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3月23日!輝達GTC 2025演講重點整理!

我在另一個頻道有把GTC 2025的內容從英文轉成中文,時間長度大概就是一個小時,我自己是聽了幾遍,覺得翻成中文是蠻順暢的,如果覺得一個多小時的GTC 2025太長,你抓不到什麼重點,那我就透過AI工具幫大家整理GTC 2025年的內容,AI是我們投資鴻海接下來幾年重要的成長動能,你要了解AI對人類的重要性,也要知道目前AI到底發展到哪了,這能有效的強化你自我心理面,一些散戶常常喜歡看新聞,媒體及網紅在那用驚悚的標題文章及影片,那對你長期價值投資AI概念股是沒有幫助的,你唯有了解AI對人類的重要性,你才有可能想要長期的去投資AI概念股,鴻海因為股本大,市值高,有足夠大的資產負債表能去生產大量的AI伺服器,大家看鴻海雲端網路成長的幅度,從2023年的1.37兆提升到2024年的兩兆,一年提升了六千多億,今年劉董說雲端網路營收會和消費智能差不多,也就是會來到三點二兆左右,又提升了一點二兆,劉董說今年是AI元年,接下來AI年複成長會有四成,鴻海目標AI伺服器的四成市佔,台積電未來幾年的AI晶圓廠也都計劃在蓋了,台積電說接下來到2029年AI營收年複成長44到46%,當台積電生產出AI晶片後,也是需要鴻海來組裝,所以鴻海今年雲端網路能增加一兆多,這不會是最大值了,到2030年鴻海的雲端網路營收會愈來愈大,今年鴻海雲端網路營收會和消費智能差不多,明年雲端網路就會變成鴻海主要的營收及獲利來源,所以大家平常還是得看一下AI的發展情況,大家也是知道輝達是AI的領頭羊,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年輝達GTC大會都會很多人看,鴻海及AI概念股也搶著去讚助輝達擴大舉辦GTC大會,畢竟AI成長的愈快,鴻海的營收及獲利就成長的愈快,鴻海的財務長說中期鴻海股東權益報酬率要從9%提升到12%,會有一些外資群,主力及散戶覺得財務長僅是說說的,但如果你攤開近六年的鴻海本業及業外收入來看,你就會發覺這一個目標在今年就會發生,2024年鴻海獲利來到11.01元,今年鴻海說營收會強勁成長,保底營收成長15%,去年營收年增11.4%,本業營利就年增兩成了,去年及前年因為有夏普打消重大資產減損,所以業外才會少賺一兩百億,去年鴻海的業外來到112億,今年如果回到正常的話,很有可能就是200到400億之間,這樣業外獲利就能增加1到2元,本業營收增加15%以上,本業營利增兩到三成,去年賺11.01元,增加個兩成就能多賺2.2元,鴻海目前的淨值118.45元,如果能賺到14元,這樣股東權益報酬率就會是11.81%,我個人覺得難度真的不大,一般散戶覺得鴻海的獲利就只能小增個零點幾元,其實前面幾年鴻海一直在做現況優化,數位化轉型及轉型升級,說穿了就是在轉型,今年終於轉型有成就了,結果外資群,主力,投信,基金及ETF卻因為害怕川普關稅戰而一直賣出,真的就是來搞笑的,很有可能到了今年11月中鴻海開出第三季財報後,所有的投資機構就會意識到鴻海今年獲利是會增兩三成的。

以下是NVIDIA GTC 2025 黃仁勳演講內容的分門別類重點整理、解釋與結論。演講涵蓋了人工智慧(AI)的發展、NVIDIA的技術路線圖、產品更新與應用場景等多個面向,我將其分為幾大主題進行分析:

一、人工智慧的演進與新階段

重點:

AI發展歷程:

感知AI(10年前):電腦視覺、語音辨識。

生成式AI(過去5年):從文本到圖像、視頻等多模態生成,改變計算從檢索到生成模式。

代理AI(Agentic AI,近2到3年):具備推理能力,能理解上下文、制定計劃並使用工具。

實體AI(Physical AI):理解物理世界(如摩擦、慣性),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推理(Reasoning)的突破:AI從單次生成答案進化到逐步推理(如思路鏈、一致性檢查),大幅增加生成令牌數(token),計算需求增長100倍。

三大核心問題:

數據來源:AI需數位化經驗學習。

訓練:如何無人參與下訓練(強化學習)。

擴展:資源越多,AI越智能的縮放定律。

解釋:NVIDIA總裁黃仁勳描述了AI從感知到生成,再到具備推理與物理理解能力的演進。每個階段開闢新市場(如醫療、交通、製造),也帶來更大計算需求。特別是代理AI與實體AI的出現,讓AI不僅能生成內容,還能自主解決問題並應用於物理世界(如機器人)。推理能力的提升意味著AI需產生更多令牌來模擬人類思考過程,這直接推高了對高效計算的需求。

二、NVIDIA技術與產品更新

重點:

GeForce 5090與Blackwell世代:體積縮小30%、能效提升30%,結合AI預測15倍像素,實現100%路徑追踪即時圖形。

Blackwell架構:NV Link 72機架,570TB每秒記憶體頻寬,1 exaFLOP計算能力,全液冷設計,單機架整合60萬零件。推理需求推動設計,支援高吞吐量與低延遲並存。


路線圖:

2025下半年:Blackwell Ultra(1.5倍FLOP、2倍頻寬)。

2026下半年:Vera Rubin(NV Link 144,全新GPU與HBM 4)。

2027下半年:Rubin Ultra(NV Link 576,15 exaFLOP,4.6PB/s頻寬)。

矽光子學與網路:首款1.6Tb每秒共封裝矽光子系統(MRM技術),節省60MW功耗,支援百萬GPU擴展。

NVIDIA Dynamo:開源AI工廠作業系統,動態管理推理工作負載(如預填充與解碼分離)。

解釋:NVIDIA以Blackwell架構為核心,展示其硬體從GPU到系統級的突破,特別針對AI推理的高計算需求。GeForce 5090顯示AI如何革新圖形渲染,而Blackwell則專注於AI工廠的極致擴展(scale-up)。路線圖展現每年迭代策略,逐步提升性能並引入新技術(如HBM 4)。矽光子學解決長距離連接的能耗問題,Dynamo則作為軟體支撐,優化複雜AI工作負載,顯示NVIDIA全棧(full-stack)策略。

三、AI工廠與資料中心革命

重點:

AI工廠概念:從檢索式計算轉向生成式計算,資料中心成為令牌生成工廠。預估全球資料中心資本支出到2030年達1兆美元。

性能指標:X軸:每秒令牌數(使用者體驗);Y軸:工廠總吞吐量。

Blackwell比Hopper提升25倍ISO功率效率,Rubin達900倍FLOP擴展。

數位孿生應用:Omniverse藍圖模擬1GW AI工廠,優化冷卻與電源效率,縮短建設時間。

解釋:黃仁勳將資料中心重新定義為「AI工廠」,強調其核心任務是生成令牌,而非傳統數據檢索。Blackwell與未來產品通過高頻寬與高效能設計,平衡低延遲與高吞吐量的矛盾。數位孿生技術則讓NVIDIA在實體建設前優化設計,顯示其從硬體到軟體、生態系的全面布局。

四、產業應用與合作

重點:

汽車產業:與通用汽車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車隊,涵蓋訓練、模擬與車載AI。Halos安全技術,700萬行程式碼經第三方驗證。

企業與邊緣計算:DGX Station(20 petaFLOP)推向企業,支援數據科學家。與T-Mobile、Cisco等打造AI邊緣無線網路。儲存與網路:與儲存巨頭合作,推GPU加速的語意儲存系統。Spectrum X乙太網路擴展至企業。


解釋:NVIDIA將AI擴展至汽車(自動駕駛與安全)、企業(工作站與儲存)與邊緣(通訊網路),顯示其技術滲透多行業的能力。與通用汽車的合作凸顯全棧解決方案的價值,而邊緣與儲存創新則瞄準未來企業IT與通訊的轉型需求。

五、CUDA生態系與開發者支持

重點:

CUDA X庫:900+加速庫(如CuPy、CuLitho),涵蓋科學、製造、醫學影像等領域。

開源Gurobi等優化庫,加速產業應用。

開發者影響:全球600萬CUDA開發者,改變計算方式。

解釋:CUDA作為NVIDIA的核心支柱,通過豐富的庫支持各領域加速計算,吸引龐大開發者生態系。這不僅鞏固其技術領先地位,也推動AI從雲端到邊緣的普及。

總結:

黃仁勳在GTC演講中展示NVIDIA如何以AI為核心,重塑計算產業。從技術層面看,Blackwell與後續路線圖解決AI推理的極高計算需求,並通過矽光子學與Dynamo優化擴展與效率。從應用層面看,NVIDIA滲透汽車、企業與通訊等領域,顯示其全棧能力與生態系影響力。AI工廠概念則預示資料中心未來的轉型方向。

影響與展望:

技術領先:NVIDIA憑藉硬體(如Blackwell)、軟體(Dynamo)與生態系(CUDA)的整合,鞏固AI時代領導地位。

市場潛力:隨著代理AI與實體AI需求增長,NVIDIA的產品將推動機器人、自動駕駛與企業IT的革新,創造新收入來源。

挑戰:高昂的前期投資與能源限制可能影響部署速度,需仰賴合作夥伴與政策支持。

總體而言,NVIDIA正以驚人速度推進AI技術與應用,預計未來數年將持續引領產業變革,並為全球智慧化轉型提供關鍵支撐。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