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3月29日!在股市悲觀時看槓桿維持率!

最近因為股市大幅度的下修,所以台股會有一些投資人因為使用槓桿產生維持率的問題,一般你使用融資的話,就是有40萬的資金借60萬,合計100萬買進,券商給你的維持率是130%,所謂的維持率130%是指你借的錢的1.3倍,你借60萬,當你的股票市值來到78萬時,等於就是維持率130%,券商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本金安全,所以一般你使用融資,只要股價下跌22%,你的維持率就會來到130%,這應該很好理解吧,你有40萬元,融資60萬,合計100萬元,買了100元的股票10張,只要股價跌到78元,這樣就跌22%,你的股票市值就剩78萬,這時你的維持率就會是130%,券商就會讓你補錢拉高維持率,一般股市要跌到22%,其實是很簡單的,以2022年1月到10月的下跌行情來看,光台灣市值最大的五十檔股票中,就有28檔股票跌超過22%,其中還包括大盤,0050,所以你用融資投資的話,幾年內會出局的機率是相當大的,有一些人是使用股票質借,也就是100萬借60萬,合計160萬進去投資,這樣的情況股價要下跌51%你才會維持率不足,2022年空頭期間台灣五十成份股中能讓你維持率不足的有七檔,所以機率大概就是13%,如果你用融資的話,在2022年你維持率不足的機率是57.69%,大家就知道使用融資會被斷頭的機率是相對大的,在2022年下跌超過五成的公司中,大部份都是股價淨值比極高的公司,如果你使用股票質借買股價淨值比僅有1到1.5倍,而且公司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你想要出局基本上是不可能,當初在2022年時,鴻海的股價淨值比是1倍,在大盤下跌六千點的情況下,鴻海是平盤,這還不包含配出來的股息5.2元,所以融資及股票質借相比,一定是融資風險更大的,有一些人會使用比較幼幼班的個人信貸及房屋貸款,這種只要你按時的還本金及利息,你就不會有任何維持率的風險,所以一些比較有經驗的人,他們是會股票質借,個人信貸及房屋貸款相配合,這樣就不會出現維持率的問題。
2022年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是太久了,看一下2024年6月到8月之間,聯發科股價從1500元跌到981元,合計下跌了519元,跌幅34.6%,像聯發科這樣的績效股,也是台股第三大權值股都能在短短的兩個月之間跌到34.6%,台股也是從24417點跌到19784點,合計下跌了4633點,跌幅來到18.97%,我舉的例子都是台灣前五十名的重量型權值股,這些個股的波動都能這麼大,更不用說一些小型股,投機股,主力股,題材股,生技股等,這也是為什麼散戶使用融資這麼容易出局的原因,我記得十幾年前我也會用融資,那時沒有任可的金融負債知識,我再怎麼敢使用,了不起就是使用四成,資金愈來愈大時,我就只敢用一成,所謂的四成就是我如果有100萬元資金,我了不起用40萬的融資,我有500萬時,因為資金變大,我就只會用50萬,所以那時我就算用最傻的融資,我也不會出局,後面隨著金融負債知識愈充足時,我就再也不使用融資了,了不起就是用個人信貸試水溫,記得我個人信貸是2020年COVID-19發生時使用的,因為個人信貸是幼幼班,我每個月只要按時的還本金及利息,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所以我也是從幼幼班的個人信貸開始實驗,用了一年後,我才去使用股票質借,一開始也僅是用三成的股票去股票質借六成,手上還有七成的股票能拉高維持率,所以我的維持率就不會是什麼下跌個22%,30%,50%就會斷頭,而且我每年會持續的薪資,獎金,股息再投入,手上的現股也會愈來愈多,所以在使用金融負債時,我也是循序漸進,一點一滴的去習慣股市波動,還有透過時間的化解風險。
鴻海股價淨值比最高點兩倍多都敢從最高到最低跌34.3%,大家就知道股市中的外資群及主力有多狠,還有散戶在砍起來有多非理性,這一些都是股市中必然會發生的,你每累積一次經驗,你就距離巴菲特更近一步,大家覺得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六十五年,他經歷的波動會比你小嗎?大家只看到巴菲特成功的結果,但你都沒有去看過這六十五年全世界發生的大事件,如果你和巴菲特比,他就會和你說,小伙子,你有經歷過下列這些事嗎?1973到1974年:由於石油危機和經濟停滯,S&P 500下跌約48.2%。1987年:黑色星期一及其後的市場調整,總下降約33.5%。2000到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裂,S&P 500下跌約49.1%。2007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S&P 500下跌約56.7%。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市場崩盤,S&P 500下跌約34.0%。


列出近三十年以來,台灣股市下跌超過20%以上的事件

關鍵要點
過去三十年(1995年至2025年),台灣股市(TAIEX)經歷了四次從高峰到低谷下跌超過20%的重大事件。
這些事件包括:2000到2001年的網路泡沫破裂、2007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的COVID-19疫情,以及2022年的熊市。
研究顯示,這些下跌通常與全球經濟危機或地緣政治事件相關,影響範圍廣泛。
直接回答
以下是過去三十年(1995年至2025年)台灣股市(TAIEX)下跌超過20%的四次主要事件,這些事件反映了全球經濟波動對台灣市場的影響:

事件概覽
2000到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
從2000年底的約7,283點跌至2001年底的5,320點,跌幅約26.95%,主要因科技股泡沫破裂。
2007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從2007年底的約8,676點跌至2008年底的6,216點,跌幅約28.35%,受次貸危機波及。
2020年:COVID-19疫情
2020年2月的高點約13,500點跌至3月的低點約9,000點,跌幅約33.3%,因疫情引發全球市場恐慌。
2022年:熊市
2022年1月高點約16,000點跌至7月的約12,000點,跌幅約25%,受通脹和貨幣政策緊縮影響。
這些數字是基於歷史數據估計,可能因來源不同而略有偏差,但研究顯示這些事件確實超過20%的跌幅。

意外細節
有趣的是,2020年的疫情雖然造成短期劇烈波動,但年度收盤點數(13,427.86)較2019年(12,572.64)仍有所上升,顯示市場在下半年快速反彈。

調查報告
過去三十年(1995年至2025年)台灣股市(TAIEX)經歷了四次從高峰到低谷下跌超過20%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與全球經濟危機、地緣政治緊張或市場泡沫破裂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分析,基於歷史數據和市場指標的全面審視,旨在為投資者提供深入的市場波動背景。

背景與方法
TAIEX是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加權股價指數,涵蓋所有上市普通股,排除優先股、全額交割股及上市未滿一個月的股票。過去三十年的數據(1995-2025)顯示,市場經歷了多次重大波動,特別是當全球經濟面臨危機時。為識別下跌超過20%的事件,我們分析了從高峰到低谷的百分比下降,定義為某段期間內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差異,反映熊市或崩盤的整體影響。

歷史事件詳述
以下是識別出的四次TAIEX下跌超過20%的事件,及其背景:

數據驗證與挑戰

1997到1998亞洲金融危機:年度數據顯示從1997年的6,439.47點跌至1998年的5,562.78點,跌幅約13.62%,未達20%。無明確證據顯示高峰到低谷跌幅超過20%,因此未計入。2020年疫情的年度表現:儘管2020年年度收盤點數(13,427.86)較2019年(12,572.64)上升,但3月期間的高峰到低谷跌幅約33.3%,符合條件。意外發現,一個有趣的發現是,2020年的COVID-19疫情雖然造成短期劇烈波動(約33.3%跌幅),但年度收盤點數仍較前一年上升,顯示市場在下半年快速反彈,反映政策刺激和投資者信心恢復的速度。
我說我從2019年開始價值投資鴻海,會有人覺得這樣的時間長度沒有很多,但大家看到台灣有幾次比較大的股市崩跌,都是發生在2019年到2025年之間,包括2020年的COVID-19及2022年FED升息讓股市下跌六千點,去年台股更是出現了三次盤中下跌一千點的走勢,還有一次幾乎所有個股都跌停,指數下跌1807點的情況,所以近六年股市發生的大事件真的是很多,如果這六年你能存活下來,你已經贏了很多人,鴻海是台股第二大權值股,所以漲跌幅會和大盤差不多,不過台股還是會有一些電信股,傳產股及金融股,所以有時台股下跌的幅度還是會比電子股小一些,近六年大家遇到的大事件多的去了,2025年遇到的川普關稅應該也算是一個很大的事件,未來的股市應該就是會這樣的劇烈波動,但大家把時間拉長,股市會持續的上漲,鴻海和大盤相比長期一付表現的比較差,但鴻海之前是有配股息,附圖是沒有還原權值的。

看一下鴻海及台股長期還原權值的走勢,鴻海的股價也是愈來愈高,你持有愈久,你的成本就會愈低,鴻海之前會配股票,所以你的持有成本會愈來愈低,從2018年開始,鴻海只有配出現金,所以鴻海的淨值就會愈來愈高,大家看長期持有一間有價值的公司就是會持續的賺錢,時間只要一拉長,大家就會發覺2020年及2022年的波動都變的微不足道,大部份的散戶都很短視,他們還會在股市悲觀時大言不慚的教訓價值投資者,覺得別人一直抱著是傻瓜,但時間一年,三年,五年,十年過去後,真正能在股市中賺到大錢的,通常就是價值投資者,最近川普在打關稅戰,很多人覺得完蛋了,死定了,但我敢和大家說,到了2030年時,大家再回頭看目前的川普事件,就會像你現在回頭看2020年COVID-19及2022年FED升息一樣無感,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當初2020年你會害怕的賣出,而不是有錢就買,沒錢就抱,到了2022年時,你當下遇到下跌,你也會忘了2020年的經驗,然後陷入恐慌,到了2024年時你回頭看2022年,你會氣自己為啥不敢在2022年1月到10月有錢就買,沒錢就抱,現在來到2025年川普關稅戰很悲觀的時候,大部份的人也都恐慌了,害怕了,他們不會去回想2020年及2022年時的經歷,他們現在就是會聽到新聞,媒體,不然就是網紅在那恐嚇你,有一些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每天在那魯小小,我就覺得有趣了,當一個價值投資者是穩贏的,但大部份的人就是不敢一直抱著,他們敢一直工作,持續工作,不停的工作,他們的親朋好友完全不會去魯小小你持續在工作,但你做正確的價值投資時,你的親朋好友就會一直無止盡的魯小小你,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不需要太多的股市贏家,不然這世界就沒有人會持續付出勞動力,你想成為股市中的贏家,你就要好好的健全自我心理面,記得之前我在看待我的資產時,我都是以持有的張數及目前的淨值去看待,這樣就不會產生太多的得失心,不然我就是目標買多少張的鴻海,我就是要那些鴻海每年創造出多少的股息,這樣就能取代我的勞動力,我這樣說好了,我的年薪如果是150萬,我持有260張鴻海,這樣一年就會有150萬股息,這些鴻海等於就能取代我的工作收入,股價不論怎麼波動,只要鴻海能持續的獲利,這些股票就能一直產生股息,一些散戶在那幻想川普關稅戰會讓鴻海獲利變7到8元,那就是笑話而以,下一篇我讓大家看一下無知散戶怎麼去計算鴻海獲利如何衰退,看到你就會在他們頭上貼一個弱字,鴻海的股價淨值比本來就不高,之前投資人因為台灣政府討厭中國,所以一直被洗腦工廠在中國的鴻海很危險,最近川普在打關稅戰,這會加速鴻海全球佈局,鴻海從2019年就開始有全球化佈局了,最近幾年成果更是明顯,當川普關稅戰實施的差不多後一兩年,鴻海的全球佈局也差不多更完整了,那時投資人及投資機構如果作多,就會說鴻海廠能在中國已經五成以下,所以會變的更安全,就會給鴻海更高的股價淨值比,接下來六年鴻海會受惠AI產業的強勁成長,如果關稅戰真的演變到很嚴重,你說鴻海獲利成長會變很慢我相信,你要說鴻海獲利會衰退,那就是說給鬼聽的,大家還是得了解通貨膨脹,錢本來就會變的愈來愈小,所以價格本來就會愈來愈高,只要鴻海持續的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鴻海會愈來愈有價值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