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鴻海拚組裝人形機器人,因應關稅在美擬擴產,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天表示,集團會參與組裝人形機器人,今年醫療服務人形機器人將有進展。他透露,因應製造業回流美國政策和關稅變數,鴻海集團會積極響應在美國擴充生產據點,在幾個州的生產合作計畫,會越來越多。鴻海下午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宣布擬配發現金股利每股新台幣5.8元,續創1991年上市以來新高,連續6年配發率都超過5成。法人問及人工智慧(AI)伺服器市況,劉揚偉指出,市場仍持續蓬勃,主要是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和一線品牌商對於輝達(NVIDIA)GB系列機櫃強勁需求,目前訂單能見度比原先預期好,CSP廠商需求並未下滑,也還未達到高峰,GB200伺服器量產逐步成熟,鴻海在新產品新專案投入大量研發資源和產能,與客戶合作下一代AI伺服器。他指出,高階AI伺服器需求仍將持續成長,不會因DeepSeek等開源系統而受影響,預期最快今年底,邊緣運算AI應用可望逐步成熟。在人形機器人布局,劉揚偉透露,今年在醫療服務人形機器人會有進展,鴻海除了布局微型馬達等關鍵零組件外,也會參與組裝人形機器人,並提供軟體平台服務,在平台參與程度可到8成。談到因應美國總統川普關稅策略,劉揚偉指出,早在1985年,美國是鴻海在海外第一個投資的國家,1988年鴻海才進入中國大陸,2004年鴻海布局墨西哥、2006年前進印度、2007年進入越南。劉揚偉表示,鴻海集團目前在全球24個國家、擁有233個廠區,從2022年至2024年,鴻海累計3年資本支出超過新台幣3400億元,在全球各地擴充產能,儘管關稅變數影響部分需求,鴻海集團長期布局全球區域製造,供應鏈韌性更強。他透露,鴻海集團會積極響應在美國布建生產據點,按照客戶需求彈性調整產能,在幾個州的生產合作計畫會越來越多,待時機成熟公布。至於未來1年關稅議題會怎麼發展,劉揚偉坦言,按照目前進展來看,很難預測,只能靜觀其變,把鴻海集團自身營運做好。
新聞說:鴻海9席董事改選提名出爐,郭台銘不在名單內、蔣尚義入列,鴻海14日董事會通過股東會改選董事提名名單,應選4席一般董事及5席獨立董事共9席,不過令外界驚訝的是,創辦人郭台銘在2023年辭去董事後,此次改選並未回鍋,不在提名名單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被鴻海延攬擔任半導體策略長一職的蔣尚義,此次則在名單中。郭台銘在3年前董事改選名列在本屆董事中(任期2022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中,但在2023年9月因「個人因素」,宣布辭任。曾任台積電共同營運長的蔣尚義,在半導體界有著「蔣爸」的稱號,是在2022年11月底加入鴻海擔任半導體策略長一職。鴻海今日董事會提名此次股東會改選董事名單包括現任董事長劉揚偉、張慶瑞、蔣尚義、劉憶如;至於5席獨立董事有王國城、許慈美、黃清苑、劉連煜與陳玉敏。
A大回答:之前一些人在那傳郭董要回鍋怎樣又怎樣,覺得是利空或利多,其實郭董持有鴻海200萬張股票,每天爽爽的當股東領股息它不香嗎?交給了劉董後,股價上漲,獲利上漲,自己平常就去和孫子打打籃球,不然就打打高爾夫球,有錢就是要懂的享受人生,一些人就很搞笑,前幾天台積電宣布要去美國投資1000億美金,還有人要張忠謀回鍋,那個人是有毛病嗎?張忠謀都九十幾歲了,是給不給人一條活路,別人退休就退休了,公司會怎樣就交給新的董事長去執行,沒有必要一直要傳奇人物回鍋管理公司,對郭台銘來說,只要有人能幫他好好的管理鴻海帝國,這樣他就能安心的當股東,然後每年享受鴻海獲利帶來的甜美果實,那郭台銘何必要回鍋,劉董近六年接管鴻海表現的可圈可點,除了COVID-19獲利衰退10%外,近幾年每年的獲利都是持續的成長,股息也持續成長,接下來到2030年獲利也會持續成長,如果我是郭台銘,我當然就是當股東就好了,有啥好親力親為的,要是這幾年鴻海被劉董搞到獲利大幅衰退,我擔心我兩百萬張股票會有問題,這時你說我回鍋整頓一下鴻海還有道理,現在鴻海都已經在正軌了,而且到2030年獲利還會持續成長,我是不懂郭台銘有啥好回來的,之前有人常常在那問我是不是真的,劉董之前就有回答過了,劉董說他不是郭台銘,所以不知道他的態度,今天董事名單出爐,等於就是破除了所有的謠言了。財務長提到,鴻海在過去兩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都達到9%以上。財務長進一步指出,中期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目標是12%以上。董事長在回應關於追求極大化獲利目標的提問時也提及,公司已經將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納入考量。因此,根據法說會的資訊,鴻海在過去兩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都高於9%,而公司的中期目標是將此數據提升至12%以上,大家看2024年鴻海賺11.01元,淨值來到118.5元左右,我大概算一下淨值而以,不是很精確,這樣股東權益報酬率有9.29%,如果鴻海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能一直維持在9.3%,那隨著淨值愈高,鴻海獲利就會愈高,這一點我在2019年時就有和大家說過,鴻海淨值87.43元,一年賺8.32元,其實這個股東權益報酬率算法還是有一點奇怪,通常你在年初時有107.72元的淨值,你拿這些錢去經營賺錢,如果能賺11.01元的話,這樣股東權益報酬率就會是10.22%,但這一樣會有一個問題,也就是每一季鴻海的淨值會愈來愈高,在2024年第二季時,鴻海的淨值就有110.12元,所以如果要比較嚴謹點來算,就是用全年的平均,這樣才能算出比較真實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不過財務長就是以年底淨值118.5元,賺11.01元來算,所以我們就按財務長說的來計算,之前我就有提到,隨著AI伺服器大幅度的成長,鴻海算是找到新的成長動能,所以很有可能股東權益報酬率會變高,之前我是用白話文,也就是淨值100元賺10元,淨值110元賺11元,當AI伺服器加入後,鴻海找到成長動能,接下來就會變成淨值100元的能賺12元,淨值120元的話能賺14.4元,財務長上面說的中期股東權益報酬率從9%提升到12%,這就是和我推測的差不多,財務長之所以敢這樣說,原因就是AI伺服器會強勁成長,會貢獻鴻海3到5年的獲利成長,財務長說中期目標股東權益報酬率從9到12%,這和我之前和大家說的是一致的,我說接下來到2030年,鴻海會受惠AI伺服器的高年複成長,所以獲利會成長的比較多,當初我買進鴻海時,我就是要鴻海一年賺資產的10%給我就可以了,也就是股東權益報酬率10%,最近幾年鴻海是都有達到目標,上面列表是比較不嚴格,都是用期末去算的,如果你是用平均或期初去算,真的是有股東權益報酬率10%左右,也就是淨值83元能賺8.32元,除了AI伺服器的成長確定外,還有一些電動車的商機,接下來幾年是值得期待的。
新聞說:劉揚偉表示GB200已達批量生產標準,未來幾季出貨不是問題,針對輝達GB200 AI伺服器是否量產?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4日表示,經過半年多來的數據收集,GB200的良率已經達到批量生產標準,GB200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零組件又很多,使得測試也非常複雜,經過流程不斷改善之後,生產已經愈來愈穩定,未來幾季出貨將不是問題。他強調,GB200 NVL 72是系統機櫃,需要大量整合,生產一天比一天好,良率達到批量生產標準,一直都在改善相關流程,生產愈來愈穩定,未來幾季會持續增長,至於大家關心短期訂單的變動,事實上,以鴻海的地位,與客戶的關係都是長期的。針對GB300開發進度?他說,鴻海很早就與客戶開發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產品,鴻海在GB系列新產品有非常高的信心掌握度,AI伺服器的產業進入門檻很高,包括組裝、垂直整合、研發、品質,以及全球布局,都是客戶看重的,也是鴻海能夠勝出的主要因素。針對AI伺服器的市況?他說,「目前市況蓬勃,主要來自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與一線伺服器品牌,都針對AI伺服器機櫃有強烈需求,尤其是高效伺服器方面的需求,輝達HGX平台的需求仍在,我們在AI伺服器,掌握了研發、製造、垂直整合、客戶關係,以及全球布局優勢,客戶涵蓋幾乎所有主要買家,訂單能見度比預期更好,不論是已經量產的產品,還是新的專案,都在大量投入,以滿足客戶需求,今年AI伺服器逐季往上,占比肯定超過五成」。
A大回答:劉董在法說會上提到GB200系列進入門檻很高,所以接下來GB系列的產品鴻海都能有很高的市佔,加上GB下一次的產品,鴻海已經和客戶在合作了,鴻海說雖然目標是市佔的四成,但是很有可能實際是比四成更高,GB200系列的產能正在優化,產能也持續在佈局,所以接下來會一季比一季好,當營收愈高,營利率就會愈高,鴻海給出2025年的營收目標是強勁成長,大家又看到久違的垂直向上的符號,我敢和大家說,以劉董的個性來說,如果全年成長僅是接近15%,那劉董會說全年顯著成長,劉董敢在第一季,大家看清楚,現在是三月十四日,劉董敢在三月十四日就說全年目標強勁成長,就知道鴻海目前掌握的情況一定是遠高於15%,大家還記得為什麼鴻海不敢在第至季就大樂觀的估下一年的營收嗎?沒有錯,因為鴻海之前有五成的營收是消費智能,也就是九月開始賣的蘋果手機,不會有人在三月中就知道九月中新的蘋果手機是不是能賣的很好,劉董對於蘋果手機的預期,一定是持平,所以鴻海敢說2025年全年營收強勁成長,一定就是掌握了AI伺服器,不然就是電動車的新訂單,今天鴻海公告了一個大投資項目,鴻海取得新設合資公司(名稱待定)之股權,7.35億美金,持股比例50%,這已經快要是250億元了,股權五成,算是一間不小的合資公司,2024年鴻海營收6.86億,強勁成長是至少15%,這樣就會有7.89億,只要成長個17%,這樣2025年營收就能破八兆了,去年底劉董接受訪問時,只敢說能突破七兆,說能多接近八兆需要看消費性產品,如AI手機,AI電腦,AI筆電,AI眼鏡等,結果今天直接敢和大家說2025年強勁成長,對劉董來說,蘋果手機一定是估持平或小幅衰退,所以劉董一定是有看到更多的生意,正常很確定的生意就是雲端大廠的AI伺服器,還有可能是新接到的傳統組裝訂單,鴻海說兩個月內會和日本傳統車廠簽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合約設計與製造服務)合約,這也是有可能帶給鴻海一年兩三千億的營收,到底是AI伺服器更確定還是有了新的電動車製造營收,大家可以接著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