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鴻海在電動車全球相關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
以下是基於公開資訊整理的近五年(2020年3月31日至2025年3月30日)鴻海(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電動車(EV)相關領域的投資項目及金額分析報告。鑑於截至2025年3月30日的完整數據尚未全部公開,我將根據已知資料及趨勢進行分析,並明確指出推測部分。
一、近五年鴻海在全球電動車相關的主要投資項目
1. 美國
威斯康辛州項目轉型(Wisconn Valley)
背景:鴻海2017年承諾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設顯示面板廠,後因市場需求調整,部分轉向電動車相關技術。
近五年進展:
2021-2022年:計畫調整為AI伺服器與電動車技術研發基地。
2023年:與Fisker合作計畫在此生產電動車。
投資金額:截至2020年已投入約10億美元,近五年追加投資估計10-20億美元(未完全公開)。
俄亥俄州Lordstown工廠收購
項目:2023年以2.3億美元收購Lordstown Motors工廠,計畫生產電動車(如Fisker PEAR與自有Model C)。
投資金額:2.3億美元收購費,後續設備升級估計2-3億美元,總額約5億美元。
現況:2025年底前計畫量產Model C電動SUV。
2. 墨西哥
哈里斯科州AI與電動車產線
項目:2024年投資4.53億墨西哥披索(約新台幣8.27億元)購地,追加1.2億美元建AI伺服器與電動車組件產線。
投資金額:約1.47億美元。
目的:支援北美電動車供應鏈。
既有工廠擴充
項目:2021年及2024年分別增資1.8億美元與3.61億美元,部分用於電動車相關伺服器與零部件。
投資金額:5.41億美元(部分與EV相關)。
3. 泰國
泰國電動車工廠
項目:2022年與泰國PTT集團合作,投資建設電動車及電池製造廠。
投資金額:總計畫規模約20億美元,鴻海占比未明確披露,估計5-10億美元。
現況:2024年起小規模投產,目標年產能15萬輛。
4. 印尼
印尼電動車與電池計畫
項目:2022年與印尼政府及Gogoro等合作,計畫投資80億美元建電動車與電池生態系。
投資金額:鴻海具體出資未公開,估計10-20億美元(與多方合作分攤)。
現況:預計2025年逐步投產。
5. 中國大陸
山西省電動車製造基地
項目:2020年投資8.11億美元在山西建低價電動車製造廠。
投資金額:8.11億美元。
現況:目標生產售價低於1.5萬美元的電動車,已部分投產。
河南鄭州新能源汽車公司
項目:2024年成立鴻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公司,註冊資本7000萬美元。
投資金額:7000萬美元,後續計畫未披露。
6. 歐洲與其他地區
與Stellantis合作
項目:2023年與Stellantis成立50:50合資公司,開發車用半導體,計畫2026年量產。
投資金額:具體金額未公開,估計數億美元。
德國ZF集團合作
項目:2024年收購ZF車軸系統50%股權,支援電動車底盤技術。
投資金額:未披露,市場估計約5億美元。
7. 自有品牌與技術平台
MIH開放平台與原型車開發
項目:2020年起推出MIH電動車平台,開發Model C、Model E等原型車。
投資金額:研發與展示成本估計5-10億美元(跨年度分攤)。
二、近五年投資金額總覽
根據上述項目,估計鴻海近五年在全球電動車相關領域的投資金額如下:
美國:15-25億美元(威州+Lordstown)。
墨西哥:6-7億美元(部分與EV相關)。
泰國:5-10億美元。
印尼:10-20億美元。
中國大陸:8-9億美元。
歐洲及其他:5-10億美元。
MIH平台與原型車:5-10億美元。
總計:54-91億美元(約新台幣1700-2900億元)。
備註:金額範圍較大,因部分項目涉及多方合作或未公開具體出資比例,2025年第一季數據也待補充。
三、分析與趨勢
投資策略:
鴻海採取「全球化+多元化」策略,布局北美、東南亞、中國與歐洲市場。
從零件供應(如半導體、底盤)到整車製造,逐步建立垂直整合供應鏈。
MIH平台推動模組化設計,降低合作門檻,吸引Fisker、Mitsubishi等客戶。
金額分配:
北美(美國+墨西哥)占約40-50%,反映其對美國市場的重視。
亞洲(泰國、印尼、中國)占約40%,利用低成本與資源優勢。
技術研發(MIH等)與歐洲合作占10-20%。
市場驅動因素:
全球電動車銷量成長(IEA預測2030年達75-95%新車銷售),鴻海目標2025-2027年供應全球10%電動車零件或服務。
美中貿易緊張促使鴻海分散供應鏈,墨西哥與泰國成為新重心。
挑戰:
競爭激烈,Tesla、BYD及傳統車廠(如VW、GM)已建立優勢。
部分計畫(如威州)進度落後,需加快落地以實現承諾。
四、結論
近五年,鴻海在全球電動車相關領域的投資總額估計54-91億美元,涵蓋製造工廠、技術平台與合作開發。美國與亞洲是主要布局區域,顯示其搶攻北美與新興市場的企圖心。鴻海憑藉製造經驗與MIH平台,逐步從電子代工轉型為電動車關鍵玩家,未來若能簽下更多大單(如與日本車廠合作),有望實現其全球10%市場目標。
新聞說:台股集中市場及櫃買市場到上周五止,整戶維持率均掉到152%,個股融資追繳壓力浮現,整戶及個股融資維持率低於130%各有有42檔144檔。由於31日再重挫,估計將會再掉到144到146%附近,幾已達到融資全面追繳的警戒,預期若明天一早未補足融資擔保品,將面臨更沈重融資斷頭賣壓。據統計,到上周五為止,集中市場融資維持率掉到151.02%,整戶(含融券)維持率也狠掉至152.12%,上櫃指數情況更慘,融資維持率僅有150.21%,比集中市場還低,整戶維持率為152.85%。依規定,個股融資維持率最低為130%,目前個股整戶維持率低於130%有42檔,但個股融資維持率低於130%則有144檔,包括辛耘、萬潤、高力、天虹、昇佳電子、群翊、波力-KY、閎康、尼得科超眾、德微、東哥遊艇、先進光、AMAX-KY、六方科-KY、志聖、宏碩系統、晶呈科技、宜特、神盾、智崴等。
今天台股下跌906點,成交量4178億,指數收在20695點,外資群賣超378億,自營商賣超183億,近25個交易日下來,外資群賣超5853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6739億,大家常常聽到大盤融資維持率很低,然後要斷頭了,其實上一次發生也僅在2024年七月中到八月中,接著指數又花幾個月漲回來,但散戶似乎常常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最近新聞又在說融資維持率不足,然後會有散戶要斷頭,我常和大家說,三大法人在股市中短線賺錢的方法有幾種,一種就是平常透過統計買來賣去,散戶因為都是憑感覺,不然就是憑直覺,最終是會輸給三大法人用統計的方法,畢竟短線交易是需要付交易稅及手續費的,你交易愈多次,最終的錢都會被政府及券商贏走,另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散戶的貪婪及恐懼,散戶很容易在股市上漲一段時間就失心瘋的加大槓桿,不然就是過度的買超,到了下跌時又很容易恐懼及資金出現弱點,時間也才半年左右,之前發生過的情況又發生一遍了,大家覺得散戶有在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寶貴經驗嗎?似乎是沒有,一樣的走勢再來一遍,大部份的散戶一樣是會因為自我心理面崩潰或資金有弱點而出局,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三大法人會作多及作空,如果三大法人一直作多或作空,他們是賺不到錢的,一定就是要作多完後作空,後面再作多,去年7月中跌到8月中,跌到散戶懷疑人生後指數就開始反彈上漲,一個月就漲一半回來了,幾個月後就幾乎完全漲回來,大家覺得這就只是特例嗎?
看一下2024年1月下跌了一個月,一樣是跌到散戶懷疑人生後反彈再創高,到了4月又下跌一個小波段,這兩個下跌的小波段看在一般人的眼中,有可能覺得沒有什麼,但看在超級幼幼班的投資者眼中,這就是世界末日的大事件,我常和大家說,在股市中如果你有能耐存活愈久,你就會愈厲害,很多小菜蛾喜歡看到你成功時說風涼話,像是我2019年投資,一些人看到2024年鴻海股價上漲時,他們就在那說我的成本好便宜,但他們沒有看我經歷過2020年3月的COVID-19,還有一些人看到2021年到2024年買到106元的人,也會說這些人買的好便宜,但這些人也是經歷過股價從134.5元跌到96.5元,跌到98.5元,跌到94元,這三個價位就是對應到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的最低點,COVID-19的不確定性不會比川普小,當初還有政治不確定因素,鄭州暴動,中國查富士康稅,夏普打消重大資產減損,股市跌六千點,這就僅是比較大的事件,過程中還有大大小小無數的事件,你一定要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到了2030年時,會有人說哼,你買在一百八十幾元好便宜,現在想要騙別人買三百到四百元的鴻海,那時你就會有一股無名火,你會說,當初哥我在經歷川普每天嘴砲要課關稅,還有股市因為經濟數據不好先跌1004點,放個六日再跌1807點,反彈一個月後又跌了999點,這都是你經歷過的事件,但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就是攤開長線技術線型,他們就是無視你過去經歷過的,所以長期持有的難度,只有你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知道,如果你是近一年進到鴻海中投資的,恭喜你正經歷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你也正在接受自我心理面的考慮及測是你的資金是否有弱點,這就是長期投資人必需接受的考驗,大家都一樣,我從2019年開始投資鴻海,投資三年到四年經歷過的我都經歷了,投資一年的鴻海股東,你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我也跟著在經歷,未來你們自己會見證自己成功的不容易,也會對我能經歷過這麼多大事件多一分敬佩,這是一些小菜蛾無法感受到的事,一些小菜蛾就會在那說自己賣了,什麼時候要買了,早知道哪兒賣了,又早知道哪兒再進來買,如果這麼多早知道,你就去買大樂透會開獎的號碼就行了,不用待在這裡投資。
再看一下2022年1月到10月下跌的六千點,大家看到下跌六千點的走勢應該沒啥感覺,因為對你來說就是幾根周K棒,但對待在裡面的人就是一種自我心理面的折磨及資金是否有弱點的考驗,大家只看得到2022年11月開始的反彈,然後反彈到2023年的六月就反彈過之前的高點了,他們不會去考慮下跌時別人經歷的痛苦,再看一下2023年7月中跌到10月底,大家攤開這個技術線型一定也沒啥感覺,你只看得到2023年10月底後股市又反彈回原點,而且時間僅花短短的半個月,每一次散戶都會覺得這一次的事件是特別不一樣,覺得這一次一定會讓股市崩潰,但你看了這麼多次跌下去後再漲上來,其實脆弱的永遠都不是股市,真正脆弱的一直是你的自我心理面及資金有弱點,之所以大部份的人會對之前的技術線型不以為然,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對我來說,我都是押身家的在裡面感受著股市上漲及下跌,當股市跌時,就會有一些自我心理面不健全的人開始在那演內心戲,然後也會有一群酸民一直在那酸,還有一些嘴賤的人出來酸幾句,其實這些人就是阻礙你當長期價值投資人的絆腳石,這個世界不需要太多靠股市投資賺錢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在股市中取得成功,那就不會有人需要工作了,所以價值投資不會很簡單,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辦得到的,當你辦得到,你才配當少數靠股市投資生活的人,大家要記得一件事,如果你能靠股市賺錢,代表你不需要額外付出勞動力就能生活,這個社會不會允許太多這種人存在的,所以你身邊會有無數的人去阻止你成為這樣的人,哪怕你最親的父母,伴侶,兄弟,姐妹,還有你的同事及朋友,當你在股市中成功時,那社會上就少了一個付出勞動力的人,所以股市成功永遠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個人覺得最好也不要太容易,如果阿貓阿狗都能成功,那未來我用錢就買不到勞動力了,想想我都覺得可怕,所以你在股市中價值投資時會很痛苦,那都是很正常的,畢竟在股市中取得很成功的人不能是所有人,一定僅能是少數人,正常的價值投資者都是用一點點的閒錢投資,但如果你僅用一點點你完全不在乎的錢投資,你永遠都不可能財富自由的,但是你要是用了足夠大的資金投資,這些錢又足以讓你產生內心戲,有的人由於想要加速還會使用槓桿,但因為危機處理能力不夠,有的人使用了槓桿反而加速出局,大家應該很常看到一段時間後大跌連續下跌,就會出現融資斷頭的事件,接著沒多久股市就慢慢的反彈,這也是我說的,三大法人只要成功的讓散戶斷頭出場,那留在股市中的錢就是三大法人未來慢慢分,這時會有人說,三大法人是透過放空賺錢嗎?其實並不是,是透過把股價打下去讓散戶自我心理面崩潰,不然就是讓散戶資金產生弱點,後面散戶出局後三大法人才進來買,之後再讓股市漲回正常的水位,三大法人在正常價位把股票賣掉,這時才是拿走下跌時散戶的錢,大家一定覺得不可思議,原來三大法人在下跌的過程中是沒有賺到錢的,當大家了解三大法人是股市漲回去後才能賺到錢,就應該能理解為什麼下跌後會慢慢的漲回來,因為下跌時是讓散戶割肉出場,讓股價漲回來是為了取走散戶留在裡面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