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美國矽谷銀行金融集團(SVB Financial Group)財務疑慮觸動全球銀行股賣壓,連財務穩健的歐美大型銀行也遭投資人不分青紅皂白殺出。但通常在市場動盪時被視為資金避風港因而勁升的美元,這回卻並未強漲,箇中緣由頗令人玩味。難道,投資人認為SVB的問題只局限於美國,以致美元銳氣受損?或者,緊張氣氛尚未升級至全球層級,也因此無需急著買美元避風頭?財經網站MarketWatch報導,高盛認為,是第二種情況。由Lotfi Karoui率領的高盛信用策略研究團隊9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SVB凸顯的是「特異、而非系統性」的問題。高盛指出,導致SVB財務出狀況的原因,是美債殖利率曲線嚴重倒掛,而那又是肇因於聯準會(Fed)火速提高利率打通膨所致。高盛說:「拉大視野來看,略去全球金融海嘯,今天(周四)銀行股指數的跌幅,是過去25年來第三大,僅次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及2011年8月,亦即美國政府債信評等遭降級後。」這波銀行股賣壓對小型、區域銀行股打擊最大,SVB 9日股價崩跌60%。相形之下,美國大型銀行以及擁有龐大美國事業的外商銀行(或稱「洋基銀行」),股價跌幅相對較輕。高盛說:「我們重申加碼銀行股的建議,且會在賣壓狂湧時趁機加碼。」
高盛並舉出三個持續做多銀行股的理由如下:
一,基於區域性銀行在投資級(IG)債券指數的占比很低,債務傳染風險從小銀行蔓延至大銀行的機率微乎其微。高盛策略師指出,就流通在外名目金額而言,銀行業在美元IG市場的占比不小,達到25%。但國內區域性銀行在全美銀行業占比僅6%,相當於在更廣的美元IG市場僅占1.5%左右。
二,區域性銀行的占比低,這本身就「相當分散化,共有15個發行者,沒有任一個在流通在外名目美元IG市場的占比超過20%」。
三,大銀行歷經多年嚴格監管的考驗,如今體質已變得更強健。高盛說:「我們認為,基於後全球金融海嘯的監管環境,大型美商銀行或洋基銀行,因為資產/債務錯配或投資部位集中在證券投資組合,而遭遇資本或流動性事件的風險,機率微乎其微。」
A大回答:很多散戶就是因為過度的無知才會產生恐慌,常常在那杯弓蛇影,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很多散戶會過度樂觀及悲觀,這才會造成股市中的劇烈波動,我稍微用白話文一點來解釋股市為什麼會劇烈波動,大家看一下台股的大盤淨值比,目前大盤淨值是7763點,指數在15526點,大盤淨值比為兩倍,那為什麼大盤淨值比會在1.5倍到2.5倍之間整理呢?因為散戶不是理性的,他們就是會過度的樂觀及悲觀,很容易就會以過高的價格去買到一間公司的股權,也會在悲觀時賤賣手上的持股,當市場極度非理性時,大盤淨值比會來到1.1倍,出現的時間很短,為什麼不會再低了呢?因為股市中有長線的投資者,他們深知用淨值比1倍買到,長期必勝,所以跌到大盤淨值比1.1倍時買盤力道就會異常的兇猛,大家想一件很簡單的事,台股每年能賺5到10%,配出4到5%,如果你以大盤淨值比1.1倍買到,你只要買一年,淨值就會來到你買進的點,之後你抱愈久賺愈多,這也是為什麼股市在大盤淨值比1.1倍停留的時間非常短,了不起就是一瞬間,就連在大盤淨值比1.3倍停留的時間也不長,了不起就是幾周或一個月,大部份都是在1.5倍到2.5倍之間,通常1.5倍就是算理性時的低點,2倍就算理性時的高點,2.5倍則是瘋狂價,2.5倍會是瘋狂價的道理也很好懂,一家公司就算一年給你賺資產的10%,來到股價淨值比2.5倍時,代表未來15年的獲利都被拿走了,當然就是很瘋狂,而且重點是,也不一定每一家公司都能賺資產的10%,如果每年是賺資產的5%,那未來三十年的獲利都被拿走了,這當然就是很瘋狂的一件事。那麼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呢?剛剛說散戶的心理面,這僅是其中一項,我說過,價格是資金堆出來的,當市場資金愈多,價格自然就會被堆的愈高,當市場的價格被往上堆高時,散戶的貪婪情緒就會被點燃,這時就容易產生瘋狂價,那什麼時候市場資金會很多呢?沒錯吧,就是FED降息時,把資金往市場趕,通常FED一直降息,一定就是發生什麼金融危機或是COVID-19這種大事,因為發生大事件時,市場大部份的人心裡會處於悲觀,如果FED不降息把資金往市場趕,這時散戶會因為悲觀的情緒讓市場崩盤,我說過,經濟等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如果在發生COVID-19時,大家預期接下來會很慘,所以都不消費,這時經濟就會變的很差,白話文就是,你不買我的豬肉,我就沒有錢買你的雞,明明只要我買你的雞,你賺了錢就能去買菜,賣菜的賺到錢就能買我的豬,整個經濟就會正常,但因為悲觀的預期心理,每個人都不消費,然後每天躲在家中哭著自己很窮,這時FED降息,把很多的錢丟進市場,然後去抵消這些人不消費的資金流動性,當COVID-19或金融風暴過去了,市場的人恢復信心了,他們開始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消費,這時再加上FED丟到市場中的錢,這就會產生加倍的效果,市場的價格就會因為交易熱絡被炒起來,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當通貨膨脹一直快速的發生,也就是雞蛋漲了,我覺得你雞蛋漲了,我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就把豬肉漲了,當我的豬肉漲了,賣菜的人覺得活不下去了,結果也把菜價也漲了,這樣循環下去,就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當FED觀察到市場已經恢復信心了,而且通貨膨脹開始惡化,就會升息把市場的資金回收,在2022年時大家已經感受到FED升息帶來的影響,一開始是因為預期心理,股市就從18219點跌到12629點,這時完全都僅是市場預期FED升息帶來的信心不足,今年開始才是FED升息的真實影響,那我說了這麼多,和上面銀行倒閉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當你了解FED升息及降息會造成的影響,你就會在FED降息時擴大信用去投資,畢竟FED把資金逼到市場中,很多商品的價格就會大漲,只要擴大信用的投資,很容易就會在FED降息期間發大財,但風險就是FED升息時,你是否能及時的把投資部位收回來,你是否能正確的判斷FED升息對自己擴大信用部份的影響,去年台灣很多金融股在FED降息時買了一堆債券,FED降息,債券殖利率降低,債券價格上漲,這應該很好懂吧,FED把3%的利率降到0%,如果這時債券的利率還有3%,就會有很多人買,債券如果價格100元,一年配3元,這樣就會是3%,市場利率從3%降到0%,很多投資者覺得債券利率有3%,2%,1%就很香,就會湧進去買債券,把價格從100元買到300元,一年配3元,一年就還有1%,之前台灣很多金融股會把債券的價格算進自己的獲利,每間銀行就以為自己發大財了,銀行股獲利都比誇張的,之前潤泰全及潤泰新就是因為持有南山人壽,小孩玩大車,潤泰全及潤泰新的股本這麼小,竟大量的持有南山人壽,那時南山人壽持有的債券價格大漲,潤泰全及潤泰新就認列到獲利中,結果在2022年FED開始升息,債券價格下跌,潤泰全及潤泰新差一點連淨值都賠到沒了,因為要認列南山人壽債券損失,台灣很多金融股也是一樣的道理,結果就去求政府讓他們不要把債券價格的波動算到淨值中,這才保住了銀行不要倒閉,但也不是每一間銀行都有做這種事,就是少數幾間,聽到這裡後,大家再看一下上面那銀行倒閉,你覺得很可怕嗎?一點也不,因為他們在FED降息時大量的擴張信用,那時賺錢賺很多,但在FED升息時來不及反應,也不是每個國家都像台灣這樣,還會為銀行量身訂做規則,其實債券不要賣真的就是沒有賠,台灣政府為金融業改規則,確實也不會造成真實的損失,但如果台灣政府如果完全照法規走,台灣也是會有一些銀行因為淨值不足而下市的,之前的潤泰全就是這樣,還去做了資產重評估,白話文就是,你有一間房子值1000萬,你貸款到股市中投資,拿了1000萬買了500元台積電的股票,開了6成的槓桿,借了600萬,合計1600萬市值,總共有32張,10年後台積電跌到200元時,雖然不賣你沒有算賠,但市值就剩640萬,你的淨值剩40萬,600萬是向銀行借的,銀行在借你錢時,為了保護自己,設定了一個維持率140%,也就是你股票市值剩借款的1.4倍時就會叫你補錢,不然就要斷你頭,也就是跌到840萬,這時你就去重新評估你的房子,也許漲了一倍,市值變2000萬,你就再去增貸1000萬出來,再把1000萬算到你的淨值比,這時銀行就不會斷你頭,當初潤泰全就有用類似這樣的方法,國外的政府不會像台灣這麼好的,當你槓桿使用有問題時,還去修改規則讓你不要倒閉,大家記得一件事,FED降息時,把資金往市場趕,很多價格就會上漲,這時會產生虛幻的價格,每個人會覺得自己變的很富有,FED升息把資金抽回銀行後,市場的價格就會下跌,很多人的資產就會縮水,但這是資產主義的社會,沒有什麼統一大家錢一起變多,一起變少這種事,最後一定就是看你個人的能耐,有人在FED降息時發大財,之後調整保守,在FED升息時資產沒有減少,這時一定要有人資產減少,就看誰的投資有弱點,之前很多虛擬幣先死,接著FTX虛擬幣交易所破產,現在有銀行破產,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正FED升息就是要讓資產不要泡沫,降低通貨膨脹,有人可以透過策略守住財富,自然就會有人破產,你想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人,就要看你手上握有的資產有沒有價值,在2022年初時,我和大家說,FED升息,就是要回收市場資金,如果我手上的股票是股價淨值比兩倍,三倍,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拋掉去買進有價值的公司或是放定存,但那時鴻海淨值100元,股價104元,鴻海一年能賺資產的10%,我找不到比鴻海報酬率更高的,所以就一直留在鴻海中,現在FED升息造成很多公司及資產打回原形,但我一定不會擔心,因為鴻海一直在原形,而且有被低估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投資鴻海必勝的原因,有一些散戶看到什麼銀行股破產,就在那演內心戲,對我們來說,我們根本完全不會害怕,我們從來就不是在玩金錢遊戲,我們買的鴻海是實業,是提供人類便利的產業,這種公司就是能一直賺下去,只要人類存在,就能一直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