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4月4日!蘋果放棄Apple Car後擬進軍居家機器人!


《彭博》週四 (4 日) 引述消息人士報導,蘋果的團隊正研究進軍居家機器人「Personal Robot」領域,這一領域有可能成為該公司不斷變化的「下一個重大事件」之一。蘋果目前面臨著尋找新收入來源的壓力越來越大,該公司在二月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打造電動車項目,蘋果混合實境裝置「Vision Pro」預計還要等上數年時間才能成為蘋果賺錢主力商品。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團隊正研究進軍居家機器人「Personal Robot」領域。消息人士稱,蘋果工程師一直在探索一種可以追蹤用戶在家中四處走動的機器人,蘋果還開發了一種先進的桌上型家用設備,利用機器人技術來移動顯示器。借助機器人技術,蘋果可以在家庭消費類別獲得更大的立足點,並利用人工智慧 (AI) 的進步。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可能採取什麼方法。消息人士稱,儘管機器人智慧顯示器比移動機器人走得更遠,但多年來它已經從該公司的產品路線圖中添加或刪除。蘋果招募網站廣告正招募機器人相關職位,表明它正在努力擴大從事該專案的團隊。工作內容提到:「我們的團隊致力於現代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技術的交叉點,以塑造將為下一代蘋果產品提供動力的人工智慧。我們正在尋找創新且勤奮的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幫助我們研究、定義和開發現實世界中複雜的智慧機器人系統和體驗。」儘管這項計畫仍被認為處於早期研究階段,而且尚不清楚這些產品最終是否會上市。報導指出,該機器人的最初概念是一種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完全自行導航的設備(如汽車),並可用作視訊會議工具。蘋果內部的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是讓它能夠處理家務,例如在水槽裡洗盤,但這需要克服極其困難的工程挑戰,外界認為這在十年內是不可能實現。自從蘋果聯合創始人賈伯斯時代以來,蘋果一直痴迷於追求「下一件大事」,但現在很難想像有一款產品能夠與 iPhone 相媲美。在電動車項目終結前,蘋果告訴高階主管,公司的未來圍繞著三個領域:汽車、家庭和混合實境發展。就像「貴森林」頭戴顯示器一樣,蘋果一直擔心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機器人設備支付高價,而且蘋果高層對於是否繼續推動該產品存在分歧。蘋果目前仍有許多專案正在進行中,包括新一代的 Vision Pro、觸控螢幕 Mac、內建相機的 AirPods 以及非侵入性血糖量測儀等新的健康技術,居家機器人「Personal Robot」領域有可能成為該公司不斷變化的「下一個重大事件」之一。

A大回答:除了輝達要進軍機器人外,也傳出蘋果想要進軍機器人,蘋果可能發現輝達是正確的,當AI快速進步後,機器人的商機就會浮現,而且機器人還不像電動車這樣已經有強者存在了,等於就是一個全新的戰場,大家看到這裡後,不得不佩服鴻海的眼光,當初劉董提出的未來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現在看起來都要有起飛的現象,一些散戶常常在那說鴻海喜歡蹭題材,那是他們無知,真正有在研究鴻海的人就會知道,鴻海眼光真的是很長遠,五年前就提出了電動車,數位健康還有機器人,還把半導體,5G及AI列在重點發展技術,現在AI就撤底火爆了,三月之前,市場還沒有人看的起鴻海,覺得鴻海就是蹭題材,後面他們發覺原來鴻海才是AI伺服器的王者,一出手就是王炸,這也是為什麼外資群及內資會搶成這樣,現在發現輝達及蘋果又要發展機器人,鴻海又已經發展五年以上了,妥妥的就是研發好後在那等商機爆發,之前廣達,緯創,和碩把賺到的錢都配出來,這樣雖然能成為高股息概念股去吸引投資者,但是廣達了不起就是有拿到AI的商機,不過廣達有拿到,鴻海也是有拿到,重點是鴻海的規模更大,畢竟鴻海手上一堆保留盈餘,AI產業爆發的愈是誇張,鴻海就愈是受惠,也許明年或後年市場就開始炒AI機器人,可能2025年,2026年或2027年就開始炒AI電動車,AI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殺手級應用,台灣正好處在AI產業最有利的位置,等於AI產業只要大爆發,很多台灣公司都是會賺到盆滿缽滿。

網友moderwu回答:A大你好,請問鴻海以前常無償配股 為何這些年都不這麼做了? 現金股利或是無償配股,哪種比較好呢 ?

A大回答:因為鴻海的規模已經太大了,從1994年成立時僅有13億股本,鴻海進入快速成長期,股本就逐年的增加,從13億,22.8億,35.8億,51.2億,73.5億,到這裡時,鴻海還僅是中小型股,接著股本來到110億,145億,177億,206億,276億,323億,到這裡時已經和廣達,緯創差不多是中型股了,接著股本來到421億,517億,629億,741億,858億,966億,1069億,1184億,1313億,1479億,1564億,1733億,來到這裡時就是怪獸等級的公司,鴻海的股本之所以會一直變大,就是因為會一直配股票,鴻海股本在13億時,一年只要賺13億,這樣EPS就是10元,到了2011年時,賺1069億EPS才是10元,鴻海一開始就是一間小公司,後面做到垂直整合,拿下來大部份EMS的市佔,後面就是會面臨ICT產業飽合的問題,如果鴻海持續再配股票,股本從1733億來到1890億,2200億,這樣等於一年要賺到2200億EPS才有10元,因為ICT產業飽和了,中國的人口紅利也結束了,自然是不可能無止盡的擴充股本,在2018年因為要讓工業富聯上市,鴻海就減資了兩成,股本來到1386億,接下來六年就是一直維持在1386億,劉董在接任鴻海董事長時,提出了F1.0(現況優化),F2.0(數位化轉型),F3.0(轉型升級),F1.0包括,分工、分享、興利、除弊四大重點並貫徹執行,也就是以「強中央、富地方」的精神讓中央與子公司以及中央與次集團之間明確分工,並全力推動集團內部的資訊高速公路即時分享各項資訊與心得。F2.0包括,1、客戶體驗包含,一站式訊息網站,供應鏈管理平台,提高訂單透明度。2、智能決策包括,決策依據的數據化,決策過程的自動化,決策結果的智能化。3、運營效益包括,數位化的生產管理,數位化的績效管理,提質增效降本減存。這兩項單純就是為了讓鴻海在原有的生意上保持獲利,以抵抗ICT產業的飽和,不過再怎麼優化也是會有一個盡頭,所以劉董還有提出F3.0,包括未來產業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及第五或第六代行動通訊技術,這些未來產業及核心技術因為複合成長率高,鴻海每年淨值會增加5%,不要小看鴻海淨值增加的這5%,以2023年來說,就是增加七百多億了,鴻海每年光要為新增的淨值找到相對的獲利,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AI產業爆發,鴻海找到了新的成長動能,接下來幾年AI伺服器都會是鴻海主要的成長動能,如果電動車,數位健康及機器人也在未來幾年同時爆發,那時鴻海就有可能再配股票了,因為又找到新的成長動能,要保留更多的現金去投資這些產業,不過我個人是覺得,因為鴻海把有這些子公司切出來,所以有可能是這些子公司會配股票,鴻海就是把獲利配出來,然後獲利會從賺10元,12元,15元,20元,之後配出來的股息就愈來愈多。

一般討論區網友A提問:詢問一下,隨著股價上漲,原本賺10%配5%的算法就會被高估了,那是否300元就起碼不值得再存估了,因為一張也只配了5.4元,乾脆獲利了結呢,好困擾。

一般討論區網友B回答:你是單純從2023年的配5.4元來估價,但如果從法人常用的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來對比廣達,鴻海就相對被低估許多了,即使現在的鴻海價位也是比廣達相對低。另外鴻海若達300,一定是個長期上漲的過程,可能會長達1到2年甚至更久,要看市場情緒跟公司獲利狀況,這段時間鴻海獲利每年會持續增加,自然配息也會越配越多,例如EPS達12元配6元,或是EPS達14元配7元,大致上是這種概念!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