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4月4日!美國筆電品牌商因關稅股價暴跌!

 

惠普及戴爾主要的代工廠在哪個國家?出口額算在該國家上,代工廠及該國僅賺到一點微薄的利潤,為什麼美國感受不到惠普及戴爾賺了很多錢呢?是因為惠普及戴爾不在美國繳稅嗎?

惠普及戴爾主要的代工廠在哪個國家?

惠普(HP)和戴爾(Dell)的主要代工廠大多位於中國,尤其是像富士康(Foxconn)、廣達(Quanta)、仁寶(Compal)和緯創(Wistron)這樣的台灣代工企業,它們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大量的生產基地。例如,中國的重慶、昆山和深圳等地是電子產品製造的重要樞紐。此外,近年來由於貿易戰和成本考量,部分生產線開始轉移到越南、泰國和墨西哥等國家,但中國仍是主要製造中心。

當這些代工廠生產的惠普和戴爾產品出口時,出口額確實計入中國(或其他製造國)的貿易統計數據中,因為貨物從這些國家發出。然而,正如你提到的,代工廠和所在國通常只賺到微薄的利潤,這是因為電子產品價值鏈的分配特性。

代工廠及製造國為何只賺微薄利潤?

在電子產品的價值鏈中,利潤分配高度不均:

代工廠(如富士康):主要負責組裝和低端製造,利潤率極低,通常只有產品總價的2%-5%。它們靠規模經濟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競爭激烈導致議價能力弱。

製造國(如中國):除了代工廠的利潤,國家通過稅收(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就業間接受益,但這些金額相對產品總值來說也很有限。研究顯示,一部iPhone的組裝成本可能只占零售價的10%-15%,其他價值來自零部件和品牌溢價。

品牌商(如惠普、戴爾):掌握設計、專利、品牌和銷售渠道,拿走利潤的大頭(通常30%-50%甚至更高)。例如,惠普和戴爾從研發、市場營銷和高附加值環節中獲益,而不是單純的製造。

因此,出口額雖然計入中國,但大部分利潤流向了美國的惠普和戴爾總部,而不是留在製造國或代工廠。

為什麼美國感受不到惠普和戴爾賺了很多錢?

美國民眾或社會可能“感受不到”惠普和戴爾賺了很多錢,有以下幾個原因:

利潤集中在企業而非廣泛分佈

惠普和戴爾的利潤主要進入公司財報和高層股東手中,而不是直接轉化為普通美國民眾的收入或福利。根據財報,戴爾2023財年收入約1012億美元,淨利潤56億美元;惠普2023財年收入約538億美元,淨利潤約32億美元。這些利潤多數用於再投資、股息或股票回購,對普通人生活的直接影響有限。

就業機會外移

製造環節外包到中國等地,美國國內的相關就業機會減少。雖然惠普和戴爾在美國保留了設計、研發和銷售部門(高薪工作),但這些崗位數量遠少於製造業藍領工作,導致許多人感覺不到這些公司的財富增長惠及自身。

稅收策略與全球運營

惠普和戴爾作為跨國公司,利用全球稅務規劃減少美國境內的納稅額。它們可能通過在低稅率地區(如愛爾蘭、荷蘭或新加坡)設立子公司,將利潤轉移至海外,降低美國的稅負。例如,戴爾總部在德克薩斯州,惠普在加利福尼亞州,兩者都在美國繳納一定稅款,但透過合法的稅務優化,實際繳納的美國聯邦稅比例可能遠低於表面利潤。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不繳稅,而是稅收貢獻未完全反映在美國經濟的“可見”部分。

消費者價格與品牌價值

美國消費者購買惠普和戴爾產品時,支付的高價格很大程度上是品牌溢價和技術價值,而非製造成本。這些錢流向企業,而不是留在製造國或直接回饋美國經濟,因此民眾可能覺得“錢沒留在美國”。

惠普與戴爾不在美國繳稅嗎?

並非如此。惠普和戴爾作為美國註冊的公司,必須根據美國稅法繳納稅款,包括企業所得稅(聯邦稅率目前為21%)和州稅。但它們的全球運營模式允許通過子公司結構和國際貿易規則降低總稅負。例如:在美國的研發和銷售利潤需繳稅;在海外賺取的利潤可能推遲匯回美國(利用稅收遞延),或通過轉移定價分配到低稅區。總結來說,惠普和戴爾確實在美國繳稅,但因利潤分配集中、外包製造減少國內就業,以及稅務優化策略,美國民眾難以直接感受到這些公司的財富增長。真正的“大錢”被品牌商賺走,而製造國和代工廠只分到小份,這是全球化價值鏈的典型特徵。

新聞說: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大規模關稅措施,增加了全球貿易戰的風險,恐進一步導致經濟衰退。美股3日大幅下挫,道瓊工業指數暴跌近1700點,是道瓊工業指數歷史上第五大跌幅;標普500指數跌回修正區間,與那斯達克指數一同創下自2020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主要指數表現,道瓊工業指數重挫1679.39點或3.98%,以40545.93點作收,為2020年6月以來最糟表現。標普500指數狂瀉274.45點或4.84%,收5396.52點,創下自2020年6月以來的最糟單日表現。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暴跌1050.44點或5.97%,收16550.61點,創下自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費城半導體指數下挫427.07點或9.88%,收3893.69點。標普500指數跌至川普當選前低點,這波拋售潮波及整體股市,標普500指數中超過400檔成分股收黑。週四的市場震盪導致標普500指數跌至川普11月勝選前的最低水準,目前該指數距離2月創下的歷史高點已下跌約12%。跨國企業股價大跌,Nike下跌了14%,蘋果(Apple)股價引領美股科技七巨頭的暴跌,下跌了9%以上,市值蒸發約3000億美元,使其走上了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最糟糕的一天。進口商品銷售商受到重創,Five Below股價暴跌近28%,Dollar Tree下挫13%,Gap重挫20%。科技股則因市場風險趨避情緒下挫,輝達跌近8%,特斯拉跌超過5%。

A大回答:會有人發覺亞股下跌的幅度好像沒有這麼大,會這樣的道理也很好懂,之前我就說過,美國人口僅佔全球5%,消費了全球28%的市場,全球的國家除了美國市場,至少還有72%的自由貿易市場,而美國一個國家對全球的國家都課高額的關稅,這就意謂著想要賣到美國市場的產品都會變的很困難,以代工廠來說,蘋果除了美國市場外還有其他的市場,而且代工廠的毛利率本來就不高,100元的營收了不起就僅有2.5元的利潤,蘋果100元的營收有40元的利潤,對蘋果及美國科技業來說當然更傷,非美國的國家還有其他72%的全球市場能做生意,確實川普這樣搞會讓所有的公司獲利減少個三成,但了不起就是減三成,不一定會面臨虧損或倒閉,全球的企業拿三成的獲利換美國整個經濟大衰退,美國人民超痛苦,川普被討厭,其實這還是很值得,我這樣說好了,鴻海今年本來能賺14元,要是川普這樣一直維持昨天的關稅,鴻海獲利少三成,也就是僅剩下9.8元,了不起就是把今年原本要成長的獲利都丟掉而以,而美國人及川普就會面臨超貴的手機,電腦,筆電及平板,這是以3C產品來說,上一篇我們還有提到衣服,鞋子等商機,川普的關稅是全面性的,所以美國人所有的吃的,喝的,用的商品都會大幅度的提升,川普這樣課關稅,等於就是失去了所有自由貿易的市場,而其他的國家還有七成左右的自由貿易市場,所以當然是美股會跌最重,而且大家應該有發覺一件事,當川普提出這麼種的關稅後,全球政府,央行及企業就啟動緊急措施,也就是政府要想對策,如果不行就降息,不然就是提出刺激方案,全球政府一定都會提出刺激方案的,美國人也不可能所有的人就完全不消費了,原本能消費28%全球市場,漲價後會有一些人買不起,但還是會有一部份的買的起,這28%的市場我就當少個10%,全球政府只要刺激消費,能佔5到10%,這樣就能去補上美國少的這10%市場,所有的企業的影響就會變比較小一點,對非美國的國家來說,如果川普就是確定要課這麼高的關稅,那其實也沒啥問題的,大家想想當初COVID-19發生時,這是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全球政府,FED,全球央行都能讓這種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安全渡過,現在美國了不起就是28%的市場,這28%也不可能完全就不吃,不喝,不用了,還是會有很大部份的人還是得吃,得喝,得用,所以對全球的影響並不沒太誇張的大,只要全球政府提出刺激方案,大概半年或一年內就能把企業傷害降到最低,但是半年到一年後,美國人大概就氣瘋了,因為本來一隻蘋果手機5萬元,川普關稅一課後就變七萬多,原本一雙鞋子三千,關稅課了後變四千,時間只要一拉長,痛苦的鐵定是美國人的,川普還在那一付很臭屁的去打高爾夫球,覺得現在全球被課了關稅後一定是急的跳腳,其實現在最急的是美國企業及美國人民,全世界都是幫美國企業當打工仔,拿著最少的薪資,全球的人辛苦的工作後也是提供美國人吃好,住好,用好,川普覺得時間拖的愈久全世界國家愈痛苦,其實時間拖下去,美國的科技股及品牌商會跌到往生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