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3月20日!黃仁勳受訪淡化關稅短期影響!

 

新聞說:黃仁勳受訪淡化關稅短期影響,提台積電鴻海等協助在美製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淡化了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的負面影響,表示短期內不會造成任何重大損害。黃仁勳19日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訪問時表示:我們還有很多AI等著打造,AI是基礎,是未來每個行業的作業系統。我們對於在美國建立AI充滿熱情。合作夥伴正與我們合作把製造帶進來。短期內,關稅的影響不會很大。川普已經發動新的貿易戰,對美國三大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引發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大陸立即回應。近期川普表示,他不會改變對其他對美國商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實施全面對等關稅的想法。白宮表示,這些關稅預定4月2日生效。黃仁勳表示:我們和其他人一樣,對於在美國製造感到興奮。我們一直與台積電合作,協助他們準備好在美國生產晶片。我們還有鴻海和緯創這類很棒的合作夥伴,他們正與我們合作,把製造帶到境內,因此長期在國內製造將是非常非常可行的,我們將這麼做。輝達股價比1月創下的歷史高點已下跌超過20%,股價在今年稍早遭遇沉重賣壓,原因是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引發疑慮,人們擔心企業只要投入遠比目前低的基礎設施成本,就能取得性能良好的AI。黃仁勳反對這樣的說法,表示DeepSeek推廣了推論模型,未來將需要更多晶片。美國在前拜登政府末期緊縮出口管制措施,使得輝達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往來受限。黃仁勳先前曾表示,由於出口限制措施,輝達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占比已經減半,他同時指出,在中國也面臨其他競爭壓力,包括來自華為的競爭。

關稅對輝達真的影響不大的機率有多大?

要評估關稅對輝達(NVIDIA)影響不大的機率,我們需要從多個面向分析黃仁勳的說法、輝達的業務結構,以及當前地緣政治與供應鏈的背景。以下是逐步分析:

1. 黃仁勳的立場與邏輯

黃仁勳表示,短期內關稅不會造成重大損害,並強調輝達與合作夥伴(如台積電、鴻海、緯創)正積極將製造轉向美國。這顯示輝達有以下策略支撐其信心:


供應鏈多元化:輝達依賴台積電生產高端晶片(如H100、A100),而台積電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預計2025年投產),並計畫擴大產能。鴻海和緯創等ODM廠商也具備在美國或其他地區設廠的能力,這能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短期緩衝:關稅於4月2日生效,輝達可能已提前備貨或調整庫存,短期內避免直接成本衝擊。

需求驅動:黃仁勳強調AI是「未來每個行業的作業系統」,顯示市場對輝達GPU的需求仍強勁,可能抵銷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

2. 輝達的業務結構與關稅影響

輝達的收入主要來自資料中心(AI相關業務占大宗)、遊戲、專業視覺化和汽車等領域。關稅對其影響取決於供應鏈與市場分布:


製造端:輝達晶片由台積電代工,主要在台灣生產,而非中國大陸。即便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直接影響有限。然而,若關稅擴及台灣或間接影響組裝廠(如鴻海在中國的產線),成本可能上升。

市場端:中國大陸曾占輝達收入的20到25%,但拜登政府出口管制已使該比例減半。川普關稅若進一步限制中國市場,對輝達的增量影響可能不大,因其已適應當前限制。

美國在地化:若輝達成功將製造轉移至美國,長期可規避進口關稅,甚至受益於美國政府的補貼(如《晶片法案》提供的資金)。

3. 外部因素與風險

儘管黃仁勳樂觀,關稅仍可能帶來間接影響:


成本傳導:若供應鏈中的下游廠商(如伺服器組裝商)因關稅提高成本,輝達的合作夥伴可能轉嫁部分壓力,影響利潤率。

競爭壓力:中國AI企業(如DeepSeek、華為)可能因關稅壁壘加速自研晶片,搶占低成本市場,對輝達的全球份額構成威脅。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若擴大至更多國家(如墨西哥、加拿大),輝達的全球供應鏈可能面臨更大挑戰。

4. 機率評估

綜合上述分析,關稅對輝達「影響不大」的機率可以從短期與長期兩方面估計:


短期(2025年上半年):機率約 80到90%

理由:輝達已適應中國市場的出口限制,短期內有庫存與台積電美國廠的準備作為緩衝。AI需求的成長也可能掩蓋成本上升的影響。黃仁勳的信心反映了這一點。

長期(2025下半年及之後):機率約 60到70%

理由:若關稅政策擴大或供應鏈調整不及預期,間接成本與競爭壓力可能逐漸顯現。輝達需成功執行美國製造計畫,並維持技術領先,才能完全抵禦影響。

結論

短期內,關稅對輝達的影響確實不大,機率高達80到90%,這與黃仁勳的說法一致,主要得益於其供應鏈韌性與市場需求支撐。長期來看,影響不大的機率略降至60到70%,取決於輝達在地化策略的執行成效,以及中國競爭對手的崛起速度。對投資者而言,輝達的技術優勢與AI熱潮仍是核心支撐,但需關注關稅政策演變與供應鏈轉移的進展。

昨天我看頻道留言區中有人分享劉董在GTC大會上的採訪,劉董說強勁成長就是要有雙位數以上的成長,這和之前我們的強勁成長要15%以上有一點不同,記得很多年前鴻海定義箭頭方向本來就有一些漏洞,六年前某一次法說會就是說正負5%內叫約略持平,5到10%是顯著成長,15%以上稱強勁成長,有人說劉董說雙位數成長就算是強勁成長,不過這幾年鴻海法說會上的資料並不是這樣顯示的,2021年鴻海營收年增12%,鴻海全年的箭頭方向還是標記顯著成長,2022年鴻海全年營收年增11%,鴻海全年業績箭頭依舊是標記顯著成長,2024年鴻海營收年增11.4%,鴻海全年業績還是標記顯著成長,這幾年鴻海在法說會上資料上顯示的強勁成長,我個人比較傾向認為是15%以上,對劉董來說,他在乎的就不會是這種很精確的營收估算,他設計這個箭頭的目的就是給投資人及法人一個大概的估算,這一點我也是能接受的,認為強勁成長只要是雙位數就符合的人,以過去幾年鴻海法說會上的簡單顯示,至少營收年增到12%,鴻海都還不敢說強勁成長,劉董可能沒有想到會有人拿這個箭頭方向去估營收成長率精確是多少,就像上星期五分析師問鴻海2025年毛利率表現是怎樣,還有營利率會不會因為營收變大而增加,劉董及財務長應該想不到他們說營利率會和去年差不多,然後分析師就用2024年的營利率2.92%帶入,對劉董來說,現在也才第一季,營收也才出來兩個月,他怎麼可能知道營利率會是多少,就像之前還沒有AI伺服器產品之前,三月法人問鴻海全年營收會怎樣,劉董也只能估約略持平,畢竟蘋果高階手機九月底才開賣,連蘋果的庫克都不會知道今年高階手機銷售的情況,你在三月時問劉董,他也只能給你個大概,所以分析師在問鴻海今年毛利率及營利率時,他們就會把劉董及財務長說的差不多以去年的值帶入,一帶入後就在那覺得不如預期或開始演內心戲,其實分析師如果稍微自己把過去六年鴻海營收及營利率 的變化列出來,可以很輕易的看出來營收增加營利率就會增加。

鴻海2024年的年報上有列出四大產品類別的營收,2024年前三季消費智能營收2.09兆,雲端網路1.45兆,電腦終端0.89兆,元件及其他0.29兆,2024年全年消費智能營收3.16兆,雲端網路兩兆,電腦終端1.26兆,元件及其他0.42兆,所以就能算出2024年第四季消費智能營教饟到1.07兆,雲端網路0.55兆,電腦終端0.36兆,元件及其他0.13兆,鴻海在法說會上提到消費智能約略持平,雲端網路強勁成長,劉董有一直說今天雲端網路及消費智能會差不多,電腦終端會衰退,元件及其他會強勁成長,所以消費智能以3.16兆帶入,雲端網路也以3.16兆帶入,電腦終端以1.13兆帶入,元件及其他以0.467兆帶入,最終會得到7.91兆,如果消費智能,雲端網路稍微好一點,或是電腦終端不要衰退10%,或是元件及其他成長多一點,那2025年的營收還是很有可能來到八兆元,昨天有人傳劉董的訪談給我,說強勁成長就是雙位數成長,覺得這樣保底的營收就會變少,但近幾年下來,鴻海全年營收到年增12%左右時,鴻海還是僅敢用顯著成長的箭頭,所以我還是比較相信近幾年鴻海法說會上的資料,加上目前AI伺服器強勁的成長,有可能今年就會超過消費智能的營收。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