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討論區網友分享:台灣受薪階級真有可能財富自由嗎?前幾天和同學們聚餐,聊到即便是牙醫、科技業,受薪範疇絕大部分也是在200-400萬左右,但若要滿足購屋購車需求,加上考量物價的成長,大部分人仍得認命工作至60-65歲,近年來風行的指數化投資,也只是幫助在20年後能有比不投資更好的資產,很難讓人們在前期就獲得自由的生活,而如果不靠指數化投資,以主動投資進出股市,真正能穩當獲利了結的似乎也只是少數人?大部分人或許都是繳學費出場?即便賺,也多為幾萬塊幾十萬這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金額,要買車、吃大餐、家庭旅遊或許沒問題,要讓你從此財富自由卻很難(當然這部分也可能是我誤解,其實賺的人很多?)想問,在台灣身邊真的有身為受薪階級,依靠自己的薪資收入和股市投資(或其他投資)卻真正達成財富自由的例子嗎?還是終究這只是一個胡蘿蔔,讓你我懷抱著夢想得以前行?
一般討論區網友回答:我的好幾個本來授薪朋友,應該算財務自由了吧,現在就沒有上班反而是開餐廳開咖啡廳去,當初怎麼賺的?不就是看台積和面板股價低的時候梭身家,股價上漲後就自由了,你說這很危險嗎?第一不敢承受風險又想賺錢是否太理想,第二朋友覺得IC面板是生活必需品風險不高,總之不要什麼險都不敢冒又想賺大錢,這是沒有意義的事。
A大回答:這其實分幾個面向,第一是當你賺到不同的財富時,你對於生活的品質要求就會不同,例如年薪五十萬的,和年新三百萬及年薪一千萬,他們對生活的要求會不同,這就是傳說中的賺得多花得多,第二是政府為了要讓貧富差距縮小,所以會在稅務上動手腳,當你的薪資愈高,你會被課愈重的稅,最高會課到40%,如果你一年賺50萬,完全不考慮扶養,你的免稅額約42.3萬,0~56萬課5%,56~126萬課12%,126~252萬課20%,252~471萬課30%,471萬以上課40%,年新500萬扣掉免稅額後,僅剩457.7萬,這樣繳不到40%,這457.7萬有56萬要繳5%,也就是繳2.8萬,有70萬要繳12%,也是要繳8.4萬,有126萬要繳20%,也就是繳25.2萬,有205.7萬要繳30%,也就是要繳61.7萬,合計年收入500萬要繳98.11萬,年薪500萬繳完所得稅後就剩下401.89萬,如果你是年薪1000萬,從471萬以上的,你就是要繳40%,意思就是529萬要繳40%的稅率,也就是要繳211.6萬,政府對於高收入的人先課了一次稅,如果你把這些錢拿來投資,例如股票,如果你常常在那買來賣去,會一直課交易稅及手續費,如果你買了後不動,你的股息會被納入所得稅,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股息500萬,那要先課一次二代健保,然後扣掉94萬的8.5%後,剩406萬要再課40%的稅,不過你可以選擇股息單一稅率28%,這就是政府為了拉近貧富差距的二次稅率,讓高所得的人不能把錢拿去用錢賺錢。看到這裡後,高所得的人也會有自己的煩惱,他們薪資很高,他們賺得錢,自然就會花得多,每年還會被課這麼多的所得稅,如果再把課完稅的薪資再拿來投資,股息收入還要課更高的稅,這也是為什麼高所得人的也不容易財富自由,因為政府為了不要讓貧富差距拉開,所以會在穩賺的錢設關卡,像你的薪資就是穩賺,你買進一家有價值的公司,長期領股息也是穩賺,所以就在這種穩賺的地方設高稅率,如果你想要透過短線交易,政府也設立了交易稅及手續費讓你的資產不要長大的太快,所以以上就是政府在你財富自由之路做的限制,你自己要先了解這件事,你才有可能一一的克服,很多人喜歡買一次性繳的保單,一買就一千萬,一億,目的很簡單,因為儲蓄險保單每年增值的財富不會算進所得稅,如果你買了一億的儲蓄險保單,前三年解約你都是會賠錢,第四年也才和定存利率一樣,第五、第六年比定存好一點,但你在解掉保單之前,得到的利息不會算到你的所得稅中,一般你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存款利息所得有27萬免稅門檻,如果你把1億定存,一年1.4%,那你一年的利息會是140萬,超過了27萬免稅額,剩下的就是要課稅了,很多大資產的人都會掉進這個迷思,怕繳稅,所以會去買儲蓄險保單,最終報酬率就是笑死人,一些小資族因為薪資低,根本扣不到稅,還被騙去買儲蓄險保單,那就是更傻了,明明小資族一年薪資36萬,還低於免稅額的42.3萬,買了股票還能退8.5%的稅,結果拿去買保單。
以上是先說明為什麼不同薪資的人都會工作到60~65歲才能退休的原因,就是因為薪水愈高,你的花費愈高,政府也會對你的薪資課稅,對你的投資課更重的稅,所以薪資高的人,如果拿到很高的薪資,他想要投資賺錢,會顯得相對的不容易,尤其是穩贏的中長線價值型投資,那有一些人不想要被課稅,他就想去短線進出炒股或當沖,畢竟政府對資本利得不會課稅,但如我投資股票差價賺1000萬,這1000萬不會課任何的稅,就只是課我買賣時的交易稅及手續費,就是千分之三及千分之二點八五,差不多就是1000萬課6萬,但投機不是穩贏的,大部份的人也不太會投機,因為他們知識有限,尤其是高知識份子,他們太專注自己本身的專業,一般來說,你本業薪資要愈高,代表你要在該領域擁有很專業的知識,那就是需要靠時間累積,當你在自己的專業很厲害,你也不會有時間去研究股市,所以在股市你就會像隻小棉羊,你不想要中長線價值型投資穩贏,因為怕被課稅,結果你就去股市中買來賣去,最終把錢都輸給政府、券商,外資,法人,投信及高手,這時有人說,難道真的無法靠本業加投資提早享受退休生活嗎?當然可以啊,上面我是告訴你會面臨的問題,你可以針對上面的問題去解決,上面說的,薪資愈高的人,自己的花費就愈高,如果你不會投資,那就把自身的物慾降低,一年薪資500萬,扣100萬的所得稅,剩下400萬,如果你一年只需要花100萬,你工作個十年就能存3000萬,那時你50歲了,接下來一樣一年花100萬,你的3000萬存款可以讓你花30年,大部份人差不多僅能活到八十歲,這時有人說,如果活超過怎麼辦?其實也還好,你存了3000萬後,你可以定存,保單,投資股票,這三千萬一年最差能生出1.4%,如果投資股票可以生出5~10%,如果投資股票,3000萬一年就是賺150~300萬,你永遠都是花不完,如果選定存,一年就是42萬利息,至少可以讓你多活5年。
這時有人說,我就是花慣,用慣,我一年賺500萬,課稅100萬後,剩400萬,我一年就是要花300萬,存100萬,那怎麼辦呢?這時你還是能投資,上面說高薪資,再去投資得到高股息,這樣會課很重,但不論怎麼課稅,你還是會賺,只是賺的比一般人比例少,但比起小資族來說,你一年用1000萬賺3%,小資族用100萬賺3%,一個是30萬,一個才3萬,你累積資金的速度還是比小資族快,而以高資薪的人去信貸可以借到更多的錢,也可以買一間房子,房貸利息抵稅 嗎?!消費者可以善用「 購屋借款利息扣除額」來進行抵稅,最高可抵免 13.5 萬的綜合所得稅!一樣是照樣投資,這樣賺的比率雖然少,但還是基於穩賺的情況賺,如果投資鴻海來說,鴻海一年賺資產的10%,配出5%給你,另外5%流到公司淨值,以利公司未來發展,如果你資產很大的話,鴻海這樣做對你反而是好,有一些人一直在那說要鴻海賺10元配10元,如果鴻海全配出的話,那淨值不會變大,這樣公司的獲利就不會是以複利的方式前進,另一個重點是,鴻海淨值每年增5%,股價理論上也要增5%,剛剛有說過,政府對資本利得是不會課稅的,假設我抱鴻海10年,淨值從100元變150元,十年間鴻海配出50元,這五十元股息我都要繳二代健保,也要納入所得稅,但鴻海淨值從100變150元,股價從100元到150元,我賺了這50元的差價,我如果賣出,我就僅需要付交易稅及手續費,兩個加起來就是千分之六不到,和所得稅的5~40%相比,真的是相對更宜,政府雖然也是有對保留盈餘課5%的稅,但對中實大,大戶來說很有利,鴻海每年賺給你的5%,這5%不論是100萬,1000萬,1億,你都僅要繳5%的保留盈餘稅,這也是一個資產增大的路徑,這時有人說,政府不會把這條路堵起來嗎?當然不會,道理很好懂,公司保留盈餘未來會再去投資,這樣可以增加就業率,當公司規模變大,政府還可以收所得稅,營業稅,多賺配給股東,政府又能收二代健保及股息納入所得稅,這對政府的好處更多,所以當然不會去把這條路堵起來,我說過,唯有正道,你的路才會愈走愈寬,公司保留一半的獲利然後再去投資,這對政府,投資者,公司,社會都是有正面的幫助,自然你就能賺更多的錢。如果上面你都不想要,你也可以試著多花一點心力去研究股市,基本面,產業面,法人心理面,散戶心理面,自我心理面,技術面,消息面,籌碼面,資金配置,紀律…等,透過在股市中和別人交戰,把別人的錢贏走,你在股市中要避險穩贏的角色,也就是政府,券商的交易稅及手續費,所以你一定是不能太頻繁交易的,可以透過自身的能力去做波段,在消息面發生時賺差價,看透別人心理賺差價,在基本面,產業面利多或利空出現時去賺差價,所有股市的波動都是讓你賺差價的好機會,想要在股市中賺到差價,也就是資本利得,那你就要有過人之處,這一項不是穩贏,用時間不一定能賺到錢,所以成功的人僅會是少數,畢竟在交易者對賭的過程中會有穩贏的角色,所以平均下來的參與者一定是賠錢的比較多,你會賺錢是因為你是佼佼者,幾率不高,但就像樂透一樣,總是會有幸存者,會有人中樂透頭彩,中賓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