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簽了廣場協議(1985年)後發生了什麼事?
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後的故事:經濟榮景到泡沫破裂
背景:您提到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升至13.3元的傳言,以及川普政府關稅引發的台股動盪,這些問題與貨幣升值和貿易政策密切相關。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歷史上著名的貨幣干預案例,常被拿來與當前台幣升值傳言比較。以下以故事形式,詳細講述《廣場協議》的來龍去脈、日本簽署後的經濟與社會影響,以及對當前台灣情勢的啟示。
故事開端:1980年代的美國貿易逆差危機
時間:1980年代初,美國紐約,華爾街的燈火通宵不滅。
場景:雷根總統剛上任,美國經濟正從1970年代的滯脹中復甦,但一個新問題浮上檯面——美國的貿易逆差像脫韁野馬般飆升。1984年,美國對全球貿易逆差高達1230億美元,其中對日本的逆差占三分之一(約400億美元)。日本汽車(豐田、本田)、電子產品(索尼、松下)和半導體席捲美國市場,底特律的汽車工人失業潮洶湧,國會山莊的議員們怒氣沖天,指責日本「不公平貿易」。
美元的麻煩:雷根政府的強美元政策(高利率吸引外資)讓美元兌日圓從1980年的220升至1985年的260(1美元兌260日圓)。這使得日本商品在美國價格低廉,進一步擴大逆差。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坐不住了,他召集幕僚,決心解決這場危機。
日本的黃金時代:此時的日本正處於經濟奇蹟的巔峰。東京的銀座燈紅酒綠,企業如三菱、住友財閥財力雄厚,日本製造的電視、錄影機和汽車風靡全球。1984年,日本GDP占全球10%,出口導向經濟讓日圓低估成為策略,政府和企業樂見美元高企。但這種繁榮即將被一場國際會議打破。
第一幕:廣場酒店的秘密會議
時間:1985年9月22日,紐約曼哈頓,廣場酒店)。
場景:一間裝潢典雅的會議室,五個西裝革履的財長與央行行長圍坐圓桌,他們來自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當時的G5(五國集團)。桌上放著咖啡和文件,氣氛緊張卻克制。這場會議後來被稱為《廣場協議》。
美國的訴求:詹姆斯·貝克直言不諱:「美元過強,日本和西德的貨幣被低估,美國的製造業快被壓垮了!」他提出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迫使美元貶值,日圓和西德馬克升值。日本財長竹下登與日本銀行(央行)行長澄田智交換眼神,明白這是一場無法拒絕的談判——美國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冷戰中的軍事盟友。
談判的角力:
美國:要求日圓升值50%,以縮減貿易逆差。貝克威脅,若不合作,美國將對日本汽車徵收高關稅,甚至推動保護主義法案。
日本:竹下登試圖拖延,擔心日圓升值重創出口經濟。但美國的壓力無可抵擋,日本最終妥協,同意聯合干預。
協議內容:G5達成共識,通過外匯市場干預(賣美元、買日圓和馬克)讓美元有序貶值,提升日圓和馬克價值。協議未明確指定匯率目標,但市場預期日圓將從260升至180兌1美元。
簽署後的市場震盪:會議結束後,G5發表簡短聲明,全球外匯市場瞬間沸騰。1985年9月23日,美元兌日圓暴跌5%,從260跌至245。交易員驚呼:「這是貨幣戰爭的開端!」日本企業與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這場協議將改變日本經濟的命運。
第二幕:日圓升值的連鎖反應
時間:1985-1987年,日本東京。
場景:東京證券交易所人聲鼎沸,企業高管與銀行家在銀座的壽司店舉杯慶祝,卻不知危機正在醞釀。
日圓急速升值:
G5聯手拋售美元,買進日圓,日本央行被迫跟進。1986年底,美元兌日圓跌至160,1987年跌至120,兩年內日圓升值超過50%。這遠超日本預期,出口企業叫苦連天。
出口衝擊:汽車與電子產品價格在美國市場飆升,豐田Corolla從8000美元漲至1.2萬美元,美國消費者轉向韓國現代汽車。日本出口成長從1984年的15%降至1987年的2%。
日本央行的應對:
為緩解出口衰退,日本銀行於1986年起大幅降息,基準利率從5%降至2.5%(歷史低點)。低利率洪流湧入市場,企業與個人借貸激增,資金湧向房地產與股市。
泡沫經濟的萌芽:東京地價飆漲,銀座一坪土地價格達1億日圓(約100萬美元)。日經指數從1985年的1.3萬點漲至1989年的3.89萬點,翻了三倍。企業跨界投資,松下買下好萊塢電影公司,索尼收購哥倫比亞唱片。
社會狂熱:
日本人沉浸在財富幻象中,東京的夜店人滿為患,年輕人開著BMW招搖過市。銀行放貸毫無節制,甚至接受土地作為抵押,推高房價。1987年,日本皇居地價據說可買下整個加州。
普通市民也加入炒股熱潮,家庭主婦在證券公司開戶,股市成為全民狂歡。日本企業信心爆棚,認為「日本第一」的時代來臨。
隱憂浮現:
出口企業利潤縮水,中小企業倒閉潮開始。1986年,日本經濟成長率跌至2.6%,創10年新低。
財長竹下登後悔簽署協議,私下抱怨:「美國逼我們吞下苦果!」但日本政府無力扭轉日圓升值趨勢,只能靠低利率與財政刺激支撐經濟。
第三幕:泡沫破裂與失落的三十年
時間:1990-2000年,日本全國。
場景:東京的摩天大樓逐漸冷清,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員面無表情,電視新聞播報房地產公司破產的消息。
泡沫的頂點:
1989年,日經指數達3.89萬點,東京地價占全球房地產總值20%。日本銀行終於警覺,1990年起升息(基準利率從2.5%升至6%),試圖刺破泡沫。
市場崩潰:升息導致借貸成本飆升,房地產與股市迅速冷卻。1990年,日經指數暴跌30%,1992年跌至1.4萬點,抹去80%市值。東京地價腰斬,許多地產商破產。
經濟衰退:
1991年,日本經濟陷入衰退,GDP成長率跌至0.2%。銀行壞帳激增(高達100兆日圓,約1兆美元),三菱銀行等巨頭瀕臨危機。政府推出多輪刺激計畫,但效果有限。
企業裁員潮席捲全國,終身雇傭制崩解,年輕人找不到穩定工作。1990年代,失業率從2%升至5%,創戰後新高。
社會衝擊:
日本人從「經濟超人」的自信跌入谷底,東京的夜店變成空蕩蕩的廢墟。許多中年人因房貸違約失去家園,自殺率攀升(1998年達3.2萬人,增長30%)。
「失落的世代」(Lost Generation)誕生,1990年代的年輕人面臨就業困難,許多成為「飛特族」(freeter,自由工作者)或「尼特族」(NEET,不就業、不求學、不培訓)。
長期影響:
日本經濟陷入「失落的三十年」(1990-2020),GDP成長率長期低於1%,日經指數至今未回到1989年的高點(2025年約3.8萬點)。
日圓升值導致產業外移,汽車與電子企業轉向東南亞設廠,日本製造業競爭力下降。韓國三星與中國企業趁勢崛起。
政府債務激增,2025年日本公共債務占GDP 250%,為全球最高,限制財政靈活性。
第四幕:國際與歷史的反思
美國的勝利與代價:
《廣場協議》成功縮減美國貿易逆差,1988年對日逆差降至300億美元。美元貶值提振美國製造業,底特律汽車業暫時喘息。
但勝利代價高昂: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削弱美國盟友,19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1997-1998)波及全球,美國也受牽連。
日本的教訓:
日本學者野口悠紀雄(Yukio Noguchi)認為,《廣場協議》是日本經濟悲劇的起點,但內部政策失誤(過度降息與監管鬆懈)放大危機。日本政府低估了日圓升值的連鎖效應,未能及時應對泡沫。
竹下登後來承認:「我們太相信美國的承諾,以為升值只會小幅影響經濟。」
對台灣的啟示:
您提到美元兌台幣13.3元的傳言,與《廣場協議》的日圓升值有相似之處。2025年5月,台幣兌美元約33.119元,傳言源自《商業周刊》誤用大麥克指數(隱含匯率13.3),央行已澄清無官方依據。
相似性:川普關稅(對台32%)與1980年代美國對日壓力類似,旨在縮減貿易逆差(2024年對台500億美元)。台股4月7日跌9.7%,反映市場對貨幣升值與關稅的恐慌。
差異性:
台灣經濟規模(GDP約8000億美元)遠小於1980年代日本(3兆美元),難以承受60%升值(32.5至13.3)。
當前無G5級別的國際共識,美國單方面干預台幣成本高,可能損害台美關係。
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積電占出口40%)對全球供應鏈關鍵,美國不願過分打壓。
建議:
投資者應關注央行外匯干預(2025年4月外匯儲備6000億美元)與FSC穩定措施(如短賣限制)。台幣預計溫和波動(31.5至33.5元),13.3元機率低於5%。
結語:歷史的迴響
《廣場協議》是一場改變日本命運的貨幣博弈,從1985年的簽署到1990年代的泡沫破裂,日本從經濟霸主跌入失落的三十年。故事始於美國的貿易逆差壓力,終於日本的內部政策失誤,期間充滿狂熱、幻滅與教訓。對2025年的台灣,台幣升值傳言雖無實據,但關稅與市場波動(台股跌9.7%)提醒我們,全球經濟的連鎖反應無人能獨善其身。投資者應保持冷靜,參考日本教訓,謹慎配置資產,迎接不確定的未來。
看一下2020年到2021年,台幣差不多也是升到28元的水準,鴻海的獲利在2019年是8.32元,2020年是7.34元,2021年是10.05元,2021年台幣幾乎一整年都在28元左右,鴻海的獲利還是能從7.34元提升到10.05元,2020年毛利率5.65%,稅後獲利率2.13%,2021年毛利率6.04%,稅後獲利率2.57%,到了2022年台幣貶到最低32.2元,全年平均30元左右,鴻海的毛利率依舊是6.04%,稅後獲利率2.28%,獲利10.21元,所以對競爭力一流的公司,其實台幣升值及貶值是有能力去應對的,一些網紅,新聞及媒體在那恐嚇你電子股會怎樣又怎樣,他們也許連鴻海財報都沒有看過,大家也能去看廣達,台積電及聯發科的,就會知道台幣升值及貶值都是常態,不會有人知道會升到多少,也不會有人知道貶到多少,由歷年的經驗來說,台幣就是在28到33元之間整理,記得在2020年到2021年時,一堆專家說28元的台幣是常態,說不要幻想會貶到33元,結果前一陣子台幣一直在33元,當初的狗屁新聞及專家,也沒有人在乎他說過什麼,如果你聽了那些狗屁專家的話,最終受傷的就僅是你,自己要去攤開技術線型及歷史經驗,別人可以張嘴就來的胡說,你也不一定要去訂正他的錯誤,反正他的錯誤未來股市會用他的戶頭教訓他,要是你明明有這方面的知識,結果去看一些新聞或屁孩胡說八道,最終自己也會淪為專業的被業餘的牽著走,之前也有一個吃屎僧說美債會怎樣或怎樣,這種末日理論總是會有人聽,就像現在流傳七月會有大地震,然後台灣會和中國連起來或是怎樣又怎樣,那種你聽聽笑一笑就行了,現在就是流量的時代,他們抓準用驚悚標題騙人點進去看的技巧,要是我偶而用鴻海要倒閉了,鴻海要虧大錢了嗎當標題,一定也是會有很多人點進來看,重點是我做價值投資,要的是細水長流,平常做功課都是給我自己看的,能不能吸引很多人來看我的文章及影片,我還真的沒有很在乎,自己平常就要去做功課,不要傻乎乎的一直累積自己錯誤的認知,要是你不及時的修正,未來會在某一次的下跌或修正中狠狠的讓你受一次重傷,你在遇到大事件及恐慌事件時,當初在你腦中一些驚悚且錯誤的事情就會一一浮現在你腦海中,最終你就成為韭菜殺在最低。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