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4月23日!夏普持續朝輕資產方向佈局!

 

電子代工龍頭鴻海23日發布重大訊息公告,旗下子公司鴻元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砸下新台幣32億,一舉取得日本夏普全資子公司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 100%股權,再次擴大集團在雷射與精密製造領域的布局版圖。根據公告內容,交易對象為鴻海關係企業夏普本尊,雙方已完成議價與董事會通過,僅待主管機關核准後即可完成交割。此次交易標的Sharp Fukuyama Laser專精於工業雷射設備製造,技術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面板切割、精密金屬加工與電動車零組件領域,正好對應鴻海近年積極搶攻的AI伺服器、EV電動車與高階智慧製造產業鏈。外界解讀,這筆交易雖然金額僅占鴻海總資產0.21%,但具有高度戰略意義,不僅象徵鴻海進一步整併夏普內部資源、強化技術掌控權,同時也為後續AI伺服器產能擴充、電動車量產及先進製造佈局預作部署。

夏普計劃將其雷射業務子公司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SFL)以155億日圓出售給鴻海的附屬公司鴻元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是更正後的分析:

1. 交易細節

報導內容:

根據《財訊快報》2025年4月23日報導,夏普計劃以155億日圓(約新台幣31億元,假設匯率1日圓=0.2新台幣)將其子公司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SFL)出售給鴻海的附屬公司鴻元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預計於2025年9月29日完成,夏普預計因這項交易認列51億日圓的損失。

與先前公告的對比:

先前分析的MOPS公告(2025年4月23日)顯示,鴻海子公司鴻福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以15.5億日圓(約新台幣31億元)將其持有的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股權賣給夏普公司(或其指定人),交易涉及1200股。

兩則資訊的交易金額與標的相同(155億日圓、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但方向相反。《財訊快報》報導更明確指出交易方向為夏普賣給鴻海附屬公司,且交易完成日期(9月29日)與損失金額(51億日圓)與其他來源吻合。

更正結論:

之前的解讀錯誤,實際情況是夏普以155億日圓將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出售給鴻海附屬公司鴻元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而非鴻海賣給夏普。

MOPS公告可能是鴻海子公司先將其持有的SFL股權賣回給夏普(15.5億日圓),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隨後夏普再將SFL整體賣給鴻海的另一附屬公司(155億日圓)。這可能是內部股權調整的一部分,但《財訊快報》的報導更符合整體交易方向。

2. 財務影響

夏普的損失:

夏普預計因這項交易認列51億日圓的損失(約新台幣10.2億元)。

損失計算方式可能為:SFL的帳面價值高於出售價格。若SFL的帳面價值為206億日圓(155億 + 51億),則出售價格155億日圓低於帳面價值,導致51億日圓的損失。

這與夏普近年財務策略一致,夏普正逐步退出部分元件事業(如雷射、相機模組),以減輕投資負擔,即使這意味著短期內認列損失。

鴻海的影響:

鴻海以155億日圓收購SFL,顯示其有意進一步整合夏普的技術資源。SFL專注於雷射技術(例如半導體雷射),可用於顯示器、醫療設備與工業製造,與鴻海的製造業務有協同潛力。

如先前分析,SFL目前保持盈利,年淨利推估約5億至15億日圓(約新台幣1億至3億元)。對鴻海而言,這項收購可能帶來穩定但有限的收益。

3. 夏普與鴻海的策略

夏普的策略:

夏普近年專注結構改革,逐步退出投資負擔較重的元件事業(如面板、半導體、相機模組、雷射業務),轉而聚焦品牌業務。

出售SFL與先前出售相機模組事業的策略一致,夏普希望減輕財務壓力,集中資源於高附加價值的領域。

鴻海的策略:

鴻海自2016年以3,500億日圓收購夏普66%股權以來,持續整合夏普的技術與業務。

收購SFL可能幫助鴻海強化其在雷射技術領域的布局,特別是在醫療與顯示器應用市場,與其核心製造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4. 結論

夏普計劃以155億日圓將其雷射業務子公司Sharp Fukuyama Laser CO., LTD.出售給鴻海附屬公司鴻元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交易預計於2025年9月29日完成,並認列51億日圓的損失。這與先前MOPS公告中鴻海子公司賣回股權給夏普的交易可能有關,但整體方向是以夏普賣給鴻海為主。對夏普而言,此舉減輕了投資負擔;對鴻海而言,則強化了技術布局。


這種就是屬於標題殺人的雜誌,其實鴻海近幾年的佈局早就全球佈了,還在那九成在中國,作者是活在恐龍時代嗎?我們讓AI分析一下,AI的分析和我聽了六年鴻海法說會得到的結論是差不多的,與其去買這種雜誌,不如去訂閱專業版的AI工具,你遇到什麼問題都能問到飽,我覺得正確率不是百分之一百,但至少有個八成是沒問題的。圖片顯示一本名為《鴻海關鍵戰役:美中貿易戰》的書籍,封面提到「鴻海九成製造在中國,最大客戶在美國」,並質疑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以下根據公開資訊與鴻海的業務結構進行分析,檢驗此說法的準確性,並探討鴻海在中國的製造比例是否低於七成。

1. 鴻海九成製造在中國的說法是否正確?

鴻海的製造基地分佈:

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製造商(EMS),主要為Apple、Nvidia、Dell等客戶生產電子產品(如iPhone、伺服器、筆電)。其製造基地遍佈全球,包括中國、越南、印度、墨西哥、美國等地。

中國一直是鴻海最大的製造基地,特別是深圳(龍華與觀瀾廠區)、鄭州(富士康科技園區,iPhone主要生產地)、昆山等地,這些廠區承擔了鴻海大部分的組裝業務。

歷史數據:

在美中貿易戰初期(2018-2019年),鴻海的製造產能高度集中在中國。根據2018年財報與業界估計,鴻海當時約80%-90%的製造產能位於中國大陸,特別是iPhone組裝業務幾乎全部在中國(主要是鄭州廠,占全球iPhone產量的70%) 。

例如,2018年鴻海在中國的員工數約100萬人,占其全球員工的80%以上,顯示當時製造活動高度集中於中國。

近年調整(2020-2025年):

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2025年4月加徵145%關稅  4]),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如疫情供應鏈斷鏈、美國對中國技術限制),鴻海積極分散製造基地,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越南:鴻海自2020年起擴大越南投資,2024年在北江省投資約5.5億美元建廠,主要生產MacBook與iPad  。

印度:鴻海在印度設廠(如坦米爾納德邦廠),2024年計劃投資約10億美元擴產,生產iPhone與電動車零件  。

墨西哥與美國:鴻海在墨西哥擴建廠房(生產伺服器),並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儘管規模較小)  。

根據2024年財報與彭博社報導,鴻海在中國大陸的製造比例已從2018年的90%下降至約65%-70%  。例如,2024年鴻海宣布將iPhone 15的部分生產線移至印度(占全球iPhone產量的10%-15%) 。

結論:

書籍封面提到的「鴻海九成製造在中國」可能反映2018-2019年的情況,當時這一說法接近正確。

但截至2025年,隨著鴻海全球布局調整,其在中國的製造比例已降至約65%-70%,因此「九成製造在中國」的說法目前不正確,低估了鴻海的全球化進展。

2. 最大客戶在美國的說法是否正確?

鴻海的最大客戶:

鴻海的最大客戶是Apple(蘋果公司),占其營收的50%以上(2024年財報顯示Apple貢獻約55%) 。

Apple是一家美國公司,總部在加州庫比蒂諾(Cupertino, California),因此「最大客戶在美國」的說法正確。

其他重要客戶包括Nvidia(美國)、Dell(美國)、Sony(日本)等,但Apple的訂單量遠超其他客戶。

Apple對鴻海的影響:

鴻海是Apple最大的代工夥伴,負責生產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2024年,鴻海生產了全球約70%的iPhone(其餘由和碩與立訊精密分擔) 9]。

美中貿易戰導致Apple要求供應鏈多元化,鴻海因此加速將部分生產線移至印度與越南,但Apple仍為其最大客戶。

結論:

「最大客戶在美國」的說法正確,鴻海的最大客戶Apple是一家美國公司,且貢獻其營收的50%以上。

3. 鴻海是否僅有不到七成在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比例:

如前所述,截至2025年,鴻海在中國的製造比例已從2018年的90%下降至約65%-70%(根據彭博社與財報推估)。

這一比例與「不到七成」吻合(70%為上限,實際可能略低,例如68%)。

鴻海的全球化策略仍在進行中,例如2025年計劃進一步擴大印度與越南產能(印度iPhone產量預計2025年達20%),中國製造比例可能進一步下降至60%以下。

影響因素:

美中貿易戰:2025年美國對中國加徵145%關稅,促使鴻海加速分散製造基地  。

客戶要求:Apple要求供應鏈去中國化(de-risking),推動鴻海在印度、越南設廠。

成本考量: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例如鄭州廠工人月薪約6,000人民幣,越南約4,500人民幣),驅使鴻海尋求低成本地區。

4. 總結

「鴻海九成製造在中國」:

此說法在2018-2019年接近正確,但截至2025年已不正確。鴻海在中國的製造比例已降至約65%-70%,符合「不到七成」的說法。

「最大客戶在美國」:

此說法正確,鴻海的最大客戶是Apple,一家美國公司,貢獻其營收的50%以上。

整體脈絡:

書籍封面可能反映美中貿易戰初期(2018-2019年)的狀況,當時鴻海高度依賴中國製造,且最大客戶Apple來自美國,面臨貿易戰的兩難挑戰。

但隨著鴻海全球化布局,2025年的製造比例已顯著調整,顯示其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能力。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