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4月4日!川普高關稅影響的不僅有科技業!

新聞說:川普關稅重創鞋業!東南亞廠恐陷困境,Nike等大廠難逃一劫,3日報導,在川普公布的新一波對等關稅中,越南課徵46%、柬埔寨課徵49%、印尼課徵32%的高關稅。由於鞋類品牌為躲避近年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已將相當大比例的產品轉移至上述國家生產,川普廣泛的對等關稅將重創這些企業。分析師指出,關稅預計將導致成本上升,迫使製鞋大廠在高度不確定性中,在利潤受損與調整產品價格之間做出取捨。根據雷蒙詹姆斯公司巴特爾分析師彙整數據,Skechers約有40%產品來自越南;Nike約有一半產品在越南生產,僅18%在中國大陸生產;Crocs則有一半產品在越南生產。Skechers和Deckers先前曾表示,為了避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被徵收25%的關稅,他們已逐步將部分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國家。然而,川普的新關稅讓鞋類品牌的風險緩解策略失效,無法再藉著轉移生產地來降低成本。美股週四上午交易時,Skechers股價暴跌22%至46.15美元,Crocs股價也大跌17%至92.88美元。Nike股價下跌13%至56.50美元,Deckers股價同樣重挫17%至98.01美元。Skechers已表示,如果關稅正式生效,公司將提高產品價格來保護利潤。分析師表示,零售商可能會因為提高價格而失去部分顧客,而且他們可能無法將增加的全部成本都轉嫁到價格上,因為這會損害利潤。

新聞說:因應川普關稅重拳,政院將祭880億元協助方案,因應美國關稅,行政院長卓榮泰4日率跨部會首長公布「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卓揆宣布,行政團隊已擬定9大面向、20項措施,總經費880億元的協助方案,因應產業各項需求,包括金融支持、降低行政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開拓多元市場、租稅優惠、安定就業等。對於產業影響層面評估,卓榮泰表示,目前評估,我國對美各項產業當中,電子資訊、鋼鐵、金屬、機械、汽車零組件、建材、家電等,受關稅影響較為明顯且重大;農業方面則是蝴蝶蘭、毛豆、茶葉、吳郭魚、鬼頭刀、鱸魚等,擔心會有消費市場縮小、競爭優勢減少的狀況。卓榮泰說,行政團隊已擬定9大面向、20項措施,總經費880億元的協助方案,因應產業各項需求。其中,工業6大面向將有700億元預算,包括金融支持、降低行政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開拓多元市場、租稅優惠、安定就業;農業部分也將提供金融支持、提升產業競爭力、開拓多元市場3大面向。卓榮泰說,之後還有20項措施,包括對於融資貸款優惠加碼補助、租稅減免優惠、協助強化外銷能力、輔導轉型及開拓多元市場,以提升產業競爭力。針對中小微企業與傳統產業,也將有相對應措施。卓榮泰表示,針對就業市場也可能產生不確定影響,政府已預先擬定安心穩定就業措施,給勞工朋友、青年朋友支持。另對經濟發展指標可能受到實質面影響,卓榮泰表示,行政院會全力降低影響的程度,穩定經濟的發展,經貿辦已與美國政府交涉,爭取更多雙方有利、互利的經貿關係。同時,亦已要求國發會針對中長期應對策略方針。卓榮泰補充,相關部會將於4月8日成立諮詢專線,開設190線的服務諮詢專線,由專人負責、提供正確的資訊,清楚說明所有協助方案。卓榮泰說,這次美國關稅計算至少有3大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經貿談判辦公室將向美國提出嚴正交涉。台灣長期是美國忠實的貿易夥伴,支持美國發展AI需求,希望能持續深化雙方夥伴關係,持續尋求雙贏的方案,政府會極力爭取;在全球化時代,台灣產業多有在各國生產製造,因此政府也會評估各國關稅及應對情況,予以協助產業,面對新一波產業重組,政府會協助企業進行供應鏈佈局,朝更有利的方向去做發展。

2025年《美國國家貿易評估報告》,2025年3月31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提交給美國總統與國會。

針對台灣的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對美商品與服務設置的貿易壁壘:

1. 農產品貿易壁壘

牛肉與豬肉進口限制:報告指出,儘管台灣於2009年簽署協議重新開放美國牛肉市場,並於2021年放寬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但仍維持嚴格的檢驗標準與標示要求,導致進口量低於美國預期。例如,美牛進口受限於技術性障礙,美豬則因地方抵制與消費者疑慮而未充分進入市場。

稻米與其他農產品:台灣對美國稻米徵收高達45%的關稅,並實施嚴格配額制,限制美國穀物(如大豆、小麥)進入市場。報告認為這些措施保護了台灣本地農業,但阻礙了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2. 汽車與工業品壁壘

汽車關稅與標準:台灣對美國汽車徵收17.5%的關稅,並要求符合本地排放與安全標準認證。報告特別提到,台灣雖於2002年加入WTO後採用全球汽車標準,但對美國車型的進口限額從2021年的每款100輛降至2023年的75輛,進一步限制美國汽車市場份額。

機械設備:美國機械與零組件面臨10%到15%的關稅,搭配繁瑣的海關程序,影響其在台灣市場的競爭力。

3. 非關稅壁壘技術

標準與認證:報告批評台灣對美國電子產品、醫療器材等設有獨特標準(如BSMI認證),要求額外測試與認證流程,增加美國企業成本。例如,醫療設備需通過衛福部的冗長審批。

政府採購偏向本地:台灣《政府採購法》傾向優先採購本地產品,美國企業在公共工程或國防項目中難以競爭,例如能源設備與軍事技術的市場份額受限。

智慧財產權問題:報告指出,台灣雖於2019年修訂著作權法打擊非法串流裝置,但線上盜版仍普遍存在。2022年提出的修法(允許無權利人投訴下的刑事追訴)進展緩慢,美國認為台灣在智財保護的執法力度不足。

4. 服務業與市場准入

金融與電信限制:台灣對美國金融服務(如保險)與電信業設有外資持股上限(49%)與本地化要求,限制美國企業擴張。報告認為這削弱了美國服務業在台競爭力。

文化產品配額:台灣對美國影視內容實施配額制(如電視台需播放一定比例國產節目),影響美國娛樂產業的出口。

總體評估

台灣的貿易壁壘阻礙雙邊貿易平衡,特別是在農產品、汽車與服務業領域。半導體雖因戰略重要性暫獲豁免,但報告警告,若台灣不調整貿易政策,其他產業(如電子零組件、機械)將面臨更大壓力。報告呼籲台灣加快開放市場,以避免進一步關稅衝擊。USTR敦促台灣與美國展開談判,降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並深化雙邊合作(如能源、國防),以緩解貿易緊張。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