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台股投資人最愛高股息ETF!根據最新資料統計指出,元大高股息(0056)排名第一、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排第二,雙雙突破2000億元大關。9月19日除權息的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規模突破700億排名第三,近期爆紅的群益台灣精選高息規模(00919)衝進前四,人氣持續看漲。根據最新資料統計台股高股息ETF規模,元大高股息(0056)排名第一,資金規模2189.45億元;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緊追在後,資金規模2127.91億元;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第三名,資金規模740.24億。第四名至第六名規模相近,群益台灣精選高息規模(00919)第四名,資金規模402.86億元;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第五,資金規模398.91億元;富邦特選高股息30(00900)第六名,資金規模達387.5億元,皆接近400億元大關。第七名是國泰股利精選30(00701),資金規模71.52億元。
A大回答:最近有一些散戶來和我說他買了00929賺了好多,說賺了35%,最近說賺25%,我個人是覺得很有趣,這一檔的賣點就是號稱能每一個月都配息,然後ETF的規模就愈來愈大,這檔ETF的名字取復華台灣科技優息,優息的意思應該就是所謂的高股息了,這一檔ETF手上買了一大堆中小型股,有一些公司的股本才十億左右,隨著ETF一直在那吹牛高股息,然後股價一直上漲,結果就愈來愈多散戶進去申購,我就一句話,去攤開一下這一檔持有的個股,現在哪一檔可以是高股息,大家要想一件很簡單的事,當投資者把錢給ETF發行商,他們去買手上那些中小型股,自然股價就會被炒起來,這樣ETF的股價當然就會漲上來,我是不懂這樣有啥好開心的,這和當初林媽媽去買美德醫有啥不同?就號召一大堆的人去買股本很小的公司,然後股價被炒起來,裡面的人就在那幻想自己發大財,現在的ETF愈來愈走火入魔了,散戶的智商也愈來愈堪憂了,如果你喜歡,我發行一檔A大一定發ETF,持股都是小型股,股本都僅有兩到三億,當我的ETF規模十億,一百億,一千億,五千億時,那些小型股全部都能當股王了,A大一定發ETF股價也是能傲視群雄,ETF漲到1000元,5000元都不是什麼問題,那有趣了,那些小型股雖然能靠資金把股價炒起來,但公司的獲利能跟上嗎?自然就是不行的,所以ETF去買中小型股,然後把持股的股價炒高,然後再帶動ETF的股價上漲,這樣敢跑來說他好厲害,這等於就是死投機客而以,未來你就知道你是怎麼成韭菜的,很多散戶很搞笑,ETF就稍微繞一個小圈而以,然後他們就開始失心瘋,現在市面上很多ETF,高股息ETF,優息ETF,他們做的事就是集中去炒某幾檔股票,不然就是去炒中小型股,等於是散戶把錢拿給他們,集中起來去追天價股票,這樣你還敢沾沾自喜,我要是你的話,就先去網路上開始寫勸世文了,因為你距離重傷不遠了。
聯準會(Fed)在台灣9月21日凌晨2時結束一連兩天的政策會議並公布會後聲明,宣布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5.25%到5.5%的22年高點,符合市場預期,但從官員的利率預測可看出,今年可能再升息一次,且明年降息的次數可能比先前預測的還少。決策官員中有12人認為今年還要再升息一次,另外7人則預期利率維持在目前水準。如果最終確實再升息一次,應該也就是這輪緊縮周期中最後一次。但利率接下來傾向維持在高檔更久一點。根據Fed在決策會後公布的利率點狀圖,今年可能再升息一次,讓利率來到5.6%,明年則可能降息兩次,比6月會後公布的次數還少兩次,利率則降到5.1%。對於2025年的利率水準預測,也比先前高,從3.4%調升到3.9%。至於更長期來看,決策官員仍認為2026年時基準利率為2.9%,比Fed認為的「中性利率」水準還高。這也是決策官員首次提供2026年的利率預測。國內生產毛額(GDP)方面,今年預估有望成長2.1%,是6月預測值的兩倍多,代表官員認為短期內不會陷入衰退,2024年的GDP成長率也從1.1%上修到1.5%。通膨率預測則獲下修,今年核心PCE指數年升率預估為3.7%,比6月時的預測少了0.2個百分點,失業率也從上次預測的4.1%降至3.8%。
A大回答:美元的走勢也是相當的有趣,在2022年開始,FED說要升息,市場就先預期性心理的搶美元,當去年底FED升息快接近尾聲,市場又開始預期性心理的賣美金,美金就從32元跌到30元,最近美金又漲到了32元,原因是FED說要降息的的時間及力道比預期的小及慢,結果美元就慢慢的又漲回了32元,一般來說,當美元利率高時,全球的資金就會湧到美元中,這就是供需法則,台幣定存1.6%,美元利率是5.25%到5.5%,不過台灣的銀行美元定存利率約3.85%左右,沒有完全的跟上FED說的利率,台灣的銀行會保持一定的基準利率,像之前FED降息到0,在台灣的銀行定存美元,利率也還是會有1%左右,美元的匯率就是跟著目前美元利率走,現在美元升及貶就和市場預期心理沒有關係,我舉個白話文,當有一間店即將開業,大家很看好它能賺大錢,在這家店剛開始營業時,大家就會用預期心理去幻想這家店能發大財,所以就會開始瘋狂的出高價去買這家店,當這家店經營了一陣子後,大家看到營收及獲利到達了一個頂峰,覺得之後可能營收及獲利要開始下降,這時又會產生預期性心理去賣出,大家一時間瘋狂搶著賣,價格自然就會開始出現恐慌性的大跌,後面發覺這間營收及獲利還是和之前差不多,沒有預期般的營收及獲利下降,這時市場就開始去反應這家店真實該有的價格,這就是近一兩年美元上下波動這麼劇烈的原因,這個原因和一些熱門股,題材股,小型股,投機股,績優股,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很多時候投資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公司營收及獲利不怎樣,股價卻漲翻天,就拿AI概念股來說,投資人預期心理的覺得第三季,第四季或之後會發大財,所以就開始一直去搶進,主力,法人,投機客,短線客也跟著一起進去炒,一段時間過去了,發覺營收及獲利好像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股價又開始修正,之後如果營收及獲利有出來,股價才有可能向上漲,如果營收及獲利持續不出來,之後AI概念股還會再被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