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器製造商美超微29日美股盤後公布上季初步業績(公司會計年度第3季),營收45億至46億美元,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29至31美分,遜於預期的53美分,衝擊盤後股價一度大跌20%。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發文表示,接下來要觀察訂單延遲、AI供應鏈是否爆雷以及輝達H20禁止銷售大陸市場的衝擊。
陸行之列出以下3大觀察重點:
1.美超微沒說哪些客戶砍單,將訂單延期至今年第二季,還是所有訂單都被推遲?
2.跟H20暫時不能賣給大陸客戶有沒有關係?因為美超微反而比較少找台灣廠商代工,連輝達在今年首季都認列55億美元損失。
3.還有哪些AI伺服器供應商會爆雷?但剛查了一下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如廣達、緯創、緯穎今年首季營收都還季增強勁,跟美超微比較類似的就是營收季減21%的英業達。
但陸行之提出疑惑,英業達不幫美超微代工,主要幫HPE、DELL、Lenovo、Google、Microsoft、Amazon等代工,而Google上週公布季增20%,年增43%的172億美元資本開支還是很強勁,難道是一些CSP(全球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最近會宣布砍資本開支嗎?後續應留意。
美超微(Supermicro)的2025會計年度第三季(3Q25)指的是2024年1月至3月。根據企業財報慣例,美超微的會計年度通常比日曆年度晚一個季度,因此其2025財年第三季對應日曆年的2024年第一季度。
背景與分析
您提到的美超微29日盤後公布的初步業績顯示,其2025財年第三季(2024年1月至3月)營收預估為45億至46億美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0.29至0.31美元,顯著低於預期的0.53美元。這導致盤後股價一度暴跌20%。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發文,提出了三大觀察重點,並對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可能的資本支出削減表示擔憂。以下針對您的問題及陸行之的分析進行整理與補充:
美超微3Q25指的是2024年1月至3月
如前所述,美超微的會計年度第三季(3Q25)對應日曆年的2024年第一季度(1月至3月)。這與其財測下修公告的時間(2024年4月29日)相符,企業通常在財季結束後不久公布初步業績。
陸行之的三大觀察重點
客戶砍單與訂單延遲的不透明性
美超微未具體說明哪些客戶砍單、訂單是否延後至下一季(例如2025財年第四季,2024年4月至6月),還是整體出貨全面推遲。這種資訊不透明導致市場對其營運能見度產生疑慮,進而引發股價劇烈波動。
輝達H20晶片出口限制的影響
陸行之推測,財測下修可能與輝達H20 AI晶片無法銷往中國市場有關。美國對輝達H20晶片的對華出口禁令導致輝達在2025財年第一季(2024年5月至7月)認列55億美元損失。美超微作為輝達AI伺服器的重要合作夥伴,其出貨結構可能因中國市場需求受阻而受到衝擊。此外,美超微較少委託台灣代工廠(如廣達、緯創),供應鏈靈活性較低,可能加劇影響。
其他AI伺服器供應商是否會爆雷
陸行之指出,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如廣達、緯創、緯穎)在2024年第一季(日曆年)營收表現強勁,顯示AI伺服器市場需求整體仍穩健。與美超微營運模式相似的英業達雖營收季減21%,但其主要客戶(HPE、戴爾、聯想、Google、微軟、亞馬遜)與美超微不同,且未替美超微代工,因此其業績下滑可能與美超微的情況無直接關聯。
CSP資本支出的潛在風險
陸行之對美超微財測下修的背景提出質疑:是否暗示某些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即將宣布削減資本支出?儘管Google財報顯示其2024年第一季資本支出達172億美元(季增20%、年增43%),顯示AI基礎建設投資動能強勁,但其他CSP(如亞馬遜、微軟)的資本支出計劃尚未完全明朗。若後續財報顯示CSP調整投資計畫,可能進一步影響美超微及相關供應鏈的表現。
美超微與台灣供應鏈的對比
台灣供應鏈表現穩健:廣達、緯創、緯穎等台灣廠商在2024年第一季營收季增,顯示AI伺服器需求未見明顯疲軟。這可能與其多元化的客戶基礎和靈活的代工模式有關。
英業達的特殊性:英業達雖與美超微同為伺服器製造商,但其客戶群(HPE、戴爾、聯想、Google、微軟、亞馬遜)與美超微不同,且營收季減21%可能反映特定客戶的訂單週期,而非市場整體趨勢。
美超微的獨特性:美超微高度依賴輝達的AI伺服器訂單,且較少委託台灣代工廠,供應鏈結構較為集中。這使其在面對中國市場需求波動或輝達相關衝擊時更為脆弱。
總結
美超微2025會計年度第三季(3Q25)指的是2024年1月至3月。其初步業績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引發股價盤後暴跌20%,可能與客戶訂單不確定性、輝達H20晶片對華出口禁令的連帶影響,以及潛在的CSP資本支出風險有關。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目前表現穩健,但美超微的獨特供應鏈結構使其面臨較大壓力。後續需關注美超微財報電話會議(預計5月6日)及主要CSP的財報,以進一步判斷市場趨勢。
A大回答:昨天美超微公佈營收及獲利,上面是寫會計第三季,但就是台灣的2025年第一季的意思,我們就換成台灣的說法,美超微2025年第一季營收預期會在營收45億至46億美元之間,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3.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EPS)為29至31美分,遜於預期的53美分,結果今天台灣的AI概念股股價就跟著弱勢了,雖然沒有到大跌的程度,但很明顯就是有跟著下跌,目前的散戶就是很搞笑,已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等級了,緯創下跌2.4%,英業達下跌2.04%,技嘉下跌1.93%,廣達下跌1.64%,鴻海下跌1.04%,鴻海是最後一筆多跌1元的,不然就僅下跌0.5元,緯穎下跌1.03%,我覺得除了美超微第一季財報不好的原因外,其實緯創及廣達的股價本來就已經回到4月2日的位階,甚至要挑戰季線了,目前台股,台積電及鴻海還距離4月2日的位置比較遠,更不用說距離季線,所以緯創及廣達修正一下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是因為美超微財報而嚇到賣出的,我分析一下這樣的行為有多搞笑。新聞說:工業富聯去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創新高。4月29日,工業富聯發佈2024年度業績與2025年一季度財報,工業富聯全年營收首次突破6000億元,達6091.35億元,同比增長27.88%;歸母凈利潤232.16億元,同比增長10.34%,營收和凈利潤均創公司歷史新高。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6.4元(含稅),分紅總額127.1億元創新高,分紅率54.74%,連續三年分紅金額超百億元。工業富聯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1604.15億元,同比增長35.16%,歸母凈利潤52.31億元,同比增長24.99%。工業富聯是高端智慧製造及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服務商,主要業務包含雲計算、通信網路及行動網路設備、工業互聯網。工業富聯在一季度財報中指出,公司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經營成效穩步提升。雲計算業務方面,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以產品類別來看,AI伺服器、通用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皆超過50%。以客戶類別來看,雲服務商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60%,品牌客戶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通訊及行動網路設備方面,有效實現對客戶的穩健出貨。從各業務板塊去年的業績表現來看,雲計算業務板塊2024年全年營收達3193.77億元,同比增長64.37%,占公司整體營收首度超過五成。其中產品結構方面,AI伺服器產品線全面覆蓋模型訓練與推理兩大關鍵場景,營收同比增幅超150%,占雲計算業務營收比例突破四成,成為工業富聯業務版圖中的核心增長極;通用伺服器營收同比增長20%,跑贏市場整體趨勢。客戶方面,雲服務商伺服器營收同比增長超80%,佔整體伺服器營業收入首次過半。在北美Tier-1品牌客戶加大AI伺服器採購和資本開支的背景下,品牌商伺服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70%。通信及移動網路設備板塊,2024年全年營收2878.98億元,同比增長3.20%。5G終端精密機構件出貨量同比增長10%,在大客戶的市場份額佔比長期穩定。在高速交換機方面,產品結構逐步向高階邁進,400G、800G高速交換機同比增長數倍。工業互聯網板塊全年營收9.4億元,同比下降42.92%。在技術研發方面,工業富聯2024年研發費用達106.3億元,連續五年研發費用超過百億元。在分析行業格局和趨勢時,工業富聯在財報中指出,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為公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能和機遇。從市場參與主體來看,當前北美頭部雲服務商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如谷歌、微軟、亞馬遜、META等科技巨頭,均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同時也在生成式AI領域進行了大量佈局。與此同時,以DeepSeek為代表的初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突破,如DeepSeek發佈的R1大模型以超高性價比迅速被亞馬遜、微軟、騰訊等頂級雲服務商集成,拉動了“基礎模型+雲端部署”的增長範式。此外,大量傳統企業也開始佈局生成式AI,將其應用於產品設計、營銷推廣、智慧製造等領域。工業富聯表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AI與全球化佈局已成為企業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2025年,公司將繼續堅持以AI技術為發展核心的智慧製造發展方向,驅動AI產品技術革新,直面挑戰,抓緊機遇。工業富聯提及,公司的經營重點體現在,加強「深耕中國大陸,佈局全球市場」的經營優勢,持續擴大全球產能布局,不斷建立本土化的運營團隊和人才梯隊;不斷拓展創新業務,以數據、算力、模型為基礎,結合高速網路,持續推進生成式AI相關業務的增長。值得關注的是,當日,工業富聯還發佈關於部分募投項目變更的公告,其中提到,公司擬新設“新一代智能手機精密機構件研發中心專案”,由深圳裕展負責實施,計劃總投資7.26億元,整體建設週期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止。該專案旨在加強對新一代高端智能手機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專案不直接產生效益,但在專案建成后,能夠為公司吸收更多尖端技術人才,增強研發創新實力,有利於形成持續創新機制,鞏固公司行業領先地位。
A大回答: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鴻海都因為夏普打消重大資產減損而造成總獲利下降,2023年第一季賺0.93元,2024年第一季賺1.59元,這兩季都是因為夏普的業外損失,讓鴻海一次認列一百億,一次認列兩百億,在2023年第一季及2024年第一季,鴻海的本業營利分別是405及367.5億,本業表現的都算是不錯,今年第一季鴻海旗下最賺錢的金雞母已經開出第一季獲利,能貢獻235.39億,年增36.63%,今年鴻海第一季的獲利應該是能恢復正常的水準了,在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鴻海的獲利分別是2.03元及2.12元,本業營利分別是賺275.5億及366億,從2019年開始,工業富聯第一季分別是2019年賺人民幣28.74億,2020年第一季賺18.68億,這一季有COVID-19,所以特別的低,2021年第一季賺31.88億,2022年第一季賺32.56億,2023年第一季賺31.28億,2024年第一季賺41.85億,2025年第一季賺52.31億,從2019年到2025年,工業富聯的獲利益快要翻倍了,已經年增了82%,2019年第一季鴻海賺1.43元,六年後第一季都能賺到2.5到3元之間了,從2019年鴻海業外佔總獲利的28%,到了2024年僅佔5.3%,很大的原因是2023年及2024年夏普在打消重大資產減損,不然鴻海業外本來就是能每年貢獻幾百億的獲利,最近夏普還是有把旗下的零組件廠,相機模組廠賣給鴻海,因為劉董要讓夏普走向輕資產,夏普會把這些工廠折價賣給鴻海,假設淨值100萬,也許會賣給鴻海90萬之類的,鴻海就會有資產增加獲利,夏普也會出現資產減損,今年的夏普資產調整,應該是不致於出現之前打消重大資產減損的情況,2023年第一季鴻海是認列200億虧損,2024年第一季是認列100億虧損,今年第一季光工業富聯就已經開出235.39億的獲利,鴻海第一季本業獲利一定是不可能會差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