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工業電腦大廠樺漢 30日公告去年財報,受惠子公司 Kontron AG 出售部分 IT Service 業務,挹注業外獲利下,第四季稅後純益 20.45 億元,季增 213%、年增 305%,每股純益 19.31 元;全年稅後純益衝上 34.53 億元,年增 158%,每股純益 32.6 元,創單季及歷年新高。
A大回答:鴻海在台灣旗下控股公司包括:鴻揚,鴻元、鴻棋、寶鑫、利億,有時候大家常常聽到某一間公司是鴻海集團的,但翻開董監事持股名單又沒有看到鴻海兩個字,其實鴻海就是透過旗下控股公司去持有的,以樺漢來說,董監事名單中就有寶鑫國際投資,佔樺漢股權31.29%,鴻海100%持有寶鑫國際投資,所以當然就是持有樺漢,去年樺漢獲利年增158%,全年稅後純益34.53億元,鴻海持有31.29%,是能貢獻10.8億水準的,像之前驅動IC很缺時,天鈺忽然就發大財,鴻海透過旗下控股公司寶鑫、鴻揚,鴻棋,鴻元持有天鈺,近一兩年鴻海有持續的出脫天鈺,之前天鈺忽然因為市場很缺驅動IC發大財,鴻海不但賺到了天鈺賺到的真金白銀獲利,還賺到了市場炒高天鈺股價的差價,鴻海的子公司幾百間,這就是我說的,你買鴻海,等於就是買到ETF,比較不同的點在於,你買鴻海不需要每年被吸0.5到1%的管理費,也不會被吸什麼調整持股的手續費,當天鈺變的沒有這麼賺時,樺漢變的很賺,之前面板很賺時,鴻海旗下的夏普,群創也很賺,當面板賠錢時,夏普及群創賠錢,但對鴻海來說,其他的子公司還是很賺,鴻海持有的公司很廣,所以不會因為某個產業忽然大賺而產生暴利,當然也不會因為某個產業大賠產生虧損,鴻海就一直是很平穩的在賺錢,市場上常常會在那說鴻海死定了,競爭對手要追上鴻海了,但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鴻海依舊是活的好好的,每年賺到的錢也是愈來愈多。
新聞說:從 2018 年開始的商業車博覽會,今年 4 月要在台中舉辦,多款國內外新能源車聯合展出,包括鴻華先進全球首發的電動巴士 Model T,以聚焦淨零碳排、新能源車為這次展覽主軸。主辦單位商業車誌表示,這次的 2023 商業車博覽會是國內第一次可以同場看到最多電動商用車的活動。另外小型商用車部分,有 IVECO 的露營車、中華汽車的輕型輕型廂型車及福祉車;中重型商用車部分,裕益汽車統整展出 FUSO 及 Benz 車款。現場也提供 18T 大貨車及 5T 小貨卡的試乘體驗。零組件耗品部分,輪胎鋁圈方面則以米其林領軍,另外還有提供輪胎管理服務的昇達輪胎,今年將發表鑽石極光版鋁圈的豪瑪輪胎等。 中華民國商用車技術發展協會張玉穎理事長表示,現場將同步將舉行十場研討會,同樣聚焦淨零碳排的道路運輸趨勢,希望藉此呼籲政府在電動商用車的規劃上,朝更潔淨的氫能源來作為主軸。
A大回答:裕隆與鴻海合資鴻華先進,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屬於佈局階段,按照鴻海年報中顯示,鴻華先去年虧損12.02億,鴻海佔51%,所以要認列損失6.13億,鴻海在電動車的佈局不僅只有鴻華先進,而是包括半導體,組裝,關鍵零組件,車用軟體…等,有一些人就很天真,覺得鴻海與裕隆合作電動車,當鴻海成功,因為裕隆的股本小,所以獲利會爆發,就一股腦兒的去買進裕隆,我只能說,這些人想的太天真了,鴻海合作的公司一大堆,而裕隆僅是其中一家,鴻海一直是靠價格競爭力生存下來的,就是靠垂直一條龍,鴻海佈局了很多相關電動車的產業,包括電池,電池原料,第三代半導體,封測,組裝,被動元件,車用軟件,智慧座艙,人工智慧,低軌衛星,這一些所有佈局組出來可以賺錢,不一定鴻海和裕隆合作的鴻華先進能賺錢,一些人以為裕隆股本小,電動車爆發時,裕隆一定是能賺更多,就跑去買裕隆的股票,搞的獲利還沒有出來,裕隆的股價已經漲了一大段,當三年,五年,十年後,鴻海電動車真的賺錢,結果他們發覺裕隆並沒有賺錢,那時他們就會知道自己的天真了,他們很單純的覺得鴻海及裕隆合作電動車,因為裕隆股本小,所以獲利比較多,這些人就是不懂鴻海目前在ICT的獲利模式,才會這麼傻,這麼天真,我敢說,未來鴻華賠錢也是有可能的,結果剩下的組裝,關鍵半導體,封測賺錢,最終鴻海能穩定賺錢,這就是鴻海的競爭力,鴻海要讓競爭對手難以競爭,一定就是透過垂直整合的佈局去賺錢,這樣才不會有人開了另一些類似鴻華先進的公司就能和鴻海競爭,鴻海可以讓鴻華先進賠錢,但造出一整台電動車,甚至是造一台是會賠錢,造十萬台是賠錢,最終造100萬台變賺錢,這就叫競爭力,這會讓很多競爭對手難以複製鴻海的成功,不然每個人都開間和鴻海差不多的公司,就削價搶單,就像面板業的友達,群創這樣,現在大家看面板業,是不是報價不好,群創及友達就賠錢,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友達及群創沒有佈局到垂直一條龍,兩家公司在競爭時,只要一家賠錢,另一家就會賠錢,大家可以試著叫和碩賠錢接蘋果訂單試試,最終我敢說,和碩賠錢了,鴻海還是能小賺一點點,如果和碩敢一直賠,鴻海就敢小賺的和他撐,哪天和碩倒閉了,那鴻海就暴賺了,但目前和碩並不會這樣幹,他還是會選比較賺錢的訂單去接,這也是為什麼和碩的營收不會逐年的增加,有一些不賺錢的單,就不想要接,剛好鴻海接了那些單,還是能賺錢,這也是為什麼鴻海的營收能一直變大,雖然毛利率成長不如別間公司,但就是別人賺不了錢的單,鴻海就是能賺,這就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