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3月23日!台積電與鴻海的逆境突圍力!

新聞說:《日經商業》(Nikkei Business)雜誌將於24日推出特輯「向世界最強的數位國家學習:台灣——台積電與鴻海的逆境突圍力」,深入探討台灣如何在不到40年的時間內,蛻變為掌握全球經濟命脈的戰略要地,並指出這段成功經驗或許能為日本的數位產業振興帶來啟發。特輯開篇指出,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半導體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性商品,而台積電持續在尖端技術領域保持領先,使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與日俱增。2024年,台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更預計超越日本,令人不禁探問:這個僅2300萬人口的島國,究竟是如何打造改變世界的技術實力與龐大經濟影響力?特輯共分四大部分,分別從台積電的崛起、鴻海的靈活布局、台灣新創企業的國際拓展,以及政治環境下的韌性與創新等面向,解析台灣如何在逆境中突圍。台積電的成功被歸因於四大法則:政府扶持、人才培育、國際連結與高效經營。特輯指出,從張忠謀創立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到劉德音、魏哲家接棒領航,台積電與美國市場關係緊密。僅在2023年第四季,北美市場就占台積電營收的75%,顯示美國智慧手機與人工智慧(AI)等數位市場已成決定晶圓代工成敗的關鍵,而台積電深諳美國企業商業習慣與思維,正是致勝優勢。此外,台積電從國家研究機構工研院孕育而生,受惠於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土地資源與人才培育,特別是清華大學等學術機構源源不斷輸送半導體專才,使台積電技術不斷突破,穩固其全球半導體供應商的龍頭地位。與台積電不同,鴻海的成長路徑展示了靈活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能力。特輯指出,鴻海雖率先進入中國深圳設廠,但近年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情勢下,迅速轉向台灣、印度、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分散布局。這種靈敏反應遠比許多日本企業來得更快,展現鴻海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中的彈性與適應力。除了台積電與鴻海,特輯也關注台灣新創企業的崛起,並以Whoscall開發商GoGoLook為例,該公司成功運用AI技術打擊詐騙電話,不僅進軍東南亞,更將日本視為海外拓展的首站。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對日投資去年創下歷史新高,展現台灣新創企業積極走向國際的企圖心。最後,特輯認為,台灣長期處於中國壓力下,反而催生出一種獨特的「平衡感」,使台灣企業在面對困境時展現強大適應力。台灣企業專注於供應鏈分工與效率,憑藉無與倫比的彈性與創新能力,成為全球數位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幕後黑手」。

A大回答:鴻海及台積電的厲害日本人都看到了,就一些投資機構及酸民覺得鴻海爛透了,我從2019年就一直覺得散戶及外資很搞笑,鴻海明明是一家三十二年獲利,三十二年配息,近二十年來能賺資產10%的公司,結果股價竟然在股價淨值比0.9倍,到了2020年底鴻海的股價淨值比才提升到1.1倍,在2021年到2024年2月期間,鴻海每年都能賺超過10元,結果外資群及散戶依舊是看不起鴻海,讓鴻海的股價淨值比下修到1倍,2024年3月鴻海的股價淨值比才提升到兩倍,最近修正到1.5倍以下,以目前鴻海本業及業外的比例來看,今年鴻海的獲利很有可能本業增兩三成,業外增一倍,之所以業外會增一倍以上的原因是2023年及2024年夏普打消了重大資產減損,讓鴻海2024年業外異常的低,僅有112億,鴻海正常業外會有200到400億都是很正常的,去年鴻海本業營收增加11.4%,本業營利增加兩成,所以今年鴻海很有可能獲利是會向上跳升兩到三成,一些散戶還以為鴻海獲利就僅會從10.05元到10.21元,再到10.25元,接著11.01元,真的就是好傻好天真,接下來幾年鴻海會受惠AI伺服器大爆發,今年消費智能營收會和雲端網路一樣來到3.1兆左右,鴻海雲端網路營收從2023年的1.37兆到2024年的兩兆,到今年的3.1兆,提升的速度是非常誇張的,接下來幾年台積電的AI營收會年複成長44到46%,台積電生產出AI晶片,當然就是鴻海等相關AI概念股會組裝,劉董說目標AI伺服器市佔的四成,但是有信心會超過四成,因為在2018年川普就和中國打中美貿易戰,所以伺服器在2018年就沒有在中國製造了,所以鴻海伺服器及AI伺服器的製造不會受到最近美國對中國課關稅的影響,會有一些外資群及主力覺得鴻海中國產能很大,覺得鴻海會應付不過來美國對中國打關稅戰,這些分析師可能不懂美國市場並不是全部,了不起就是四成多,鴻海也不是獨拿蘋果高階手機製造,所以鴻海大概僅需分散兩成五到三成的產能到越南及印度,就能去應付美國對中國課的關稅影響,加上接下來AI伺服器營收成長的速度很驚人,今年消費智能已經和雲端網路一樣了,明年雲端網路再增加一兆多,後年增加近兩兆,照這樣的速度前近,鴻海最主要的營收及獲利來源就會是伺服器及AI伺服器,這些產能本來就不會在中國,目前美國知道AI伺服器商機很大,美國也是很需要AI伺服器的基礎建設,美國是希望AI伺服器的製造能為美國本土提供一些就業機會,畢竟接下來五到十年AI伺服器的年複成長很大,如果被中國吃掉的話,那美國又會輸掉一個世代的新產品,之前美國在手機,電腦,筆電,平板等3c產品就是被中國狠甩一百條街,接下來AI製造美國就希望能奪回一些主導權。

從劉董2019年開始接任鴻海董事長後,提出了現況優化,數位化轉型及轉型升級,其中現況優化及數位化轉型是優化集團內部,使得公司能在原本的ICT產業上多擠一些獲利出來,那時鴻海每年會賺8元多,配出獲利的一半,也就是配出四元多,剩下的四元多就會流到公司淨值中,當鴻海的淨值變高,鴻海要賺的稅後獲利就要愈高,這樣才能維持10%左右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劉董在2019年到2021年就是透過優化公司內部及組織,成功的在原本ICT產業能賺多一些獲利,2019年鴻海稅後獲利1153億,2020年稅後獲利1018億,2020年因為全球發生百年一遇的COVID-19,很多公司一開始都是沒有反應過來,這屬於非戰之罪,2021年稅後獲利1393億,這幾年還是能透過優化去擠出新的獲利,但想要讓獲利大幅度成長,一定就是要靠轉型升級,劉董就提出了未來產業的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核心技術的半導體,5G及AI,2022年到2023年轉型升級還沒有開花結果,所以鴻海2022年的獲利和2021年差不多,來到1415億,還是有小幅度的成長,但成長的幅度就僅有0.16元,2023年鴻海稅後獲利一樣也是小幅度成長,稅後獲利來到1421億,到了2024年鴻海F3.0中的AI突然大爆發,鴻海的稅後獲利從1421億增加到1527億,2023年到2024年鴻海因為夏普打消重大資產減損,2023年打消200億,2024年打消120億,所以獲利成長的幅度沒有完全展現出來,不過2024年鴻海的本業營利來到2006億,業外僅有112億,業外就僅佔總獲利的5.3%,今年鴻海受惠AI伺服器大爆發,雲端網路的營收會和消費智能差不多,以2024年鴻海營收增加11.4%,本業營利增加兩成,因為業外少賺一百多億,才會有1元的獲利沒有反應出來,今年鴻海營收會因為AI伺服器而增加15%,本業營利會增加兩到三成,業外也有可能增加個一兩百億,所以今年鴻海很有可能會呈現本業及業外都漂亮的情況,今年雖然有川普打關稅戰,但川普不可能不給企業反應時間,鴻海背後的品牌商都是美國一流大廠,例如蘋果,輝達,臉書,微軟,谷歌,甲骨文,惠普,特斯拉等,川普想要企業投資美國,一定就是要給企業反應的時間,不然企業反應不過來,這些企業獲利就會衰退,川普就不要幻想企業會去投資美國了,而且企業如果在四月二日反應不過來,那很有可能就是直接把成本轉嫁給美國人民,目前三大法人都是覺得川普關稅戰會打得企業措手不及,所以賣了一百多萬張鴻海,也賣了三十萬張台積電,賣了八千億台股,後面只要川普定出明確的遊戲規則,不確定因素就會消失,我個人覺得投資機構目前是幻想川普會朝向三輸的情況前進,也就是川普四月二日課關稅,企業反應不過來,企業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造成經濟衰退,美國出現通貨膨脹,人民不爽川普讓他們生活感到痛苦,最終不投票給川普及他們政黨,全世界的企業獲利都會衰退,這就是投資機構預想的接下來腳本,我只能說這些投資機構太天真了,川普不會蠢到做這種事的,這樣做對川普也不會有任何好處,最有可能的就是川普給企業足夠的時間去美國建廠,川普接下來四年能拿這些投資吹噓自己的政績,企業雖然成本會上升,但不致於造成太大的損失,有一些中小企業反應不過來,訂單就會被一些一流企業給搶走。


新聞說:川普將和習近平通話談關稅,證實美貿易代表本周與中方溝通,川普在回應媒體提問時,證實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計畫本周與中方對口官員通話。但他未透露這能否促成美國收回對中國輸美商品加關稅等效果,不過,這已意味美中貿易對話即將啟動。川普說,他與習近平關係極佳,但美國對中國有1兆美元貿易逆差,他已與習近平表明此事。川普預計4月2日宣布對各國課對等關稅,可能包含不利中國的新措施。被問到是否將有豁免時,川普說,很多人都來找他談關稅、詢問能否豁免,但「一旦你為某一方這麼做,就得為所有人比照辦理」。他重申,對等關稅「不會變」,但「彈性」也很重要,因此前述關稅將有彈性,但基本上仍以「對等」為準。至於葛里爾將與誰通話,目前還不清楚。彭博資訊21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可能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之一,這將使該通話層級高於普通貿易談判。香港南華早報22日報導,葛里爾將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通話。王文濤本月曾說,致力和華府建立溝通管道,啟動解決貿易爭端的會談,並已致函葛里爾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明北京盼以平等對話解決彼此關切。葛里爾和其團隊正負責制定一項以對等為基礎、在貿易上對各國出招的計畫;川普政府官員向彭博資訊透露,該計畫將著重對美順差最大、對美課最高額關稅,抑或美國視為對美採取其他非關稅貿易措施的15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