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3月31日!散戶總是在相同多空循環中出局!序言

3月31日!散戶總是在相同多空循環中出局!作者:A大!今天台股下跌906點,成交量4190億,指數收在20695點,當指數愈來愈高時,大家看到下跌近千點的次數就會變多,在2024年8月到9月時,台股就出現三次盤中跌一千點以上,最終是下跌1004點,1807點及999點,大家看三大法人及空方操作時,就是久久會用一個題材去攻擊,讓一些自我心理面不健全及資金有弱點的人出局,從去年11月開始,外資群賣超台股八千多億,三大法人賣超台股一兆多,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賣的一定就是散戶買的,現在之所以會有很多散戶很痛苦,那是因為三大法人賣的這一兆籌碼都在散戶手上,正所謂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癡,三大法人及空方也不管散戶嘴巴上怎麼說,反正就是一兆的籌碼丟到散戶手上,接著發動攻擊,這時你自我心理面健不健全,資金有沒有弱點,那就是一目了然,你也不用和我說你是多合格的價值投資者,也不用說自己多有信心,或是資金多沒有弱點,反正指數只要跌下去,你的營業員就會通知你是否有弱點了,一些沒有使用槓桿的人,他會看到自己的虧損愈來愈大,或是獲利變的愈來愈少,最終也是會產生自我心理面崩潰,這都是很正常的,股市中的短線就是勾心鬥角,你死我活,誰是最後一隻老鼠,每一個人都想要在短線賺錢,那誰自願賠錢呢?我之前有舉過例,如果現在的股市天天漲,一直漲,漲不停,三大法人及空方跑來和你說,喂,那個誰,你賠50%給我好不好,這時你一定是看傻子的看向三大法人及空方,你會說,你當我傻了嗎?為什麼不是你賠50%給我,所以短線中一定不會有人自願賠錢,這時就是看誰策略好,資金沒有弱點,自我心理面健全,三大法人就先大賣一兆元的籌碼,當這些籌碼都在散戶手上時,三大法人及空方也不在乎股票落在誰手上,也不用知道散戶平均成本是多少,反正就是全力的摜殺,再搭配川普要打關稅戰,說的一付川普課關稅戰全世界都完蛋似的。

這是不是和之前發生COVID-19時一模一樣呢?那時說COVID-19致死率高,會讓全球的人死10%,說每一個人都會被隔離在家裡,不能消費,不能工作,所以全球的經濟死定了,完蛋了,結果台股從一萬點跌到八千多點,沒幾年指數就漲到兩萬四千多點了,很搞笑的事是,COVID-19經歷了三年,正常的國家是兩年,中國多一年,後面散戶被三大法人抬出去後,COVID-19依舊是每天都有人感染,也每天都有死人,但是股市就是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這就是短線的世界,美國擁有全球4到5%的人口,消費了全球28%的市場,目前每一個人都覺得美國就是全部了,覺得美國課了關稅,所有的企業通通都會完蛋,但大家就是忽略了剩下72%的市場,會有人說,美國對全球課關稅,那全球也會對美國課關稅,嗯,確實是有可能,但美國本土的工人這麼貴,美國也不可能多生產出什麼產品去供貨給全世界,所以美國市場影響的就僅有28%,不要在那說的一付世界末日似的,你以為三大法人及空方不知道嗎?他們當然也是知道,但川普打關稅戰這麼好的題材,當然就是要拿來讓散戶願意割肉出場,未來散戶肉割一割後,三大法人進來買,大家又會發覺世界一付屁事都沒有,這就是股市的常態,當下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但時間一拉長,你會覺得當初自己怎麼會蠢到去害怕那種小事,如果你不信,當初英國脫歐時,有多少人盯著電視轉播,還有烏俄戰爭要開打之前,有多少人看俄羅斯在那軍隊集結,COVID-19時,有多少人每天準時的收看台灣及美國的疫情記者會直播,當初鄭州暴動及中國查稅時,又有多少人一直死盯著後續,結果現在你還會因為這些消息害怕嗎?你覺得當初和現在比起來,明明是一樣的消息,但當下你就是很怕,就像目前川普在打關稅戰一樣,現在你之所以會很怕,那是因為投資機構會賣出避險,對沖基金會作空賺錢,當指數及股價一直下跌,你自然就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如果投資機構完全不做任何的避險,對沖基金也不作空,那根本不會有人鳥川普的關稅,所以與其說川普是讓股市暴跌的兇手,其實川普單純就是一個題材,是投資機構及對沖基金的一顆棋子,散戶目前痛恨的是川普,但是害你賠錢的人就是三大法人,對沖基金還有你脆弱的自我心理面及資金有弱點。大家按讚並留言,股市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崩跌走勢,為的就是讓一些自我心理面不健全及資金有弱點的人出局,之後三大法人就能賺走割肉出局散戶的錢!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散戶總是在相同多空循環中出局!
2、鴻海近五年在電動車佈局的情況!
3、鴻海近五年在AI伺服器的佈局!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31日!散戶總是在相同多空循環中出局!

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378.55億,投信買超台股82.11億,自營商賣超台股220.37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516.8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7384口,期貨留倉空單29313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1123口,今天台股成交4190.89億,下跌906.99點,跌幅4.2%,收在20695.9點,電子下跌54.45點,跌幅4.68%,收在1109點,金融下跌53.11點,跌幅2.49%,收在2077.27點。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台灣摩根,買了6985張,第二名的是凱基台北,買了3301張,第三名的是美商高盛,買了2722張,第四名的是瑞銀,買了2312張,第五名是元大,買了1155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台灣匯立,賣了7112張,第二名的是港麥格理,賣了1740張,第三名的是統 一,賣了1657張,第四名是美林,賣了1385張,第五名的是花旗環球,賣了1344張。

從去年11月開始外資群就拼命的一直摜殺鴻海,就是拿川普關稅戰當理由一直賣超鴻海,但鴻海因為股價淨值比低,接下來到2030年又受惠AI伺服器高年複成長,所以投資人就一直進來買鴻海,股東人數從七十一萬增加到115萬人,不過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378億,意外的買超鴻海4219張,這很明顯就是融資斷頭或是自我心理面崩潰的散戶賣出來的,今天自營商也賣的很多,之前我就有說過,自營商手上會放一些股票當成權證避險,所以當鴻海股價大幅度的下跌,自營商就會把手上的避險股票賣掉,三大法人從去年11月到今天,合計賣超了鴻海100萬張,最近幾天台股加速的下跌,一般的散戶最害怕這樣的跌法了,因為會讓自己的維持率快速下降,近三個交易日鴻海下跌5.5元,6.5元,8元,三個交易日下來合計下跌20元,這種速度的下跌會讓很多新手產生恐慌,尤其鴻海這一波段是從221元開始下跌的,這樣波段都已經累計下跌了75元,跌幅33.93%,如果從最高點的234.5元開始計算的話,累計下跌了88.5元,跌幅37.73%,已經快要逼進四成了,和2022年1月到10月大型權值股的下跌幅度快有的拼了,這一波全球股市下跌是源於川普要對全球打關稅戰,川普這種商人就是喜歡用唬的,然後再和你談判,這種策略用在商業界並沒有什麼問題,單純就是談判的技巧,但搞笑的事是,川普是全世界最有權利的總統之一,這種人常常在那用唬的,這就會造成全球的股市恐慌,一些投資機構會先賣出避險,一些對沖基金會趁機放空賺差價,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已經恐慌散戶的錢更好賺了,大家應該有看過古裝片,當兩軍對戰,只要有一方潰散了,逃命了,那就會造成死傷慘重,所以對沖基金及空方是了解這道理的,要是你有信心的列陣和對方打,可能就是一個人換一個人的傷亡,要是一方是攻城,一方是守城,有可能攻城方死三個,守城方才死一個,現在世界上有一個空頭總司令川普每天在那嘴砲,對於多方來說就是一種折磨,不過股市本來就會上漲及下跌,只是每一次上漲及下跌的理由都不同罷了,這次是因為川普空頭司令而下跌,如果沒有川普的話,有可能市場也是會找其它的理由,所以股市會上漲也會下跌,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價值投資者,你就是要在無數的上漲及下跌中存活下來。
今天外資群賣超廣達12504張,賣超台積電23332張,廣達股價下跌16.5元,跌幅6.85%,股價收在224.5元,台積電下跌42元,跌幅4.41%,股價收在910元,鴻海下跌8元,跌幅5.19%,股價收在146元,這一波下跌是全面性的,因為川普課關稅號稱就是全面性的,現在市場就以為美國就是全世界所有的經濟體,覺得美國對所有國家課關稅就會讓所有的公司倒閉,但美國僅佔全球4到5%的人口,佔總消費的28%,所以美國市場並不是所有,如果全世界想要自救的話,其實真的也不難,就是降息,舉債,印鈔,鼓勵消費之類的增加自己國家的消費,只要全球95%的人可以提高幾成的消費,這樣就能抵消美國市場帶來的衝擊,美國人已經花慣,用慣,享受慣,全球的人,尤其是亞洲人都是存錢存習慣了,一直沒有把賺來的錢拿去消費,所以才會被美國人抓住軟肋,美國之所以能這麼跩,單純就是他們的人民很會花錢,美國會了他們的人民很會花,所以要一直舉債,最近幾年舉債一直突破新高,所以才要對全球課關稅,和全球的國家說,你要賣我們美國東西,就要提供美國人工作機會,其實全球的人只要團結的提高自己國家的消費力,就不要美國的市場,或者是川普不論課多少關稅,那就完整的反應給他們的消費者,這會造成銷售到美國市場的金額變少,但賣多少還是賺多少,等於就是川普課關稅你家的事,美國一些人會買的還是會買,不買的話,那就由全球國家人民自己增加消費去彌補,這就是破解美國關稅的策略,不然全球都要做美國人的市場,美國人就是花慣,用慣,享受慣,他們就一直借錢消費,這債務總是會爆炸的,這是不是很好理解呢?這就像有錢人和窮人一樣,有錢人就是一直借,天天借,借不停的享樂及花費,只要借的夠多,銀行就怕你倒債,會願意和你協商,目前美國就是處在這樣的情況,因為他們花的夠多,全世界的人都要賺美國人的錢,所以美國課關稅才會讓全世界的人這麼痛,最近中國也想到我說的這件事,所以一直鼓勵中國人消費,但中國有一堆蠢蛋在那鼓勵極簡生活,這就是自尋死路而以,國內的人不消費,就不會有人賺到錢,等於就是大家都躲在家裡喊好窮,其實只要中國的十三億人口一直消費,中國的經濟就會有起色,人們也會賺到錢,等於就是有賣魚的,賣菜的,賣肉的,賣飲料的,如果這四個人都是要極簡生活,那就不會有人去買他們的魚,菜,肉,飲料,今天賣飲料的買了肉,賣肉的就賺到錢了,就能去買魚,賣魚的賺到錢了就能去買菜,賣菜的賺到錢了就能去買飲料,其實就僅是100元在那繞,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能賺到錢,能活得下去,這就是錢是勞力抵用券的真諦,未來全球要應付川普關稅戰的策略,就是提升自己國家的消費力道,這樣就能抵消美國關稅影響了,美國你不消費你家的事,就是漲到這麼貴了,你愛買就買,不買就滾,剩下的國家就自己多消費,就能撐起所謂的經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31日!鴻海近五年在AI伺服器的佈局!


近五年鴻海在伺服器及AI伺服器全球相關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

以下是基於公開資訊整理的近五年(2020年3月31日至2025年3月30日)鴻海(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伺服器及AI伺服器相關領域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鑑於截至2025年3月30日的完整數據尚未全部公開,我將根據已知資料及趨勢進行分析,並明確指出推測部分。

一、近五年鴻海在全球伺服器及AI伺服器相關的主要投資項目

1. 美國

威斯康辛州項目(Wisconn Vall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背景:2017年鴻海承諾投資100億美元建設顯示面板廠,後轉型為伺服器與AI技術基地。

近五年進展:

2020-2022年:計畫調整為伺服器製造與AI研發中心。

2023-2024年:聚焦AI伺服器與高性能運算設備生產。

投資金額:截至2020年已投入約10億美元,近五年追加投資估計10-20億美元(部分用於AI伺服器,未完全公開)。

現況:已成為鴻海北美AI伺服器重要據點。

俄亥俄州Lordstown工廠

項目:2023年以2.3億美元收購Lordstown Motors工廠,部分用於AI伺服器與電動車相關生產。

投資金額:2.3億美元收購費,後續設備升級估計2-3億美元,總額約5億美元。

德州休士頓擴產

項目:2024年11月斥資1.42億美元(約新台幣47億元)購買休士頓土地與廠房,擴大AI伺服器產能。

投資金額:1.42億美元。

現況:強化美國在地製造,應對客戶需求與政策變化。

雲端與AI子公司收購

項目:2024年12月以3.449億美元收購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USA Inc.等8家子公司股權,強化雲端與AI伺服器業務。

投資金額:3.449億美元。

2. 墨西哥

墨西哥廠產能擴充

項目:

2021年9月:增資1.8億美元擴充雲端伺服器產能。

2024年11月:增資3.61億美元,提升AI伺服器與相關設備製造。

投資金額:總計5.41億美元。

現況:成為北美最大消費性電子與伺服器組裝廠。

哈里斯科州AI伺服器產線

項目:2024年投資4.53億墨西哥披索(約新台幣8.27億元)購地,追加1.2億美元建AI伺服器產線。

投資金額:約1.47億美元。

3. 台灣

鴻佰科技桃園南青廠(全球首座AI伺服器燈塔工廠)

項目:2023年12月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導入AI技術提升生產效率73%。

投資金額:具體金額未公開,估計數億美元(含技術升級與設備)。

現況:生產AI伺服器與HPC加速器,服務全球雲端客戶。

MIH平台與伺服器技術研發

項目:2020年起開發MIH平台,部分技術應用於AI伺服器。

投資金額:研發成本估計5-10億美元(跨領域分攤)。

4. 其他地區

泰國伺服器布局

項目:2022年與PTT集團合作,部分資金用於伺服器與AI相關設施。

投資金額:總計畫20億美元,鴻海占比估計5-10億美元(部分與EV重疊)。

中國大陸

項目:山西與河南廠區擴充伺服器產能,部分支援AI應用。

投資金額:估計數億美元(未單獨披露)。

二、近五年投資金額總覽

根據上述項目,估計鴻海近五年在全球伺服器及AI伺服器相關領域的投資金額如下:

美國:

威州:10-20億美元

Lordstown:5億美元

休士頓:1.42億美元

雲端子公司:3.449億美元

小計:19.9-29.9億美元

墨西哥:

墨西哥廠:5.41億美元

哈里斯科州:1.47億美元

小計:6.88億美元

台灣:

鴻佰科技與研發:5-10億美元

其他地區:

泰國與中國:5-10億美元

總計:36.8-56.8億美元(約新台幣1160-1800億元)

備註:金額範圍較大,因部分項目未公開具體數據,2025年第一季最新進展待補充。

三、分析與趨勢

投資策略:

鴻海將AI伺服器視為核心成長動能,布局涵蓋製造、研發與供應鏈整合。

北美(美國+墨西哥)占總投資50%以上,反映其對雲端巨頭(如AWS、Google)的服務承諾。

與NVIDIA合作開發GPU模組,2024年成長超100%,顯示技術競爭力。

金額分配:

美國占50-60%,墨西哥約20%,台灣與其他地區占20-30%。

硬體製造與產能擴充占大宗,研發投入穩步增加。

市場驅動因素:

全球AI伺服器需求激增(IDC預測2024-2027年年複合成長率24.7%)。

美中貿易戰與供應鏈在地化趨勢,推動鴻海加速北美布局。

2023年AI伺服器占鴻海伺服器營收30%,2024年預估成長40%以上。

挑戰:

成本壓力:AI伺服器利潤率低於預期,需優化數位製造。

競爭加劇:廣達、緯創等台廠也在搶食AI伺服器市場。

四、結論

近五年,鴻海在全球伺服器及AI伺服器相關領域的投資總額估計36.8-56.8億美元,項目遍及美國、墨西哥、台灣等地,聚焦產能擴充與技術升級。鴻海憑藉全球市占率第一的伺服器業務(2022年約40%),及AI伺服器的快速成長(2023年貢獻2000億台幣營收),已成為AI時代的重要玩家。未來隨著輝達GB200等新品問世,鴻海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近五年鴻海在美國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

以下是基於公開資訊整理的近五年(2020年3月31日至2025年3月30日)鴻海(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鑑於截至2025年3月30日的完整數據尚未全部公開,我將根據已知資料及趨勢進行分析,並明確指出推測部分。

一、近五年鴻海在美國的主要投資項目

威斯康辛州項目(Wisconn Vall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背景:鴻海於2017年宣布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設顯示面板製造廠,計畫創造13,000個就業機會,並獲得州政府高達30億美元的補貼。這是鴻海在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投資項目。

近五年進展:

2020年:原定於2020年底投產的8K LCD面板廠計畫未如期實現,轉而調整為生產規模較小的伺服器與網路設備相關產品。

2021-2022年:鴻海縮減原始計畫,轉向多元化用途,包括數據中心與高性能運算設備製造。

2023-2024年:威斯康辛州工廠逐步投入運營,聚焦AI伺服器與電動車相關技術的研發與生產。

投資金額:截至2020年,鴻海在威州已投入約10億美元,遠低於最初承諾的100億美元。2020年後,具體新增投資金額未公開,但據估計,近五年累計投入可能在20-30億美元之間(基於基礎設施建設與設備更新)。

現況:該項目雖未達到最初設想規模,但仍是鴻海在美國的重要據點,並逐步轉型適應市場需求。

電動車相關投資

背景:鴻海近年積極布局電動車產業,美國作為關鍵市場之一。

項目:

2021年:鴻海與美國電動車新創Fisker合作,計畫在美國設廠生產電動車,初步選址包括威斯康辛州等地。

2023年:鴻海收購美國俄亥俄州Lordstown Motors工廠,投資金額約2.3億美元,用於生產電動車及相關組件。

投資金額:俄亥俄州工廠收購耗資2.3億美元,後續設備升級與產能擴充估計追加數億美元,總額可能接近5億美元。

進展:該工廠已於2023年起開始小規模生產,目標是成為鴻海北美電動車製造的核心基地。

雲端與AI伺服器擴張

項目:2024年12月,鴻海子公司Fii Holdings USA Inc.斥資3.449億美元(約新台幣113億元),收購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USA Inc.等8家美國子公司股權,強化雲端網路技術與AI伺服器布局。

投資金額:3.449億美元。

目的:此舉旨在擴大美國市場的雲端運算與AI相關業務,特別是針對數據中心與高性能運算需求。

其他小型投資

鴻海在美國多地(如加州、德州)設有研發中心與小型生產據點,主要聚焦電子元件與汽車零部件,近五年金額未單獨披露,估計每年約數千萬美元,五年總計可能在1-2億美元。

二、近五年投資金額總覽

根據上述項目,估計鴻海近五年在美國的投資金額如下:

威斯康辛州項目:20-30億美元(部分為既有承諾的延續)。

電動車相關投資:約5億美元。

雲端與AI伺服器擴張:3.449億美元。

其他小型投資:1-2億美元。

總計:約30-40億美元。

備註:因2025年第一季數據尚未完整,總額可能略有變動。此外,部分金額為推測,基於公開報導與趨勢分析。

三、分析與趨勢

投資策略轉型:

從最初的大規模面板製造轉向多元化布局(AI伺服器、電動車、雲端技術),顯示鴻海適應美國市場需求的靈活性。

威斯康辛州項目規模縮減,但成為技術試驗場,與電動車和AI業務整合。

金額分配:

威州項目仍占最大比例,但新增投資集中在高成長領域(如電動車與AI),反映鴻海對未來科技趨勢的押注。

經濟與政治影響:

美國政府對製造業回流與新能源的支持(如補貼與稅收優惠),為鴻海提供了有利環境。

鴻海投資與美國就業創造的承諾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威州與俄亥俄州。

挑戰:

威州項目未達預期規模,顯示鴻海在美國執行大型計畫時面臨成本與市場適應的挑戰。

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鴻海需加速技術落地以確保回報。

四、結論

近五年,鴻海在美國的投資總額估計在30-40億美元之間,項目涵蓋顯示技術、電動車製造及雲端與AI伺服器業務。雖然威斯康辛州項目未完全實現最初願景,但鴻海透過靈活調整策略,逐步在美國建立多元化的技術與製造版圖。未來隨著電動車與AI需求的增長,美國市場可能成為鴻海全球布局的重要增長點。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31日!鴻海近五年在電動車佈局的情況!


近五年鴻海在電動車全球相關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

以下是基於公開資訊整理的近五年(2020年3月31日至2025年3月30日)鴻海(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電動車(EV)相關領域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鑑於截至2025年3月30日的完整數據尚未全部公開,我將根據已知資料及趨勢進行分析,並明確指出推測部分。

一、近五年鴻海在全球電動車相關的主要投資項目

1. 美國

威斯康辛州項目轉型(Wisconn Valley)

背景:鴻海2017年承諾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設顯示面板廠,後因市場需求調整,部分轉向電動車相關技術。

近五年進展:

2021-2022年:計畫調整為AI伺服器與電動車技術研發基地。

2023年:與Fisker合作計畫在此生產電動車。

投資金額:截至2020年已投入約10億美元,近五年追加投資估計10-20億美元(未完全公開)。

俄亥俄州Lordstown工廠收購

項目:2023年以2.3億美元收購Lordstown Motors工廠,計畫生產電動車(如Fisker PEAR與自有Model C)。

投資金額:2.3億美元收購費,後續設備升級估計2-3億美元,總額約5億美元。

現況:2025年底前計畫量產Model C電動SUV。

2. 墨西哥

哈里斯科州AI與電動車產線

項目:2024年投資4.53億墨西哥披索(約新台幣8.27億元)購地,追加1.2億美元建AI伺服器與電動車組件產線。

投資金額:約1.47億美元。

目的:支援北美電動車供應鏈。

既有工廠擴充

項目:2021年及2024年分別增資1.8億美元與3.61億美元,部分用於電動車相關伺服器與零部件。

投資金額:5.41億美元(部分與EV相關)。

3. 泰國

泰國電動車工廠

項目:2022年與泰國PTT集團合作,投資建設電動車及電池製造廠。

投資金額:總計畫規模約20億美元,鴻海占比未明確披露,估計5-10億美元。

現況:2024年起小規模投產,目標年產能15萬輛。

4. 印尼

印尼電動車與電池計畫

項目:2022年與印尼政府及Gogoro等合作,計畫投資80億美元建電動車與電池生態系。

投資金額:鴻海具體出資未公開,估計10-20億美元(與多方合作分攤)。

現況:預計2025年逐步投產。

5. 中國大陸

山西省電動車製造基地

項目:2020年投資8.11億美元在山西建低價電動車製造廠。

投資金額:8.11億美元。

現況:目標生產售價低於1.5萬美元的電動車,已部分投產。

河南鄭州新能源汽車公司

項目:2024年成立鴻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公司,註冊資本7000萬美元。

投資金額:7000萬美元,後續計畫未披露。

6. 歐洲與其他地區

與Stellantis合作

項目:2023年與Stellantis成立50:50合資公司,開發車用半導體,計畫2026年量產。

投資金額:具體金額未公開,估計數億美元。

德國ZF集團合作

項目:2024年收購ZF車軸系統50%股權,支援電動車底盤技術。

投資金額:未披露,市場估計約5億美元。

7. 自有品牌與技術平台

MIH開放平台與原型車開發

項目:2020年起推出MIH電動車平台,開發Model C、Model E等原型車。

投資金額:研發與展示成本估計5-10億美元(跨年度分攤)。

二、近五年投資金額總覽

根據上述項目,估計鴻海近五年在全球電動車相關領域的投資金額如下:


美國:15-25億美元(威州+Lordstown)。

墨西哥:6-7億美元(部分與EV相關)。

泰國:5-10億美元。

印尼:10-20億美元。

中國大陸:8-9億美元。

歐洲及其他:5-10億美元。

MIH平台與原型車:5-10億美元。

總計:54-91億美元(約新台幣1700-2900億元)。

備註:金額範圍較大,因部分項目涉及多方合作或未公開具體出資比例,2025年第一季數據也待補充。


三、分析與趨勢

投資策略:

鴻海採取「全球化+多元化」策略,布局北美、東南亞、中國與歐洲市場。

從零件供應(如半導體、底盤)到整車製造,逐步建立垂直整合供應鏈。

MIH平台推動模組化設計,降低合作門檻,吸引Fisker、Mitsubishi等客戶。

金額分配:

北美(美國+墨西哥)占約40-50%,反映其對美國市場的重視。

亞洲(泰國、印尼、中國)占約40%,利用低成本與資源優勢。

技術研發(MIH等)與歐洲合作占10-20%。

市場驅動因素:

全球電動車銷量成長(IEA預測2030年達75-95%新車銷售),鴻海目標2025-2027年供應全球10%電動車零件或服務。

美中貿易緊張促使鴻海分散供應鏈,墨西哥與泰國成為新重心。

挑戰:

競爭激烈,Tesla、BYD及傳統車廠(如VW、GM)已建立優勢。

部分計畫(如威州)進度落後,需加快落地以實現承諾。

四、結論

近五年,鴻海在全球電動車相關領域的投資總額估計54-91億美元,涵蓋製造工廠、技術平台與合作開發。美國與亞洲是主要布局區域,顯示其搶攻北美與新興市場的企圖心。鴻海憑藉製造經驗與MIH平台,逐步從電子代工轉型為電動車關鍵玩家,未來若能簽下更多大單(如與日本車廠合作),有望實現其全球10%市場目標。

新聞說:台股集中市場及櫃買市場到上周五止,整戶維持率均掉到152%,個股融資追繳壓力浮現,整戶及個股融資維持率低於130%各有有42檔144檔。由於31日再重挫,估計將會再掉到144到146%附近,幾已達到融資全面追繳的警戒,預期若明天一早未補足融資擔保品,將面臨更沈重融資斷頭賣壓。據統計,到上周五為止,集中市場融資維持率掉到151.02%,整戶(含融券)維持率也狠掉至152.12%,上櫃指數情況更慘,融資維持率僅有150.21%,比集中市場還低,整戶維持率為152.85%。依規定,個股融資維持率最低為130%,目前個股整戶維持率低於130%有42檔,但個股融資維持率低於130%則有144檔,包括辛耘、萬潤、高力、天虹、昇佳電子、群翊、波力-KY、閎康、尼得科超眾、德微、東哥遊艇、先進光、AMAX-KY、六方科-KY、志聖、宏碩系統、晶呈科技、宜特、神盾、智崴等。

今天台股下跌906點,成交量4178億,指數收在20695點,外資群賣超378億,自營商賣超183億,近25個交易日下來,外資群賣超5853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6739億,大家常常聽到大盤融資維持率很低,然後要斷頭了,其實上一次發生也僅在2024年七月中到八月中,接著指數又花幾個月漲回來,但散戶似乎常常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最近新聞又在說融資維持率不足,然後會有散戶要斷頭,我常和大家說,三大法人在股市中短線賺錢的方法有幾種,一種就是平常透過統計買來賣去,散戶因為都是憑感覺,不然就是憑直覺,最終是會輸給三大法人用統計的方法,畢竟短線交易是需要付交易稅及手續費的,你交易愈多次,最終的錢都會被政府及券商贏走,另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散戶的貪婪及恐懼,散戶很容易在股市上漲一段時間就失心瘋的加大槓桿,不然就是過度的買超,到了下跌時又很容易恐懼及資金出現弱點,時間也才半年左右,之前發生過的情況又發生一遍了,大家覺得散戶有在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寶貴經驗嗎?似乎是沒有,一樣的走勢再來一遍,大部份的散戶一樣是會因為自我心理面崩潰或資金有弱點而出局,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三大法人會作多及作空,如果三大法人一直作多或作空,他們是賺不到錢的,一定就是要作多完後作空,後面再作多,去年7月中跌到8月中,跌到散戶懷疑人生後指數就開始反彈上漲,一個月就漲一半回來了,幾個月後就幾乎完全漲回來,大家覺得這就只是特例嗎?

看一下2024年1月下跌了一個月,一樣是跌到散戶懷疑人生後反彈再創高,到了4月又下跌一個小波段,這兩個下跌的小波段看在一般人的眼中,有可能覺得沒有什麼,但看在超級幼幼班的投資者眼中,這就是世界末日的大事件,我常和大家說,在股市中如果你有能耐存活愈久,你就會愈厲害,很多小菜蛾喜歡看到你成功時說風涼話,像是我2019年投資,一些人看到2024年鴻海股價上漲時,他們就在那說我的成本好便宜,但他們沒有看我經歷過2020年3月的COVID-19,還有一些人看到2021年到2024年買到106元的人,也會說這些人買的好便宜,但這些人也是經歷過股價從134.5元跌到96.5元,跌到98.5元,跌到94元,這三個價位就是對應到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的最低點,COVID-19的不確定性不會比川普小,當初還有政治不確定因素,鄭州暴動,中國查富士康稅,夏普打消重大資產減損,股市跌六千點,這就僅是比較大的事件,過程中還有大大小小無數的事件,你一定要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到了2030年時,會有人說哼,你買在一百八十幾元好便宜,現在想要騙別人買三百到四百元的鴻海,那時你就會有一股無名火,你會說,當初哥我在經歷川普每天嘴砲要課關稅,還有股市因為經濟數據不好先跌1004點,放個六日再跌1807點,反彈一個月後又跌了999點,這都是你經歷過的事件,但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就是攤開長線技術線型,他們就是無視你過去經歷過的,所以長期持有的難度,只有你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知道,如果你是近一年進到鴻海中投資的,恭喜你正經歷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你也正在接受自我心理面的考慮及測是你的資金是否有弱點,這就是長期投資人必需接受的考驗,大家都一樣,我從2019年開始投資鴻海,投資三年到四年經歷過的我都經歷了,投資一年的鴻海股東,你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我也跟著在經歷,未來你們自己會見證自己成功的不容易,也會對我能經歷過這麼多大事件多一分敬佩,這是一些小菜蛾無法感受到的事,一些小菜蛾就會在那說自己賣了,什麼時候要買了,早知道哪兒賣了,又早知道哪兒再進來買,如果這麼多早知道,你就去買大樂透會開獎的號碼就行了,不用待在這裡投資。

再看一下2022年1月到10月下跌的六千點,大家看到下跌六千點的走勢應該沒啥感覺,因為對你來說就是幾根周K棒,但對待在裡面的人就是一種自我心理面的折磨及資金是否有弱點的考驗,大家只看得到2022年11月開始的反彈,然後反彈到2023年的六月就反彈過之前的高點了,他們不會去考慮下跌時別人經歷的痛苦,再看一下2023年7月中跌到10月底,大家攤開這個技術線型一定也沒啥感覺,你只看得到2023年10月底後股市又反彈回原點,而且時間僅花短短的半個月,每一次散戶都會覺得這一次的事件是特別不一樣,覺得這一次一定會讓股市崩潰,但你看了這麼多次跌下去後再漲上來,其實脆弱的永遠都不是股市,真正脆弱的一直是你的自我心理面及資金有弱點,之所以大部份的人會對之前的技術線型不以為然,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對我來說,我都是押身家的在裡面感受著股市上漲及下跌,當股市跌時,就會有一些自我心理面不健全的人開始在那演內心戲,然後也會有一群酸民一直在那酸,還有一些嘴賤的人出來酸幾句,其實這些人就是阻礙你當長期價值投資人的絆腳石,這個世界不需要太多靠股市投資賺錢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在股市中取得成功,那就不會有人需要工作了,所以價值投資不會很簡單,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辦得到的,當你辦得到,你才配當少數靠股市投資生活的人,大家要記得一件事,如果你能靠股市賺錢,代表你不需要額外付出勞動力就能生活,這個社會不會允許太多這種人存在的,所以你身邊會有無數的人去阻止你成為這樣的人,哪怕你最親的父母,伴侶,兄弟,姐妹,還有你的同事及朋友,當你在股市中成功時,那社會上就少了一個付出勞動力的人,所以股市成功永遠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個人覺得最好也不要太容易,如果阿貓阿狗都能成功,那未來我用錢就買不到勞動力了,想想我都覺得可怕,所以你在股市中價值投資時會很痛苦,那都是很正常的,畢竟在股市中取得很成功的人不能是所有人,一定僅能是少數人,正常的價值投資者都是用一點點的閒錢投資,但如果你僅用一點點你完全不在乎的錢投資,你永遠都不可能財富自由的,但是你要是用了足夠大的資金投資,這些錢又足以讓你產生內心戲,有的人由於想要加速還會使用槓桿,但因為危機處理能力不夠,有的人使用了槓桿反而加速出局,大家應該很常看到一段時間後大跌連續下跌,就會出現融資斷頭的事件,接著沒多久股市就慢慢的反彈,這也是我說的,三大法人只要成功的讓散戶斷頭出場,那留在股市中的錢就是三大法人未來慢慢分,這時會有人說,三大法人是透過放空賺錢嗎?其實並不是,是透過把股價打下去讓散戶自我心理面崩潰,不然就是讓散戶資金產生弱點,後面散戶出局後三大法人才進來買,之後再讓股市漲回正常的水位,三大法人在正常價位把股票賣掉,這時才是拿走下跌時散戶的錢,大家一定覺得不可思議,原來三大法人在下跌的過程中是沒有賺到錢的,當大家了解三大法人是股市漲回去後才能賺到錢,就應該能理解為什麼下跌後會慢慢的漲回來,因為下跌時是讓散戶割肉出場,讓股價漲回來是為了取走散戶留在裡面的錢。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3月30日!價值投資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困難!序言

3月30日!價值投資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困難!作者:A大!最近股市因為川普關稅戰而下跌,愈是接近四月二日,就會有愈多的投資機構先賣出避險,近24個交易日下來,外資群賣超台股5475億,星期五晚上美股也大跌715點,台指夜盤下跌458點,市場有可能是透過股市的下跌讓川普知道四月二日如果不計後果課關稅,股市會下跌的更多,之前我有說過,川普是民選出來的總統,所以讓美國人民感到痛苦的事,最終都能讓川普感到痛苦,像企業被美國課關稅,之後會把成本轉嫁給美國人民,這會造成美國通貨膨脹,美國人會覺得生活變的很痛苦,之後就不敢去支持愛打關稅戰的總統,華爾街則是更直接,讓股市下跌就能立刻讓美國人民痛苦,畢竟美國人民的財富會縮水,大家看之前台股在下跌時,台灣的政府也是會很害怕,因為台灣兩千三百萬個人口,其中有一千萬個人是有投資股市的,當人民在股市中嚐到痛苦,如果是政府或哪一位政治人物造成的,人民一定是會用選票給他們好看,美國自然也是如此,當美國通貨膨脹之前,華爾街是能先用股市下跌讓美國人民感到痛苦,讓川普先有一點警覺,現在市場不會知道四月二日川普怎麼對全世界課關稅,所以很多投資機構都已經先賣出避險了,川普的目的應該有兩個,一是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另一個就是讓別的國家不要對美國出口課不公平的關稅,越南及印度應該是有看到中國的下場,當美國對中國課一大堆的關稅後,外資企業及台商就會把工廠轉移到印度,越南及墨西哥,對印度,越南及墨西哥來說,他們是有得到外資及台商設工廠的紅利,如果越南及印度不去降對美國進口的關稅,那很有可能外資及台商就會把產能搬離開印度及越南,這時印度及越南的工作機會就會減少,對美國來說,美國並不可能去做全世界所有低端的工作,美國如果想要享受便宜的勞動力,也不敢把所有的路都堵死,目前已經鐵了心去打擊中國了,因為中國威脅了美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所以美國一直是對中國往死裡打,如果美國對墨西哥,越南及印度一樣往死裡打,我敢和大家說,美國的通貨膨脹就百分之一千成定局了,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首先供應鏈不可能立刻的轉移到美國,這時會有人說,川普對汽車產業課25%的關稅,所以川普還是敢對製造業下死手,其實美國本來就有汽車製造業,特斯拉在美國的本土是能直接製造的,;如果是手機,電腦,筆電,平板的話,雖然Dell、HP、Apple等在美國有組裝能力,但這些都僅是小量,只要川普把所有的手機,電腦,筆電,平板代工的路都堵上,美國所有的3C產品鐵定是會爆漲的,這就不像課汽車關稅那樣會讓特斯拉及美國品牌受惠,

在股市氣氛很悲觀時,就會有一些人叫你快點把手上的股票賣掉,然後說錢不是你在賠,所以你可以說的一付很輕鬆,這種人就是小菜蛾的表現,我一直是押身家在鴻海中做價值投資,所以鴻海股價波動時我也是會產生未實現損益,但那些都僅是浮雲,有一些人就喜歡在那用價格去算自己賺多少或賠多少,其實那都是沒有意義的,在股市中唯有完成一買及一賣才算實現損益,鴻海漲到234.5元我沒有賣,跌到65.7元時我也沒有賣,你說鴻海跌到65.7元時我賠了好多錢,那就是笑話而以,因為幾年後我就看到鴻海來到234.5元了,你說股價跌到65.7元賠錢,那就是來搞笑的,就像你說鴻海漲到234.5元時我發大財,其實那也是虛幻的而以,我在沒有實現獲利及虧損之前,任何的波動都僅是浮雲,目前我就是持有鴻海,然後每年賺鴻海經營得到的獲利及股息,這才是我真實的獲利,也就是鴻海近六年下來賺了近六十元,配出近三十元的股息,這兩項就是我真實的獲利,就是鐵一般的事實,鴻海股息每年都會配出來,公司淨值每年都會提升,這兩者不會隨著股市樂觀及悲觀而改變的,接下來到2030年,鴻海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會從9%提升到12%,鴻海的獲利會明顯的提升,這時會有人說,哼,川普打關稅戰會讓全球經濟大衰退,其實這就是鬼話而以,反正全球就是有八十幾億的人口,人類只要存活著,就會有需求,一定會有公司去滿足人類的需求,現在美國是要去搶一些工作權回去,當美國搶回去後,還是會有人工作賺錢,人們也會持續消費,這一切都是不會變的,川普目前就是用一些籌碼在那搶回美國人的工作權,就是利用自己是全球消費大國,美國人口只有全球的5%,結果佔全球消費三成,所以美國才會有這樣的底氣打關稅戰,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如果這十三億人口能消費全球四成的市場,印度有十四億人口,可以消費全球三成的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覺得有人會鳥美國嗎?美國你愛課關稅你家的事,你不買還有中國及印度會買,但很搞笑的事是,亞洲人就是一直存錢,天天存,存不停,在消費方面就覺得自己啃樹皮就能活下去了,所以美國才會這麼跩的說要課關稅,畢竟全世界的國家都要賣產品給美國人,如果全世界的人像美國人這麼會花,正所謂花錢及借錢的是老大,全球就不會再去害怕美國的關稅戰了。

大家應該是有注意到,美國就是佔全球消費的近三成,所以美國打關稅戰還有七成不會被影響,一些人常常在那說的一付世界末日似的,我敢和大家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會有人覺得鴻海,廣達,仁寶,緯創,和碩會因為川普課關稅而賠錢,那就是笑話而以,了不起就是把成本轉嫁給美國人,這會使得銷售額變低,也就是少數的美國人在3C產品漲價後還是會買,但會買的人就是變少,鴻海及代工廠還是能賺到買單人的錢,有一些消費者因為漲價而不買,那也沒辦法,一些散戶天真以為鴻海及代工廠會賠錢幫美國人代工及組裝啊,我就一句話,工廠要設在美國,如果代工廠賺不到錢,哪來的錢投資及請工人,真的就是愛說笑,一些人說的一付沒有做過生意似的,大家看之前雞蛋暴漲,你以為早餐店,便利商店會賠錢賣你嗎?一些酸民覺得雞蛋成本上漲,早餐店及便利商店會賠錢賣,到底是有多傻多天真,雞蛋一顆漲一元,早餐店一顆給你漲五元到十元,你老大愛吃你吃,不吃就滾,你以為早餐店進貨一顆本來兩元賣五元,漲到一顆四元還會賣五元啊,到底是有多傻多天真,早餐店就是寧願漲價,這樣就會有很多消費者不加蛋,但是早餐店就是不會賠錢的賣蛋,這才是真實的世界,一些酸民常常在那加減乘除的計算關稅漲多少,鴻海毛利率多少,這樣會賠多少,這種傻子一看就知道和社會脫節了,公司如果賺不到錢,是要怎麼發薪水給員工,是要如何做到一直經營,這麼簡單的事還會有一些人擔心美國課關稅代工廠或企業會死,我敢和大家說,一開始企業會求川普不要這樣做,如果川普白目的一意孤行,那企業就是漲價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美國消費者痛苦是你家的事,是他們自己選出這樣的總統的,那些錢也是被美國政府收走,美國人以為川普說讓美國再一次偉大是所有的人發大財,但其實是美國政府發大財,錢就是傻包人民出,還在那覺得會讓美國再一次偉大,我看是讓荷包再一次大失血還差不多。大家按讚並留言,價值投資會經歷過無數次的上漲及下跌,不要時時刻刻的去計算自己未實現損益,那僅是為難自己罷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價值投資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困難!

2、近五年鴻海投資印度及越南的情況!

3、鴻海輪值CEO完成交接!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30日!價值投資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困難!

很多散戶以為長期持有就是一帆風順的到終點,但事實上長期投資過程中會經歷的波動比你想的更大,會有人看到附圖後說可以高點先賣,谷底再買,但大部份的人都是無法辦到的,他們以為的高點不會是高點,他們以為的低點也不會是低點,我常和大家說,甜美價通常是伴隨著極度悲觀的氣氛,當你看到股市跌到很低時,正常人鐵定是不敢買的,如果大部份的散戶都不害怕,都敢買,那代表事件不足以讓股市大跌到出現甜美價,這是不是很好理解,一些散戶常常在股市很樂觀時說跌到哪兒他就買,但當股市跌下來時,他一定是不敢買的,因為只有大部份的投資人都恐慌了,才有可能出現恐慌性大跌,如果你做價值投資的話,你就是放棄抓高點及低點,就是跟著企業及經濟走,時間愈久,你賺錢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你當員工一樣,你工作一個月就是有一個月的薪水,工作一年就是有一年的薪水,工作十年就會有十年的薪水,絕對不會有人懷疑工作一定能賺錢這一件事,也不會有人常常在那遇到大事件就先離職一趟,然後等到經濟大衰退時再去找工作,大部份的人就是一直工作,天天工作,不停工作,這樣就能成為工作達人,在工作上未嚐一敗,如果你把當員工的精神拿來當股東,你就會是優秀的股東,我這樣說好了,現在你到一般討論區會有人嘲笑你持有股票,有人會嘲笑你現在還在工作嗎?完全沒有對吧,這也是為啥每一個人都是成功的員工,因為這個社會不會騙你不要工作,你工作是付出勞動力,你當股東是享受勞動力,大部份的人騙你不當勞工是沒有好處的,但騙你不襠股東對他們卻有好處,只要你割肉出場,那些低級投機客及法人就能逢低買進,未來在股市氣氛又變好時高價賣給你,大部份的散戶就是在一買及一賣的過程中把錢都賠掉。
前幾天我把台灣市值最大的重量型權值股列出來給大家看,近一年跌超過三成的有十一家公司,跌超過22%的有19家,如果你在台灣五十成份股中使用融資,近一年下來你會有38%的機率會被斷頭,也就是你眼睛閉著用射飛鏢的方式選股,射中的個股在一年內融資斷頭的機率有38%,其實這機率算是非常高的,近一年中型一百成份股中跌超過22%的有57家,你融資斷頭的機率就更高了,你閉著眼睛用射飛鏢的方式在中型一百成份股中選一檔股票融資買進,一年後你會被斷頭的機率高達57%,單純以統計來看,你選大型權值股還是相對安全一點,至少在你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隨便選一檔股票,你在台灣五十成份股中被斷頭的機率是比較小一些,中型一百成份股跌超過三成的有35家,跌超過四成的有11家,跌超過五成的有1家,所以在大盤下跌時大部份的個股都是會下跌的,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中型一百下跌前二十名包括士電下跌54.1%,中華下跌48.3%,南亞科下跌46.6%,華城下跌46.4%,南電下跌46.2%,威盛下跌45.8%,愛山林下跌45.1%,力積電下跌42.6%,巨大下跌41.9%,裕隆下跌41.2%,大同下跌40.6%,華新下跌39.4%,中興電下跌39.1%,采鈺下跌39%,神達下跌37.8%,玉晶光下跌37.8%,致茂下跌37.4%,文曄下跌36.6%,宏碁下跌35.9%,京元電子下跌35.5%,進到股市中就是會遇到多頭及空頭,你只要在每一次的多頭及空頭的循環可以存活下來,你就會愈賺愈多錢及功力愈來愈高,一些看漲說漲,看跌說跌的線仙,他們會在那說自己多少元賣了,多少元又買了,看到下跌就在那吹牛的一付自己很神的樣子,那種都是小菜蛾罷了,時間只要拉長,這種人根本賺不到錢,如果你不信邪,你可以拿你的資金去跟著線仙去操作看看,很快你就會賠到懷疑人生,所以當你看到股市氣氛不好股價下跌時,你不用為價值投資者擔心,股價波動就僅是浮雲,在2022年時台股從一萬八千點跌到一萬兩千多點,這還不包括除息扣掉的600點,之後不但漲超過一萬八千點,後面甚至是來到兩萬四千多點,過程中每年還是會除息800到1000點,所以你持有會賺錢的公司,只要你買在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的位置,你持有愈久會賺的愈多,這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前天列出台灣五十成份股跌幅前十五名,包括近十二個月下來,台灣五十成份股下跌前十名,第一名的欣興,下跌54.6%,第二名的台化,下跌了53.4%,第三名的台塑化,下跌了49.7%,第四名的台塑,下跌了48.2%,第五名的南亞,下跌了47.4%,第六名的緯穎,下跌了41.1%,第七名的奇鋐,下跌了38.3%,第八名的國巨,下跌了37.7%,第九名的鴻海,下跌了34.3%,第十名的中租,下跌了32.7%,第十一名的藥華藥,下跌了30.2%,第十二名的廣達,下跌了30.1%,第十三名的和碩,下跌了27.9%,第十四名的大立光,下跌了25.9%,第十五名的緯創,下跌了24.4%,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十五檔股票為什麼會跌這麼多及該不該跌這麼多,到底是應該下跌的還是受到市場氣氛影響,如果你懂價值投資十要素,可以很輕易的把十要素套進去,包括1.獲利穩定性,2.獲利有續航力,3.連續且穩定的股息,4.股價不能距離淨值太遠,5.具競爭力,6.最好還要有未來的題材,7.大股本,8.高市值,9.公司提供透明的資訊,10.董事長有執行力及有誠信。
大家可以看一下近一年下跌前15名的台灣五十成份股的股價淨值比情況,第一名的欣興,淨值61元,股價還有99元,股價淨值比來到1.62倍,欣興的獲利從20元降到3.34元,這樣的公司下跌個54.6%真的不冤枉,下跌第二名到第五名的台塑四寶,股價都跌破了淨值,原因是近幾年台塑四寶的獲利大幅度的減少,而且未來也看不到希望,以台塑來說,2021年賺11.21元,2024年賠0.19元,這樣的公司股價下跌也是很正常的,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當公司不能賺錢時,淨值中如果又太多都是廠房,設備,庫存,商譽,機器等,這種公司的淨值就會很不值錢,之前我有用面板廠,記憶體廠,太陽能廠舉過例,所以跌幅前五名都是不冤枉的,跌幅第六名的緯穎,下跌了41.1%,緯穎的淨值474元,目前的股價還有1755元,股價淨值比3倍,所以緯穎的問題就是股價淨值比太高了,在下跌了41.1%後股價淨值比還有3倍,在還沒有下跌前是有五到六倍,所以股價下跌個四成多,這應該也是很正常的,跌幅第七名的奇鋐,淨值74.47元,股價504元,股價淨值比還有6.76倍,奇鋐股價在下跌了38.3%後,股價淨值比還這麼高,所以奇鋐的問題也是股價淨值比太高,下跌第八名的是國巨,淨值311.77元,股價510元,股價淨值比1.63倍,國巨的獲利從2021年的46元衰退到38元,國巨在下跌37.7%後股價淨值比還有1.63倍,所以之前的股價淨值比是偏高的,跌幅第八名的是鴻海,淨值118.45元,股價154元,股價淨值比1.3倍,從2020年到2024年,獲利從7.34元提升到11.01元,每年獲利逐步的提升,這種公司不知道是在跌身體健康還是萬事如意的,鴻海的下跌是反應出三大法人及散戶對川普關稅的不確定因素,也就是不該下跌的,和跌幅前七名不同,台灣五十成份股跌幅前七名下跌都是應該的,但鴻海就是在跌身體健康的,大家知道鴻海目前就是在下跌川普關稅不確定因素及籌碼面,其實就不用太恐慌,這種下跌未來是會漲回來的,以台塑四寶這樣的下跌,未來是不一定能漲回來的,就算川普關稅因素退散,台塑四寶的股價都不一定會漲回來,畢竟基本面及產業面就是有問題,以緯穎來說,原本的股價淨值比太高,這樣的公司股價下跌後也不一定會漲回來,大家比較完台灣五十成份股下跌的情況後,只需要記得不要在這一波下跌因為自我心理面不健全或是資金有弱點被掃出去,未來你是會看到鴻海股價漲回去的,而且持有愈久,鴻海會為你賺愈多錢,等一下我分析一些鴻海近五年在越南及印度的佈局,鴻海在全球都有佈局,所以鴻海沒有投資機構及散戶想的這麼脆弱,很多法人都以為鴻海是豆腐做的一樣,其實大部份會在鴻海中賠錢的人,都是自我心理面不健全,不然就是資金有弱點而出局的。

3月30日!近五年鴻海投資印度及越南的情況!

大家比較喜歡看我分享建全心理面的文章,覺得充滿了股市智慧,但是我覺得還是需要偶而搭配比較專業的鴻海產業面文章,不然昨天就有散戶在那說台灣及美國之間關稅相差多少,鴻海毛利率僅有6.3%,扣掉關稅差後鴻海就一毛錢都沒賺了,聽到這種散戶的言論後,底下一堆無知的散戶還在那附合,聽到後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鴻海在全球都有佈局產能,之前美國對中國課關稅,其實鴻海在很多國家都有佈局新的產能,在2018年開始就有中美貿易戰了,鴻海的大客戶早就有轉移產能,鴻海也是有配合這些大客戶做產能的轉移,也就是做了全球化佈局,之前很多法人及投資人覺得鴻海產能都在中國,覺得中國是很野蠻的國家,所以給了鴻海極度可笑的股價淨值比,隨著鴻海配合蘋果及客戶轉移產能到印度,越南,台灣,墨西哥,美國等,鴻海在中國的產能有明顯的降低,加上去年開始鴻海又擁有了一個新的大客戶,也就是輝達,在2018年開始伺服器就屬於比較敏感的產品,所以伺服器本來就不在中國生產,鴻海就佈局了越南,台灣,墨西哥,美國去生產伺服器及AI伺服器,六年前鴻海沒有想到AI伺服器會爆炸性成長,所以有在全球佈局了電動車產能,本來是想透過電動車的全球佈局讓鴻海在中國及蘋果佔比降低,沒想到電動車還沒有起來之前,AI伺服器就先起來,接下來幾年鴻海如果電動車事業也起來,那鴻海就會有獲利三條腿,產能也會更平均的佈局在全世界,加上鴻海的大客戶就不會僅集中在蘋果,未來投資者及法人就沒有理由再給鴻海股價淨值比1倍的評價,接下來我們可以看一下鴻海近五年在印度及越南的投資情況,這些就是鴻海佈局中國以外的產能,在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時,鴻海是能透過印度及越南去分散風險。

近五年鴻海在印度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

以下是針對鴻海近五年(2020年至2025年3月)在印度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鴻海作為全球電子代工龍頭,近年來積極響應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將部分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至印度,特別是在蘋果產品製造、半導體封測、電動車相關技術等領域。以下報告基於公開資訊整理,並對數據進行分析與總結。

一、鴻海在印度投資的背景與動機

鴻海在印度的投資主要受到以下因素驅動:

供應鏈去中國化:受到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COVID-19疫情影響,鴻海加速分散生產基地,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印度政府政策支持:印度總理莫迪推動「印度製造」政策,提供稅收優惠與補貼,吸引外資設廠。

蘋果的全球布局: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夥伴,鴻海配合蘋果將iPhone生產逐步轉移至印度,目標是到2025年將25%的iPhone產能移至印度。

新興市場潛力:印度擁有1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且勞動成本相對低廉,適合大規模製造業發展。

二、近五年鴻海在印度的主要投資項目與金額

1. iPhone製造與擴廠

鴻海在印度南部的欽奈和卡納塔卡邦等地持續擴大iPhone生產基地,以滿足蘋果的產能需求。

2020年:初期擴廠計畫

鴻海計劃在印度南部工廠擴建,投資金額約新台幣310億元,以將部分蘋果產品生產從中國轉移至印度。這是鴻海在印度製造iPhone的早期布局,主要集中在欽奈附近的工廠。

2023年:卡納塔卡邦新廠計畫

2023年3月,鴻海宣布在班加羅爾近郊的狄瓦那哈里興建新廠,占地300公畝,預計投資約新台幣481億元。該廠專注於iPhone零件製造與組裝,規劃年產能2000萬支iPhone,預計2024年4月投產,創造約10萬個就業機會。

2023年12月,鴻海追加投資卡納塔卡邦,金額約新台幣520億元,進一步擴大iPhone產能。

2023年12月,鴻海透過新加坡子公司Foxconn Singapore Pte. Ltd.增資印度子公司Foxconn Precision Engineering Private Limited,金額約新台幣17億元。

2024年:持續擴建與新廠房

2024年2月,鴻海印度子公司Foxconn Hon Hai Technology India Mega Development Private Limited投資新台幣44.15億元,以自地委建新廠房,推測用於擴增iPhone產能。

2024年2月,鴻海透過新加坡子公司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轉投資Yuzhan Technology(India)Private Limited,金額新台幣72.5億元,設立新據點,進一步擴大製造能力。

2. 半導體與封測布局

鴻海積極參與印度半導體產業發展,與當地企業合作設立晶圓廠與封測廠。

2022年:與Vedanta合作晶圓廠計畫

2022年2月,鴻海與印度Vedanta集團簽署MOU,計劃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半導體。該計畫預計興建一座28奈米12吋晶圓廠,初期產能每月4萬顆晶圓,預計2025年投產。首期投資金額估計高達新台幣3720億元,其中Vedanta持股63%,鴻海持股37%。然而,後續該合資公司改由Vedanta 100%持有,鴻海仍表示會支持印度半導體發展。

2024年:與HCL集團合作封測廠

2024年1月,鴻海子公司Foxconn Hon Hai Technology India Mega Development Private Limited投資3720萬美元(約新台幣11.9億元),與印度HCL集團設立專業封測代工廠,鴻海持股40%。

2024年9月,鴻海公告潛在追加投資不超過新台幣4.24億元,累計投資金額可能達到新台幣16.14億元。

3. 電動車與車用晶片研發

鴻海近年也將電動車產業布局延伸至印度,特別是車用半導體與相關技術。

2024年:鴻軒科技研發中心

2024年9月,鴻海與Stellantis合資成立的鴻軒科技在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專注於車用半導體與系統單晶片設計,瞄準印度自駕車與邊緣運算晶片市場。具體投資金額未公開,但此舉顯示鴻海在印度電動車產業鏈的深化布局。

4. 其他投資與擴編計畫

2023年:員工擴編計畫

2023年9月,據印度官員透露,鴻海計劃在未來3年內將印度員工數從約4萬人擴編至20萬人,以因應蘋果產能需求。當時鴻海在印度已有9個廠區、超過30座工廠,年營收約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00億元)。

三、投資金額總結與分析

總投資金額概覽

以下為近五年鴻海在印度的主要投資金額彙整(以新台幣為單位,部分金額根據當時匯率估算):

2020年:新台幣310億元

2022年:與Vedanta合資晶圓廠,首期投資估計新台幣3720億元,鴻海持股37%,實際出資約新台幣1376億元

2023年:

卡納塔卡邦新廠:新台幣481億元

卡納塔卡邦追加投資:約新台幣520億元

增資Foxconn Precision Engineering:約新台幣17億元

2024年:

自地委建廠房:約新台幣44.15億元

Yuzhan Technology轉投資:約新台幣72.5億元

與HCL封測廠投資:約新台幣11.9億元+潛在追加約新台幣4.24億元

2024年電動車研發中心:金額未公開。

總金額估算

若不計入與Vedanta合資晶圓廠(因後續由Vedanta全資持有),鴻海近五年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金額約為: 新台幣1460.79億元。

若包含與Vedanta合資晶圓廠的出資(1376億元),總投資金額約為 新台幣2836.79億元。

投資領域分析

iPhone製造佔比最高:鴻海在印度的投資主要集中在iPhone製造與擴廠,金額約佔總投資的90%以上,顯示其核心動機是配合蘋果的供應鏈轉移。

半導體與封測布局:雖然金額相對較小(約新台幣16.14億元),但顯示鴻海對印度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看好,特別是與HCL的合作更具潛力。

電動車技術:鴻海在印度的電動車布局尚處於起步階段,金額未公開,但研發中心的設立顯示其對印度市場的長期規劃。

四、投資成效與挑戰

成效

產能提升:鴻海在印度的iPhone年產能已從2023年的600萬支提升至2024年的2000萬支,逐步實現蘋果25%印度製造的目標。

就業創造:新廠計畫預計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員工規模有望在2026年達到20萬人,對當地經濟有顯著貢獻。

市場拓展:鴻海在印度的年營收已達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00億元),顯示其在當地的業務快速成長。

挑戰

基礎設施與勞動環境:印度的基礎設施(如電力、交通)相對落後,且勞動法規複雜,可能影響生產效率。

地緣政治風險:雖然印度是供應鏈多元化的熱點,但其與鄰國的緊張關係可能帶來不確定性。

競爭壓力:其他代工廠如緯創(Wistron)、和碩(Pegatron)也在印度擴廠,鴻海需維持技術與成本優勢。

五、未來展望

iPhone產能持續擴張:隨著蘋果對印度市場的重視,鴻海預計將進一步擴大當地產能,可能在2025年後達到25%的全球iPhone產能目標。

半導體產業發展:雖然與Vedanta的合作告一段落,但鴻海與HCL的封測廠計畫顯示其未放棄印度半導體市場,未來可能有更多投資。

電動車市場潛力:印度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發展,鴻海的車用晶片研發中心可能成為其進軍印度電動車市場的橋頭堡。

六、結論

鴻海近五年在印度的投資總額約新台幣1460.79億元(不含Vedanta合資案),若包含Vedanta案則高達新台幣2836.79億元,主要聚焦於iPhone製造、半導體封測與電動車技術研發。這些投資不僅幫助鴻海分散供應鏈風險,也使其在印度市場站穩腳跟。然而,印度市場的基礎設施挑戰與競爭壓力仍需謹慎應對。未來,鴻海在印度的布局將繼續深化,特別是在蘋果供應鏈與新興技術領域,值得持續關注。

近五年鴻海在越南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

以下是針對鴻海近五年(2020年至2025年3月)在越南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鴻海作為全球電子代工龍頭,近年來積極響應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將部分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至越南,特別是在蘋果產品製造、電動車零組件、電子產品代工等領域。以下報告基於公開資訊整理,並對數據進行分析與總結。

一、鴻海在越南投資的背景與動機

鴻海在越南的投資主要受到以下因素驅動:

供應鏈去中國化: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COVID-19疫情影響,促使鴻海加速分散生產基地,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越南的優勢:越南具備低勞動成本、政治穩定、投資友善環境、基礎設施改善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如稅收優惠),吸引外資設廠。

蘋果供應鏈轉移: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夥伴,鴻海配合蘋果將部分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的生產轉移至越南,以降低關稅風險並滿足全球市場需求。

新興市場潛力:越南經濟快速成長,成為東南亞製造業的新熱點,鴻海希望透過投資越南進一步拓展市場。

二、近五年鴻海在越南的主要投資項目與金額

1. 電子產品代工與蘋果產品製造

鴻海在越南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如北江省(Bac Giang)、北寧省(Bac Ninh)和廣寧省(Quang Ninh),以生產蘋果產品(iPhone、iPad、MacBook)及相關電子產品為主。

2020年:北江省設廠與擴產

2020年,鴻海在越南北江省擴大設廠,主要用於生產蘋果產品。北江省因中美貿易戰和供應鏈轉移浪潮,吸引了大量外資,鴻海是其中之一。據報導,鴻海當時已在北江省設有工廠,生產iPad和MacBook,具體投資金額未公開,但該地區的投資熱潮顯示鴻海在此有顯著布局。

背景資料顯示,北江省在過去十年內因外資湧入,每人平均所得成長近4倍,鴻海的投資對當地經濟有顯著貢獻。

2021年:擴大iPhone生產

2021年初,鴻海開始在越南試產iPhone,這是iPhone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生產。鴻海在北江省的工廠新增iPhone生產線,投資金額估計約2.7億美元(約新台幣84億元),用於設備升級和產能擴充。該計畫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並於2021年下半年正式投產。

2022年:北寧省擴廠

2022年,鴻海在北寧省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投資金額約3億美元(約新台幣93億元),用於生產MacBook和iPad。該工廠於2022年開始運營,預計年產能可滿足蘋果10%的MacBook需求。

2. 鴻騰精密擴廠計畫

鴻海透過子公司鴻騰精密在越南進行轉投資,擴大當地製造能力。

2020年:鴻騰精密轉投資

2020年10月,鴻海旗下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公告投資約新台幣40億元,取得越南New Wing Interconnect Technology的股權,用於擴大越南工廠規模。該工廠主要生產電子連接器和相關組件,供應給蘋果及其他客戶。

3. 電動車零組件與電信設備製造

鴻海近年將電動車產業布局延伸至越南,特別是電動車充電器和零組件生產。

2023年:廣寧省新廠計畫

2023年7月,越南政府批准鴻海在北部廣寧省興建兩座新廠,總投資金額為新台幣77億元,由子公司新加坡富士康負責。

其中約新台幣62.5億元用於建設一座工廠,生產電動車充電器和電信設備,預計年產值可達3.2億美元。

另外約新台幣14.5億元用於另一座工廠,專注於電子零組件製造。

這兩座工廠預計於2024年投產,創造約3000個就業機會。

2024年:電動車零組件擴產

2024年,鴻海在廣寧省追加投資約新台幣37.5億元,用於擴大電動車零組件生產線,特別是電池模組和充電設備,以支持其全球電動車布局。

4. 其他投資與擴編計畫

2021年:顯示器與伺服器組裝

2021年,鴻海在越南投資約約新台幣22億元,用於北江省工廠的顯示器和伺服器組裝線,主要供應戴爾和惠普等客戶。

2023年:員工擴編計畫

2023年,鴻海在越南的員工數已超過6萬人,計劃在未來3年內擴編至10萬人,以因應蘋果及其他客戶的產能需求。

三、投資金額總結與分析

總投資金額概覽

以下為近五年鴻海在越南的主要投資金額彙整(以新台幣為單位,部分金額根據當時匯率估算):

2020年:

鴻騰精密轉投資:約新台幣40億元

2021年:

iPhone生產線:約新台幣84億元

顯示器與伺服器組裝:約新台幣22億元

2022年:

北寧省擴廠:約新台幣93億元

2023年:

廣寧省新廠:約新台幣77億元

2024年:

電動車零組件擴產:約新台幣37.5億元

總金額估算

總計:新台幣353.5億元。

投資領域分析

蘋果產品製造佔比最高:鴻海在越南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蘋果產品製造(iPhone、iPad、MacBook),金額約佔總投資的70%(約新台幣247億元),顯示其核心動機是配合蘋果的供應鏈轉移。

電動車零組件布局:電動車相關投資(約新台幣 115億元)佔比約32%,顯示鴻海對越南電動車市場的長期看好。

其他電子產品:顯示器、伺服器和電子連接器等投資約新台幣62億元佔比約18%,顯示鴻海在越南的業務多元化。

四、投資成效與挑戰

成效

產能提升:鴻海在越南的iPhone年產能已從2021年的試產階段提升至2024年的數百萬支,MacBook和iPad的產能也顯著增長,逐步實現蘋果供應鏈轉移目標。

就業創造:新廠計畫創造了數萬個就業機會,員工規模有望在2026年達到10萬人,對當地經濟有顯著貢獻。

市場拓展:越南已成為鴻海在東南亞的重要製造基地,年營收估計超過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00億元)。

挑戰

基礎設施限制:雖然越南基礎設施近年有所改善,但電力供應和交通物流仍存在瓶頸,可能影響生產效率。

勞動成本上升:隨著外資湧入,越南的勞動成本逐年上升,可能削弱其成本優勢。

競爭壓力:其他代工廠如緯創、和碩也在越南設廠,鴻海需維持技術與成本優勢。

五、未來展望

蘋果產能持續擴張:隨著蘋果對越南市場的重視,鴻海預計將進一步擴大當地產能,可能在2025年後成為iPhone和MacBook的重要生產基地。

電動車市場潛力:越南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發展,鴻海的電動車零組件生產線可能成為其進軍東南亞電動車市場的橋頭堡。

多元化發展:鴻海可能進一步擴大在越南的伺服器、顯示器等非蘋果產品的生產,以分散客戶風險。

六、結論

鴻海近五年在越南的投資總額約新台幣353.5億元,主要聚焦於蘋果產品製造、電動車零組件與其他電子產品代工。這些投資不僅幫助鴻海分散供應鏈風險,也使其在越南市場站穩腳跟,成為東南亞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然而,越南市場的基礎設施挑戰與勞動成本上升需謹慎應對。未來,鴻海在越南的布局將繼續深化,特別是在蘋果供應鏈與電動車領域,值得持續關注。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30日!鴻海輪值CEO完成交接!

新聞說:鴻海自去年4月啟動輪值CEO制度以來,首位輪值CEO、集團E事業群總經理林忠正已順利完成任務,也交棒于第二任輪值CEO、集團中央園區長楊秋瑾,將於31日正式就任。

鴻海實施輪值CEO制度似乎有助於領導接班規劃、年輕化管理、提升公司治理,並整合業務單位與中央運作。

研究顯示,這種制度可能促進組織靈活性,幫助公司應對全球市場變化。

一個意想不到的細節是,輪值CEO來自不同背景,可能帶來多樣化觀點,增強決策質量。

領導接班與年輕化

輪值CEO制度允許高階主管輪流擔任CEO,培養潛在接班人,確保公司未來領導力。劉揚偉董事長提到,這能讓管理層年輕化,注入新觀點,特別適合科技業快速變化的需求。

提升公司治理與整合

第一任輪值CEO林忠正來自業務單位,幫助整合業務,提升營運績效;第二任輪值CEO楊秋瑾來自中央單位,預計進一步整合中央與地方,提升服務能力,達成「強中央、富地方」目標。

應對全球挑戰

楊秋瑾擁有全球供應鏈管理專長,特別在當前地緣政治變動下,她的領導可能完善鴻海全球布局,增強公司應變能力。

報告

鴻海自去年4月啟動輪值CEO制度,首任輪值CEO林忠正已於2025年3月30日完成任務,交棒給第二任輪值CEO楊秋瑾,她將於同日正式就任。參與交接典禮的包括經營管理委員會委員、各事業群最高主管及中央單位代表。劉揚偉董事長強調,輪值CEO制度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一環,旨在年輕化管理層、培養接班人才、強化分工與公司治理。


輪值CEO制度的背景與目的

輪值CEO制度於2024年4月啟動,首任由E事業群總經理林忠正擔任,第二任則由中央園區長楊秋瑾接任。劉董事長表示,該制度的核心目標包括:


接班計畫:通過輪流擔任CEO,識別並培訓潛在領導者,確保未來領導力。

年輕化管理:引入年輕高階主管,保持公司動態與創新能力。

提升治理:不同背景的領導者帶來多樣化觀點,改善決策過程。

整合運作:第一任來自業務單位,第二任來自中央單位,促進業務與中央的協同作用。

第一任輪值CEO的表現

林忠正於任內貫徹CEO職責,全力推動營運目標,表現優異,奠定輪值制度的良好範例。劉董事長肯定其貢獻,認為其領導經驗為後續輪值者樹立標竿。

第二任輪值CEO的背景與期望

楊秋瑾2007年加入鴻海,歷經多單位培訓,現兼任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公司董事長與執行長。2023年,她從數百位國際女性高階主管中脫穎而出,當選WeQual Award亞太區專業類年度最佳女性高階主管,體現其專注、勤勉與跨領域整合能力。她的領導風格與鴻海核心價值「誠信、勤奮、敏捷、分享、合作、共榮」高度契合。

作為第二任輪值CEO,楊秋瑾將聚焦經營管理,推動管理優化,標準化與數位化管理制度,促進「分享、合作、共榮」文化落地。她表示,將以集體智慧將輪值CEO制度打造成全球企業管理的標竿,打造敏捷、承接力強的領導架構,特別在當前地緣政治變動下,仰賴其全球供應鏈專長完善集團布局。

輪值CEO制度的具體效益

以下表格概述輪值CEO制度的潛在效益與實施細節:

領導接班規劃,培養潛在接班人,確保未來領導力,減少領導轉換風險。

年輕化管理,引入年輕高階主管,保持公司創新力,適應科技業快速變化。

提升公司治理,多樣化領導觀點,改善決策質量,強化分工與協調。

業務與中央整合,第一任來自業務單位,第二任來自中央單位,促進協同作用,提升營運與服務效能。

全球應變能力,輪值CEO具備不同專長(如供應鏈管理),增強應對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的能力。

戰略靈活性,根據CEO背景調整焦點,靈活應對市場需求與優先事項。

全球管理標竿,通過制度創新,提升企業聲譽,吸引頂尖人才。

潛在挑戰與對策

雖然輪值CEO制度帶來多重效益,但也可能面臨挑戰,如領導更換可能影響策略連續性、員工適應新領導的困難等。鴻海似乎通過明確的職責分工與標準化管理制度,試圖減輕這些影響。

結論

鴻海的輪值CEO制度不僅是接班計畫的創新嘗試,還體現了其對全球市場變化的前瞻性布局。通過培養多元領導人才、整合組織資源,該制度有望提升公司治理與競爭力,特別是在AI、電動車等新興領域的擴張中發揮關鍵作用。

會有一些網友問現在鴻海能不能買,可不可以使用槓桿,在股市中就是這樣,一買一賣成交易,會有一些人已經買了,開了槓桿,有一些人再等著買及開槓桿,但有時候你要角色互換一下,你可以去觀察目前一些自我心理面崩潰的散戶,他們也是從買進後開槓桿的,有的單純歐印就在那內心戲一堆,有一些則是開了槓桿每天在那怕出局,怕歸零,怕負債,怕籌碼面,每天就在那吃不下及睡不著,大家看到這些人的行為時,千萬不要以看笑話的心態去看待,這些人就是很正常的一般人,在行情好時很貪婪,覺得要歐印加槓桿才賺得多及賺得快,但到了股市氣氛悲觀時,他內心就開始產生恐懼,這也是我之前常和大家說的,你要做資金配置,我已經分享我佈局的策略幾十次,甚至上百次了,很多人會在那說我說的重複了,覺得自己都知道了,但大家看一下我面對股市樂觀及悲觀的氣氛時,你覺得我目前自我心理面崩潰了嗎?應該感受不到對吧,我的佈局策略相信大部份的人都背誦的出來,而且連我佈局的成本也都知道,我在2019年開始佈局鴻海,就是持續的一直買進,第一年結束後,我買了八成的資金,買在鴻海的半年線,那時鴻海的半年線是78元,當年度是薪資,獎金及股息持續再投入的,我沒有全部買在最低點的70元,我也沒有全部買在最高點的97.2元,一些買在70到76元的人會笑我成本買的好高,覺得買在78元好韭菜,但我買到的就是均線,會被買在70到76元的笑,但買在80到97元的人會覺得我成本很漂亮,到了2020年我持續的買兩成的資金,並且薪資,獎金,股息及個人信貸買進,平均是佈局在年線的80元,我沒有買在最低點的65.7元,我也沒有買在相對高點的92元,我就是買在年線,我在面對股價波動時,我的成本就是在年線,所以鴻海股價向上漲及向下跌時,我的感受都是比較輕微的,接下來在2021年一年是買在年線的110元,2022年買在年線的105元,2023年買在年線的104元,2024年買在年線的174元,這就是我佈局的情況,長期下來我的成本就會在五年線以下,因為鴻海賺了錢後會配股息,配出了4元,4.2元,4元,5.2元,5.3元及5.4元,今年準備配出5.8元,所以愈之前買的成本愈低,鴻海因為每年會一直賺錢,淨值也從87元提升到118.45元,會有一些人在那說外資群要把鴻海打回到九十元,那種人就是可笑至極,鴻海的淨值118.45元都擺在那了,之前我常用你剛出社會存款零元你值零元,二十年後你存了2000萬,別人還用20年前存款零元評估你,你就會覺得搞笑了,明明2000萬的存款都擺在那了,還在那說你值零元,那就是來搞笑的,大家可以觀察目前一般討論區的散戶崩潰的情況,你就能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一次性的歐印,還有是不是要開槓桿,當你歐印加開槓桿後,如果你自我心理面不夠健全,還有N危機處理能力如果不強,你很有可能會因為股市在極度悲觀時出局,一但你在最悲觀出局,你很有可能會把之前幾年在股市賺的錢一口氣都賠回去,如果你開槓桿然後賠到受不了割肉出場,很有可能會把你辛苦十幾年的心血都歸零,目前鴻海還是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而且到2030年會受惠AI產業高年複成長,你只要能持續的活下來,到了2030年後,鴻海的淨值會來到180元到200元之間,鴻海也會配出50到60元的股息給你,時間是可以為你化解風險的,股市不會有什麼新鮮事的,幾年後你回頭看,你會發覺川普關稅戰就是股市一大堆利空的其中一小件,之前我都遇到COVID-19及FED升息讓股市下跌六千點了,那時大部份的人也覺得要死了,股市要崩盤了,全世界的人要死10%了,每個人都要被關在家裡了,經濟沒救了,但幾年時間過去後,只要人類還活著,經濟就是會持續的運行,不會有意外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3月29日!在股市悲觀時看槓桿維持率!序言

3月29日!在股市悲觀時看槓桿維持率!作者:A大!最近股市出現比較劇烈的波動,我個人覺得這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一次鴻海股東遇到這麼大的波動已經是2020年的COVID-19了,那時鴻海股價從92元跌到65.7元,2019年鴻海股價最高還有來到97.2元,2020年初最低來到65.7元,這樣一來一回的差價是31.5元,跌幅高達32.4%,雖然2022年1月到10月台股下跌六千點,但因為鴻海在2020年到2021年沒有上漲,而且在2021年股價還下跌了10%左右,所以2022年股市在修正泡沫時,鴻海就完全沒有修正到,所以你要是2020年底才進到鴻海中投資的,基本上你是沒有遇到目前這麼大的跌幅,記得在2020年到2021年很多成長股在上漲時,我就說這些成長股上漲過後裡面的散戶成本會變高,如果你的自我心理面不健全或資金有弱點,最終有可能會因為股價修正而出局,那時我常和大家說,你很有可能會寧願股價從沒有飆漲過,不過那時我在分析這些事情時,一些人會覺得我只是在幫鴻海不漲找理由,到了2022年台股下跌六千點,鴻海完全沒有下跌,但對於一般的鴻海股東來說,別的成長股下跌關他們屁事,他們只會覺得自己買了鴻海三年只有每年賺5%,覺得自己好痛苦,一直在那嗆聲說投資鴻海哪來的一年10%報酬率,我則是在鴻海區間整理時就去觀察成長股上漲及修正會有的情況,而且我也很常分享給大家,記得2023年緯創及廣達先上漲時,我就有說過持有緯創及廣達人的成本絕對不會是緯創成本30元,廣達成本80元,一定就是緯創成本100到120元,廣達成本220到240元,緯創股價雖然漲上去到160元,但後面是有跌到100元左右,很多散戶在緯創的成本已經提升到120元了,後面緯創只要從120元跌到100元,散戶就會呈現賠錢,這一件事情我早和大家分析過了,到了2024年3月後,鴻海開始飆漲,最高來到234.5元,近一年進到鴻海中的股東平均成本應該是184元,所以已經賠了16.4%了,之前在70到90元買到的,在100到120元買到的,因為近一年鴻海股價飆漲,新買到的成本也會在184元,近一年買到的部位你就會呈現賠錢的情況,不過真的比較慘的是近一年買到的,目前面臨比較大的波動,雖然舊的鴻海股東之前也有遇過,不過這一次鴻海的股價波動是比前幾年更大一些,之前我們也是持續的有錢就買,沒錢就抱,股價出現什麼價位,庫存就會有什麼價位,不過一般人就是得到後再失去,痛苦是三倍,最終是有嚐到得到後再失去的痛苦,不過六年前及近四年買到的人,我相信你並不會出現維持率不足或斷頭的風險,近一年買到的人,如果你使用太大的槓桿,也許會有出局的風險,不過你在股市如果可以一直存活下來,每一次你發生的事件就是你的經驗,一開始你就遇到相對大的事件,未來你再遇到這麼大的事件機率就會比較小。

當你遇到股市空頭時,你就會發覺之前我說的很多話都有其深意的,像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買進一家公司要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包括1.獲利穩定性,2.獲利有續航力,3.連續且穩定的股息,4.股價不能距離淨值太遠,5.具競爭力,6.最好還要有未來的題材,7.大股本,8.高市值,9.公司提供透明的資訊,10.董事長有執行力及有誠信,當股市氣氛很悲觀時,利空及悲觀情緒滿天飛,目前唯一能讓你持續抱著股票的動力就是公司的基本面及產業面,所以你買到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的公司,就是你遇到空頭時持有的底氣,如果你目前持有的是台揚,你看到台揚連續十根跌停,你敢有錢就買,沒錢就抱嗎?台揚的淨值3.32元,每年固定賠兩元,去年一口氣賠4.55元,這樣的公司你敢抱著嗎?一定是不敢的,所以在股市氣氛好時,很多散戶根本不看價值投資十要素,他們覺得公司股價會漲最重要,他們會去買一些沒有淨值,不會獲利的公司,這種公司只要在空頭期間跌下去,很有可能是一輩子都不會再漲回來的,當初在鴻海上漲時,我也是告訴大家金融槓桿的風險,包括1、美元定存會有利率及匯率風險,2、投資股票會有價格波動風險,3、個人信貸及理財型房貸會有利率波動風險,4、股票質借會有利率,維持率風險,5、保單會有前幾年解約賠錢風險,6、持有台幣會有購買力變小風險,7、槓桿太大會有自我心理面壓力太大風險等,但在股市氣氛很好時,大部份的人會覺得誰管你風險,自己的槓桿開到最大,覺得這樣才能賺最多及最快,但現在股市氣氛相對悲觀時,你再回頭看,就會覺得當初為什麼自己不管控自己的槓桿,很多話你在不同的期間看到會有不同的感觸,我個人覺得你遇到事情就是要做危機處理,未來就會成為你的經驗包,我之所以很厲害,那是因為我什麼事都遇過了,我也能存活下來,這也是我常說的,當一個價值投資者可以存活的愈久,他的功力會愈強。

如果你每一次遇到股市空頭時就想著如何放棄或逃命,最終你就是會淪為小菜蛾,你的股市功力就不會有任何的長進,記得之前我也常和大家說,當你存夠股票時,想要離職靠股息過生活,你必需先要去測試以下的事情,包括1、先持續工作測試三年的期間,2、觀察這三年股市波動對心理面的影響,3、驗證是否能靠股市得生活無憂,4、測試退休後是否會太閒引發其他問題,5、多方參考別人意見是否有沒想到的支出,那時我說如果你沒有歐印經歷過空頭期間,很有可能你會一邊面臨空頭的洗禮,然後一邊沒有工作及現金流的壓力,這種的情況是會讓你壓力山大,在股市樂觀時你一定是聽不進去的,現在股市氣氛悲觀時,你應該是能聽進去了,我覺得沒關係,確實你就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才聽的進去,你就好好的記得,之後就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之前我一直和大家分享,想要成為一個股市高手,就是要避免一個又一個的股市錯誤及陷阱,當你所有的錯都不會再犯時,最終就僅剩賺錢一條路,會有一些垃圾網紅為了流量常常在空頭恐嚇你,在那酸言酸語,那種人根本就不會是什麼股市贏家,九成九就是股市的輸家,當你想要做價值投資者,你就是會遇到無數個多頭及空頭,你要做的事是在空頭時能持續買進及存活下來,而不是聽一些人的鬼話說什麼時候賣了就好了,從2019年到今天,過程中一大堆人在下跌時叫你賣了就好了,例如從92元跌到70元,67元,甚至是65.7元,還有從134.5元跌到96.5元,過程中都會有魯蛇及酸民叫你賣了,賣了後再低接,這種就是鬼話了,會和你說什麼先賣再低接的,那種絕對都是股市輸家的,這種人也是沒有搞懂什麼叫價值投資,你要價值投資就是公司基本面及產業面沒變化時就一直持有,如果你要投機,那你爽幹嘛就幹嘛,那是你家的事,你買進及賣出賺錢或賠錢,那就是看你的功力,即然你想要價值投資,你就不要把投資及投機搞混,然後常常在那馬後砲,當你一直持有一家公司,過程中會遇到下跌,也會遇到上漲,你就是一直持有就對了,拿出你當員工的精神,這樣你就會是一個出色的股東。大家按讚並留言,當股市悲觀時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並做記錄,因為這是在股市樂觀時你都感受不到的心情!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散戶亂估關稅對鴻海獲利的影響! 

2、在股市悲觀時看槓桿維持率! 

3、不同股市行情時看事件有不同感觸!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29日!在股市悲觀時看槓桿維持率!

最近因為股市大幅度的下修,所以台股會有一些投資人因為使用槓桿產生維持率的問題,一般你使用融資的話,就是有40萬的資金借60萬,合計100萬買進,券商給你的維持率是130%,所謂的維持率130%是指你借的錢的1.3倍,你借60萬,當你的股票市值來到78萬時,等於就是維持率130%,券商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本金安全,所以一般你使用融資,只要股價下跌22%,你的維持率就會來到130%,這應該很好理解吧,你有40萬元,融資60萬,合計100萬元,買了100元的股票10張,只要股價跌到78元,這樣就跌22%,你的股票市值就剩78萬,這時你的維持率就會是130%,券商就會讓你補錢拉高維持率,一般股市要跌到22%,其實是很簡單的,以2022年1月到10月的下跌行情來看,光台灣市值最大的五十檔股票中,就有28檔股票跌超過22%,其中還包括大盤,0050,所以你用融資投資的話,幾年內會出局的機率是相當大的,有一些人是使用股票質借,也就是100萬借60萬,合計160萬進去投資,這樣的情況股價要下跌51%你才會維持率不足,2022年空頭期間台灣五十成份股中能讓你維持率不足的有七檔,所以機率大概就是13%,如果你用融資的話,在2022年你維持率不足的機率是57.69%,大家就知道使用融資會被斷頭的機率是相對大的,在2022年下跌超過五成的公司中,大部份都是股價淨值比極高的公司,如果你使用股票質借買股價淨值比僅有1到1.5倍,而且公司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你想要出局基本上是不可能,當初在2022年時,鴻海的股價淨值比是1倍,在大盤下跌六千點的情況下,鴻海是平盤,這還不包含配出來的股息5.2元,所以融資及股票質借相比,一定是融資風險更大的,有一些人會使用比較幼幼班的個人信貸及房屋貸款,這種只要你按時的還本金及利息,你就不會有任何維持率的風險,所以一些比較有經驗的人,他們是會股票質借,個人信貸及房屋貸款相配合,這樣就不會出現維持率的問題。
2022年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是太久了,看一下2024年6月到8月之間,聯發科股價從1500元跌到981元,合計下跌了519元,跌幅34.6%,像聯發科這樣的績效股,也是台股第三大權值股都能在短短的兩個月之間跌到34.6%,台股也是從24417點跌到19784點,合計下跌了4633點,跌幅來到18.97%,我舉的例子都是台灣前五十名的重量型權值股,這些個股的波動都能這麼大,更不用說一些小型股,投機股,主力股,題材股,生技股等,這也是為什麼散戶使用融資這麼容易出局的原因,我記得十幾年前我也會用融資,那時沒有任可的金融負債知識,我再怎麼敢使用,了不起就是使用四成,資金愈來愈大時,我就只敢用一成,所謂的四成就是我如果有100萬元資金,我了不起用40萬的融資,我有500萬時,因為資金變大,我就只會用50萬,所以那時我就算用最傻的融資,我也不會出局,後面隨著金融負債知識愈充足時,我就再也不使用融資了,了不起就是用個人信貸試水溫,記得我個人信貸是2020年COVID-19發生時使用的,因為個人信貸是幼幼班,我每個月只要按時的還本金及利息,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所以我也是從幼幼班的個人信貸開始實驗,用了一年後,我才去使用股票質借,一開始也僅是用三成的股票去股票質借六成,手上還有七成的股票能拉高維持率,所以我的維持率就不會是什麼下跌個22%,30%,50%就會斷頭,而且我每年會持續的薪資,獎金,股息再投入,手上的現股也會愈來愈多,所以在使用金融負債時,我也是循序漸進,一點一滴的去習慣股市波動,還有透過時間的化解風險。
鴻海股價淨值比最高點兩倍多都敢從最高到最低跌34.3%,大家就知道股市中的外資群及主力有多狠,還有散戶在砍起來有多非理性,這一些都是股市中必然會發生的,你每累積一次經驗,你就距離巴菲特更近一步,大家覺得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六十五年,他經歷的波動會比你小嗎?大家只看到巴菲特成功的結果,但你都沒有去看過這六十五年全世界發生的大事件,如果你和巴菲特比,他就會和你說,小伙子,你有經歷過下列這些事嗎?1973到1974年:由於石油危機和經濟停滯,S&P 500下跌約48.2%。1987年:黑色星期一及其後的市場調整,總下降約33.5%。2000到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裂,S&P 500下跌約49.1%。2007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S&P 500下跌約56.7%。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市場崩盤,S&P 500下跌約34.0%。


列出近三十年以來,台灣股市下跌超過20%以上的事件

關鍵要點
過去三十年(1995年至2025年),台灣股市(TAIEX)經歷了四次從高峰到低谷下跌超過20%的重大事件。
這些事件包括:2000到2001年的網路泡沫破裂、2007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的COVID-19疫情,以及2022年的熊市。
研究顯示,這些下跌通常與全球經濟危機或地緣政治事件相關,影響範圍廣泛。
直接回答
以下是過去三十年(1995年至2025年)台灣股市(TAIEX)下跌超過20%的四次主要事件,這些事件反映了全球經濟波動對台灣市場的影響:

事件概覽
2000到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
從2000年底的約7,283點跌至2001年底的5,320點,跌幅約26.95%,主要因科技股泡沫破裂。
2007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從2007年底的約8,676點跌至2008年底的6,216點,跌幅約28.35%,受次貸危機波及。
2020年:COVID-19疫情
2020年2月的高點約13,500點跌至3月的低點約9,000點,跌幅約33.3%,因疫情引發全球市場恐慌。
2022年:熊市
2022年1月高點約16,000點跌至7月的約12,000點,跌幅約25%,受通脹和貨幣政策緊縮影響。
這些數字是基於歷史數據估計,可能因來源不同而略有偏差,但研究顯示這些事件確實超過20%的跌幅。

意外細節
有趣的是,2020年的疫情雖然造成短期劇烈波動,但年度收盤點數(13,427.86)較2019年(12,572.64)仍有所上升,顯示市場在下半年快速反彈。

調查報告
過去三十年(1995年至2025年)台灣股市(TAIEX)經歷了四次從高峰到低谷下跌超過20%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與全球經濟危機、地緣政治緊張或市場泡沫破裂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分析,基於歷史數據和市場指標的全面審視,旨在為投資者提供深入的市場波動背景。

背景與方法
TAIEX是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加權股價指數,涵蓋所有上市普通股,排除優先股、全額交割股及上市未滿一個月的股票。過去三十年的數據(1995-2025)顯示,市場經歷了多次重大波動,特別是當全球經濟面臨危機時。為識別下跌超過20%的事件,我們分析了從高峰到低谷的百分比下降,定義為某段期間內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差異,反映熊市或崩盤的整體影響。

歷史事件詳述
以下是識別出的四次TAIEX下跌超過20%的事件,及其背景:

數據驗證與挑戰

1997到1998亞洲金融危機:年度數據顯示從1997年的6,439.47點跌至1998年的5,562.78點,跌幅約13.62%,未達20%。無明確證據顯示高峰到低谷跌幅超過20%,因此未計入。2020年疫情的年度表現:儘管2020年年度收盤點數(13,427.86)較2019年(12,572.64)上升,但3月期間的高峰到低谷跌幅約33.3%,符合條件。意外發現,一個有趣的發現是,2020年的COVID-19疫情雖然造成短期劇烈波動(約33.3%跌幅),但年度收盤點數仍較前一年上升,顯示市場在下半年快速反彈,反映政策刺激和投資者信心恢復的速度。
我說我從2019年開始價值投資鴻海,會有人覺得這樣的時間長度沒有很多,但大家看到台灣有幾次比較大的股市崩跌,都是發生在2019年到2025年之間,包括2020年的COVID-19及2022年FED升息讓股市下跌六千點,去年台股更是出現了三次盤中下跌一千點的走勢,還有一次幾乎所有個股都跌停,指數下跌1807點的情況,所以近六年股市發生的大事件真的是很多,如果這六年你能存活下來,你已經贏了很多人,鴻海是台股第二大權值股,所以漲跌幅會和大盤差不多,不過台股還是會有一些電信股,傳產股及金融股,所以有時台股下跌的幅度還是會比電子股小一些,近六年大家遇到的大事件多的去了,2025年遇到的川普關稅應該也算是一個很大的事件,未來的股市應該就是會這樣的劇烈波動,但大家把時間拉長,股市會持續的上漲,鴻海和大盤相比長期一付表現的比較差,但鴻海之前是有配股息,附圖是沒有還原權值的。

看一下鴻海及台股長期還原權值的走勢,鴻海的股價也是愈來愈高,你持有愈久,你的成本就會愈低,鴻海之前會配股票,所以你的持有成本會愈來愈低,從2018年開始,鴻海只有配出現金,所以鴻海的淨值就會愈來愈高,大家看長期持有一間有價值的公司就是會持續的賺錢,時間只要一拉長,大家就會發覺2020年及2022年的波動都變的微不足道,大部份的散戶都很短視,他們還會在股市悲觀時大言不慚的教訓價值投資者,覺得別人一直抱著是傻瓜,但時間一年,三年,五年,十年過去後,真正能在股市中賺到大錢的,通常就是價值投資者,最近川普在打關稅戰,很多人覺得完蛋了,死定了,但我敢和大家說,到了2030年時,大家再回頭看目前的川普事件,就會像你現在回頭看2020年COVID-19及2022年FED升息一樣無感,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當初2020年你會害怕的賣出,而不是有錢就買,沒錢就抱,到了2022年時,你當下遇到下跌,你也會忘了2020年的經驗,然後陷入恐慌,到了2024年時你回頭看2022年,你會氣自己為啥不敢在2022年1月到10月有錢就買,沒錢就抱,現在來到2025年川普關稅戰很悲觀的時候,大部份的人也都恐慌了,害怕了,他們不會去回想2020年及2022年時的經歷,他們現在就是會聽到新聞,媒體,不然就是網紅在那恐嚇你,有一些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每天在那魯小小,我就覺得有趣了,當一個價值投資者是穩贏的,但大部份的人就是不敢一直抱著,他們敢一直工作,持續工作,不停的工作,他們的親朋好友完全不會去魯小小你持續在工作,但你做正確的價值投資時,你的親朋好友就會一直無止盡的魯小小你,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不需要太多的股市贏家,不然這世界就沒有人會持續付出勞動力,你想成為股市中的贏家,你就要好好的健全自我心理面,記得之前我在看待我的資產時,我都是以持有的張數及目前的淨值去看待,這樣就不會產生太多的得失心,不然我就是目標買多少張的鴻海,我就是要那些鴻海每年創造出多少的股息,這樣就能取代我的勞動力,我這樣說好了,我的年薪如果是150萬,我持有260張鴻海,這樣一年就會有150萬股息,這些鴻海等於就能取代我的工作收入,股價不論怎麼波動,只要鴻海能持續的獲利,這些股票就能一直產生股息,一些散戶在那幻想川普關稅戰會讓鴻海獲利變7到8元,那就是笑話而以,下一篇我讓大家看一下無知散戶怎麼去計算鴻海獲利如何衰退,看到你就會在他們頭上貼一個弱字,鴻海的股價淨值比本來就不高,之前投資人因為台灣政府討厭中國,所以一直被洗腦工廠在中國的鴻海很危險,最近川普在打關稅戰,這會加速鴻海全球佈局,鴻海從2019年就開始有全球化佈局了,最近幾年成果更是明顯,當川普關稅戰實施的差不多後一兩年,鴻海的全球佈局也差不多更完整了,那時投資人及投資機構如果作多,就會說鴻海廠能在中國已經五成以下,所以會變的更安全,就會給鴻海更高的股價淨值比,接下來六年鴻海會受惠AI產業的強勁成長,如果關稅戰真的演變到很嚴重,你說鴻海獲利成長會變很慢我相信,你要說鴻海獲利會衰退,那就是說給鬼聽的,大家還是得了解通貨膨脹,錢本來就會變的愈來愈小,所以價格本來就會愈來愈高,只要鴻海持續的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鴻海會愈來愈有價值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3月29日!散戶亂估關稅對鴻海獲利的影響!

 新聞說:一名網友以「2317鴻海關稅影響有多少?」為題,在PTT上發文表示,根據Google數據顯示,美國對台灣的平均關稅約為2.2%,而台灣對美國的關稅約為6.5%。假設製造商、分銷商和用戶均分關稅差距,每一方約負擔1.43%,以鴻海目前毛利率6.15%減掉1.43%,約剩4.72%;若再扣除營運費用、折舊等支出,粗估後仍有3%的毛利率,那麼鴻海的每股盈餘(EPS)應該還有一半,為何股價大跌?難道只是市場情緒所致嗎?對此,許多人紛紛留言進行討論,「市場只是要個情緒殺」、「同意情緒殺,不要亂估值」、「你是假設銷量沒有因為漲價變少的狀況下」、「前面炒GB200結果現在出貨量一直下修」、「照這樣算,晶片課100%,台積電是不是要賠錢賣了」、「EPS剩一半,那股價也一半合理吧」、「EPS大概剩7~8元 合理股價100」、「殺還算客氣了,而且還有得殺」。

A大回答:一般網友的數學都是體育老師教的,鴻海在全世界都有佈局產能,結果網友在那用台灣及美國平均稅率在算獲利能力,聽了就讓人覺得好笑,用關稅的利率再去減毛利率,這種算法連豬看了都會流眼淚,首先美國僅佔了全球消費的三成左右,人口佔到5%,消費佔到三成,美國人算是真的很會花,一般關稅是從國家算的,鴻海在中國的產能出口到美國,這是算中國到美國的關稅率,鴻海越南的產能出口到美國,這是算越南到美國的關稅率,鴻海印度的產能出口到美國,是用印度和美國的關稅率計算,所以網友用台灣和美國的平均稅率在算,很明顯就是無知到了極點了,大家也不用覺得好笑,大部份的散戶程度就是這樣而以,他們覺得毛利率和關稅是簡單的相減,這就是來搞笑的,現在全球的投資機構根本不知道四月二日川普對等關稅課下去會影響到企業獲利多少幅度,所以就僅是先賣先贏,反正錢是客戶的,也不是自己的,未來川普關稅政策明朗後再進來回補持股,鴻海擔心的從不會是關稅的問題,鴻海擔心的是關稅讓消費者縮手,因為關稅一定會造成價格上漲,昨天我看到一則好笑的言論,川普對汽車產業課25%的關稅,然後警告汽車產業不能對美國漲價,川普這種屁孩的言論就是來搞笑的,正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川普是有權對進口課關稅,汽車品牌廠也是有權利漲價,如果汽車品牌商不漲價,那美國人民就不會痛苦,這樣他們就會更支持川普的關稅政策,大家看之前台灣雞蛋問題,原產地漲價,零售商,通路商及早餐店就加倍的上漲,最終就是台灣的人民感到痛苦,台灣人就開始去找政府算帳,到底是哪個蠢蛋讓雞蛋上漲的,就要讓那個人下台或抓去關,所以川普確實可以對各產業課高額關稅,但大部份的公司也會去漲價,這一點大家絕對不需要懷疑的,鴻海擔心的是漲價後會影響到銷量,就像台灣的雞蛋漲價後,早餐店加價從5元或10元變成15元到20元,消費者看到這麼誇張的加蛋價格,就不會去加蛋,但是會加蛋的還是會加蛋,就是比較少數,最終雞蛋的銷售量就會下滑,這才是鴻海擔心的,而不是什麼關稅被課了多少,然後鴻海毛利率就會少多少,鴻海這種經濟規模的公司,絕對不會是什麼關稅率和毛利率之間的相減,前幾天加拿大的省長也說,反正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美國人痛苦,就算能做的事很少,但就是要盡量的讓美國人痛苦,其實台積電也可以這樣幹,反正就是不要去美國設廠,你川普要課100%,200%,500%,1000%,那是你家的事,台積電就是轉嫁給消費者,最終台積電的營收及獲利會下降,但這是台積電及美國人一起痛苦,而不是台積電自己痛苦,對付川普的方法就是要比他更狠,你讓我難過,我就讓你美國人難過,唯有讓美國人感到痛苦,這樣下次才不會再選一個愛打關稅戰的總統,全球目前被川普一直恐嚇,美國一個打十個,未來全世界的盟國及敵國都聯手起來對付美國,那美國就算再強也是會被打到趴下,大家要記得一件事,美國人已經花慣,用慣及享受慣,這一點可以從美國僅有全球5%的人,卻消費了全球近三成的商品看出來,美國人就是爽慣了,全球如果和美國一起痛個半年,一年,三年的,最終一定是美國先跪下來的,有一點扯遠了,鴻海目前的獲利第二隻腳是AI伺服器,也就是差不多和伺服器一樣的商品,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時,伺服器就不能在中國生產了,所以AI伺服器都是新的佈局,有可能在越南,台灣,墨西哥,不然就是在美國,以鴻海接下來幾年會受惠AI伺服器的強勁成長,獲利會大幅度的成長,川普的關稅戰想要抵消鴻海獲利成長就有一點難度了,還要讓鴻海獲利變七到八元,大家看一些散戶的程度,他們在考慮關稅時的觀點就是這麼可笑,最終還會生出一個很奇怪的答案,從一開始散戶的觀點到最終的答案,你光看他們的觀點就笑翻了,怎麼會去信他們最終做出來的獲利答案,下面我讓AI分析一下鴻海全球產能及出口到美國的關稅情況,你寧願多花個5到10分鐘去聽AI分析,你也不要花時間去聽無知得散戶在那亂說,目前的AI工具真的很方便,就算只有八成是正確的,但大家也不需要知道百分之一百鴻海精準的佈局情況,知道的個大概就行了,從AI的分析中,就能知道鴻海全球的佈局情況,就不會常常搞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回答及假設。


鴻海在全球產能的佈局情況及出口到美國的關稅為何?

關鍵要點

鴻海在全球的生產布局包括中國、台灣、美國(威斯康辛)、墨西哥、巴西、印度、歐洲(捷克共和國和土耳其)、越南和馬來西亞。

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智慧型手機徵收35%的關稅,包括25%的第301節關稅和額外的10%關稅。

鴻海全球生產布局

鴻海在多個國家設有製造設施,主要集中在亞洲,但也擴展到美洲和歐洲。這些設施生產各種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伺服器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特別是為像蘋果這樣的客戶服務。

主要製造地點:中國(多個城市,如深圳、鄭州)、台灣(多個地點)、美國(威斯康辛的芒特普萊森特)、墨西哥(蒂華納、華雷斯和奇瓦瓦州的聖傑羅尼莫)、巴西、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歐洲(捷克共和國的帕爾杜比采和庫特納霍拉,土耳其的喬爾盧)、越南(北江省)和馬來西亞(柔佛州的瓜拉)。

意外細節:鴻海最近在印度和越南擴展生產,以分散對中國的依賴,這反映了全球供應鏈的多樣化趨勢。

美國對鴻海出口產品的關稅

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徵收多層關稅,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因為鴻海在中國有大量生產設施。

關稅結構:智慧型手機的普通關稅率為0%,但根據第301節徵收25%的額外關稅,最近還增加了10%的普遍關稅,總計35%。

影響:這些關稅可能會提高消費者的價格,並影響鴻海的出口策略,促使其增加在其他國家的生產,如墨西哥和印度。

調查報告

過去幾年,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提供商,其全球生產布局和美國關稅政策對其出口至美國的影響一直是焦點。以下是對其全球生產布局和美國關稅情況的詳細分析,基於2025年3月29日可用的最新數據。

鴻海全球生產布局

鴻海在多個國家設有製造設施,涵蓋亞洲、美洲和歐洲,這些設施生產各種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伺服器、遊戲機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特別是為像蘋果、NVIDIA和Amazon這樣的客戶服務。以下是其主要製造地點的詳細清單:

中國:鴻海在中國有多個製造基地,包括深圳的龍華科技園(被稱為“鴻海城”,雇佣數十萬工人)、鄭州科技園(被稱為“iPhone城”,主要生產蘋果iPhone)、煙台、成都、重慶、武漢等城市。這些設施是其全球生產的核心,據估計2012年製造了全球40%的消費電子產品。

台灣:作為總部所在地,台灣有多個製造設施,包括新北市的土城總部、汀埔工廠、民生工廠和中正工廠,以及桃園的南崁工廠和新竹的IC半導體中心。

美國:鴻海在威斯康辛州的芒特普萊森特設有科學技術園區,投資超過10億美元,專注於數據基礎設施和電動車相關產品。

墨西哥:鴻海在墨西哥有四個工廠,位於蒂華納、華雷斯和奇瓦瓦州的聖傑羅尼莫,雇佣約20,000名工人,生產電腦、行動電話和有線電視盒。最近還宣布在瓜達拉哈拉建造一個大型工廠,組裝NVIDIA的AI伺服器。

巴西:據報導,鴻海在巴西伊圖有五個工廠,2012年宣布投資4.94億美元,創造10,000個就業機會。

印度:鴻海在印度有工廠,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斯里佩倫布杜爾和安得拉邦的斯里城,主要組裝蘋果iPhone,最近投資50億美元擴展,計劃建立大型校園,包括住宅、娛樂區、醫院和學校。

歐洲:在歐洲,鴻海在捷克共和國有工廠,位於帕爾杜比采和庫特納霍拉,是其最重要的歐洲基地,專注於出口導向的電子產業。此外,還在土耳其的喬爾盧設有工廠,專為惠普製造桌面電腦。

越南:鴻海在越南北江省有工廠,位於光州工業園區,生產iPad和AirPods,最近宣布投資2.5億美元建造兩個新工廠,一個專注於電動車充電設備,另一個生產電信組件。

馬來西亞:鴻海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瓜拉(Kulai)設有工廠,專注於電子組件製造,最近宣布與當地合作夥伴建立半導體工廠,專為電動車生產。

這些地點反映了鴻海的全球供應鏈策略,特別是近年來為了分散對中國的依賴而擴展到印度、越南和墨西哥的生產。這種策略受到美國-中國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推動,例如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的供應鏈中斷。

美國對鴻海出口產品的關稅

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徵收多層關稅,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因為鴻海在中國有大量生產設施。以下是詳細分析:

關稅結構: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的和諧關稅表(HTS),智慧型手機的HTS代碼為8517.12.00,普通關稅率為0%。然而,自2018年以來,根據第301節徵收額外25%的關稅,針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如強制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盜竊。2025年2月,川普總統宣布對所有中國貨物徵收額外10%的關稅,作為其貿易政策的延續。

總關稅率:結合這些措施,智慧型手機從中國進口的總關稅率為35%,即0%(普通率)+25%(第301節)+10%(額外關稅)。這些關稅適用於2025年3月29日的情況,但可能隨貿易政策變化而調整。

影響:這些關稅可能會提高美國消費者的智慧型手機價格,根據消費技術協會(CTA)的報告,平均每部設備價格可能增加213美元。分析師預計,高端智慧型手機可能不會立即反映價格上漲,但預付費市場可能受到較大影響。此外,這些關稅可能促使鴻海增加在其他國家的生產,如墨西哥和印度,以避免高關稅。

數據驗證與挑戰

生產布局數據:主要依賴鴻海 - 維基百科、鴻海科技集團 - 全球足跡和各種新聞報導,如福布斯:為什麼鴻海選擇馬來西亞建半導體工廠。由於鴻海的官方網站未提供完整工廠清單,部分數據基於估計和第三方報導。

關稅數據:主要依賴美國貿易代表署 - 第301節關稅行動、白與凱律師事務所 - 美國最終確定對中國進口增加第301節關稅和近期新聞,如CNBC:川普關稅可能提高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和AI的價格。關稅率可能隨政策更新而變化,特別是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

意外發現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鴻海最近在印度和越南的擴展不僅是為了應對關稅,還反映了其對電動車和AI伺服器的投資,例如在墨西哥建造世界上最大的NVIDIA GB200超級晶片製造設施,這可能改變其全球供應鏈的動態。

結論

鴻海的全球生產布局涵蓋多個關鍵市場,特別是亞洲,但也擴展到美洲和歐洲,以應對地緣政治和貿易挑戰。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智慧型手機徵收35%的關稅,這可能影響其出口策略,促使其進一步分散生產。這些數據基於2025年3月29日的最新信息,可能隨貿易政策和市場條件變化而調整。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