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15.39億,投信買超台股15.57億,自營商賣超台股4.38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26.58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2616口,期貨留倉空單3490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4856口,今天台股成交2342.50億,上漲144.75點,漲幅0.87%,收在16789.69點,電子上漲8.19點,漲幅1%,收在825.39點,金融上漲6.36點,漲幅0.39%,收在1637.21點。
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花旗環球,買了3149張,第二名的是元大華山,買了1000張,第三名的是兆豐彰化,買了998張,買第四名的是台 新,買了576張,第五名是國票博愛,買了300張,賣第一名的港麥格理,賣了2313張,賣第二名的是美林,賣了1394張,賣第三名的是富邦,賣了1052張,賣第四名是統一仁愛,賣了999張,賣第五名的是康 和,賣了521張。
中山淳史表示:今年夏天,我在海外採訪幾家純電動汽車(EV)初創企業時,多次聽到「CDMS」這個詞。雖然企業沒有明確説明,但似乎正在考慮與外部的代工企業合作來涉足業務。代工生産智慧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企業被稱為「EMS」。CDMS是委託設計製造服務的首字母縮寫,指的是提供EV設計和製造服務的「汽車版EMS」。瞄準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領域組成EV聯盟,綜合來考慮,各企業的合作對象很有可能是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因組裝美國蘋果的智慧手機「iPhone」而聞名的鴻海,預計近期將進入EV代工領域,目前正在建設基地並與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美國等的新興EV廠商廣泛接觸。對鴻海來説,EV是已經迎來成熟期的、智慧手機後的下一個領域。約3年前鴻海發佈了EV專用底盤。還召集200多家供應商(零部件和材料製造商)組成了供應鏈聯盟。據説鴻海的很多客戶是中國大陸的初創企業。雖然台灣因中美對立而處於微妙境地,但在處於興起期的EV方面,鴻海正試圖通過分別與中美企業合作,在汽車行業提高存在感。包括電池在內,中國正在加緊出口,站在海外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汽車領域正在誕生兩股巨大的勢力。
一個是鴻海,另一個是中國大陸企業。中國大陸企業就不用説了。在被稱為「21世紀汽油」的車載電池領域,僅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和比亞迪就佔據了全球5成以上的市佔率。近年來,20世紀的國際石油大企業對可再生能源和車載電池産生了濃厚興趣,但恐怕無法趕超中國企業。就汽車本身而言,1到6月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在中國國內,以EV銷售情況良好的比亞迪為首,中國企業正在對日本企業和歐美大企業緊追不捨,並乘勢在歐洲、東南亞、中亞、澳大利亞提高了存在感。但中國企業也遇到了阻礙。在歐洲,法國以環保問題為由,提出「應該僅限於進口歐洲區域內生産的EV」。美國通過中國生産的EV不享受補貼的形式,從實質上將其排除在外。這不僅僅反映出對中國大陸企業在品質上提高競爭力的恐懼。EV出口增加的背景原因是,中國大陸的房地産市場等持續低迷,此外美歐和日本採取對華半導體管制措施,導致在中國組裝的通信設備和計算機的出口減少。結果,作為拉動經濟的力量,EV及車載用電池越來越受期待,這2個領域的出口今後也很可能繼續增長。也有人指出,尤其是中國大陸EV競爭越來越激烈,正造成産能過剩。這成為持續展開價格大戰的一大原因,同時也導致出口緊急加速。面向「很香的市場」薄利多銷,如果中國及鴻海的影響力一直擴大,也有可能出現警惕的論調。但或許很難控制兩者的崛起。因為從中長期來看,最大的關鍵是成本競爭力。
A大回答:之前劉董就說過,未來電動車的競爭一定會愈來愈激烈,勢必傳統車廠就會把組裝外包,這樣才能節省成本,最近有看到特斯拉一直在降價,這對於一些傳統車廠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這些傳統車廠如果全部都自己組裝,那成本一定就是降不下來的,劉董在幾年前就看透了這件事,知道電動車想要普及,那價格一定就是要降下來,鴻海一直在做經濟規模的生意,透過成本的優勢讓3C產品全球普及,所以鴻海對電動車的看法當然也是相同,全球訂出油車限制出售的時間表,之後全球一定就是會需要大量的電動車,想要讓電動車普及,價格一定就是要很低。之前我在AI伺服器市場也是一樣的想法,鴻海是AI伺服器的龍頭,可以做到垂直一條龍的規模,上游的毛利率好,鴻海佔了七成,之後AI伺器普及時,受惠最大的,一定也會是鴻海,結果現在市場就很短視的在炒一些AI伺服器佔營收及獲利比較大的公司,那些都僅是半年,一年的好光景而以,一堆散戶還傻乎乎的去用獲利被拿走20年,甚至30年的價格去買,最終賠錢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