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遇到這一次川普關稅事件時覺得很震驚,其實這種程度的下跌是一直在股市中重演的,從2000年的網路泡沫開始到今天25年,出現很誇張的跌幅都有八次,平均三年就會出現這種誇張的下跌,而且2000年時到2008年,花了八年才修正泡沫,接下來就變的愈來愈頻繁了,2008年發生後,2011年又來一次歐債危機,2015年又出現28%的下跌,那時我手上是歐印加上十分之一的槓桿,股價就像家樂福的商品一樣天天都便宜,那時宏碁從最高點的25.2元跌到9.3元,下跌了63.24%,大家不要以為川普事件造成很誇張的跌幅,其實近25年以來這種跌幅很常發生,2015年過後就是2018年,再來是2020年,接著是2022年,發生的時間長度更短,知道去年2024年就有發生一遍了,從24416點跌到19662點,下跌4754點,跌幅19.47%,沒想到不到半年的時間再發生一遍,這也算是很神奇的事,這種發生大盤下跌三成,個股下跌三成,四成,五成,六成甚至是七成的事件愈來愈頻繁,從之前的八年變三年,接著變兩年,這一次才短短半年不到,我們投資鴻海的這六年之間,就經歷了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2020年的新冠疫情,2022年的美國升息,2024年美國經濟數據不好,2025年川普關稅戰,來看一下跌幅,2000年網路泡沫化下跌25.92%,2008年金融海嘯下跌56.97%,2011年歐債危機下跌22.86%,2015年市場動盪下跌28.00%,2018年中美貿易戰下跌15.27%,2020年新冠疫情下跌29.56%,2022年美國升息下跌30.67%,2024年美國經濟數據不好下跌19.47%,2025年川普關稅下跌29.12%,這也是我說的,如果你想要使用進階班的槓桿,最好是分批使用,而且要留有後路,當你分幾年的資金配置,你的成本就會在年線,三年線,甚至是五年線,你投資的公司如果是有價值的公司,每年公司會配出股息,沒有配出來的獲利會轉成淨值,你持有的時間只要愈長,你的風險就會愈低,我投資鴻海六年就遇到了六次這種重大的事件,幾乎就是每年都遇到一次了,因為我有做資金配置,第一年買在半年線,買了八成資金,第二年買了兩成資金,順便做了個人信貸,薪資,獎金,股息再投入,買在年線,第三年做股票質借,接下來一年就是複利再投入,每年都是買在年線,時間只要拉長,我的成本就會在五年線,這一次鴻海跌到三年線132.5元以下,跌到了五年線及二十年線的118元,也是淨值的118.45元止住,如果我近六年是平均的買,成本會在五年線左右,但是我領了六次股息,大概是28.1元,加上第一年買八成資金,第二年買兩成資金加個人信貸,薪資,獎金,股息再投入,了不起就是僅能買3成,第三年股票質借四成,會有人說這樣不是超過十成了,其實有開槓桿當然會超過十成。
而且鴻海每年會配5%的股息出來,加上薪資,獎金,每年多個5到10%的股票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買的時間愈長,你的護城河愈寬,我在2019年買到鴻海的成本大概是在78元,你扣掉28.1元的股息後成本大概就是50元了,2020年買的成本在80元,扣掉五年的股息,差不多就是24元,成本就會是56元,這就是時間能幫你化解風險的實例,就算2021年買在年線的110元,領到四次股息大概也是有20元,成本就會降到90元,這就是時間的威力,你買到會賺錢的公司,做資金配置,時間只要拉的愈長,你前面買的成本會愈低,今年八月底我領到5.8元的股息後,2019年買到的成本就是44.1元,有一些人一直覺得我遇到了很多次股災很慘,但你只要把每年的股息放進去,近六年下來,鴻海的淨值也從83元提升到118.45元,整整提升了35.45元,之所以持有六年能降低這麼多風險及成本,原因就是鴻海是一家連續三十六年獲利,三十六年配息,近二十年獲利有資產的10%,近四年獲利都超過十元以上,光持有六年,鴻海就幫我賺六十元了,我的成本及風險怎麼可能多高,如果你像我這樣一直持有,你不要被過程的大事件嚇出去,時間拉的愈長,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足以你讓出局,大家覺得鴻海要發生什麼情況才能讓我跌到2019年的成本44.1元呢?我敢和大家說,鴻海只要跌到44.1元,大概就是台海戰爭正在進行中,你手上的是台幣,台股,ETF,台積電,房子或美債不論你持有什麼都沒有用,會有人說,川普關稅戰如果很嚴重會讓全球經濟大衰退,企業獲利大減,大家還是得了了解一件事,美國就僅佔總經濟的24到26%,扣掉美國後,還是有75%左右,重點是就算川普把美國的物價搞到失速,該買的還是會買,只是買的人會比較少罷了,鴻海這類的公司就是賺個經濟規模及管理財,正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關稅就算讓經濟變差,了不起就僅會抵消鴻海AI伺服器讓成長的獲利,想要讓鴻海獲利低於10元以下,那難度還是有一點高。
新聞說:美國進入忙碌的財報季,多家美國重量級企業24日公布的業績顯示,受到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貿易戰的影響,不但成本大幅提高,而且供應鏈大亂,促使企業漲價應,並且調降先前的財測,相繼警告不確定性正在上升。根據路透分析顯示,過去兩周已有近30家全球企業撤回或下修財測,包括建材公司Masco、航空業者達美航空與西南航空。由近日公布財報來看,全球企業在第一季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高層們必須苦於應付川普反覆改變的貿易政策。在財報季時期,企業也開始揭露這場混亂造成的代價,並向外闡述減緩衝擊的因應策略。旗下擁有幫寶適等品牌的製造商寶僑即宣布擬調漲價格以彌補關稅戰帶來的額外成本,財務長舒爾騰指出,「我們必須動用一切可用的方法,為要減輕關稅對我們成本結構和損益的影響。」一些包裝食品、飲料和消費商品大廠高層的最新說法,凸顯企業和投資者的擔憂,認為川普在關稅問題的搖擺不定以及他對聯準會主席鮑爾的攻擊將打擊民眾的信心。寶僑、零食巨擘百事可樂、醫療設備商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皆以貿易動盪為由,宣布調降年度獲利預估,美國航空則跟進同業做法撤回2025年財測。百事可樂財務長柯菲爾德在財報法說會上表示:「與3個月前相比,我們對消費者需求的預期可能沒有那麼好。」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