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4月1日!投機股容易被主力操作股價!

新聞說: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GTC大會上,發表Spectrum-X與Quantum-X矽光子網路交換器,帶動矽光子概念股走強,隨著GTC大會一落幕,矽光子類股重挫、跌到吐血。日前GTC大會中,輝達首次展示矽光子產品,並直接點名台積電,背板上的台廠還有矽品、鴻海及波若威等業者,使矽光子概念股連袂走揚。立碁因連日週轉率過高等原因,自3月24日打入處置股「關禁閉」,近5個交易日也遭外資連賣逾2千張,股價已連跌7天。31日更是隨著台股重挫,殺到跌停,與ABF載板雙雄南電、景碩同淪弱勢股。根據兆豐證券官網統計資料,個股股價連續下跌7天以上,且31日成交量在4000張以上共有9檔,若以昨日跌幅排名,南電、景碩、立碁股價均已連7跌,且全部吞跌停,3檔慘淪弱勢股榜首。
A大回答:很多散戶就喜歡去追所謂的題材股,近八個交易日立碁從70.9元跌到50.2元,合計下跌了20.7元,跌幅29.19元,在下跌之前花了四個交易日從50元漲到70.9元,所以近八個交易日下來立碁單純就是把之前多漲的跌回去,立碁的淨值才12.87元,一年賺不到1元,這種公司股價50.2元,股價淨值比3.9倍,這樣的公司股價跌到20元都不奇怪,很多散戶就喜歡買這種小型股,投機股,題材股,立碁的股本才10.9億,所以只要少數的主力就能控制股價漲跌,這種小型股,主力股及題材股下跌是不會有底的,如果主力夠狠,讓股價下跌八成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股價70.9元跌八成,股價還有14.18元,股價還在淨值以上,在這種公司你用融資,股票質借,個人信貸,房屋貸款的話,那就是妥妥的找死,再來看另一檔景碩,股本45.7億,淨值69.31元,股價83元,2023年及2024年都僅賺0.11元,這樣的公司股價淨值比1倍就高估了,還能來到1.5倍,連豬看了都會流眼淚,大家看鴻海這樣連續三十六年獲利,三十六年配息,近二十年獲利有資產的10%,近四年獲利都超過一個股本,近五年獲利逐年提升,這樣的公司股價淨值比昨天敢跌到1.3倍,大家就知道外資群及主力有多搞笑了,還有一些散戶常常在那覺得鴻海好危險,結果他們買的個股比鴻海危險一百倍,當你買進鴻海後,你單純用時間就能賺錢,但是你買到一些不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的個股後,你持有愈久賠愈多,而且這類的主力股股價很容易被操控,當主力在小型股用籌碼面時,散戶就會發覺自己買了後就跌,賣了後就漲,這其實就是很正常的,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股本1億的個股,股票總共1萬張,一般流通的股票了不起三千張,如果股價又很低的話,一張股價10元,這樣主力只需要三千萬就能把三千張股票買掉,當主力買了三千張股票後,就能左手賣右手的把股票炒上去,股價就算炒到300元,一般散戶手上也不會有股票,當散戶受不了衝進來買時,主力就會發現自己手上三千張的股票剩兩千五百張,兩千張,甚至是一千五百張,這時就知道散戶上勾了,股票都落在散戶手上後,主力自然就不會去拉抬及護盤,如果散戶一直很有信心的持有該投機股,那主力就去別檔用一樣的方法再玩一遍,就放散戶自生自滅,要是散戶受不了割肉出局,主力買回來後又可以拉抬及護盤,所以股票只要在散戶手上時,股價就很容易下跌,就和這一次的道理一樣,三大法人從去年11月開始賣了一兆元的股票出來,這些股票都是會落到散戶手上,三大法人就讓股價一直跌,天天跌,跌不停,最近幾天又用急速下跌讓散戶融資斷頭及自我心理面崩潰,當融資斷頭後,隔天股價就大漲584點,散戶就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倒楣,斷頭了才開始上漲,這其實不是散戶倒楣,短線三大法人如果想要賺錢,就是要想辦法讓散戶賠錢,只要散戶賠錢出局,那錢就是留在裡面給大家分。

新聞說: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Foxconn Hon Hai Technology India今日公告將採購價值3,226萬美元的機械設備,顯示該公司持續擴大在印度的製造布局。Apple近年已將部分高階 iPhone 機型轉往印度生產,突顯該國在特定產業領域的吸引力與競爭優勢。根據印度政府資料,該國在2023-24財年手機產值達490億美元,較2020-21財年大幅成長63%。在政府推出的生產聯動激勵計劃(PLI)帶動下,包括鴻海在內的多家國際企業積極赴印投資設廠,進一步提升產能與供應鏈自主性。PLI 計畫提供4%至6%的現金獎勵,鼓勵14個重點產業(包含電子、製藥、紡織與白色家電)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藉此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並推動本地製造業成長。儘管在手機以外的多數產業尚未達到預期的生產目標,導致整體成效不如理想,但印度政府正考慮提供額外設廠投資補助,以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持續強化印度作為製造重鎮的地位。

 研究顯示,鴻海2025年在印度計劃生產2500萬至3000萬部iPhone,顯示其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這一擴張可能正向影響投資機構對鴻海的投資意願,因其多元化生產基地並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然而,初期投資成本和印度市場的執行風險可能帶來短期挑戰。

背景與分析

鴻海(Foxconn)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提供商,近年來積極擴展其在印度的生產能力。根據《印度時報》報導,鴻海計劃在2025年生產2500萬至3000萬部iPhone,較2024年的約1200萬部顯著增加。這一目標與蘋果(Apple)將印度iPhone產量在2025年提高至前一年的兩倍的計劃一致,反映了其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戰略。

投資意願的影響

該擴張可能正向影響投資機構的意願,因為:

成長潛力:印度是成長中的智慧手機市場,當地生產可降低進口成本並更快滿足需求。

風險管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降低地緣政治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政府支持:印度政府提供補貼政策,鼓勵本地製造,可能提升鴻海的利潤率。

然而,也存在挑戰:

執行風險:新工廠的運營可能面臨品質控制、文化差異和勞工問題。

短期成本:擴張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可能影響短期財務表現。

總體而言,研究顯示這一擴張可能吸引注重長期成長和風險分散的投資機構,但需關注執行細節。

調查報告:鴻海印度擴張對投資意願的影響

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製造與服務商,近年來積極推動其在印度的生產擴張。根據2025年3月31日的AppleInsider報導,鴻海計劃在2025年生產2500萬至3000萬部iPhone,較2024年的約1200萬部大幅增長。這一擴張與蘋果將印度iPhone產量提高至前一年的兩倍的目標一致,反映了其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戰略。以下是詳細分析,探討這一新聞如何影響投資機構對鴻海的投資意願。

擴張背景與數據

根據《印度時報》報導,鴻海已在過去數月內於班加羅爾工廠進行試產,試產主要是測試工廠能否達到量產規模並確保符合蘋果嚴格的品質標準。2024年,鴻海在印度組裝了約1200萬部iPhone,佔全球iPhone銷量的5.31%(根據Canalys估算,2024年全球iPhone銷量約2.259億部)。然而,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報告稱,2023年印度製造的iPhone佔全球總量的12%至14%,並預測2024年將增至20%至25%,顯示不同機構數據存在出入,但總體趨勢是印度產能快速增長。

鴻海的擴張計劃包括投資數十億美元建新工廠,例如CNBC報導提到其計劃在印度投資15.4億美元用於運營需求。這些投資顯示鴻海對印度市場的長期承諾。

投資機構的考量

投資機構越來越重視企業的成長潛力、風險管理和財務表現。鴻海的印度擴張可能帶來以下影響:

正向因素

收入增長:從1200萬部增至2500萬至3000萬部的生產目標顯示收入潛力增加。根據鴻海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公司收入達到新高,AI伺服器需求強勁,印度擴張可能進一步推動成長。

風險分散: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例如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的影響。根據Reuters報導,鴻海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將其在印度的投資和就業人數翻倍,顯示其多元化戰略。

政府激勵:印度政府推行補貼政策,鼓勵本地製造,可能降低鴻海的生產成本,提升利潤率。根據Forbes報導,印度已佔蘋果組件製造的5-7%,目標提升至25%,這一趨勢有利於鴻海。

挑戰與風險

執行風險:新工廠的運營可能面臨挑戰,例如品質控制和勞工問題。根據Rest of World報導,鴻海在印度工廠曾面臨語言障礙和文化衝突,可能影響生產效率。

短期成本:擴張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可能影響短期財務表現。根據Business Standard報導,雖然生產成本可能下降10%,但稅收和組件成本可能抵消部分效益。

依賴蘋果:鴻海業務高度依賴蘋果,若蘋果訂單減少,可能影響收入。根據Wikipedia頁面,鴻海2023年收入達6.16兆新台幣,主要來自中國市場,印度擴張需進一步證明其貢獻。

財務表現與市場反應

根據Yahoo Finance數據,鴻海股票2025年初表現穩定,市場資本化約977.4億美元,顯示投資者對其長期成長的信心。分析師預測(如Stockopedia報導)2025年股價目標為115新台幣,較目前價格增長67.64%,反映市場對其擴張的樂觀態度。

然而,過去的爭議可能影響部分投資者的信心。例如,紐約時報報導提到2018年鴻海在中國工廠的勞工問題,雖然這些爭議主要在中國,但可能讓注重ESG的投資者保持審慎。根據鴻海ESG報告,公司已採取措施改善勞工條件,並通過第三方稽核提升透明度,這可能緩解部分擔憂。

結論

研究顯示,鴻海在印度擴張的計劃可能正向影響投資機構的投資意願,特別是其成長潛力和風險分散策略。然而,執行風險和短期成本可能帶來挑戰。總體而言,該新聞似乎更可能吸引注重長期成長和市場多元化的投資機構,但需密切關注執行進展。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