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3月5日 星期三

3月5日!鴻海子公司貢獻獲利情況及比例!

列出鴻海旗下上市子公司的營收及貢獻鴻海獲利情況及比例

GROK 3回答:鴻海科技集團旗下擁有眾多子公司,其中部分為上市子公司,這些公司在不同市場(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等地)掛牌交易。以下根據公開財報、市場分析及截至2025年3月4日的最新可用數據,整理鴻海旗下主要上市子公司的營收情況,以及它們對鴻海整體獲利的貢獻比例。需要注意的是,鴻海財報通常以合併報表呈現,且未詳細披露每家子公司對獲利的具體貢獻比例,因此部分數據為推估值,並基於市場分析與財報分部門數據推導。

鴻海旗下主要上市子公司概覽

以下列出主要上市子公司、其2023年或2024年最新營收數據(若有2025年初數據則優先採用),以及對鴻海整體營收與獲利的貢獻情況:

富智康集團(

業務範圍:智慧手機及通訊設備代工,主要客戶包括小米、OPPO等。

2023年營收:約63.8億美元(約新台幣1,976億元,依據2023年年報)。

2024年趨勢:受全球手機市場需求疲軟影響,營收預估略減至1,800億元左右。

對鴻海貢獻:

營收占比:約3%-4%(鴻海2023年總營收6.16兆新台幣)。

獲利貢獻:富智康近年獲利能力低迷,2023年淨利僅約0.2億美元,貢獻鴻海整體獲利(2023年淨利1,408億元)不到1%,甚至偶有虧損。

說明:富智康主要負責非蘋果手機代工,受市場競爭及低毛利影響,對鴻海獲利貢獻有限。

鴻準精密(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FIT,港交所:6088)

業務範圍:連接器、線纜及相關零組件,應用於手機、電腦、汽車等。

2023年營收:約新台幣1,200億元(市場估計)。

2024年趨勢:受益於AI伺服器及電動車需求,營收預估成長至1,300-1,400億元。

對鴻海貢獻:

營收占比:約2%-2.5%。

獲利貢獻:毛利率較高(約15%-20%),2023年淨利約80-100億元,貢獻鴻海獲利約5%-7%。

說明:鴻準在零組件領域具競爭力,對獲利貢獻穩定且成長潛力看好。

工業富聯

業務範圍:雲端伺服器、5G設備、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主要客戶包括AWS、Google、NVIDIA等。

2023年營收:約人民幣4,760億元(約新台幣2.1兆元)。

2024年趨勢:受AI伺服器需求激增帶動,營收預估成長至人民幣5,000億元以上(約新台幣2.2兆元)。

對鴻海貢獻:

營收占比:約35%-40%(為鴻海最大子公司)。

獲利貢獻:2023年淨利約人民幣208億元(約新台幣910億元),貢獻鴻海整體獲利約60%-65%。2024年因AI伺服器訂單爆量(如輝達GB200),獲利貢獻可能進一步提升至70%。

說明:工業富聯是鴻海轉型AI及雲端業務的核心,近年成長最快,對獲利貢獻最大。

樺漢科技

業務範圍:工業電腦(IPC)、嵌入式系統、IoT解決方案。

2023年營收:約新台幣372億元。

2024年趨勢:受惠於智慧製造需求,營收預估成長至400-450億元。

對鴻海貢獻:

營收占比:約0.6%-0.7%。

獲利貢獻:2023年淨利約20億元,貢獻鴻海獲利約1%-2%。

說明:樺漢專注利基市場,規模較小但毛利率高(約20%-25%),對獲利有正向貢獻。

臻鼎科技(ZDT,台交所:4958)

業務範圍:印刷電路板(PCB),應用於手機、伺服器、汽車等。

2023年營收:約新台幣1,550億元。

2024年趨勢:因AI伺服器及5G需求,營收預估達1,600-1,700億元。

對鴻海貢獻:

營收占比:約2.5%-3%。

獲利貢獻:2023年淨利約90億元,貢獻鴻海獲利約6%-7%。

說明:臻鼎是PCB龍頭,毛利率約15%-18%,對鴻海獲利有穩定支撐。

整體分析

鴻海2023年總營收:6.16兆新台幣。

鴻海2023年淨利:1,408億元。

2024-2025年趨勢: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預估2025年總營收突破7兆新台幣,其中AI伺服器貢獻超1兆元,顯示子公司(特別是工業富聯)的成長動能。

營收貢獻總覽(推估):

工業富聯:35%-40%

富智康:3%-4%

鴻準精密:2%-2.5%

臻鼎科技:2.5%-3%

樺漢科技:0.6%-0.7%

其他非上市子公司及母公司直接業務:約50%

獲利貢獻總覽(推估):

工業富聯:60%-70%(AI伺服器為主要推力)

鴻準精密:5%-7%

臻鼎科技:6%-7%

樺漢科技:1%-2%

富智康:<1%

其他(含母公司直接業務):20%-25%

注意事項

數據來源:上述數據基於2023年財報、2024年市場分析及2025年初趨勢推估。鴻海未公開子公司對獲利的具體分拆比例,部分數值為市場共識。

變動因素:AI伺服器訂單(如輝達GB200)可能大幅提升工業富聯的貢獻,而手機業務(富智康)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

其他子公司:鴻海旗下還有眾多未上市子公司(如鴻騰精密、鴻佰科技等),因未上市且數據不透明,未列入本次分析。

A大回答:如果僅是算營利的話,工業富聯大概佔鴻海本業獲利五成,因為鴻海持有工業富聯僅有84%,所以還要在非控制權益扣除16%獲利,如果以2023年鴻海稅後獲利1421億,工業富聯獲利817億來計算的話,確實就是佔到鴻海獲利57.5%,不過比較正確的算法應該是,工業富聯賺817億,要扣掉16%非控制權益,所以工業富聯等於賺686億,所以工業富聯實際上佔鴻海獲利約五成左右,AI工具可以在短短的幾十秒列出鴻海旗下的子公司獲利及佔比,答案大概是八成的正確,以AI說工業富聯2024年營收2.2兆以上,事實上工業富聯2024年第四季營收已經公佈了,來到6091億人民幣,等於是2.74兆台幣,平常我會用AI工具分享資訊給大家,哪一天大家發覺AI能在幾十秒內正確率來到九成,甚至是完全正確時,那時使用的人就會愈多,以目前來說,還是需要老師父去完善最終兩成的資訊,不過可以為使用者節省非常多的時間,AI可以快速的回答你問題,當你基於AI回答的問題再搭配自己的知識,那就能讓你節省很多時間及力氣,例如你懶得去找鴻海旗下有哪一些公司,你就叫AI列出來,AI只需要幾十秒就能完全列好,如果你對鴻海組織架構很了解,你就能去修改一下AI列出的錯誤點,這種小幅度的修正,一定是比你從頭到尾自己寫來得快,所以AI工具確實是很好用,大家如果常使用AI工具的話,你會發覺每一次回答出來的答案不會完全一樣,原因是你每一次問,AI都會用AI伺服器的算力去生成答案,所以使用AI的人愈多,就需要愈多的算力,這也是為什麼雲端大廠一直在搶AI伺服器的原因,這時會有人問,如果AI把舊的答案記起來,這樣就不需要太多的算力去生成,其實這會有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得到的答案不會是最新的,例如宏達電幾年前是智慧手機的王者,如果AI幾年前就把這答案記起來,之後你問AI誰是智慧手機的王者,AI一直回答你是宏達電,那豈不是來搞笑的,所以未來使用AI的人愈來愈多時,AI所需的算力一定是愈來愈多的,平常我們在使用AI時就能發現這一個事實,大家應該會發覺一件事,我會隨著時代進步而跟著進步,如果你想要當一個厲害的投機高手,那你就是要持續的進步,我是用短線,中線及長線都要很厲害的態度在分享股市知識及常識,如果你要做價值投資的話,你就僅需要基本面,產業面及自我心理面,你就不需要太即時的資訊,不過有時候你要健全心理面時,你也是要知道一些資訊是真或是假,還有一些利空影響很大還是很小,例如有人說DeepSeek出來會讓高階AI算力需求放緩,如果你有尋找事情的能力,你就能快速的去判斷這是不正確的,還有川普說要課中國,墨西哥及加拿大關稅時,一般什麼都不懂的人就會覺得死定了,完蛋了,但這幾天我有分享鴻海在面對關稅時受到的影響有多大,其實影響不會太大,只要是所有的公司一起有關稅問題,那就比較好解決,怕的就是僅有鴻海一間有問題,例如川普之前是一直點名台積電,所以台積電才跑去美國跪下來,說要投資美國1000億美金,如果川普是針對所有的半導體業,那對台積電影響就還好,當台積電去美國設廠後,長期對台積電是好事一件,這樣台積電就少了地緣政治風險,之前很多投資機構是怕台積電會受到台灣戰爭影響,不敢投資台積電,例如之前的巴菲特,之後台積電到美國設完廠後,毛利率確實是會減少,但就是少了地緣政治的風險,說不定一陣子後,看毛利率的投資機構出去,看地緣政治的外資進來,之後台積電還能得到更高的股價淨值比,對台灣來說確實就是壞事一件,因為少了台積電後,台灣的經濟就會變差,還有對一些炒房客來說就是一擊重拳,之前炒台積電房的,現在應該都已經哭出來了。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