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5月11日!鴻海本業及業外子公司獲利情況!

 

今天我們再來整理一下鴻海本業及業外的獲利情況,有一些網友會說我明明是提倡價值投資,為什麼每天都是在分享籌碼面,消息面,技術面,法人心理面,散戶心理面等的資訊,其實鴻海的基本面及產業面不會常常變動,營收一個月開一次,財報一季開一次,如果你想要看基本面,產業面的資訊,平常我都會分享一些消息面,真的想要看基本面及產業面的資訊,就是在鴻海開財報前後來看,你會發覺我的文章中會把鴻海本業子公司及業外子公司的獲利累加起來,讓大家知道鴻海的獲利組成情況,當你發覺鴻海本業子公司及業外子公司的獲利都是比較好的,那累加起來鴻海的財報自然就會好,一些的新聞,分析師,網紅,達人,他們都是在那亂估,亂算的,很少人會一間一間加給你看,想要一間一間的加,一來你要懂鴻海的組織架構,二來你要知道鴻海持有這些公司的比例,最終當然還要花很多時間及精神去整理及相加,這種苦功一般人是不願做的,你在鴻海開財報前後,你會發覺我會重複的一直把這些本業子公司及業外子公司的獲利加給你看,多看幾遍後你就懂鴻海的組織架構,不同子公司貢獻獲利程度,之後你看到一些新聞及媒體在那報導富智康虧損創史新高,不然就是夏普虧損千億,你就會知道這些公司對鴻海的影響有多大,以富智康來說,鴻海持有64%,如果富智康虧16億,那影響鴻海本業就僅影響10億,以2024年第一季富智康虧損6.41億,影響鴻海獲利就僅有4.1億,本業子公司部份,工業富聯就多賺了55億,鴻騰精密本來賠近三億變賺三億,一來一回就多了近六億,富智康本來賠近十六億,結果第一季僅賠六億多,一來一回就好了9.48億,亞太電信本來是賠12.58億,後面就直接賣給了遠傳,所以少賠12.58億等於就是多賺12.58億,已經上市子公司的獲利比去年多82.91億,業外關聯子公司部份,夏普還沒有開出第一季財報,鴻準第一季賺8.5億,比去年第一季7.65億好0.85億,臻鼎第一季賺9.77億,比去年第一季4.05億多賺5.72億,京鼎第一季賺5.45億,去年第一季賺4.03億,多賺了1.42億,樺漢第一季賺6.31億,比去年第一季賺4.92億多賺1.39億,乙盛第一季賺1.01億,去年第一季賺1.63億,少賺了0.62億,帆宣第一季賺4.87億,去年第一季賺4.55億,多賺了0.32億,建漢第一季賠160萬,去年第一季賠1.23億,少賠1.2億,當然鴻海持有這些業外子公司的比例不是百分之一百,所以單純就是讓大家看一下鴻海集團整體的業外關聯企業及合資的獲利情況,整體來說都是比去年第一季好的,即然鴻海集團整體都是好,那鴻海沒有上市的母公司部份,自然會好的機率也很大,這應該很好理解對吧,這就叫取樣,假設鴻海集團是由一百家公司組出來的,我們取樣了20家,結果20家中有19家是比較好,那很有可能鴻海集團100家中是有95家表現相對好,所以鴻海第一季本業及業外關聯子公司獲利就會相對好。

鴻海業外損益包括四個部份,1是利息收入,二是其他收入,三是其他利益及損失,四是財務成本,五是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細項包含如下,1、利息收入項目,這項就是鴻海把錢存在銀行中的利息。2、其他收入項目,包括租金收入及什項收入。3、其他利益及損失項目,包括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2、處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損失,3、外幣兌換(損失)利益,4、其它利益。4、財務成本項目,包括1、銀行貸款,2、公司債。大家可以看鴻海近八季的業外項目中的利息收入,其他收入,財務成本項目,因為鴻海負債比低,保留盈餘比較高,所以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都會是正數,第一季大概就是能賺個三十幾億,第二季到第四季因為持有的股票有一些股息入帳,還有營收比較高,所以可以來到50到80億,關鍵就是這三項一定就是能穩定的幫鴻海賺30到80億,這也是為什麼鴻海業外能很穩定賺錢的原因,上面我們提到的關聯企業及合計損益子公司,包括夏普,鴻準,臻鼎,京鼎,樺漢,乙盛,帆宣,建漢,榮創等,這些公司也都是很不錯的公司,所以要賺錢也是很簡單,2023年第一季是夏普做了重大資產減損,打消了面板廠,OLED廠,機器,設備,商譽等,一季就損失了580億,鴻海要認列180億,本來鴻海持有夏普的權益總數是700億,一口氣打消了一百八十幾億,加上夏普本業賠的十幾億,才會出現這一項賠189億,不然這一項都是能賺十幾億,幾十億等級的,業外的這四項能提供鴻海每一季賺50到100億,所以鴻海業外幾乎都是能賺錢的,但細心的人應該會發覺業外中還有一項其他利益及損失。

其他利益及損失包括項目如下

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2、處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損失,3、處份投資利益,4、處分無形資產損失,5、外幣兌換(損失)利益,6、減損損失,7、其它(損失)利益,其中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項目,這一項又能區分成下列四項,其定義如下

1、權益工具:上市櫃股票,非上市櫃股票及興櫃股票。

2、債務工具:包括公司債券及負債性質之特別股等。

3、受益憑證:包含開放型基金及私募基金投資。

4、衍生工具:包括換匯換利合約,遠期外匯合約,可轉換公司債及賣回權。

這個項目中是鴻海業外中最不確定的,大家可以看項目包括這麼多,有持有股票價格波動,持有基金價格波動,匯率影響,處份不動產,廠房,處份投資利益,外幣兌換損失,還有減損損失,這一項常常會在正幾十億到負幾十億之間波動,如果這一項是正幾十億,那鴻海整體的業外就是正一百多億,如果是負幾十億,那鴻海業外還是能有賺幾十億,如果業外是正100億的話,扣掉所得稅20%,還是能貢獻0.57元,如果僅有正30億,扣掉所得稅20%,也就是6億,就僅剩24億,僅能貢獻0.173元,會差到0.4元左右,一般鴻海的習慣又不喜歡獲利突然暴衝,以劉董的個性就是喜歡保守的做到穩定的三率三升,業外及所得稅其實都是能做小幅度的調整的,這也是為什麼鴻海很難會出現某一季獲利暴衝,去年第二季,第三季及第四季獲利會暴衝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第一季夏普做了重大資產減損,讓鴻海少賺了一元多,少賺這一元多是夏普的面板廠,OLED廠,機器,設備,商譽,這些本來就不會影響到鴻海本業獲利現金流,所以鴻海可以把去年賺到的十元多完全的先反應出來,因為現金流不被影響,所以獲利到10.25元也是能配出相對應的5.4元,以接下來AI伺服器強勁成長,劉董應該也是看到下半年,明年AI伺服器需求會很不錯,所以第一季獲利該爆發出來的就會讓它爆發出來,大家看完鴻海這一些本業及業外的項目後,你大概就能贏過外面八成的人了,一般正常人根本不會進去看鴻海的獲利組成項目,他們就是拿個圓規或三角尺劃個線,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全世界。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