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3月18日!鴻海過去幾年有經歷關稅及疫情洗禮!

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46.06億,投信買超台股108.05億,自營商賣超台股38.15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23.84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362口,期貨留倉空單39200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10103口,今天台股成交2744.70億,上漲153.04點,漲幅0.69%,收在22271.67點,電子上漲8.99點,漲幅0.75%,收在1201.77點,金融上漲10.58點,漲幅0.49%,收在2155.11點。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美林,買了2060張,第二名的是凱基,買了985張,第三名的是永豐金,買了877張,第四名的是國泰敦南,買了454張,第五名是元大,買了216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港商野村,賣了4162張,第二名的是花旗環球,賣了3440張,第三名的是美商高盛,賣了2514張,第四名是瑞銀,賣了2028張,第五名的是台灣摩根,賣了1380張。

今天鴻海下跌0.5元,股價收在167.5元,成交量40405張,外資群賣超16851張,投信買超11張,自營商買超399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6440張,第一篇我花了一整篇分析鴻海近六年的本業及業外獲利情況,還有為什麼鴻海近六年下來獲利成長的不明顯,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大家還記得劉董上任提出現況優化,數位化轉型及轉型升級吧,鴻海在2019年時業外獲利是總獲利的近三成,很多獲利都是靠業外在支撐,劉董透過現況優化及數位化轉型後,本業獲利愈賺愈多,就愈來愈不需要依靠業外獲利,到了2024年鴻海的業外就僅佔總獲利的5.3%,大家也是知道今年鴻海受惠AI伺服器的大爆發,全年營收會強勁成長,保底會成長15%,2024年鴻海營收成長11.4%,本業營利成長兩成,去年鴻海業外佔總獲利13.37%,2024年因為夏普持續重組,所以會打消一些重大資產減損,加上鴻海持有的基金及匯率波動讓其他利益及損失出現虧損,整體業外少賺了120億,這就降低了鴻海本業營收增加11.4%,本業營利增加兩成應該有的獲利情況,去年鴻海業外都剩佔總獲利的5.3%了,所以今年鴻海營收會大幅度的提升,營收至少會成長15%,以去年的情況來說,營利會增加兩成到三成之間,去年鴻海賺11.01元,本業營利增加兩到三成,那獲利也會增加兩到三成,獲利有可能就會來到13.2元到14.3元,但大家看鴻海業外穩賺的部份約兩百億左右,近兩年夏普大概已經調整完畢了,去年其他利益及損失又虧損,這一項連續兩年虧損的機率不大,所以今年鴻海的業外很有可能會從112億向上提升到300億,甚至是更高,等於是本業獲利不錯,業外獲利又多賺1元,今年鴻海的獲利就比較能令人期待,至少今年鴻海的業外不會再去拖累整體獲利,這時會有人說,哼,你說的難道外資群不知道嗎?你覺得他們是豬嗎?其實外資群真的沒有很厲害,他們在法說會上會蠢到讓劉董給他們營利率數字,鴻海的營收來到八兆,旗下子公司一大堆,有匯率波動因素,也有交易模式的不同,怎麼可能劉董會給他一個明確的營利率目標,這些分析師也懶得不去比較近六年鴻海營收成長及營利率的變化,很明顯營收只要增加,營利率就會增加,這到底有啥好奇怪的,去年鴻海營利率增加0.22%,今年鴻海營收會增加1.1兆到1.3兆,所以營利率會增加的更明顯,這是很基本的常識,那有人問為什麼外資群要賣超鴻海,是因為業外開的不好嗎?我只能說,外資群有可能擔心打關稅戰讓鴻海營收及獲利衰退,但是這些外資群就是沒有信念,而且投資鴻海的時間也不夠久,這些外資根本都是小菜蛾來著,每一個都是比短視的,而且也不會去研究過去鴻海的經營情況,每一個就比懶的,想要別人給他一個毛利率,營利率及獲利目標,這種人也敢領高薪及幫投資人操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外資群擔心川普關稅會讓鴻海營收及獲利衰退,我們先看一下劉董在法說會上的一段話。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說:美國是鴻海第一個海外投資的國家,我們1985年就進入美國,1988年才開始佈局中國大陸,1998年進入了歐洲、進入了英國,另外我們從2004年進入墨西哥、2006年開始進入印度、2007年我們開始進入越南,目前我們在24個國家擁有233個廠區,在全球佈局上我們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過去幾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疫情關係,供應鏈的多元布局以及韌性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打造的。以前三年(大約2022-2024年)我們的資本支出合計超過了3,400億台幣,跟再往前三年(2019到2021年)相比,整整增加了將近五成。從這裡就看得出來過去幾年我們的確在很多區域都做了產能擴充的準備。現在雖然有關稅的因素,需求可能受到一些影響,但是這幾年累積的區域佈局,相信我們的供應鏈韌性也變得比八年前美國總統川普第一個任期時來的更好。呼應川普總統推動的「美國製造」,我們複製過往全球佈局的經驗,積極響應在美國佈建生產據點。我們與客戶密切聯繫,依照他們的需求,彈性配合調整我們產能。這部分我們會等到計畫比較成熟時再跟大家報告。

A大回答:川普之前就有和中國打過貿易戰,那時鴻海就有面臨過產能轉移的問題,結果鴻海的獲利影響也不大,到了2020年到2022年這三年期間,全球發生了COVID-19,常常就會有不同國家要封城七天或一個月之類的,鴻海也是要快速去調整產能,就只有COVID-19剛發生時的那一季鴻海反應不過來外,接下來三年不論是哪一個國家因為COVID-19而管控,鴻海都能靈活的應對,所以外資群,主力及空方真的就是很小看鴻海,他們覺得川普關稅會讓鴻海反對不過來,會讓鴻海營收及獲利衰退,外資群會覺得鴻海在中國的產能佔比還是很高,所以很有可能會被川普關稅給影響,但是這些投資機構沒有想過一件事,蘋果賣到美國的比例了不起就是四成多,鴻海並沒有百分之一百獨吃蘋果高階產品,鴻海吃了七成的話,美國市場四成,這樣了不起就是28%而以,鴻海只要在越南及印度佈局到28%左右的產能,就能去應付美國關稅的問題,要是真的產能跟上不,了不起就是交偏冽個幾周,一兩周或幾周,對消費者來說,你寧願等幾天,一兩周,幾周,還是要貴個20%,如果消費者要快,那就貴個10到20%,然後用中國的產能給美國的消費者,如果不要貴,慢個幾天,一兩周也是很正常的,大家看每一年蘋果的到貨日期都會不同,如果鴻海可以透過AI大幅度的提效率,就以去年來說,蘋果手機平均到貨的時間有更快一些,一些分析師覺得是賣不好,其實是生產及備貨變的更有效率,所以鴻海在印度及越南的產能是能去應付美國四成的市場的,鴻海剩在在中國的產能,可以去供應給非美國的國家,畢竟中國的工人素質相對好,工資也便宜,基礎設施也完備,近幾年很多台商,外資撤出部份產能出中國,這就使得中國工人的薪資變的更低一些,這便宜的工資可以去讓蘋果銷售價降低一些,也可能用來支付小部份要從中國出貨到美國的蘋果產品費用,就算鴻海在旺季真的有部份的產能跟不上,一來可以用時間慢個幾天,一兩周,二來可以用全球的價格去平均成長,三來可以調整美國蘋果手機的售價,這對鴻海的影響來說就相對小,但對於立訊,仁寶,和碩,緯創來說,中國的產能相對多,如果調整不過來的話,有可能在淡季時,蘋果及客戶就會把訂單下給鴻海在越南及印度的工廠,所以鴻海有可能還會受惠,一些外資群及投資機構常常就在那看衰鴻海,覺得鴻海應付不過來,不然就睜大眼睛來看看鴻海是否能應付的過來,以鴻海今年最大成長動能是AI伺服器,這類產品和消費無關,雲端大廠該買還是會買,根本不會管什麼關係,鴻海目前有透過AI去管理工廠,理論上就是會變的更有效率,所以外資群及投資機構最近擔心川普的關稅而賣鴻海,很有可能就是被害妄想症及杞人憂天。

新聞說:美國總統川普宣布4月2日起將實施對等關稅,關稅戰箭在弦上之際,印度新聞信託社指出,鴻海位於印度的海德拉巴工廠,將於4月起開始生產蘋果耳機AirPods。PTI引述消息來源,指鴻海位於印度海德拉巴的工廠將開始生產AirPods耳機,時間定在4月,若消息屬實,這將是蘋果繼iPhone手機後,在印度生產的第2種產品。印度經濟時報報導,這座工廠是鴻海2023年投下新台幣131億元興建。據傳,在印度生產的AirPods預料將出口到美國、歐洲等市場。根據「印度手機暨電子產品協會」的資料,印度對進口的可聽式裝置、穿戴式裝置徵收20%的關稅,ICEA表示,若能避免美國的對等關稅,印方將能從中獲益。

鴻海位於印度的海德拉巴工廠,將於4月起開始生產蘋果耳機AirPods,這項消息是真的機率有多大?

鴻海位於印度海德拉巴的工廠將於2025年4月起開始生產蘋果AirPods的消息,根據目前公開的資訊和報導,這項消息的真實性有相當高的可信度。以下是分析與概率評估:

1. 現有證據支持

媒體報導:多家可靠媒體(如《彭博社》、《印度經濟時報》、《Business Standard》)於2023年至2025年間報導,鴻海計劃在海德拉巴工廠生產AirPods,並明確提到生產將於2025年第一季度(特別是4月)開始。例如,《彭博社》於2024年12月13日報導,鴻海將在2025年初於海德拉巴開始組裝AirPods,且已進入試產階段。《經濟時報》於2025年3月16日進一步確認,生產將從4月開始,專注於出口。

官方背景:鴻海於2023年8月宣布投資4億美元(約35億盧比)在海德拉巴建立工廠,這一計劃得到了特蘭伽納邦(Telangana)政府的支持。特蘭伽納州官員(如投資促進秘書Vishnu Reddy)在2024年6月接受《DigiTimes》採訪時表示,工廠建設已完成,首批產品(包括AirPods)預計最早於2024年8月開始生產,但後續報導顯示時間表調整至2025年4月。

蘋果策略:蘋果近年積極分散供應鏈,從中國轉向印度等地。iPhone已在印度生產(由鴻海、Wistron、Pegatron等代工),AirPods作為第二大產品線轉移至印度,符合其全球製造多元化策略。

2. 時間表與進展

試產證據:據《彭博社》報導,海德拉巴工廠已於2024年底開始試產AirPods,並計劃在2025年第一季度快速擴大產量。這與4月正式量產的時間表吻合。

延遲可能性:最初報導(2023年)預估量產可能於2024年12月開始,但後續消息顯示因建設或調試延後至2025年4月。這種調整在製造業中常見,且有報導支持,不影響消息的可信度。

3. 潛在變數

官方未證實:截至2025年3月18日,鴻海和蘋果均未正式回應相關報導(多數媒體提到發送的詢問未獲回覆)。這可能是商業保密慣例,而非消息虛假的證據。

政策與市場風險:美國於2025年4月2日起對包括印度在內的國家實施報復性關稅(因應印度對耳機徵收20%進口稅),可能影響出口計劃。但報導指出,鴻海的AirPods生產仍以出口為主,顯示其已考慮貿易環境。

技術與產能挑戰:AirPods相對iPhone利潤率較低,鴻海內部曾對是否生產有所猶豫(據《路透社》2023年報導),但最終決定推進以強化與蘋果的合作,這降低了技術障礙的疑慮。

4. 概率評估

綜合以上分析,這項消息的真實性概率可評估如下:

高度可信(80到90%):多方報導一致,且有具體投資金額(4億美元)、地點(海德拉巴)、時間(2025年4月)與目的(出口)等細節支撐。鴻海與蘋果的長期合作關係、印度政府的製造激勵政策,以及供應鏈轉移趨勢進一步強化可信度。剩餘不確定性(10到20%):主要來自官方未正式確認,以及潛在的外部干擾(如關稅政策變化或產能調度)。但這些因素更可能影響生產規模或時程,而非消息本身真偽。結論:鴻海海德拉巴工廠將於2025年4月開始生產AirPods的消息,基於當前資訊,真實性的概率約在 80到90%。這一結論建立在多方報導一致性、鴻海投資進展、蘋果供應鏈策略的合理性之上。除非出現重大政策或技術變故(如工廠延誤或計畫取消),否則這項消息極可能成真。若需最終確認,建議關注鴻海或蘋果在2025年3月底至4月初的官方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