入:

稅務政策中心(TPC)估計,2025年至2035年,川普的關稅計畫(包括10%基準關稅與特定國家的更高關稅)將帶來約3.3兆美元收入,2025年單年約1900億美元,遠低於川普顧問納瓦羅宣稱的6-7兆美元。

稅務基金會估計,10%普遍關稅可帶來2兆美元,20%則可達3.3兆美元(2025-2034年),但仍不足以彌補個人所得稅的4.2兆美元缺口(若延長2017年減稅法案)。

影響因素:

經濟收縮:關稅提高進口成本,導致消費價格上漲,降低經濟產出與稅基。彭博與其他分析預測,關稅可能使美國GDP下降1-8%,工資下降5-7%,中產家庭終身損失約2.2萬至5.8萬美元。

報復性關稅:貿易夥伴(如歐盟、加拿大)已宣布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影響美國出口商(如農產品、汽車),進一步減少稅收。

美元升值:關稅可能導致美元升值,降低進口價格上漲幅度,但損害美國出口競爭力,減少企業收入與相關稅收。

3. 免除20萬美元以下所得稅的可行性

財政缺口:若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免稅,聯邦政府將損失約1.2兆美元的年度收入。即便關稅收入達到3.3兆美元(10年總額),平均每年僅3300億美元,遠不足以填補缺口。

替代方案:

大幅提高關稅:稅務基金會指出,關稅稅率需達50%才能最大化收入(約7800億美元每年),但這將引發嚴重通脹(估計核心PCE上漲1.4-5.1%),並對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負擔,因其消費占比更高。

削減支出:共和黨預算決議案提出未來10年減支2兆美元,但這不足以彌補4.5兆美元的減稅成本,且削減社會保障或醫療保險等項目將引發政治爭議。

回歸金屬時代?:川普提及1870-1913年的關稅經濟模式,當時關稅占政府收入近50%。但現代經濟全球化,供應鏈複雜,且聯邦支出(2024年約6.8兆美元)遠超當時,關稅無法支撐當前財政需求。

4. 經濟與社會影響

對消費者的影響:

關稅作為「累退稅」,對低收入家庭影響更大。ITEP估計,2026年中產家庭(收入5.5萬-9.4萬美元)將因關稅承擔5%收入的稅負,貧困家庭(收入低於2.9萬美元)則高達6.2%,而富人(收入超91.5萬美元)僅1.7%。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預測,關稅將使中產家庭每年損失1700-3900美元,遠超減稅利益。

就業與產業:

川普主張關稅刺激製造業回流,2024年研究顯示其第一任期關稅確實促進部分產業(如鋼鐵)回岸,但總體就業影響有限(鋼鐵業就業僅持平)。相反,報復性關稅損害農業與其他出口業。

新工廠建設可能創造就業,但供應鏈中斷與成本上升將抵消部分效益。

通脹風險:高盛估計,25%關稅將推高核心PCE通脹0.7%,耶魯預算實驗室預測廣泛關稅將使消費價格上漲1.4-5.1%,影響聯邦儲備系統的利率政策。

5. 法律與政治限制

法律挑戰:川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關稅,但該法未明確授權大規模關稅,可能面臨訴訟。企業(如Emily Ley Paper)已質疑其合法性,認為關稅規模構成「重大問題」,需國會明確授權。

國會阻力:參議員葛拉斯利與坎特威爾提出《2025年貿易審查法案》,試圖限制總統關稅權力,但法案尚未獲共識。參院多數黨領袖圖恩表示法案「無前途」。

選民反彈:關稅引發的物價上漲可能引發選民不滿,尤其若經濟陷入衰退(摩根大通預測2025年內衰退)。

6. 川普團隊的說法與現實差距

官方說法: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免稅為「目標」,但承認需平衡預算(美國自2001年以來未實現財政盈餘)。川普於2025年4月27日表示,關稅將大幅降低甚至免除所得稅,並創造「美國的意外之財」。

現實挑戰:盧特尼克後來將免稅稱為「志向性」目標,顯示內部對可行性的懷疑。稅務專家一致認為,關稅收入無法取代所得稅,且將加重中低收入者負擔。

結論:川普能否實現?

川普透過關稅讓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免稅的目標,在當前經濟與財政結構下幾乎不可行:

收入不足:關稅收入(即使樂觀估計每年3300億美元)遠低於1.2兆美元的免稅缺口。

經濟代價:高關稅將推高物價、引發通脹、減少經濟產出,並可能引發貿易戰與衰退,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傷害尤甚。

法律與政治障礙:關稅權力可能受司法與國會挑戰,政策不確定性已導致市場動盪(如美元大跌)。

替代路徑:實現免稅需大幅削減聯邦支出或尋找其他稅源,但這涉及複雜的政治談判,可能引發更大爭議。

建議:若川普堅持此目標,可能採取部分減稅(如擴大標準扣除額或降低低收入稅率)而非完全免稅,並搭配有限關稅以增加收入。然而,經濟學家普遍警告,廣泛關稅將弊大於利,無法實現川普設想的「美國復興」。

A大回答:這幾天川普嘴砲對股市影響雖然變小,但川普關稅戰還是目前主要影響股市漲跌的因素,所以我還是會持續追蹤關稅戰的進度,目前川普關稅戰對於台積電,代工廠及AI概念股影響不會很大,未來如果有新的關稅政策出來,我們可以再去研究一下對鴻海及電子股的影響有多大,很多散戶因為在4月2日到4月9日已經被嚇破膽了,所以最近就一直不敢買進股票,這也是我常提醒大家的,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追隨中成熟,在希望熱絡中毀滅,台股在4月9日是散戶最絕望的時候,到了4月9日川普延遲九十天巨額關稅後,那時我就說台股及全球股市穩一半了,到了4月11日美國海關豁免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表、電視和太陽能相關產品等消費電子產品後,我就說全球股市,台股,鴻海,代工廠及AI概念股穩八成了,鴻海有出了一個四大產品類別的關稅表,消費智能產品中的智慧手機及手錶,就算從中國出口到美國,也僅課徵20%的關稅,從越南,台灣及印度出口到美國則是0關稅,這時會有人說,鴻海九成的蘋果手機都是在中國製造,這樣也還有20%的關稅,鴻海九成手機都在中國製造這種鬼話,大概就是一些弱智的周刊及新聞敢這樣說,鴻海從2020年開始就開始分散產能到全球,印度,越南及台灣都有分配一些產能,大家要記得一件事,目前並不是蘋果手機的旺季,一般蘋果手機旺季是9月底,在淡季的情況下,鴻海越南及印度的產能是足以應付美國市場的,到了九月底的旺季我還不敢說,現在淡季印度及越南是足以供給美國市場的,蘋果手機也不僅僅有美國市場,中國生產出來的蘋果手機是能出口到非美國市場,這部份也是不用關稅,之前我也分析過關稅的課徵方式,一台賣1199美元的手機,成本大概485元,20%的關稅是針對485美元去課徵,淡季就算越南及印度真正沒辦法完全供應給美國市場,就算有少部份的蘋果手機需要從中國市場生產,平均一下大概就是漲價個2到4%就解決了,影響沒有想像中的大,這是目前已知的情況,很多散戶現在一直被害妄想症的覺得川普會課徵半導體關稅,還有兩三周後會恢復巨額對等關稅,這一些都是沒有發生的,當初我就說過,川普確實接下來會提出不利的關稅政策,但也是有可能會向中國服軟,最近中國對半導體積體電路也豁免了關稅,中國就算不和美國談,也會去豁免關稅,因為美國把出口到自己國家的消費產品豁免了,要是中國不豁免,那中國出口到非美國國家的七成就會受損害,中國也沒有很笨,中國想要有底氣和美國打關稅戰,就是要固好其他七成的市場,這樣才能和美國撐的夠久,川普是足夠愚蠢,直接就是向全球開戰,全部的國家都課徵10%關稅,這一定是會反應到美國民生消費上的,一些川普的支持者蠢到覺的關稅是別人付,覺得課了關稅就能不用繳所得稅,那些支持川普的人就蠢的像豬一樣,川普所有收到的關稅都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美國收到的關稅就是一根毛,還會影響到整個經濟,當經濟衰退時,企業獲利衰退,營業稅及所得稅就會少繳,當企業不賺錢時,就會立刻展開裁員,當美國工人失業,原本會繳的稅也消失了,所以關稅不但不能帶給美國更多的收入,很有可能還會讓稅收變少,當經濟不好,大家就不玩股票,美國就收不到交易費及手續費,大家看台股每年政府及券商能收幾千億的交易稅,券商能收幾千億的手續費,當券商收到手續費後,就會繳稅給政府,一但經濟不好,不確定因素太多,一般投資者就不會想要玩股票,最終交易稅及手續費就會變少,川普的經濟學很明顯就是體育老師教的,身邊的官員就都是馬屁精,川普用人最高準則就是要馬屁精,再怎麼腦殘都行,一些官員連要捐錢給美國才能降關稅的蠢話都敢說,真的就是愚蠢到家!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