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3月19日!電子代工廠近幾年營收獲利情況!

電子代工廠2022年第四季營收,毛利,營利,稅後淨利,每股盈餘都開出來了,劉董近一兩年來以市佔為目標,追求獲利最大化,劉董曾說過,沒有市佔率,何談競爭力,之前我也說過,其他代工廠股息配發率高,那是因為有一座鴻海神山擋在他們前面,他們想要追求營收大幅成長難度有一點高,我們來看一下2022年第四季各代工廠營收表現吧,鴻海營收19630億,廣達營收3261億,緯創營收2639億,仁寶營收2487億,和碩營收3573億,四間代工廠2022年第四季營收的總合是11960億,僅是鴻海的六成而以,有一些無知的散戶覺得立訊要打敗鴻海,這單純就是笑話而以,會信這種話的,他可能連立訊淨值,營收有多大都不知道,我們從2018年立訊的營收對毛利率來看,以下單位是人民幣2018年營收358億,毛利率21.05%,2019年營收625億,毛利率19.9%,2020年營收925億,毛利率18.09%,2021年營收1539億,毛利率12.28%,2022年前三季營收1453億,毛利率12.75%,大家可以發現一件事,當立訊的營收愈來愈大時,毛利率會愈來愈低,2022年立訊的營收也許能做到8500億台幣左右,還輸給了緯創,仁寶,和碩,廣達,更不要說鴻海,當競爭對手的營收愈大時,和鴻海的交集就會出現,這時就要和鴻海競爭,這些競爭對手的毛利率就會開始大幅的減少,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其他代工廠的股息配發率要高,因為如果這些代工廠配的很少,那他們就要去找新的營收,白話文就是,100元淨值,營收1000元,這樣可以賺10%,如果都不要配股息,下一年的淨值就會變110元,一樣要賺10%的話,就要變賺11元,營收就要至少變1100元以上,如果把賺到的10元都配出來,那營收只要維持在1000元,這樣就行了。

我們從2018年開始看電子代工廠營收表現,先從鴻海看,2018年營收52938億,2019年中劉董剛接任鴻海,啟動F1.0(現況優化),F2.0(數位化轉型),F3.0(轉型升級),營收53428億,2020年遇到百年一遇的COVID-19,營收53580億,2021年營收59942億,2022年營收62870億。再來看廣達,2018年營收10280億,2019年10296億,2020年營收10909億,2021年營收11295億,2022年營收12804億,緯創2018年營收8895億,2019年營收8783億,2020年營收5450億,2021年營收8621億,2022年營收9846億,仁寶2018年營收9677億,2019年營收9804億,2020年營收10489億,2021年營收12357億,2022年營收10732億,和碩2018年營收13400億,2019年營收13663億,2020年營收13993億,2021年營收12614億,2022年營收13176億,鴻海營收從2018年的52938億到2022年的66270億,成長了13332億,成長了25.18%,記得一件事,鴻海2018年10月時有現金減資了兩成,讓工業富聯上市,股本變小了兩成,廣達2018年營收10280億,2022年營收12804億,成長了2524億,幅度24.55%,緯創2018年營收8895億,2022年營收9846億,成長了951億,幅度10.69%,仁寶2018年營收9677億,2022年營收10732億,成長了1055億,幅度10.9%,和碩2018年營收13400億,2022年營收13176億,衰退了224億,幅度1.67%,大家可以看到,只有廣達的營收成長幅度有跟上鴻海,能跟得上的原因在於廣達佈局了伺服器,而且在COVID-19發生時,遠距離上班,造成了筆電,電腦,伺服器大幅的成長,看一下和碩,就沒有這麼好康了,和鴻海在蘋果手機上有交集,五年下來,鴻海營收成長了25.18%,和碩營收還倒退了1.67%,和碩的毛利率從3.07%成長到4.35%,鴻海的毛利率從6.27%衰退到6.04%,之前我就說過,鴻海要讓毛利率上升,那還不容易,就把毛利率很低的都不要做,就像和碩這樣,五年下來營收還衰退了1.67%,這樣毛利率就提升了1.28%,但如果失去了市佔率,就會被對手一步一步的緊逼,例如立訊營收在2022年已經來到了8500到9000億,和碩再這樣原地踏步,自然很容易被立訊追趕過去。

想要保持競爭力,那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市佔率,這樣才不會被對手打敗,不然哪天對手的營收做到經濟規模時,對你發起價格搶單戰,如果你不接招,那你的訂單就會被對手搶走,如果你接招了,那你做的訂單就完全沒有毛利可言,大家看世界EMS第二名的和碩,營收做到某一個程度後它就不敢再向上成長了,因為再成長,他的毛利率就會被吃掉,就只能去接比較賺錢的訂單,比較低毛利率的訂單他們就不做,和碩這樣毛利率雖然可以得到提升,但市佔就會愈來愈低,未來EMS第二名的地位就會被一些紅色供應鏈給搶走,至於鴻海部位,現在還是快速的和對手在接開距離,為每年新增的淨值賺到相對應的獲利,當看完這樣的比較後,你還會擔心什麼立訊要打敗鴻海,或是其他競爭對手要打敗鴻海,那真的就是笑話了,最近新聞又在炒什麼印度鴻海,因為鴻海要去印度擴廠,新聞看到印度的競爭對手,就在那印度鴻海,這種報導基本上都是低能兒水準的,只要你看一下鴻海的營收及獲利規模,你就會知道其他競爭對手距離鴻海還差的老遠,以2022年來說,鴻海營收66270億,其他四間代工廠營收合計46558億,僅是鴻海營收的七成,也就是說,四間加起來營收和鴻海還有一段差距,稅後獲利部份,鴻海2022年稅後獲利1415億,其他四間加起來僅有625億,僅是鴻海的四成四,四間加起來的獲利連鴻海的五成都不到,事實上,鴻海繳的稅,就快要是這四間公司獲利的總合了,一些台灣的政治酸民們,總是愛看衰鴻海,也不想想鴻海一年繳得稅就是幾十間,幾百間一般中小型上市,上櫃公司獲利的總合,有可能那些酸民公司繳的稅,僅是鴻海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我也是不懂那些人哪來的勇氣在酸,無知的魯蛇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