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5月29日!鴻海旗下AMAX佈局液冷散熱方案!

 

新聞說:擁液冷解方優勢,傳AMAX-KY獲鴻海釋單,營運添補,輝達AI超級晶片GB200年底前可望問世,水冷蔚為明年的主流散熱方案,液冷產品線佔比高達3成左右的伺服器解決方案供應商AMAX-KY迎來大商機,近期傳出大股東鴻海對其釋出液冷訂單,營運添補。不過,相關傳言尚未獲得官方證實。雖然現階段鴻海持股AMAX-KY逾25%,並擁有兩席董事席次,但雙方的業務往來並不多,部分高階客製化的專案如果鴻海有接觸,有機會釋出給AMAX-KY,而AMAX-KY如果遇到量大的生意,也可能會尋求鴻海的合作。AMAX-KY股本4.1億元,與輝達合作緊密,在伺服器市場主攻利基市場,以企業或者研究機構的專案為主,也有一些矽谷當地新創獨角獸的生意,其中,英特爾、AMD、微軟內部實驗室需求高算力的伺服器,也是該公司供貨,近三年的獲利均有半個股本以上。早在2015年,該公司就因應客戶需求切入液冷方案市場,但多年來佔整體業績比例並不高,至2020年,液冷機櫃業務佔比僅約3%,但2021至去年,因客戶對於液冷方案的需求大幅成長,去年液冷方案的佔比飆到30%,推升其AI及高密度伺服器業務佔比達65%。在產品結構轉佳之下,去年AMAX-KY營收60.77億元,雖因不景氣低於前一年67.5億元的歷史紀錄,但毛利率飆升近4個百分點達16.29%,刷新歷史紀錄,使其本業獲利突破3億元,來到3.28億元,稅後盈餘2.53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EPS 6.88元。今年因半導體市況不佳,加上AI晶片缺貨,客戶訂單延遲,AMAX-KY首季業績降到谷底,單季營收為12.73億元,但毛利率進一步攀升到17.68%,季、年雙增並且寫歷史次高紀錄,單季EPS 1.59元;不過,由於生成式AI基礎建設起飛,AI伺服器需求正旺,該公司今年亦有許多AI伺服器產品進行開發,後續的營運可望倒吃甘蔗,全年維持穩健成長。而GB200超級AI晶片將正式導入水冷方案,水冷散熱市場明年起飛,相關大廠卡位搶商機不遺餘力,法人評估鴻海在GB200市場中的份額高達40%居冠,水冷方案需求殷切,除在集團內部進行開發,近期傳出相關水冷訂單外溢到AMAX-KY,可望增添其後續業績成長動能,目前此傳言尚未獲得官方證實,但公司表示液冷解方確為其競爭優勢。

A大回答:最近因為輝達GB200的AI伺服器緣故,所以液冷散熱方案變的比較熱門,AMAX-KY目前的股本僅有4.14億,一年能賺2.53億,這對鴻海的貢獻算是相對少的,未來如果液冷散熱方案大爆發,AMAX-KY一年可能賺十幾億,幾十億,那對鴻海的業外就會變的比較具影響,以目前AI伺服器的趨勢來說,液冷散熱方案確實就是比較熱門的選擇,鴻海在AI伺服器佔比只要較大,那鴻海整個集團就都會有機會做到生意,這就是讓鴻海的本業及業外都同步的成長,AMAX-KY是最新加入鴻海集團的,鴻海的業外關聯企業及合資項目因為夏普被面板廠拖累,所以本來能讓鴻海業外關聯企業及合資項目賺最多的夏普落馬,這就造成鴻海業外關聯企業及合資項目變的不一定穩賺,今年第一季及去年第一季夏普把大尺寸面板及中小尺寸面板打消後,未來夏普就會變的容易賺錢,會這樣的道理很好懂,因為夏普的品牌項目本來就是會賺錢的,只是因為零組件項目賠太多,也就是賣面板賠的,還有面板廠要折舊,攤提,機器,設備及商譽也要每一季的減損,當夏普把面板廠都處理掉後,之後夏普靠品牌營收就能讓夏普保持獲利,這也是為什麼鴻海說夏普最差的情況過去了,而且說夏普現在是輕資產,劉董接任鴻海後,致力於F1.0(現況優化),鴻海宣示「分工、分享、興利、除弊」四大重點並貫徹執行,也就是以「強中央、富地方」的精神讓中央與子公司以及中央與次集團之間明確分工,並全力推動集團內部的資訊高速公路即時分享各項資訊與心得。F2.0(數位化轉型),包括透過大數據資料庫、自動化決策流程、建構供應鏈管理平台、優化網站的溝通性,強化數位體驗、智能決策、運營效益及數位高速。其中,在採購供應鏈數位化方面,鴻海工廠庫存水位降低,智能決策的優化,也讓內部每月結算物料需求計畫速度提升、月末庫存結算效率同樣提高。另外,在ESG驅動智慧製造方面,透過燈塔工廠逐步運維化提升營運效益,依照鴻海目標,集團燈塔工廠要達50座,並同步加速廠區雲的落地,以虎躍廠為例,算力大幅提升20倍。這兩項就把鴻海原本的組織架構做一個優化,大家應該有發覺每一季,每一年持續賠錢的亞太電信被劉董換成遠傳的股票了,在去年12月中時用亞太電信換遠傳股票,如此一來,之後鴻海就不用在本業認列亞太電信的虧損,還能每年透過遠傳電信的股票拿到白花花的股息,劉董敢加速夏普轉型,劉董算是很有決心的,敢讓夏普在去年第一季及今年第一季做重大資產減損,一般的專業經理人為了自己的業績好看,通常就是會把頭埋到土裡,想一件很簡單的事,鴻海每一季業外可能賺大概100億左右,夏普每一季虧個十幾億,鴻海佔個34%,了不起就是認賠個5到10億,這對鴻海的業外也不會影響很嚴重,只要拖個十年或二十年的,這樣面板廠的折舊及攤提就會結束,這樣損失就會變少,不過接下來的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中,因為每一季,每一年還是會生產面板出來賠錢,可能就會把夏普品牌賺的都賠掉,還要倒賠一些,劉董就直接的把夏普的面板廠處理掉,然後留下賺錢的品牌,再把公司資源從面板轉到AI產業,這樣除了不會再賠十到二十年外,還有可能跟著AI產業起發大財,之前我說過,鴻海只要找到成長動能,這樣每年新增的淨值就能找到相對應的獲利,一開始這一些小公司看似不賺錢,但三年,五年,十年後可能就會變成一家中大型公司,然後又為鴻海持續的提供獲利。

新聞說:高股息題材失寵?ETF急速降溫,5月募集金額僅70億,台股ETF熱潮似乎有降溫的跡象,3月時,元大台灣價值高息在申購期就募集了1752億台幣,創全世界最大的ETF募集金額紀錄,而統一台灣高息動能(00939)也募集了531億元,但據《彭博》計算,5月推出的三檔台股ETF在上市前僅募集約70億元台幣,與3月時盛況相去甚遠。中信投信固定收益投資科主管張勝原受訪時指出,近期高股息ETF的供給跟需求均有所減少,部分源於先前幾檔熱門ETF已凍結大量現金,市場資金如「塞車」般相互排擠,他表示:「既然已經塞在高股息這個賽道上,業者便想轉個彎、換一條馬路開,會不會比較通一點、快一點。」而在台股指數近來頻頻刷新紀錄高點之際,台股ETF上市之後股價表現反而不盡人意也影響投資人加碼意願,00939、00940雙雙創下募集規模紀錄的兩檔台股ETF皆一掛牌即破發,且至今仍處於破發狀態。此外,金管會近期收緊對ETF的監管,包含禁止業者與未持有專業牌照的網紅合作行銷產品,強化評估成分股的集中度與流動性,而新光投信原計畫於5月推出的「新光台灣高息優質成長ETF」,也因送審近5個月遲遲無法取得證期局核准函,最終決定這檔ETF今年暫停募集。凱基投信新事業發展處副理穆正雍則表示,募集時熱銷的台股ETF在上市後卻破發,的確會影響投資人參與基金募集的情緒,之後的ETF募資金額恐會下滑。此外,資金流向也顯示了ETF熱潮出現降溫的情況,據《彭博》彙整33檔台股ETF數據,在截至5月24日的兩週皆呈資金淨流出共約48.4億元,一反先前連續六周的淨流入趨勢,且4月中旬曾出現單周淨流入高達271億元。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