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3月26日!鴻海資產負債表存貨大幅增加是否不利?

網友泳聰提問:請教A大能否分析關於鴻海法說會中資產負債表存貨,2022第四季9390億比2022第三季8805億又季增7%,同比2021第四季年增40%,這對公司是否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A大回答:先來看一下電子代工廠營收的年增幅度,鴻海2021年營收59942億,2022年營收66219億,營收年增10.42%,廣達2021年營收11295億,2022年營收12804億,營收年增13.5%,緯創2021年營收8621億,2022年營收9846億,營收年增14.3%,仁寶2021年營收12357億,2022年營收10732億,營收年減13.1%,和碩2021年營收12614億,2022年營收13176億,營收年增4.32%。鴻海的庫存本來就會隨著生意愈做愈大而增加,這不是很基本的常識嗎?你賣雞排,一天想要賣1000萬的營收,結果你冰箱庫存只有十片雞肉,那你哪來的1000萬營收雞排能賣,另一個原因就是去年11月中國因為動態清零,造成蘋果手機延後出貨,2023年1月營收年增48.1%,營收來到6604億,這就是鄭州廠延後出貨造成的,看一下同是蘋果手機代工廠的和碩,庫存年增比例也是來到34.64%,2023年1月營收年增1.19%,緯創第四季庫存年減2.79%,1月營收就出現了年減17.9%,仁寶第四季庫存年減2.96%,1月營收就出現年減24.1%,廣達第四季庫存僅增加14.9%,和自身營收成長率差不多而以,1月營收也出現了10.6%的衰退,你在判斷一件事時,你要拿同業的代工廠去看,然後再去看一下他們的營收變化,再搭配時勢新聞,例如去年11月蘋果旺季,鄭州廠因為中國動態清零延遲出貨,這樣才能分析的準確,一些半調子分析師,就在那拿絕對數字的庫存增加就是壞事,念書沒有念到融會貫通,我舉個白話文,如果你賣雞排,一天固定就是能賣1000片,在生意沒有變大的情況下,你的庫存愈來愈多,這有可能就是你生意不好,如果你雞排店的生意愈來愈好,每天能賣的雞排逐年增加,營收也增加,那你冰箱中雞排的庫存增加,那有什麼不對的嗎?一些書沒有念通的,就在那看絕對的數字,覺得庫存增加,不利企業經營,不搞清楚細節,就半桶水的在那用庫存水位在判斷公司是否會有問題,最終就會被別人在你的頭上貼弱字,之前鴻海財務長也有說過,鴻海的營收愈做愈大,庫存會隨著營收變大而增加,那也是正常的,一般教課書上說的庫存增加對企業不好,那是指資產固定,營收固定,結果庫存愈來愈多,這樣公司的資產大部份都變成庫存了,如果公司像面板業那樣,報價很差,庫存賣出去會賠錢,這種公司就會很有問題,以鴻海來說,34年獲利,34年配息,近二十年獲利資產的10%,這些庫存都是能為鴻海持續創造獲利的,這些庫存就不會有什麼問題,這問題之前我在回答面板廠為什麼淨值高,股價卻很低就提過了,但有一些人就是不懂的舉一反三,就會在那問,鴻海的資產有一部份是庫存及固定資產,這樣淨值就不值錢,只要企業可以透過固定資產,設備,庫存持續的賺錢,那些東西就是生財工具,就是值錢的。

這一周外資群買超鴻海13266張,上漲兩元,股價收在105.5元,從鴻海開出一月亮眼營收後,累計到今天,三大法人已經買回了44445張,股價從99.6元漲到105.5元,2022年一整年,外資群賣超鴻海66.4萬張,鴻海股價從104元跌到99.9元,今年累積到現在還賣超12.7萬張,股價卻漲了5.6元,會發生這樣的事其實也很好理解,鴻海2022年賺了10.21元,外資群因為一直看錯,一直死不認錯,所以就一直在賣鴻海,但不論怎麼賣,都改變不了鴻海一年賺了10.21元,大家不要忘了,2022年鴻海可是配了5.2元,之前我就說過了,鴻海一年賺資產的10%,這屬於真金白銀賺到的,籌碼面,技術面,消息面,心理面都改變不了這事實,鴻海賺了10.21元,扣除了股息5.2元,鴻海目前差價僅漲了1.5元,這意謂著外資群賣了79.1萬張的股票,才讓鴻海的股價沒有完全跟著鴻海真金白銀賺的,目前還有鴻海真金白銀賺的3.51元還沒有反應,我一直和大家說,我最常的就是在3到4月買鴻海,一開始從2019年的3月底開始買,花了一整年的佈局,把8成的資金買的差不多,還有一些錢就是在一些動不了的資產中,2020年3月開了個人信貸,那時剛好遇到COVID-19,鴻海股價最低來到65.7元,到了2021年3月時,我開了股票質借,那時股價在114.5到134.5元,我買在120左右,到了2022年3月,我又開了一次股票質借,股價在104到108元左右,我買在105元,喜歡在3到4月買是因為鴻海快要配股息了,有一些人很搞笑,鴻海賺了一整年的獲利,他們都不要,到了2023年3月時,鴻海月線均價在102.93元,我母親,我姪子,我姪女,我大嫂,我家小美,也是在這時買的,會現在買的道理很好懂,我母親剛好有一筆錢要請我去投資,那時鴻海股價100元附近,我和他去銀行把定存解了,眼睛閉著就買101元,不過她的額度太小,一天僅能買50萬,花了兩天才買了8張,我母親買了後,就四處的告訴姪子,姪女,大嫂,她們就跟著一起買,他們有問我該不該買,我直接和他們說,眼睛閉著就能買,有買102元,有買103元的,不論買在哪一個點,都是在鴻海淨值以下,現在距離鴻海配出股息,也剩幾個月,單單就以現在105.5元的價格,還有鴻海真金白銀賺3.51元是投資者不要的,我也是不懂為啥善心人事這麼多,在現實生活中,一家店資產100萬,一年能賺10萬,過了一年了,你會願意以105萬賣人嗎?大部份的人應該不會,如果你有100萬,你定存一年利率有1.4%,一年滿了,你會以100萬把你的定存賣人嗎?我想大部份的人也不會,但進到股市中就蠢的不得了,公司真金白銀賺的,你不要,那我只能默默的說,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看一下這一周鴻海集保股權分佈,股東減少3801人,股東人數由855053人減少至851252人,0到10張的小散戶減少了3372人,鴻海中會有一些散戶是為了幾毛,幾元殺進殺出,逢低買進,逢高出脫,他們覺得這樣低買高賣好輕鬆,這種人幾年前我也看到不要看了,之前是70元買,90元賣,自從2021年開始,就再也沒有看過90元以下了,更不要說什麼70元買,90元賣,當初賣掉的那些人,如果他們不再進來買,他們就損失了近三年的股息,4.2元,4元,5.2元,接下來鴻海會再配出5.3元,如果他們進來買,2021年鴻海的年線是110元,2022年鴻海的年線為105元,就算他是大羅神仙,也只能買在這均價,當初90元賣,過一兩年就只能105到110元買,這樣成本活生生的就多了15到20元,當初傻乎乎的抱著,你可以賺到這15到20元之間的差價,又能賺到4.2元,4元,5.2元的股息,那不香嗎?再過幾個月,你又能再領到5.3元,如果你是薪資,獎金,股息,個人信貸,股票質借,房屋貸款再投入,幾年下來你的股票張數就會變很多,這時不論是股價上漲或是每年穩賺股息,都可以帶給你一筆很可觀的收入,唯有這種穩健投資,你的資產才能愈變愈大,我敢說,如果四年前你買進鴻海不要動,和一些在股市中殺進殺出的,如果兩者都是100人,你買進鴻海的話,100個人都能賺同樣報酬率的錢,是多是少就看你的買進的張數,至於近四年在股市中殺進殺出的100人,我敢說至少有90人賠到懷疑人生,現在回去職場專心工作,有的則是每天在一般討論區發畢業文及勸世文,還有一些是把自己在股市中賠錢的經驗寫進祖譜,後代子孫只要敢投資股市的,一律就是家法伺候,為什麼我敢說短線投機的人九成都會輸呢?道理很簡單,政府及券商每年穩贏交易稅及手續費幾千億,不論股價上漲,盤整,下跌,政府及券商都穩贏,時間一年一年過,政府及券商都賺了幾兆元了,這些錢就是裡面在交易的投機客付,你怎麼會覺得你能賺錢,反觀中長線的投資者,幾千家上市及上櫃公司拿幾兆元出來配給股東,這幾兆元才創造出多少贏家,這就是巴菲特說的,當你坐下來賭牌十五分鐘內,你要找到負責提供錢的人,不然肥羊很可能就是你,在股市中長線投資賺錢天經地義,就像你把錢放定存,保單,每年有固定的收入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點在於,你要自己選有價值的公司,獲利不能被拿走太多年,而且要忍受股價波動,以鴻海來說,明明鴻海一年真金白銀賺10.21元,市場卻蠢到僅反應6.7元,一些沒有賺錢的鳥公司,散戶就在那好有遠景,例如高端,美德醫,泰金寶,星宇航空,北極星,當你買到這些沒有價值的公司,你在股市就會變的穩輸,很多散戶之所以會在股市中賠錢,那是政府,券商,主力,外資,法人故意的,讓你沒有一個基準點,不然所有的公司都是淨值加每年的獲利,那人人都能贏錢,就不會有人買基金,ETF,也不會有人交易,更不會有什麼短線投機客,每個人就是以100元買進淨值100元的公司,一年賺12元,一個月股價就漲1元,如果股市這樣反應獲利,股市裡面就不會有人交易,大部份的人也不可能去買ETF,基金,最終政府及券商也賺不到交易稅及手續費。
看一下從2月6日開始的集保股權分佈,千張超級大戶少了兩個人,股票多了52563張,股東人數少了21259人,其中0~10張的小散戶就佔了20435人,在2月6日時,鴻海的月線為99.24元,代表在2月6日前一個月買進鴻海的人平均成本就是99.24元,在3月26日時,鴻海的月線為102.93元,差價3.69元,交易稅及手續費為0.5元,所以這21259位股東平均就是賺了3.19元,這些人一輩子的成就就是這樣了,就是會為了幾元的差價在那瞎忙,當他們賣出去後,他們有幾個選擇,一是等待鴻海下跌後再買回,如果鴻海股價一直不跌,資金就會在交割戶中的活存擺著,完全沒有利息,如果他們受不了時,就會去買別檔股票,一般基本面,產業面功力還不錯的人,買到現在的鴻海百分之一百是不會賣的,會賣的就是一些不懂基本面的散戶,他們就是憑感覺,憑直覺,之前有一位網友賣了28張鴻海,說賺了幾萬元,要去金融股存股,買了中信金後每天大跌,連跌五天後,終於受不了賣出,在鴻海中靠運氣賺了幾萬元,短短幾天在中信金賠了十幾萬,當他賣出後,中信心又開始反彈,他一定會覺得主力就盯著他的幾萬元,我個人是覺得,他會賠錢也是正常的,鴻海比中信金有價值多了,結果他會賣了鴻海買中信金,基本面,產業面程度就是嫩,又會憑感覺,憑直覺的買進及賣出,一直在那送政府及券商交易稅及手續費,最終當然就是賠到懷疑人生退出股市,以他手上有300萬的資金,如果個人信貸,加股票質借,至少可以買70張鴻海,一年36萬的股息,這不香嗎?扣除個人信貸利率,股票質借利率,還是能有個25萬到30萬的股息,就這樣傻乎乎的抱著,每年就一定穩賺,非要在那每天演內心戲,買了幾天後下跌就要賣,賣了幾天又漲了,又想要去追,你是有病就是了。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