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法人提問:鴻海目標在2025年EV事業要創造新台幣一兆元的營收,請問目前公司信心程度如何?
劉董回答:我們在EV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動車設計與製造的服務商,目前仍按目標前進。在2025年透過EV創造新台幣一兆元營收的目標沒有改變。組裝方面:外界關心鴻海的量產能力以及客戶結構,我們都在持續開發。預計本月美國Ohio廠區 Monarch 即將開始量產、Model C 也預計在今年第四季陸續開始交車、泰國EV工廠已經在建設當中、大家最關心的傳統車廠合作案也持續洽談當中。零組件將是今年重要的營收成長來源,墨西哥的零組件廠持續擴產,台灣的電池廠已經在興建,三電也都按計劃研發中,預計2024年電池和電機都會有自主開發的成果與大家分享。我在這邊要強調的是,鴻海在電動車發展策略上有長期的目標,我們要協助那些對於追求清潔、創新的移動解決方案有熱情的關係人,一起努力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我們透過BOL以及CDMS模式,積極尋找所有發展電動車的可能機會以及夥伴。二十年前在ICT的破壞式創新分工模式,讓我們大家可以輕鬆的享有現代化的生活型態。現在,我們也要首先把這樣的創新模式,導入到電動車產業。各位很關心這些新創車廠的營運狀況。其實追求速度與成本就是未來的電動車市場所會面臨的挑戰,因此垂直分工的形態是必然趨勢。品牌廠追求輕資產,然後把製造交給鴻海這些專業廠商。我們再透過客戶的多元化,建立比較大的規模經濟,協助客戶降低風險與成本,這就是我們的利基。所以我認為,經營與製造越是複雜困難、競爭激烈的產業,反而更有利鴻海的發展。
A大回答:有一些新聞,媒體,周刊會說鴻海距離造電動車還很遠,說鴻海在製造電動車受挫,這時就會有一些人出來問說是不是真的,有時我真的是懷疑這些人的智商,劉董在法說會上也才剛說完,你不相信鴻海董事長及團隊的話,你去相信一個薪水才3到4萬的記者或是財經作家,我真的也不知道該說你什麼好,有一些買一百張,三百張,五百張的,你去聽這種連一張都買不起的人,我是不懂那些人說的話有啥好信的,劉董從2019年六月開始,每年開四次法說會,一次股東會,你也聽了大大小小十幾場的法人說明會了,對鴻海一步一腳印的佈局也都看在眼中,之前去泰國,印度拜會總統,總理,花了一大堆錢在擴廠,併購,合資,這些事你都不信,你就去相信一則弱智的新聞,有一些散戶常常會覺得我說話比較重,我只能說,在現實生活中,因為你的職位,職稱,地位…等緣故,也許沒有人敢和你說這種話,也不敢去糾正你,在網路上我不知道你是誰,也不管你現實生活中薪水有多高,職位有多高,地位有多高,這時對你來說,就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你不會被你現實生活中的身份框住,也許你現實生活是一個大學教授,每天在學生的面前就是位高權重,但在股市中妥妥的就是死韭菜,如果你一直在現實生活,你永遠都不會醒悟過來,最終你就只能一直在股市中送錢,一般媒體說的新聞我了不起就是看個大概,了解市場在說什麼,我是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些新聞上,我寧願鴻海的一場法說會聽五遍,十遍,二十遍,五十遍,我也不會去信那些新聞或媒體的鬼話,大家在看新聞時,你要試著了解一件事,有一些是描述性的,就是鴻海去佈局,擴廠,和哪家公司合作,簽約,這些都是陳述事實的,有一些是財經作家自己在那想的,自己幻想,妄想,這種你就不要聽,這叫做資訊的判斷能力。
一般法人提問:劉董您剛剛談到了不同地點的產能佈局,特別是像電動車這樣的新業務,很多產能都在東南亞和美國。是否可以先談談鴻海產能的組合?目前我認為中國仍然佔70%左右,例如3到5年後比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另外,考慮到要從一個地區的幾個大廠,轉換為多個地區的許多較小的生產基地,如何看待對成本的影響?
劉董回答:鴻海在既有的ICT領域,主要產品產能的規劃都是以客戶需求為主要考量。從2023年資本性支出重點來看,ICT方面除了正常維運及自動化支出之外,大陸生產基地尚需投入新業務的擴增,佔整個資本支出的比重還是最大;海外地區因應客戶及供應鏈的調整腳步,也會拓展越南、印度、美國、墨西哥等地產能。從營收角度來看,目前中國大陸與海外地區佔比大概是7比3,未來海外產能持續布局調整中,海外地區的佔比將會持續提高。我們認為產業的升級與移轉是很自然發生的事,勞力密集產業會向低GDP國家移轉是基本道理。低GDP國家在勞力密集產業發展中,逐步累積財富墊高了GDP,很自然就會發生移轉。就像當年從美國到日本,到台灣,到中國一樣。這些高GDP國家一定要產業升級,才能支撐高GDP的社會持續的發展。上次法說會提到2023年的資本性支出會高於過往水平,就是考慮了供應鏈的布局以及 3+3 新事業擴大的投入。我們將透過全球布局的優勢爭取更多訂單,極大化獲利表現。
A大回答:鴻海每一季都會開法說會,也會公佈資本支出,劉董表示今年的資本支出會比過去幾年高,這就是為了佈局新事業才支出的,鴻海在不同的國家會做佈局,就視哪一個國家生產環境比較好,之前短視頻一直說鴻海要全面撤出中國,那時我就和大家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中國畢竟是世界工廠,設備,制度,供應鏈,物流,倉管,管理人才,員工…等,這些都行之有年了,怎麼可能忽然一兩年就把這麼大的工廠全部撤出中國,稍微有一點邏輯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確實有很多中小型公司倒閉,不少的外資企業及台商有撤出部份產能出中國,這就會造成中國的職缺減少,勞工變多,薪資很自然的就會下降,當中國的勞工成本下降,這又變相的增加在中國製造的優勢,最近幾季,甚至一兩年,我認為中國的工資會下降,這就會讓一些外資企業及台商放慢撤出中國,畢竟公司開門就是為了要賺錢,到了泰國,印度,印尼,越南,如果勞工成本沒有比中國便宜多少,企業又要重新建構所有的供應鏈,訓練人才,建倉管,物流,那些國家也要強化基礎建設,而且誰都不知道忽然很大量的在那些國家生產會發生什麼問題,所以自然就是慢慢的撤出,在撤出的過程中,中國的薪資水準下降,這就有利企業獲利,最近幾季,甚至一兩年,我相信在中國的製造成本會下降,這一些事只要你每一季聽鴻海開法說會,聽劉董報告,我相信你應該也會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