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3月14日!代工廠是否會因為關稅被鴻海搶單?

廣達,緯創及緯穎面對川普關稅壓力,會不會造成訂單流失給鴻海?

廣達、緯創、緯穎以及鴻海都是台灣電子代工產業的重要企業,尤其在AI伺服器與消費性電子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然而,川普於2025年初上任後實施的關稅政策(例如對墨西哥、加拿大25%關稅,對中國10%-60%關稅),確實可能對這些企業的訂單分佈與競爭格局產生影響。以下分析這三家企業面對關稅壓力時,是否可能導致訂單流失給鴻海,以及相關因素。


背景:川普關稅對供應鏈的影響

川普的關稅政策旨在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並針對依賴墨西哥、中國等地生產的企業施加成本壓力。廣達、緯創、緯穎與鴻海都在墨西哥設有重要生產基地,尤其是AI伺服器製造(例如輝達GB200)。墨西哥過去因靠近美國市場、勞動成本低廉及USMCA零關稅優勢,成為台廠布局熱點。然而,25%關稅可能使墨西哥生產的產品成本上升,迫使客戶(例如輝達、微軟、Google)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


各家企業面對關稅壓力的現況

廣達

優勢:廣達在美國已有成熟布局,例如加州與田納西州的工廠,涵蓋L6(主板組裝)到L10(伺服器組裝與測試)的生產能力。2024年,廣達追加2.3億美元投資田納西子公司,總投資達12.3億美元,顯示其因應關稅的準備。

挑戰:墨西哥仍有部分產能,若關稅生效,可能增加成本並影響價格競爭力。

訂單風險:廣達與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如Google、Meta)關係深厚,若能快速擴大美國產能,訂單流失風險較低。但若調整不及時,客戶可能轉向更靈活的競爭者。

緯創

優勢:緯創2024年在德州購置土地與廠房,並表示美國產能足以應對未來需求。同時,其AI伺服器業務(尤其與輝達合作)成長迅速,2024年營收突破1兆台幣。

挑戰:墨西哥產能占比不小,關稅將推高成本。緯創規模相對較小,資源調度能力不如鴻海。

訂單風險:若無法迅速轉移產能,部分客戶可能轉向鴻海或其他對手。

緯穎(Wiwynn)

優勢:緯穎專注於伺服器與數據中心設備,與微軟等大客戶有長期合作。其靈活的全球化布局(包括美國與亞洲)有助於緩解關稅衝擊。

挑戰:墨西哥工廠在AI伺服器生產中扮演關鍵角色,關稅可能影響利潤率與交貨時程。

訂單風險:緯穎客戶集中度高,若成本上升或交貨延遲,可能失去部分訂單。

鴻海

優勢:鴻海擁有全球最廣泛的產能布局,包括美國(威斯康辛、德州)、墨西哥、印度等地。2024年11月,鴻海宣布投資3300萬美元在德州休士頓建廠,並在加州追加1.28億美元擴產AI伺服器。此外,其垂直整合能力(自有零組件供應)使其成本控制更靈活。

挑戰:鴻海高度依賴蘋果訂單(約50%營收),若消費性電子需求因關稅下滑,可能分散其資源。

訂單潛力:鴻海在墨西哥興建的輝達GB200超級晶片工廠是全球最大,若能快速調整至美國生產,可能搶奪競爭對手的AI伺服器訂單。

訂單流失給鴻海的可能性

可能性分析

短期內:廣達、緯創與緯穎若無法迅速將墨西哥產能轉移至美國或其他低關稅地區,客戶可能因成本與交貨壓力轉向鴻海。鴻海已展現快速反應能力(例如11月26日宣布美國新廠計畫),可能吸引輝達、微軟等急需「美國製造」產品的客戶。

長期看:鴻海的規模經濟與全球布局使其在供應鏈調整中更具彈性。若廣達等人力與資金投入不足,訂單可能逐步流向鴻海。

影響因素

客戶需求:雲端巨頭(如Google、Meta)傾向要求「非墨西哥製造」以規避關稅,鴻海的美國產能擴張正好符合需求。

成本競爭:關稅推高墨西哥產品價格後,鴻海若能維持低成本優勢(透過垂直整合),將更具吸引力。

轉型速度:廣達已在美國深耕,轉型較快;緯創與緯穎起步稍晚,若調整滯後,訂單流失風險較高。

數據支持

2024年,墨西哥占美國伺服器進口67.4%,台廠在此布局深厚。關稅若生效,客戶可能優先選擇已在美國擴產的供應商。

鴻海2024年AI伺服器營收占比已超50%,顯示其搶單能力強。

結論:會不會流失給鴻海?

廣達:不太可能大規模流失。廣達在美國已有堅實基礎,且與CSP關係穩固,除非墨西哥產能調整嚴重延誤,否則訂單應能維持。

緯創與緯穎:有一定風險。兩家企業資源相對有限,墨西哥產能占比高,若轉型速度慢,可能失去部分AI伺服器訂單給鴻海,尤其緯創的中小型客戶更易轉單。

鴻海的機會:鴻海憑藉快速擴張美國產能與規模優勢,有望在關稅壓力下搶奪部分市場份額,特別是輝達GB200等高價值訂單。

總體而言,訂單流失與否取決於各家轉型速度與客戶忠誠度。短期內,鴻海確實可能因靈活應對而受益,但廣達若穩住陣腳,競爭格局不至於劇變。緯創與緯穎則需加速行動以降低風險。

立訊,仁寶及和碩面對川普關稅壓力,會不會造成訂單流失給鴻海?

立訊、仁寶、和碩與鴻海同為電子代工產業的重要參與者,尤其在消費性電子(如蘋果供應鏈)與新興領域(如AI伺服器)具競爭關係。川普於2025年初上任後提出的關稅政策(例如對中國10%-60%關稅,對墨西哥與加拿大25%關稅)可能對這三家企業的訂單分佈產生影響,並可能使鴻海因其全球化布局而受益。以下逐一分析這三家企業面對關稅壓力的情況,以及訂單是否可能流向鴻海。

背景:川普關稅對供應鏈的影響

川普的關稅政策旨在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並對依賴中國與墨西哥生產的企業施加壓力。立訊主要產能集中於中國,仁寶與和碩則在中國、墨西哥等地有重要布局。這些地區若受關稅衝擊,可能增加產品成本,迫使客戶(如蘋果、輝達)重新分配訂單。鴻海憑藉其在美國、印度等多地的產能擴張,可能成為受益者。

各家企業面對關稅壓力的現況

立訊

現況:立訊是中國領先的代工廠,主要為蘋果代工iPhone、AirPods等產品,產能幾乎全數集中於中國(如昆山、東莞)。2024年,其在昆山擴建大規模手機組裝線,並逐步搶占高階iPhone訂單。

挑戰:若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10%-60%關稅,立訊的產品成本將顯著上升。立訊尚未在美國或墨西哥建立顯著產能,轉型速度可能不及台廠。

訂單風險:蘋果可能因成本壓力減少對立訊的依賴,轉向已在美國或非中國地區布局的供應商。立訊若無法迅速分散產能,訂單流失風險最高。

仁寶

現況:仁寶主要代工筆電(惠普、戴爾)、伺服器及智慧裝置,產能分佈於中國(約50%-70%)、越南及墨西哥。2024年底,仁寶宣布中國產能將降至50%以下,以因應潛在關稅風險。

優勢:已在越南擴產,並在墨西哥有部分伺服器產能,具備一定彈性。

挑戰:墨西哥若被徵收25%關稅,伺服器業務可能受影響。仁寶規模與資源不如鴻海,轉型速度可能受限。

訂單風險:若墨西哥產能無法轉移至美國或其他地區,部分客戶(如雲端服務商)可能轉向鴻海。

和碩(Pegatron)

現況:和碩主要代工蘋果iPhone(中低階機型)、伺服器及車用電子,產能分佈於中國(昆山、上海)、墨西哥及越南。2024年,和碩將部分iPhone產能轉至印度。

優勢:已在印度與越南設廠,並計畫在美國尋求合作夥伴(如調整印第安納州據點為組裝線)。

挑戰:墨西哥產能若受關稅影響,成本將上升。和碩在AI伺服器領域起步較晚,競爭力不如鴻海與廣達。

訂單風險:若無法快速調整,蘋果或其他客戶可能將訂單轉向更具規模優勢的鴻海。

鴻海(

優勢:鴻海產能遍佈美國(威斯康辛、德州)、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地。2024年11月,其宣布在德州投資3300萬美元建廠,並在加州追加1.28億美元擴產AI伺服器。此外,鴻海在墨西哥興建的輝達GB200超級晶片工廠具全球領先地位。

挑戰:消費性電子(iPhone)仍占營收50%以上,若關稅影響蘋果需求,可能分散資源。

訂單潛力:鴻海的規模經濟與快速轉型能力使其在關稅壓力下具備搶單優勢,尤其在AI伺服器與電動車領域。

訂單流失給鴻海的可能性

立訊

可能性:高。立訊高度依賴中國產能,若關稅達60%,其價格競爭力將大幅削弱。蘋果可能將部分iPhone訂單轉回鴻海(已在印度擴產iPhone),而AI伺服器訂單也可能因鴻海的美國布局而流失。

原因:立訊缺乏美國產能,且轉型成本高,短期內難以應對關稅衝擊。

仁寶

可能性:中等。仁寶已在越南擴產,且中國產能逐步下降,若能加速美國布局(如與當地廠商合作),訂單流失風險可控。但其墨西哥伺服器產能若受阻,部分訂單可能轉向鴻海。

原因:仁寶的資源與全球化布局不如鴻海,轉型速度可能落後。

和碩

可能性:中高。和碩在印度與越南的產能分散有助於緩解中國關稅壓力,但墨西哥產能若受影響,蘋果與伺服器客戶可能轉向鴻海。和碩在高階iPhone與AI伺服器領域的競爭力本就較弱。

原因:和碩規模與技術深度不及鴻海,客戶轉單意願較高。

鴻海的機會

鴻海已在2024年展現快速應對能力,例如11月宣布美國新廠計畫,並在墨西哥與印度維持競爭優勢。若關稅生效,輝達、蘋果等客戶可能優先選擇鴻海的美國產能,搶奪立訊、仁寶與和碩的市場份額。

影響因素

客戶意願:蘋果可能繼續扶植立訊以分散風險,但關稅若過高,成本考量將迫使其轉向鴻海。輝達等AI客戶則更重視交貨時程與美國製造,鴻海優勢明顯。

轉型速度:立訊若加速海外布局(如越南),可減輕損失;仁寶與和碩若無法快速轉移墨西哥產能,訂單流失風險將升高。

產品結構:AI伺服器因單價高且需求急迫,受關稅影響更大,鴻海在此領域的領先地位是關鍵。

結論

立訊:訂單流失給鴻海的可能性最高,因其中國產能占比過高,且轉型緩慢。

仁寶:風險中等,若能加速非中國產能布局,損失可控;否則伺服器訂單可能流向鴻海。

和碩:風險中高,墨西哥與中國產能受壓下,蘋果與伺服器訂單可能部分轉向鴻海。

鴻海:憑藉全球化布局與快速擴產能力,最有可能在關稅壓力下搶單,尤其在AI伺服器與高階iPhone領域。

總體而言,鴻海在川普關稅壓力下具備明顯優勢,但訂單流失規模取決於立訊、仁寶與和碩的應對速度。若三家企業無法及時調整,鴻海可能成為最大贏家。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