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7月31日!鴻海落後補漲加上東元合作股價上攻!序言

 7月31日!鴻海落後補漲加上東元合作股價上攻!作者:A大!影片開始前,還沒有訂閱的先訂閱一下,還記得留言及按讚。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87.14億,投信買超台股0.99億,自營商買超台股83.99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172.11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4187口,期貨留倉空單33644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多單1367口,今天台股成交4,009億,上漲80.8點,漲幅0.34%,收在23542.52點,電子上漲10.44點,漲幅0.79%,收在1339.41點,金融下跌16.89點,跌幅0.8%,收在2107.17點。今天外資群買超87億,期貨空單又減少4187口,從最高峰的六萬口降到三萬三千口而以,而且外資群買了近六千億,最近炒匯率的資金出去了,這些期貨空單減少,也是伴隨現貨的賣超,只不過炒股的外資群買盤更強大,所以一買及一賣下還是買超,七月初我就和大家說市場預期被打破了,如果你不信邪,時間一個月過去了,台幣已經貶1元了,這市場預期太明顯了,如果你連這麼簡單的市場預期都看不出來的話,我勸你不要玩短線,大家看從四月二日開始我的判斷一直就是正確的,但4月7日到4月9日還是發生了多殺多及人踩人,最終川普就如我推測的不敢對全球課很重的對等關稅,但市場已經多殺多及人踩人了,自我心理面不健全及資金有弱點的人,也在這三天被清出去,我從4月9日看到川普延遲九十天對等關稅時,我就說股市穩五成了,不會再下跌了,看到4月11日美國海關豁免消費性電子產品,我就說股市穩八成了,要是不小心賣掉的人,要儘速的買回來,到了六月時我就和大家說,要是4月11日到六月你都不敢買,那你就不要再買了,原因是7月9日川普會宣布對等關稅,要是股票在外資群手上,那他們就會自己的股票自己拉抬及護盤,那時我也和大家說散戶在7月9日前一定是不敢買的,畢旣4月7日到4月9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確實散戶也一直沒有買,外資群就從買兩千億,然後賣不掉就一直向上拉抬,後面買到四千億,接著川普在七月九日又延遲對等關稅到八月一日,我也說散戶一定還是不敢買的,不論台股上漲也好,下跌也罷,散戶一定都是站在賣方的,最終外資群就買了近六千億,下午川普要宣布台灣的關稅,大家有看到台股指數下跌嗎?沒有對吧,因為外資群買了近六千億,外資群近一兩個月一直在玩下跌後會漲回來的遊戲,讓散戶覺得下跌就是送分題,每一次台股指數只要下跌,散戶只要敢買,就是能賺到很多的差價,但即便如此,我也判斷散戶一定是不敢買,因為八月一日對等關稅就要宣布了,散戶都等了這麼久了,怎麼可能一萬八千點不敢買,兩萬點賣,現在快要兩萬四千點了才進來買,哪有這種事,之後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後,台股不會大跌。


接著會再宣布232調查,也就是半導體關稅,台股指數也不會跌的太誇張,只要這兩項因素都確定後,散戶就會進來了,外資群只要能撐到這兩項不確定因素結束,而且能把指數支撐住,那接下來散戶就會開始進來買了,到時散戶就會一直買,外資群就會開始又站在賣方了,外資群有領到今年的股息,所以以指數來說,至少賺到五百點以上,外資群的成本在兩萬一千五百點附近,扣掉股息的五百點,成本就僅有兩萬一千點,現在散戶已經中了錨定效應了,不要說兩萬一千點了,指數只要從今天的23542點跌到兩萬三千點,很多散戶就會覺得是送分題,畢競外資群已經演了幾個月了,很多散戶也已經相信了,現在單純就是礙於川普對等關稅及半導體關稅還沒有宣布,所以散戶還不敢進去買,只要宣布後,外資群能抵擋一波向下跌的攻勢,之後外資群等於就是成功了,我想外資群也一定會抵擋了,畢竟都佈局這麼久了,總不可能在行百里半九十吧,外資群又不像散戶會吃飽沒事幹就恐慌,要是外資群從四月二十三日到今天沒有買六千億,很有可能七月九日前夕,大家就會看到外資群,主力及空方在那用不確定性發動空方攻擊,之所以大家能在七月九日前夕過的很開心,也能在八月一日前夕安然無恙,一切都是因為外資群買了五千到六千億,股票在外資群手上,他們當然就是拉抬及護盤,現在散戶不敢買,外資群及主力也不會傻到自己在那多殺多及人踩人的讓散戶撿屍,外資群進到股市中玩短線就是要賺差價,想要賺差價就是要低買及高賣,想要完成這一個動作,那一定要演個戲讓散戶低賣及高買,外資群及主力做了一大堆的佈局,就僅是想要低買及高賣罷了,而散戶想要低買及高賣,他們就是買了後就在那求神拜佛快上漲,不然就是用念力盯盤,拜託快點上漲,看到下跌就在那漫罵,怪政府,罵公司董事長,或是去公開討論區酸言酸語,這些都是死韭菜的行為,我常常追蹤及分析外資群的行為給大家看,原因就是讓想要玩短線的散戶收起好傻好天真的心情,想要進到股市中玩短線,你就是要和別人勾心鬥角,你死我活,你不能常常在對手面前露出弱點,你不但要自我心理面健全,而且資金也不能有弱點,你要模擬外資群及主力發動攻擊的策略,當發生那些事時你要怎麼應對,這才會是短線贏家該有行為。

最近日本及韓國都公佈關稅了,都是得到15%的關稅稅率,開放了所有東西,而且還要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到3500億美元,會有一些人不懂日本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及韓國投資美國3500億美元是以哪一種形態,其實並不會拿真金白銀真的去投資美國這麼多錢,例如以日本為例,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基金主要以貸款與信用擔保(98%至99%)為主,僅1%至2%為股權投資,資金將由日本國有機構(如JBIC、NEXI)提供,投資於美國的半導體、製藥、能源、關鍵礦產及造船等戰略產業,以韓國為例,南韓對美國的3500億美元投資可能以直接投資(FDI)、基礎設施項目、金融基金或資產購買的形式進行,具體項目由美國政府(特別是川普)選定,涵蓋能源、製造業和高科技等領域,要是台灣也是被課徵15%,很有可能也是以類似的形式去投資美國,不過台灣本來就要配合客戶在美國設廠,例如AI伺服器,半導體,電動車等,對台積電來說,要去美國投資的困難點在於美國沒有一條龍的零組件,想要在美國成功且有效率的投資,必需就是一條龍的公司都過去美國投資,即然台積電過去了,很多代工廠也會過去,一些關鍵零組件公司也會過去,全球政府可能就是要配合美國去貸款給這些企業去美國投資,要是日本就是借錢給企業去美國投資,其實日本銀行也是能賺利息,很多公司動不動就是聯貸個幾百億,其實用這種形式去投資美國,對於亞洲各國傷害也沒有這麼大,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及韓國會答應5500億美金及3500億美金的投資,一些散戶會覺得日本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就是要拿真金白銀去投資美國,接著賺到的錢九成都給美國,哪有這種事,日本每年從美國那也賺不到這麼多錢,日本,韓國及台灣雖然和美國貿易逆差很大,但了不起就是每年50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這種水準,大家有做過生意都知道,也不可能貿易順差500億美元就賺500億美元,有可能毛利率才30%,最終獲利才10%,所以為了和美國做生意賺50億美金到70億美金,怎麼可能送美國3500億美金到5500億美金,所以有時不要被一堆新聞給騙了,第二篇我會把日本及韓國投資美國的形式分析一下。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鴻海落後補漲加上東元合作股價上攻!

2、日本及韓國向美承諾幾千億美元投資!

3、微軟及Meta增加AI資本增支出!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31日!鴻海落後補漲加上東元合作股價上攻!

先回顧一下昨天鴻海和東元的合作案,昨天我說什麼來著,昨天我說鴻海和東元雙方沒有拿出任何一毛錢就取得對方股票,這對雙方來說就不會有誰吃虧或誰佔便宜這種事,昨天一直有散戶說鴻海買東元買貴了,聽到我就覺得很好笑,鴻海明明就是去倉庫拿了幾箱A4紙出來多印了七萬張鴻海股票,接著去換東元二十幾萬張股票,對東元來說,也是去倉庫拿著幾箱的A4紙出來印股票和鴻海交換,雙方一毛都沒有花,對於雙方短期的財務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影響,未來如果鴻海及東元彼此不和合作了,也就是要出清對方的股票,這也是市場投資人去支付這些費用,昨天鴻海及東元就是類似現金增資一百多億,雙方取得的股票短時間是不會賣,所以短線上也不會有籌碼面不穩定的問題,記得之前宏碁現金增資三十萬張,股價22元,然後用18元向市場增資,這類的現金增資就會造成短線籌碼面不穩定,畢竟大部份的散戶都是衝著股價22元,現金增資18元,這樣會有4元的差價,一但認增資股的散戶拿到股票,他們立刻就會賣出,這就會造成宏碁股價下跌,昨天鴻海及東元各自用A4紙印了股票,接著把股票給對方,鴻海及東元拿到對方的股票,就是放在庫存中,未來就是每年領股息,這些股票是不會賣出的,對鴻海來說股本就增加了0.5%,對東元來說股本增加了10%,昨天我也說過,東元股價會因為和鴻海合作而上漲,鴻海在這個合作案雖然也是受惠,但今天會上漲的原因是落後補漲,也就是昨天本來就該補漲5元,只是昨天鴻海停牌,今天鴻海上漲了6.5元,其中5元就是落後補漲,剩下的1.5元是漲微軟及臉書財報很好,為什麼我認為東元會上漲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東元的營收這麼小,鴻海的營收這麼大,鴻海只要和東元合作,把一點客戶和東元共享,這樣東元就能拿到很多訂單,對鴻海來說,就是需要加速AI資料中心的建設,畢竟這個市場年複成長四成多,鴻海可以找一些有經驗的公司來合作,所以鴻海和東元和作就僅有加分的效果,一些散戶在那幻想鴻海買東元買貴了,聽到我就想笑,大家看鴻海和東元換股,大概股價淨值比是差不多的位置換的,其實鴻海和東元都是好公司,都是實實在在能賺錢的公司,股價淨值比也沒有很誇張,都是1.4倍左右,鴻海印新的股票和東元換,其實一毛現金都沒有花,想要說買某個公司買貴了,我就舉個例,鴻海如果去買淨值10元,股價200元的公司,而且是用現金收購,這時就是很有可能買貴了,要是這家公司股本又是幾百億,這對鴻海來說風險就會很大,我這樣說好了,如果買的公司股本500億,10元的淨值就是500億,鴻海多花了170元買,等於就是多花了8500億的價格去買對方,明明對方公司淨值才500億,結果鴻海花了9000億去向對方買,這多出來的8500億就只能用商譽去分攤,只要未來買的公司無法創造更大的獲利,那未來鴻海就要去認列8500億的損失,這樣的併購才能稱為買太貴,以鴻海昨天和東元的合作案,雙方就去倉庫中拿A4的紙,然後印成了股票給對方,你和我說鴻海買貴了,鴻海吃虧了,你有沒有聽一下自己在說什麼,我是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解釋給大家聽,大家聽白話一點的解釋後,就會發覺,哦,原來鴻海及東元就拿了幾箱的A4紙而以,未來這些股票真的丟出來市場上賣,也是投資者買單,對東元及鴻海來說,根本不會有任何財務上的損失,當鴻海及東元合作後,在實際業務上就能合作的更緊密,因為東元如果幫助鴻海賺錢,那東元持有鴻海七萬多張股票,這樣也是能賺到錢,換個角度想,鴻海如果把客戶介紹給東元或和東元多合作,這時東元就能多賺很多錢,當東元賺了錢了,有10%是要給鴻海的,這個合作案我是看不出哪兒會產生任何一丁點財務問題,更不用說哪一家公司吃虧,結論就是這是雙贏的,而且短線市場上不會新增流動的鴻海及東元股票,因為雙方是戰略持有,短期內是不可能賣出對方股票的。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港麥格理,買了6952張,第二名的是瑞銀,買了5347張,第三名的是花旗環球,買了4263張,第四名的是台灣摩根,買了3725張,第五名是美商高盛,買了2867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美林,賣了1285張,第二名的是國票長城,賣了1169張,第三名的是上海匯豐,賣了929張,第四名是元大,賣了921張,第五名的是國泰敦南,賣了835張,今天買超鴻海第一名的是港商麥格里,之前從四月開始三大作多主力是大摩,小摩及港商麥格里,後面大摩及小摩出貨,港麥格里就一直沒有太大的動作,從4月1日到昨天,港商麥格里是買超了31233張,今天港商麥格里買超第一名也算是合情合理,買第二名的是瑞銀,買了5347張,前幾天我就說過,美林一口氣從四月多買到七月多,合計買超十萬張,眼看著已經快要成功了,也就是去年第四季賣七萬張在200元,第一季賣七萬張在173.5元,第二季買七萬張在152.2元,第三季買了三萬多張在一百七十元,對於其他的外資群及主力來說,他們怎麼會知道美林接下來要買還是要賣,前天高盛及小摩看到美林賣三千三百張,隔天他們就大賣,結果盤後看到美林是小買,他們就知道自己被耍了,今天美林,高盛及小摩當沖都是賠錢的,美林賠224萬,賣超1285張,高盛當沖賠221萬,買超2867張,小摩當沖賠200萬,買超703張,高盛及小摩被美林耍了,但是鴻海中也不僅有他們三家外資群,剩下的外資群一大堆都是賣在200元,合計有二十萬張,還有五十五萬張是賣在一百七十四元,這些外資群也不可能在那坐以待斃,所以不論美林是否接下來真的要買,之前賣一大堆股票的外資群及主力,他們也會選擇先買一些回去,所以大家就會看到港麥格里,瑞銀,花旗環球,大摩,台灣匯立,高盛,小摩都是買進,這也是我之前和大家說的,美林當了背骨仔,他賺了很多錢,因為美林已經把鴻海股價拉抬到這些外資群及主力的成本區間了,也就是175元到200元,要是當初賣出或放空的外資群及主力不在175元到200元買回來,他們辛苦摜殺,壓制,演戲了一年,都是幫美林作嫁衣,美林已經成功賺了20到30億回來了,要是剩下的幾萬張又能在一百七十幾元買回來,近一年美林就是賣14萬張,買14萬張,這十四萬張就是賺到二十到三十元的差價,如果你是其他的外資群,你有可能一直照著美林節奏走嗎?如果我是可以買十幾萬張或幾十萬張的外資群,我才不可能按著美林節奏走,不然美林先買了十萬張,最近幾天是買一天賣一天,誰知道美林要怎麼做,與其在那猜美林怎麼做,不如按自己的成本來操作,反正當初就是賣在175到200元之間,只要在這區間或以下買回來,這樣短線就是賺錢,要是外資群和主力在一百七十幾元買,那美林就只能在一百七十幾元賣,這樣美林就無法完成在200元賣,在一百七十元買,之後的對戰才能再繼續下去。

昨天鴻海及東元進行換股,這對鴻海及東元都是好事一件,鴻海及東元沒有拿出一毛現金,所以不會有誰買貴或誰吃虧的問題,鴻海和東元合作就僅是加分而以,對東元加分比較多,對鴻海加分比較少,會這樣說的原因是鴻海股本大,市值高,鴻海隨便介紹一些客戶給東元,這樣東元就能增加很多的營收及獲利,不過時間只要拉長,鴻海可以透過東元的技術加速在AI資料中心及電動車馬達的事業,這對鴻海來說也是好事一件,今天鴻海本來就該上漲5元,這5元單純就是昨天沒有開盤,要落後補漲的5元,剩下1.5元就是上漲微軟及臉書財報亮眼,展望也很好,而且又調高AI資本資出,今天鴻海上漲6.5元,股價收在178元,成交量89698張,外資群買超26359張,投信賣超817張,自營商買超1329張,三大法人買超26871張,大家有沒有發覺一件事,鴻海現在也在玩下跌後就會大漲的把戲,7月22日鴻海無緣無故盤中大跌3.5元,隔天就上漲4元,接著再上漲8元,後面兩個交易日上漲0.5元及1.5元,接著7月29日鴻海無緣無故盤中大跌五元,7月30日因為要和東元換股停止交易,今天又大漲6.5元,一樣是下跌你敢買,就是送分題,我也和大家說過,現在散戶處在很謹慎的階段,一定是不敢買的,而且不論上漲或下跌散戶都會賣,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看到外資群及主力能一直買到大量鴻海的股票,不然以今天散戶拿到股息,昨天又沒有開盤,散戶這一次是從鴻海手上領到幾百億資金,鴻海配出八百億很大部份是外資群及郭董拿走,但還是會有四百多億是百萬股東拿到,這幾百億是能買二十幾萬張,加上因為關稅不確定因素及半導體關稅散戶累計賣出二十幾萬張,這樣加起來是四十幾萬張,快要接近五十萬張,外資群想要短線成功,就要讓這五十萬張的散戶進場買股票,我也說過,短線不僅只有一招,外資群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四季賣了近八十萬張,外資群及主力也是能選擇買回來,這樣就能達到去年第四季200元賣,今年第二季152.2元買回來,第三季一百七十幾元買回來,這樣外資群還是能贏,外資群及主力如果要變招,就是第二季買在152.2元,只要接下來散戶在180元買,加上股息外資群是能賺二十到三十元的差價,所以不論散戶買或不買,外資群都有策略能對應,這時會有人說,那散戶不是穩輸嗎?其實也不是穩輸,外資群有不同的選擇能玩,散戶也是有不同的策略能玩,重點是在過程中誰的心理素質好,誰比較守記律,大部份的散戶就是愛內心戲一堆,平常就是看一些討論區低級投機客在那造謠及鬼叫,要是你在和外資群對戰的過程中自我心理面一個軟弱賣出,那你就是把差價賠給外資群了,要是你從頭到尾心理素質都很好,外資群玩到後面就是要把錢送給你,大家看我做價值投資,我其實也是會經歷短線所有的波動,我就是抱著有錢就買,沒錢就抱的心態和外資群玩,反正股價波動是你家的事,我只需要知道鴻海是一家能持續賺進真金白銀的公司,我就一直抱著鴻海就能一直為我賺進白花花的現金,我要是用這態度玩短線,其實也是可以的,反正買了就是長抱,除非上漲我才會賣,不然就是打死不賣,這樣就能用時間化解風險,不過玩短線大部份的人都是用很小的資金,不然就是要分批買賣,重點是僅會有很少數的人能贏得了長期價值投資者,所以你可以自己選擇,想要做價值投資的話,你機乎是用時間穩贏,要是你想要投機的話,一萬個中有五到或十個能當大贏家就偷笑了,這5到10個大贏家確實能贏到很多錢,不過你覺得你會是那極少數人的機率有多大呢?至少你當價值投資者,每一個都有錢就買,沒錢就抱用時間賺錢,阿貓阿狗都能當贏家,股市中有八成以上的贏家都是價值投資者,股市中有八成的輸家都是短線投機客,這是很簡單的統計,這就像樂透總是會有人中頭獎,但你覺得是你中的機率很大嗎?確實是人人有希望,但最終做公益機率很大,你開彩券行的話,刮刮樂一張賺10元,雖然不能快速發大財,但你花時間去賣刮刮樂及彩券,時間愈久你賺愈多,每一百個賣彩券的人都會是贏家,但幾百萬人買彩券的人,就只會有一個人中頭彩,這就是價值投資及短線投機之間的差別。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31日!日本及韓國向美承諾幾千億美元投資!

 日本已向美方承諾設立5500億美元的基金投資,這會是以什麼形式進行?分幾年?根據現有資訊,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投資基金是美國與日本於2025年7月達成的貿易協議的一部分,旨在降低日本對美出口的關稅(如汽車關稅從27.5%降至15%),並促進美國產業發展。以下是有關該基金形式與時間表的詳細分析:

1. 投資形式

該5500億美元的基金並非單純的現金投資,而是由多種金融工具組成,主要包括:

股權投資:根據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的說法,僅有1%至2%(約55億至110億美元)將以股權形式直接投資美國項目,其餘部分主要為貸款或擔保。股權投資的利潤將按90%(美國):10%(日本)的比例分配,但最終利潤分配可能依雙方貢獻程度而定。

貸款與擔保:基金的大部分(約98%至99%)將通過日本國有金融機構,如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和日本出口與投資保險公司(NEXI),以貸款或信用擔保的形式提供。這些資金將用於支持美國的關鍵產業,例如半導體、製藥、關鍵礦產、能源基礎設施(包括液化天然氣)和造船業(包括商業與國防船隻)。

投資對象:資金將由美國總統(或其指定機構,如商務部)決定具體投資項目,重點支持美國的戰略產業復興,特別是:

能源基礎設施(如液化天然氣、電網現代化)

半導體製造與研究

關鍵礦產開採與加工

製藥與醫療用品生產

商業與國防造船(如新船廠建設與現有設施現代化)

第三方參與:基金不僅限於美日企業,例如,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如台積電TSMC)若在美國建廠並使用日本零部件或滿足日本需求,也可能獲得資金支持。

2. 時間表

投資期限:日本方面表示,計劃在特朗普現任總統任期內(2025年至2029年)完成這5500億美元的投資部署,意即大約4年時間。

具體進度:目前尚未有詳細的年度分配計劃,且具體投資項目的時間表仍需進一步談判與確認。白宮官員表示,投資的具體形式和時間框架「尚未確定」(TBD),但預計部分項目(如新工廠建設)可能在一年內開始產生回報。

季度評估: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表示,該協議將每三個月評估一次,若美國總統對執行情況不滿,日本出口商品的關稅可能從15%回升至25%。然而,赤澤亮正否認季度評估是談判的一部分,顯示雙方對協議細節的理解可能存在分歧。

3. 運作機制

美國主導投資方向:白宮聲稱,特朗普總統將有權決定資金的具體投資方向,美國商務部(由部長Howard Lutnick負責)將通過新設立的「投資加速器」執行項目。

資金來源:資金主要由日本政府及國有金融機構提供,但具體法律實體(美日雙方)尚未明確,可能涉及日本的銀行、企業及政府機構。

利潤分配爭議:美國宣稱將獲得90%的利潤,但日本方面強調,利潤分配將根據雙方「貢獻程度與風險承擔」決定,且最終由參與項目的私營企業決定,顯示實際分配比例可能更靈活。

4. 不確定性與挑戰

協議尚未最終敲定:白宮官員表示,協議條款仍在談判中,尚未正式成文。日本方面也強調需要書面聯合聲明以避免誤解,顯示細節仍存變數。

資金性質:5500億美元是否為全新資金,抑或包含現有投資計畫的重新分配,尚未明確。日本2023年對美直接投資約7800億美元,此基金規模相當於現有投資的70%,被認為「前所未有」。

潛在風險:分析人士質疑該基金是否為「空頭支票」,因為具體執行細節(如投資項目選擇、防範利益衝突的護欄)尚未確定,且日本企業在利潤分配中的低回報(10%)可能降低參與意願。

5. 總結

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基金主要以貸款與信用擔保(98%至99%)為主,僅1%至2%為股權投資,資金將由日本國有機構(如JBIC、NEXI)提供,投資於美國的半導體、製藥、能源、關鍵礦產及造船等戰略產業。投資計劃預計在2025至2029年(特朗普任期內)完成,具體進度與項目分配由美國主導,但細節仍待談判確認。利潤分配初步為90%(美國):10%(日本),但可能依實際貢獻調整。協議的不確定性及雙方理解差異可能影響最終執行,建議密切關注後續官方聲明與書面協議。

新聞說:美韓達成貿易協議,南韓被課徵15%的關稅,美國總統川普30日宣布與南韓達成貿易協議,擬課徵南韓15%的關稅;南韓則同意給予美國3500億美元,並採購1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川普表示,南韓總統李在明預計2周後訪問美國,到時李在明將在白宮宣布巨額的對美投資計畫。隨著對等關稅寬限期即將在8月1日到期,川普30日上午在社群網路「真實社群」上表示,白宮30日非常忙碌,川普與許多國家領袖對話,這些領袖都希望讓美國「非常開心」。川普也指出,他預計30日下午與南韓貿易代表團見面;川普說,美國現在擬課徵南韓25%的關稅,但南韓已經開出條件來降低關稅;川普說,他對南韓的提案非常感興趣。此後不久,川普隨即宣布說,美國與南韓達成完整的貿易協議,指南韓同意給予美國35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其基金完全由美國持有和掌控,並由川普選擇投資項目。另外,南韓也同意購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和其他能源產品。川普指出,李在明預計在2周後訪問白宮,與美方舉行雙邊會議,李在明到時會宣布巨額的對美投資計畫,並公布具體金額。川普說,南韓也同意對美國完全開放貿易市場,並接受美國的汽車、卡車、農產品等產品,並給予美國零關稅的優惠待遇;美國則將課徵南韓15%的關稅。川普30日也表示,其他國家都向美國做出提案來減少關稅;川普說,這些提案都將大幅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並表示,川普政府計畫在合適的時間點對外發布一份詳盡的報告。

根據2025年7月31日川普宣布的美韓貿易協議,南韓同意向美國提供3500億美元的投資,這筆資金將以「由美國持有和掌控」的形式進行,並由川普親自選擇投資項目。具體而言,這筆投資的細節尚未完全公開,但根據現有資訊,以下是可能的投資形式與相關背景:

直接投資形式:南韓的投資可能以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形式進行,涉及南韓企業在美國設立或擴建製造工廠、研發中心或其他商業設施。例如,南韓的現代汽車集團已於2025年3月宣布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包括在路易斯安那州設立一座年產270萬噸鋼鐵的工廠,以及在喬治亞州投資75.9億美元的汽車和電池工廠。這些項目顯示南韓企業可能通過新建或擴建實體設施的方式,將資金投入美國經濟。這類投資通常符合《外國投資促進法》和《外匯交易法》框架,需經南韓政府和銀行審批,並由美國相關機構監督投資流程。

基礎設施與能源項目:

投資可能針對美國的基礎設施項目,如能源、運輸或高科技產業。川普提到南韓將購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或其他能源產品,這表明部分資金可能用於支持美國能源產業的發展,例如建設或擴大LNG出口設施。此外,南韓企業可能與美國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和先進空中交通(AAM)等領域,這也是現代汽車集團計劃投資60億美元的方向。

金融投資或基金形式:

雖然川普聲稱這筆35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由美國持有和掌控」,但具體形式可能包括南韓政府或企業通過設立專項基金、購買美國資產(如債券或股票)或參與美國主導的投資項目來實現。例如,南韓的韓國投資公司(KIC,一家主權財富基金)可能被用來管理部分投資,根據《KIC法》要求,這些資金需遵循國內會計準則並提交年度報告。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提到,這筆投資的「90%的利潤」將歸於美國人民,這可能暗示投資結構設計為美國主導的合資企業或專項基金,確保資金流向美國選定的項目。

政策背景與動機:這筆投資是南韓為換取美國降低關稅(從原本威脅的25%降至15%)而提出的條件,顯示其為一種貿易談判的讓步。南韓同意對美國汽車、農產品等完全開放市場,同時承諾巨額投資,以減少美國對南韓的貿易逆差(2024年為660億美元)。

南韓企業近年來已積極投資美國,2024年南韓對美投資達215億美元,超越台灣成為美國最大外國投資來源國,這表明3500億美元的承諾可能是現有投資計劃的擴大或長期承諾。

未公開細節與未來公布:川普提到,南韓總統李在明將於兩週後(約2025年8月中旬)訪問白宮,屆時將公布更詳細的投資計劃和具體金額。這可能包括具體的投資項目清單、資金分配方式以及時間表。目前,投資的具體形式(如現金、貸款、資產購買或合資企業)尚未明確,可能需要等待進一步的雙邊會議或官方聲明。

總結:南韓對美國的3500億美元投資可能以直接投資(FDI)、基礎設施項目、金融基金或資產購買的形式進行,具體項目由美國政府(特別是川普)選定,涵蓋能源、製造業和高科技等領域。這筆投資是美韓貿易協議的一部分,旨在換取較低的15%關稅和更開放的美國市場准入。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31日!微軟及Meta增加AI資本增支出!

新聞說:Meta財報超優、AI大幅優化廣告效率,盤後飆逾11%,社群媒體巨頭Meta最新財報、財測超乎預期,對人工智慧(AI)的投資大幅提升廣告系統效率,並將提高資本支出以推進「超級智慧」戰略發展;財報出爐後盤後嗨漲逾11%。綜合外媒報導,Meta於7月30日美股盤後發佈第二季財報,營收年增22%至475.2億美元,每股盈餘為7.14美元,大幅優於分析師預估的5.92美元。Meta程式家族(Family of Apps, 包含臉書、Instagram、WhatsApp等)上季日活躍用戶數達34.8億人、廣告印象(Ad impressions)年增11%、平均廣告價格年增9%,均優於華爾街預期。專注於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勁業務的Reality Labs上季營收3.7億美元、營運虧損為45.3億美元,虧損幅度小於分析師預期。財測方面,Meta預估第三季營收將介於475億至505億美元之間,高於市場平均預期的460億美元。Meta也將2025年資本支出預估從原本的640億至720億美元上修至660億至720億美元,主要用於擴建資料中心和AI基礎設施。Meta預估,本季將斥資170億美元用於建設AI資料中心,以推進「超級智慧」略。Meta執行長祖克柏在電話會議上表示,上季財報優異主因AI大幅提升廣告系統效率並帶動營收成長。他也表示,AI策略將大幅改良核心產品,各界應認真看待超級智慧的影響。Meta股價30日正常盤收在695.21美元,年初迄今已勁漲近二成;財報出爐後盤後應聲大漲,至截稿前漲幅達11.6%。Meta於6月成立超級智慧實驗室,並斥資143億美元入股AI新創Scale AI、延攬華裔AI新興汪滔領導該部門;Meta近來也砸重金重OpenAI、蘋果挖角多位人才,展現在AI賽道上競爭的雄心。

 新聞說:微軟30日公布,預估本季資本支出將達創紀錄的300億美元,用於興建資料中心以驅動AI服務,而Azure雲端運算業務年度營收首度突破750億美元,顯示在AI領域的大舉投資正逐漸產生回報。消息激勵軟股價在盤後上漲9%,帶動公司市值突破4兆美元。預估本季資本支出300億美元,創單季新高,微軟宣布的本季300億美元資本支出,將創下單季歷史新高,也遠高於Visible Alpha統計市場預估的237.5億美元,顯示微軟未來一年的支出步調可望超越競爭同業。微軟強調,擴大支出對於克服供應瓶頸至關重要,這些瓶頸限制了其滿足AI需求的能力。微軟也公布上季資本支出年增27%至242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230.8億美元。微軟財務長胡德表示:「我們將繼續投資,把握眼前龐大的機會。」在上周,Google母公司Alphabet才宣布將2025年資本支出預估上修至約850億美元,較先前預估上調了100億美元;Meta同樣在周三公布預期營收成長,但僅小幅增加支出。三家科技巨擘的財報結果,有望消除投資人擔心科技大廠是否能從龐大資料中心支出受惠的疑慮。這些資本支出規模今年預料將達3,300億美元。微軟與Meta的財報也推動AI類股總市值一口氣增加了5,000億美元。首度公布Azure雲端業務年營收突破750億美元,預估本季繼續成長37%,微軟周三公布,上季(微軟會計第4季,截至6月底止)營收成長18%至764.4億美元,締造三年多來最快增幅;淨利年比成長近24%,達到272.3億美元。兩者都優於市場預期。其中,包含Azure雲端事業在內的「智慧雲端部門」上季營收達298.8億美元,增幅約26%,超越預期。更重要的是,微軟首度以美元公布Azure業務規模,在6月底止的2025全年度,Azure及其他雲端服務營收超過750億美元,較前一年度成長34%。Azure上季營收成長39%,而且預期本季成長37%,遠超過分析師預估的33.5%。儘管在雲端領域,微軟仍落後於市場龍頭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最近一個財政年度創造了1,075.6億美元營收),但投資人表示,微軟最新公開Azure雲端營收數據,顯示該公司的投資正在轉化為實質銷售成果。Aptus Capital Advisors投資組合經理瓦格納說:「現在微軟公開這個數字,等於是在為它龐大的投資做出合理解釋。」執行長納德拉:AI驅動的Copilot產品每月活躍用戶破億,微軟的AI押注正帶動其商業軟體銷售,舉例來說,AI驅動生產力工具Microsoft 365 Copilot的採用,提高了Office生產力套裝軟體等Microsoft 365商業雲端產品的每用戶營收數字。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其Copilot產品每月擁有1億活躍用戶。微軟表示,其資本支出正略微轉向「壽命較長」的資產,例如資料中心,此前微軟曾說,在2026年度之前,支出重點將偏向如晶片這類壽命較短的資產。微軟投資人關係副總裁尼爾森表示,這並不代表微軟未來就不會繼續投資長期資產,只要需求存在,公司就會投資。

A大回答:今天是7月31日,月底央行總是要照顧一下台灣的中小企業,很多企業都是佛系避險,也就是時間及緣份到了看美元對台幣是多少就是多少,六月底台幣也是貶回29.9元,七月央行因為有投資者買盤的加持,所以可以用慢慢向上拉抬的方式把台股貶回三十元,所以對於佛系避險的公司來說,會比用平均匯率的公司強,昨天我有說過,台幣月線大概是29.4元,要是大公司如鴻海,台積電這類的公司用整個月的平均,就會用到29.4元左右的匯率,佛系避險的中小型企業都會用最後一天,也就是月底的匯率,近兩個月央行是有特別照顧中小企業,都會在月底故意讓台幣貶回30元,讓一些佛系避險的中小企業不至於會爆雷,隨著全球對等關稅明朗,亞洲都被課徵了15到20%的關稅,中國被課徵了30%,之所以亞洲關稅會在15到25%之間,原因就是中國最高就是30%而以,美國目前不敢和中國硬幹,畢竟美國是缺稀土的,只要美國現在再對中國提高關稅,中國就直接把稀土限制再升級,要是亞洲國家的關稅高於30%,那中國的製造業就會再一次偉大,這是不是很好理解呢?之所以台商及外資企業要搬產能離開中國,原因就是中國被美國課徵很高額的關稅,要是亞洲地區和中國一樣都被課徵30%,那所有的企業就在中國生產就好了,而且大家要記得一件事,從四月開始亞洲貨幣升值10%,人民幣是沒有什麼升值的,所以日本,韓國,台灣要是都15%,亞洲貨幣升值10%,那幾乎就是和中國生產一樣了,這就會形成搞笑的局面,美國不是對付中國嗎?不是讓中國製造業死掉嗎?結果關稅加匯率後,在中國生產的成本和亞洲各國是一樣的,那台商及外資企業就留在中國就行了,這樣鴻海又產生了最大的優勢了,反正在亞洲各國有佈局的公司,他們匯率加關稅和中國也差不多,鴻海就在中國製造,然後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就行了,反正美國進口商及消費者也沒得選,不論是從中國進口或是亞洲國家進口,最終都是得到30%,目前美國海關豁免的還沒有拿掉,所以中國是會被課徵20%,其他國家被課徵10%,墨西哥雖然被提高到30%,但符合美加墨協議的依舊是零關稅,要是這樣的話,確實在中國以外的國家製造就是少了10%的優勢,在關稅談完後,也許亞洲貨幣貶一下,人民幣升一下,就能去壓制中國製造了,最終我覺得應該就是朝這個方向前進。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7月30日!鴻海增資換股取得東元一成股權!序言

7月30日!鴻海增資換股取得東元一成股權!作者:A大!昨天鴻海及東元宣布停止交易,今天傳出交換股權,這和我們昨天推測鴻海停止交易的原因幾乎一樣了,昨天有提到東元有拿到馬來西亞資料中心標案,鴻海又是AI伺服器的王者,今天記者會中有提到鴻海及東元要合作AIDC,也就是AI資料中心,鴻海與東元電機於7月30日共同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宣布雙方將透過股權交換方式建立策略聯盟夥伴關係。以下是記者會的重點整理:1、策略合作主軸:雙方旨在結合其在「基電」(基礎電力)與「資通訊」領域的優勢。核心目標是掌握全球AI資料中心(AIDC)的建置,朝向標準化及模組化發展,攜手開拓全球AI資料中心的龐大商機。持續探索在鴻海聚焦的3+3+3領域擴大合作的可能性。為全球客戶提供完整的資料中心模組化產品、基電工程服務與具成本優勢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目標市場涵蓋台灣、亞洲,並延伸至美國與中東等地。2、股權交換細節:本次交易依據公司法第156條之三規定,經雙方董事會決議,以增發新股方式進行股權交換。東元電機將增發新股2億3764萬68股與鴻海。鴻海將增發新股7248萬1441股與東元電機。換股比例為東元電機一股換發鴻海0.305股。交易完成後,鴻海將持有東元電機10%股權,東元電機將持有鴻海約0.519%股權。交易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完成,尚待主管機關核准。此次換股是雙方衡量多種合作方式後,認為最快速且最能掌握的方法。3、合作契機與優勢:過去已有合作基礎:東元與鴻海集團過去已在工廠節能減碳與SCO能源服務等面向合作,近期進一步就台美建置資料中心業務展開洽談。市場需求驅動:AI的崛起帶來龐大新商機。鴻海是全球AI伺服器機櫃最大供應商,希望將價值鏈從伺服器主機與機櫃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領域。模組化與標準化:由於傳統資料中心建置速度慢且無法標準化、模組化,鴻海與東元希望透過合作,將伺服器機櫃做成模組化設計。這樣大部分的整合工程可在前端完成,客戶端只需簡單設置建物基礎設施,有助於加快資料中心建置速度,並節省成本。4、雙方能力互補:鴻海在AI伺服器機櫃領域擁有深厚的垂直整合能力,長期與一線雲端服務業者合作。東元在資料中心電機工程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尤其擅長機房外電力基礎設施。東元已執行超過10年的資料中心工程建置,實績達700MW,並能將工程安裝設置時間節省約30%以上。美國市場布局:東元位於美國德州的Tick Westinghouse擁有美國製造及在地服務優勢,符合兩家公司擴大美國製造、重塑供應鏈的策略。5、高層觀點:東元電機林明憲董事長表示,AI崛起與貿易保護主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與供應鏈,也迎來龐大的新商機,期望加速東元切入AI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董事長表示,隨著AI資料中心規模擴大,需求攀升,模組化設計日益受青睞,在算力競賽升溫之際,實效性成為關鍵。永續發展:東元與鴻海都入選S&P永續年鑑,雙方合作將著眼於永續發展願景,共同打造符合國際趨勢的低碳智慧產業鏈,提升供應鏈韌性及創新能力,搶占全球AI市場先機。6、對股東影響與未來規劃:本次換股會導致東元股本膨脹,對現有股東股權會產生稀釋作用。然而,公司認為雙方合作將對各自發展有很好的加分加乘效果,有助於東元積極轉型、跨足更大國際舞台。雙方高階主管將成立「策略金橋組」針對相關領域及未來合作可能性進行深入探討。該小組將由雙方董事長領導。關於鴻海是否會進入東元董事會取得席次,雙方共識為將在適當時機評估。目前沒有非常明確的產品上市時間表,但合作目的正是為加快導入時間。合作模式的獨特性:鴻海過去較常透過併購,此次採用換股模式,公司表示這是出於「分享、合作、共容」的文化,希望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開拓市場。這種結合基礎設施和ICT的模組化解決方案被認為是創新,並且能夠跑得比競爭者更快、更具成本效益。


鴻海換股結盟東元,取得1成股權溢價約12.7%,合作搶攻AI資料中心商機,會有一些散戶覺得鴻海這次比較虧,其實對鴻海及東元來說都只是拿A4紙去換對方的股票,雙方一毛現金都沒有拿出來,之所以東元能溢價12.7%的價格取得鴻海,原因是鴻海近期股價上漲的比較兇,鴻海及東元都是能持續賺錢的好公司,雙方的股價淨值比都不高,鴻海股價淨值比1.45倍,東元1.34倍,所以當初在談時,可能鴻海股價還在一百五十幾或一百六十幾,不過明天東元股價會上漲的機率比較大,鴻海也會上漲,但不是因為和東元換股,而是今天沒開盤要落後補漲,今天台股上漲260點,鴻海沒有上漲到,明天就是要補漲回來,鴻海新增股票七萬多張,股本應該是從1389億提升到1396億,其實也沒有增加多少,鴻海就是新增加一點股本去換東元的股票,兩家公司是能合作,這就沒有對誰好或不好,一般併購說會買貴,那是要拿現金出來買,鴻海及東元都沒有拿一毛錢出來買,就是雙方用A4紙印了股票給對方,這樣能加深兩家公司的合作,對東元來說可以借助鴻海在AI伺服器強大的製造能力,鴻海也能和東元展開更多的合作,之後東元股價上漲,鴻海持有東元10%股票的價值就會提升,這會反應到淨值上,每年鴻海也會從東元身上獲得股息收入去彌補股權變大,理論上鴻海持有東元及東元持有鴻海都不會賣,籌碼面上就不會因為增資而產生浮動籌碼,之前很多公司現金增資是向股東借錢,也就是發行新股給股東,這些股東之所以要認購,很大的原因是有差價,當股東拿到股票後,就會立刻丟到市場賺差價,這就會產生籌碼面不利因素,這一次鴻海及東元發行了股票,鴻海持有東元不會賣,東元持有鴻海也不會賣,所以短線就不會有籌碼面的問題,明天是鴻海股東領股息的日子,理論上散戶資金已經到位了,昨天我的影片觀看人數翻了一倍,很明顯就是投資者手上有錢了,想要找準時間進場買,不過今天7月30日,明天是7月31日,鴻海股東拿到股息後會擔心川普關稅不確定因素,還有總統川普政府「232國安調查」結果預計在兩周內公布,這兩項不確定因素會讓散戶不敢買,所以明天鴻海落後補漲很有可能還是外資群及主力發動的,我說過,只要散戶不敢買,外資群就會自己的股價自己拉抬及護盤,明天大部份的散戶鐵定是不敢買的,散戶目前除了領到鴻海的股息外,還有最近減少近八萬名股東,賣出二十萬張的潛在買盤,這一些潛在買盤會在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明朗後才會進場,因為鴻海今年配出八百多億股息,散戶拿到股息鐵定是不敢買的,所以會像匯市一樣,目前持續累積買盤,之後只要確定後就會發動大噴發,我還是勸會怕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的投資人,要是你會因為這兩個因素恐慌,你就等到明朗後再進場,不然你進場就僅是害人害己,現在鴻海股票在外資群手上,他們會自己的股價自己拉抬及護盤,所以川普關稅也好,半導體關稅也罷,外資群都是顯得一付誰鳥你,我覺得這樣是很好的,至少股價有外資群及主力撐住,想要進場買鴻海的股東,你要確保不怕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以我來說,我一直在裡面,我根本就不甩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這兩個因素就算發生,我還是有錢就買,沒錢就抱,所以我敢持有鴻海股票,至少我不會害怕關稅及半導體關稅還硬去買,最後在那多殺多及人踩人,我看到4月7日到4月9日那情況,明明我判斷是正確的,但就是一狗票自我心理面不健全或資金有弱點的散戶在那多殺多及人踩人,會怕就不要投資,投資鴻海這種穩健的公司,你還能常常內心戲一堆,那你乾脆就去定存,想要進到鴻海投資的話,你就是抱著兩年會有未實現損失,只要你兩年內賣都會賠5到10%,你要抱著這心態進來買,你就能當一個價值投資者,大家看鴻海股價近六年多來一直波動,當初我在2019年買到的韭菜價90.8元,現在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就是神仙價格,我除了會買90.8元,我也敢買65.7元,最終就是買在半年線及年線的78元到80元,有一些人覺得我成本好低,在2021年到2024年2月時,那時鴻海股價在100到120元整理,平均是在106元,那時我就和大家說,幾年後別人看到你買在106元,也會覺得超級甜美價,那時有一些散戶說哼,你買在78元,所以要騙我買106元,當我是傻子嗎?那時我就和他們說,未來到2025年或2026年之後,鴻海股價超過150元,那時別人也會和你說,哼,你買在106元,你要騙我買150元,你當我是傻子嗎?我今天一樣在這和大家說,鴻海現在股價171.5元,到了2031年鴻海股價250元到300元,甚至更高時,那時也會有散戶和你說,哼,你買在171.5元,這是什麼神仙成本,你想騙我買250元到300元,你當我是傻子嗎?鴻海是一家能賺進真金白銀的公司,之前一年賺10元,接下來一年能賺14元,16元,18元,20元,到了2031年時,鴻海淨值可能都180元到200元了,股價250元到300元有啥好奇怪的,你持有鴻海愈久,股價愈高,你領到的股息愈多,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一些散戶常常在那低買及高賣,時間只要拉長,九成九的人鐵定是會輸給有錢就買,沒錢就抱的人,我和你說,你不用不信邪,我投資鴻海六年多了,從鴻海70到90元,又到100到110元,一大堆人都是不信邪,時間會證明我是正確的,當初我說我要持有到2025年,有人覺得不可能,我那時就說,只要鴻海能持續獲利再成長,持有到2031年,2040年,2050年都沒有問題,持有愈久,我只是賺愈多罷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鴻海入選世界500強第28名! 

2、鴻海增資換股取得東元一成股權!

3、鴻海與東元合作的更深層原因分析!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30日!鴻海入選世界500強第28名!

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141.93億,投信買超台股14.82億,自營商買超台股53.74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210.49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3045口,期貨留倉空單37831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1330口,今天台股成交3,275億,上漲260.2點,漲幅1.12%,收在23461.72點,電子上漲14.66點,漲幅1.12%,收在1328.97點,金融上漲13.51點,漲幅0.64%,收在2124.06點。昨天外資群賣超165億,指數下跌211點,今天外資群買超141億,指數上漲260點,大家看到了嗎?外資群一直在玩下跌後會漲上去,這一次外資群算是很好心,昨天台股下跌211點,外資群是賣超165億,今天指數還是上漲,就是要讓散戶吃一點甜頭,讓散戶習慣下跌後就是會漲上去,而且一個很有趣的點在於,外資群從4月23日到今天買超了台股五千八百億,外資群的期貨空單從最多的六萬口降到今天的37831口,已經減少了兩萬三千多口,現在指數如果跌下去,外資群是沒有期貨空單可以避險,台幣升值會引來炒匯的熱錢,但是台幣升值會讓電子股獲利衰退,也會產生匯損,最近台幣從28.9元貶值到29.7元,這對電子股來說是好事一件,而且昨天出去的很明顯就是炒匯率的資金,台幣如果貶到三十元,會有更多炒匯的資金出去,而且最近台幣貶值,會把之前觀望的資金逼出來,之前市場預期台幣會升值,所以想買美元或美債ETF的投資者就會選擇一直觀望,直到台幣升值陰謀論被破除後,這些累積的買盤就一口氣噴發出來,大家應該有發覺一件有趣的事,就算外資群持續的把錢匯進來買台股,還是擋不住台幣貶值,這就是之前市場陰謀論造成的延遲買盤太多,接下來的股票也是如此,外資群買了台股五千八百億,外資群也是知道散戶現在怕川普關稅,也怕半導體關稅,但外資群買了五千八百億後,他們自然就是會拉抬及護盤,盡量把指數拉離開自己的成本,外資群只要撐到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明朗,也就是這兩個因素出來後,外資群再讓指數區間整理個幾周,甚至一兩個月,接下來散戶就會開始買了,大家就會見識到延遲買盤的恐怖,近一季外資群買超的五千八百億都是散戶賣出來的,這些資金都放到定存或保守的電信股,例如中華電信,大家有看到中華電信最近股價一直在131元吧,很多資金就是在中華電信中,之所以台灣大哥大及遠傳股價還是在低點,原因就是有高股息ETF把這兩檔踢出去,這才造成散戶不選這兩檔電信股,外資群想要成功,一定就是要撐住川普關稅及半導體關稅,之後延遲買盤都爆發出來時,外資群才有可能賣出賺差價,這就是所謂的佈局,很多散戶很搞笑,買進後就每天在那演內心戲,這個也怕,那個也怕,正所謂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是散戶賣的,三大法人賣的是散戶買的,當三大法人賣給了散戶後,要是散戶什麼都怕,三大法人就能用股價波動或是一些大事件去讓散戶自我心理面崩潰,相對的,大家看到三大法人買了後,散戶就只能靜靜的看著三大法人在裡面拉抬及護盤,三大法人透過股價跌下去後會漲上來,或是透過錨定效應讓散戶習慣某個價格,之後散戶中招後,外資群就能賣出賺差價,所以大家懂了嗎?短線獲利就是買低及賣高,但為什麼散戶辦不到買低賣高呢?原因就是三大法人買了後會演戲給散戶看,也會折磨散戶,要是自我心理面不夠健全的散戶,很容易就會在過程中崩潰,有一些人說鴻海明天會下跌,因為和東元換股吃了虧,會說這種話的人就是外行人,鴻海和東元都是印印A4紙而以,根本就沒有損失任何一毛錢,鴻海持有東元的股票也好,東元持有鴻海的股票也罷,他們兩方是不會賣的,所以也不會有籌碼面不利因素,今天台股大漲260點,鴻海沒有反彈到,要是今天美國平盤或小漲,明天鴻海也會把今天沒有漲到的四元到五元漲回來,鴻海及東元都用A4張去換對方股票,其實對雙方都沒有什麼影響,之後鴻海及東元就是能加深合作,這戰略的意義就很重要,未來很多年後,鴻海及東元把對方的股票賣出,也是市場投資人買單,無緣無故就是賺了一百多億,所以怎麼會有傻子覺得鴻海及東元明天會下跌,對雙方來說,就是去印表機那,拿了A4紙印了股票給對方,一毛錢都沒有花,這些股票短時間內也不會在市場流通,所以籌碼面也不會有不利的情況,這一次對鴻海股權的稀釋就僅0.5%而以,之前可轉換債的債券轉換,讓鴻海股票多三萬張,這樣鴻海借到的幾十億就不用還了,鴻海就這樣用了三萬多張A4紙換了幾十億,這可真的是香,所以鴻海及東元這一次合作,根本沒有人拿任何錢出來,所以也不會有什麼誰吃虧,硬要說的話,雙方都是用A4紙賺了一百多億。

自從川普在七月多對韓國及日本課徵25%的關稅,這就把之前亞洲政府為了升值換低關稅的謠言打破,從那一天起,市場美元的買盤就回來了,市場預期心理是很恐怖的,像2024年房市很熱,一大堆人在那搶房子,所有人都預期房價還會上漲,所以房價就開始大爆衝,到了九月十九日央行祭出打炒房政策後,房市就開始降溫,之前搶到房子的人看到房市又冷卻了,就把買到的預售屋退訂,去年七月時,很多屋主也惜售,加上一大堆人在搶房,所以稍微好一點的房子都被搶光了,屋主覺得會漲也不把房子拿出來掛賣,到了今年七月,大家會發覺一大堆房子在掛賣,這就包括了之前買到退掉的房子,還有一些屋主看到房價不妙就開始拿出來掛賣,現在價格雖然很硬,不過降價個3到10%物件還是有的,重點是目前市場預期心理從一定會上漲變成一定會下跌,一些屋主不願賠售,所以買方及賣方就在僵持中,大家可以把這市場預期心理放到股市及匯市,昨天我就有提過國安基金,當所有散戶都沒有信心時,國安基金就會出來說我要進場囉,散戶雖然沒有信心,但會有一些短線客,投機客,當沖客為了吃國安基金豆腐,想要賺個差價,就會把錢投進到股市,當有投機客把錢投進去後,股市就會止跌,甚至是會反彈,散戶看到股市上漲,就會有信心的進場買股票,之前累積的一大堆延後買盤一口氣爆發出來,股市自然就會很快速的反彈,套到匯市也是一樣的道理,之前大家都在觀望及等待台幣升到28元,甚至27元,有一些人在那幻想要到13.5元,其實稍微有一點匯率概念的人都知道28元就是甜美價了,29元以下就能買了,但市場預期台幣會升,所以從33元跌到29元還是不會有投資者進場,當川普在七月初對日本及韓國課25%關稅時,那時我就說市場陰謀論被破梗了,台幣不會再升了,因為之前就是有陰謀論,所以大家都不敢買,當陰謀論破除後,雖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買,但市場上至少會有一些比較靈敏的人會先進場買,大家應該有看到一開始台幣在貶值時就是小幅度的貶,最近幾天開始貶值的比較快,原因是一開始雖然有買盤,但大部份的人還是不相信,但股價連三漲,散戶不請自來,當台幣一直貶值時,就會引發其他的散戶相信,之前炒匯率的外資群發覺台幣不會再升值,看到陰謀論被破梗了,就會止損出場,這就會加速台幣的貶值,這也是為什麼昨天台股忽然下殺,原因就是炒匯的資金出場,今天台股立刻就反彈,畢竟股市中有炒匯率的,還有炒股的,炒匯率的昨天賣掉現股,也回補期貨空單,之後就沒有他們的事了,今天炒股的就繼續炒股,從四月二十三日以來,外資群買了五千六百億,所以就算八月一日川普要公佈對等關稅,今天7月30日了,台灣被課徵多少還不知道,但因為股票在外資群手上,今天台股依舊是大漲了260點,根本沒有在甩你什麼川普關稅,大家看到台幣貶值後,美債ETF開始也有反彈一些了,之前我就說過,很多投資人本來要買美債ETF的,他們也預期台幣會一直升,所以就不敢進去買,最近看到台幣貶值,就會開始買美債ETF,之前我說過,買美債ETF的過程就是把錢給投信,接著投信換成美元,再來買美債,所以散戶敢買美債ETF的話,等於就是有美元買盤,而且美債ETF目前算是在低檔,散戶會買的機率很大,這就會加速台股貶值,當企業看到台幣貶值,他們當然也會惜售,畢竟之前從33元跌下來的,慢一點換的話,也許之前賠的匯率就能賺回來,現在就會有很多的美元買盤,不論是從一般散戶或是買美債ETF的,這都會加速台幣貶值,當台幣貶值,鴻海的營收就會變的比較好看一點,不過六月台幣的月線是29.6元,七月台幣的月線是29.34元,下半年是電子旺季,只要下半年FED要降息,美債ETF的買盤會更強,那時台幣會貶值的機率就更大,鴻海營收就會回到強勁成長。

新聞說:美國知名財經雜誌《財富》公布最新「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台灣共有6家企業入榜,其中又以鴻海的名次最高,今年在全球排名第28,較去年的第32名再前進4名。根據《財富》官網資料,鴻海2024年營收2136億美元(台幣6.86兆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且年增8%,在全球電子代工市占率提升至44.2%,居世界第一。今年入榜《世界500強》的6家台灣企業,依照排名順序,分別是:鴻海排第28名、台積電第126名、廣達第348名、和碩第461名、台灣中油第494名、以及首次擠進榜單的緯創排第496名。台積電今年名次大躍進,從去年的第186名大幅前進60個名次,上升到第126名,獲利率在全球排名第三高。根據《財富》官網資料,台積電去年營收901.67億美元,年增29.9%、利潤增31.9%,都是排名大幅前進的原因。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則連續12年蟬聯《世界500強》榜首;科技公司受惠AI熱潮,輝達(NVIDIA)與Meta等排名大幅躍升,輝達攀升至第66名;中國大陸(含香港)則有124家企業入榜,僅次於美國。至於全球哪家公司最會賺錢?利潤榜前10名分別是:沙特阿美、Alphabet、蘋果、波克夏、微軟、輝達、Meta、亞馬遜、摩根大通、中國工商銀行。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30日!鴻海增資換股取得東元一成股權!

新聞說:搶攻美國製造!鴻海增資換股 取得東元一成股權,東元電機與鴻海科技集團30日於證交所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雙方宣布經董事會決議,將透過股份交換方式成為策略聯盟夥伴,在換股完成後,鴻海將持有東元電機10%股權,東元電機則將持有鴻海約 0.519%股權,預計今年第四季完成。雙方表示,本次交易係依據公司法 156 條之3的規定,經雙方董事會決議以增資發行新股之方式進行股份交換,東元電機將增發新股 237,644,068 股予鴻海,鴻海將增發新72,481,441 股予東元電機,換股比例為東元電機1股換發鴻海0.305股。交易完成後,鴻海將持有東元電機10%股權,東元電機則將持有鴻海約 0.519%股權。交易尚須向主管機關送件申請核准,預計今年第四季完成。東元與鴻海將結合兩家公司在機電與資通訊的優勢,掌握全球AI 資料中心建置朝向標準化與模組化的發展,攜手開拓全球廣大的AIDC 商機,未來也將持續探索在鴻海聚焦的3+3+3 領域擴大合作的可能性。東元電機與鴻海集團過去已在工廠節能減排與 ESCO 能源服務等面向合作,近期進一步就台美建置資料中心業務展開洽談。由於資料中心主要由機房內設備(伺服器、冷卻系統、UPS等)以及機房外電力基礎設施所組成,雙方透過策略聯盟,結合在AI伺服器、機電與資通訊的優勢展開深度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完整的資料中心模組化產品、機電工程服務、與具有成本優勢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目標市場不僅涵蓋台灣與亞洲,更延伸至美國與中東等地區的龐大商機。東元電機董事長利明献表示,AI崛起與貿易保護主義正重塑全球經濟與供應鏈,也迎來龐大的新商機與合作模式。藉由鴻海長期為國際科技大廠提供全球供應鏈的優勢能力,和東元的策略合作可以自現在已經合作的低碳智慧工廠與能源服務領域,延伸到未來的資料中心一站式解決方案,可望加速東元切入藍海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業績快速成長;而東元位於美國德州的TECO-Westinghouse,擁有美國製造和在地服務的優勢,是高知名度的動力及電氣化品牌,配合鴻海在美國的製造基地,符合兩家公司擴大美國製造、重塑全球供應鏈的策略方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隨著AI資料中心規模日益龐大、需求不斷攀升,模組化設計日益受到青睞,在全球算力競賽升溫之際,時效性成為關鍵。鴻海在AI伺服器機櫃領域擁有深厚的垂直整合能力,長期與一線雲端服務業者(CSP)合作。鴻海也會在既有的客戶服務與垂直整合優勢之下,積極開發AI資料中心模組化的架構,希望進一步將價值鏈從伺服器零組件與機櫃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領域,並結合東元在資料中心電機工程方面的深厚經驗,共同為全球客戶提供更完整、高效率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這對鴻海接下來的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鴻海與東元電機的策略聯盟,將透過股份交換取得東元10%股權,並結合雙方在AI伺服器、機電工程與資料中心領域的優勢,搶攻全球AI資料中心(AIDC)市場。此交易對鴻海未來營收與獲利的影響可分為短期(1-2年)與中長期(3-5年)分析,並考慮潛在風險與挑戰。以下為詳細評估:

1. 對營收的影響

短期(1-2年)

新增業務機會:鴻海與東元聯手開發AI資料中心模組化解決方案,結合鴻海的AI伺服器製造能力(2024年市占率約40%)與東元在機電工程(如UPS、冷卻系統)與電力基礎設施的專業,預計提升鴻海在AIDC市場的滲透率。根據市場預估,全球AIDC市場2025年至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15-20%,2025年市場規模約3,000億美元。鴻海若能搶占1%市場,即新增約30億美元(約新台幣960億元)營收,相當於2024年總營收6.16兆元的1.5%。

美國與中東市場拓展:東元的美國子公司TECO-Westinghouse具在地製造與服務優勢,配合鴻海在美國俄亥俄州、墨西哥等地建廠布局(2025年Q4預計推出Model C美規版電動車),可加速鴻海切入美國AIDC市場,符合美國製造政策(《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通膨削減法案》推動在地化)。中東市場因AI與數位轉型需求成長快速,鴻海可透過東元的電力基礎設施技術搶攻訂單,預計2026年起貢獻營收。

既有合作深化:雙方過去在工廠節能減排與ESCO(能源服務公司)已有合作基礎,此次聯盟將進一步整合鴻海的AI伺服器與東元的機電解決方案,形成一站式服務模式,吸引雲端服務業者(CSP,如AWS、Microsoft Azure)。2024年鴻海AI伺服器營收約2,000億元,2025年預計超1兆元(占伺服器營收50%),策略聯盟可望推升AI相關營收占比。

交易成本影響:鴻海增發72,481,441股(約0.519%股權)予東元,假設以2025年7月股價174.5元計算,交易價值約126.5億元。此為非現金交易(股份交換),對短期營收無直接影響,但可能稀釋每股盈餘(EPS),詳見獲利分析。

中長期(3-5年)

3+3+3策略擴展:鴻海的「3+3+3」策略(三大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AI;三大技術:半導體、AI、下一代通訊)與東元合作高度契合。聯盟將從AI伺服器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新增高毛利業務(如模組化機房設計、電力管理系統),預計推升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從2024年的30%增至2027年的50%以上。

全球供應鏈重塑:在中美貿易戰與地緣政治風險下,鴻海透過東元在美國的製造優勢,強化在地化生產能力,降低關稅風險(例如美國對中國進口科技產品課徵10-25%關稅)。這有助鴻海爭取更多北美與中東客戶,長期穩定營收來源。

新業務模式:鴻海可將AIDC模組化解決方案推廣至智慧城市與智慧製造領域,例如整合東元的電機技術與鴻海的CityGPT、Factory GPT平台,開拓企業級市場(如智慧工廠能源管理),預計創造新收入來源。

2. 對獲利的影響

短期(1-2年)

毛利率提升潛力: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相關業務具高毛利特性(子公司工業富聯2022年營業利益率4.1%,高於鴻海整體2.6%)。與東元的聯盟可透過模組化設計降低資料中心建置成本(估計節省10-15%),提升整體毛利率。2024年鴻海毛利率6.1%,預計2025年因AIDC業務貢獻可提升至6.5-7%。

EPS稀釋風險:鴻海增發72,481,441股,總股本從13,861,441,441股增至13,933,922,882股,稀釋率約0.52%。2024年EPS為11.01元,若2025年稅後純益維持1,527億元,EPS可能降至約10.95元(稀釋約0.5%)。然而,AIDC新業務預計帶動獲利成長,可抵銷稀釋影響。

投資回報初期壓力:東元10%股權(237,644,068股)若以2025年7月東元股價約50元估算,價值約118.8億元。鴻海短期內難以從東元股權獲取顯著股利收入(東元2024年每股配息約1.5元,10%股權年股利約3.56億元),初期獲利貢獻有限,需靠業務協同效應補足。

費用節省效益:東元的機電技術可優化鴻海資料中心冷卻與電力系統效率,預計每年節省5-10%能源成本(以一座中型資料中心年耗電成本約1億美元估算,可節省500-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3.2億元),對獲利有正面貢獻。

中長期(3-5年)

高毛利業務轉型:AIDC模組化解決方案屬高附加價值業務,毛利率可達10-15%(高於鴻海傳統代工6.1%)。若2027年AIDC業務貢獻營收達2,000億元(假設占總營收3%),以12%毛利率估算,可新增240億元毛利,推升整體淨利率從2024年的2.25%增至2.5-3%。

股權投資收益:東元若因聯盟業務成長(如切入AIDC藍海市場,營收年增10-15%),股價上漲將帶動鴻海股權投資增值。例如,東元股價若從50元漲至60元,鴻海持有股權價值增至142.6億元,資本利得約23.8億元。

地緣政治風險緩解:鴻海57%資產位於中國,易受中美貿易戰影響(2025年美國關稅大限可能影響中國廠營運)。透過東元在美國的TECO-Westinghouse品牌與在地製造能力,鴻海可加速轉移供應鏈至北美,降低關稅與政策風險,穩定長期獲利。

3. 潛在挑戰與風險

整合挑戰:鴻海與東元在技術與企業文化整合需時間,特別是東元的機電技術與鴻海的資通訊系統需標準化以實現模組化目標。若整合不順,可能延遲AIDC項目落地,影響營收與獲利。

市場競爭:全球AIDC市場競爭激烈,競爭對手如廣達、緯創、戴爾、惠普等亦積極布局。鴻海需憑藉東元的電力基礎設施優勢與自身垂直整合能力,確保成本與技術競爭力。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美國2025年關稅政策可能影響鴻海中國廠出口,若AIDC業務過度依賴美國市場,需警惕政策變動風險。

資本支出壓力:AIDC建置需大量前期投資(例如鴻海高雄算力中心預計2026年完工,總投資數百億元),短期可能壓縮現金流,影響獲利表現。

4. 總結

鴻海與東元電機的股份交換策略聯盟將顯著推升鴻海在AI資料中心市場的競爭力,短期內(1-2年)預計新增營收約960億元(占2024年總營收1.5%),透過模組化設計與能源效率提升每年節省1.6-3.2億元費用,毛利率可望從6.1%增至6.5-7%。中長期(3-5年),AIDC業務可貢獻2,000億元營收(占總營收3%),推升淨利率至2.5-3%,並透過東元股權增值實現資本利得(潛在23.8億元)。然而,股本稀釋(EPS降約0.5%)與整合挑戰可能帶來短期壓力,鴻海需加速技術整合與市場開拓以實現預期效益。長期來看,聯盟符合鴻海「3+3+3」策略與美國在地化趨勢,有助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穩定獲利成長。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30日!鴻海與東元合作的更深層原因分析!

鴻海與東元電機透過股份交換建立策略聯盟,鴻海取得東元10%股權,東元持有鴻海約0.519%股權。此交易不僅是為了搶攻全球AI資料中心(AIDC)市場的商機,更反映了鴻海在全球供應鏈重塑、技術轉型與地緣政治環境下的深層策略考量。以下分析鴻海選擇與東元換股的表面原因與更深層動機,並探討其背後的戰略意圖。

表面原因:搶攻AIDC市場與技術互補

搶攻AIDC市場商機:市場需求驅動:全球AI資料中心市場因AI算力需求激增快速成長,預估2025至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5-20%,2025年市場規模約3,000億美元。鴻海作為全球AI伺服器機櫃最大供應商(2024年市占率約40%),希望將價值鏈從伺服器零組件與機櫃延伸至資料中心整體建置,搶占更高附加價值的市場。模組化與標準化趨勢:傳統資料中心建置耗時且缺乏標準化,鴻海與東元合作開發模組化解決方案,將伺服器、冷卻系統、UPS等機房設備與電力基礎設施整合於前端,客戶僅需設置基礎建築。此模式可縮短建置時間(東元實績顯示可節省30%工程時間)並降低10-15%成本,吸引雲端服務業者(CSP,如AWS、Microsoft Azure)。目標市場拓展:聯盟瞄準台灣、亞洲、美國及中東市場,特別是中東因數位轉型需求快速成長,預計2026年起貢獻顯著營收。

技術與能力互補:

鴻海優勢:鴻海具備AI伺服器與資通訊(ICT)領域的垂直整合能力,2024年AI伺服器營收約新台幣2,000億元,2025年預計超1兆元(占伺服器營收50%)。其與輝達(NVIDIA)等一線CSP的長期合作關係,確保市場通路與技術領先性。東元優勢:東元在資料中心機電工程與電力基礎設施有深厚經驗,過去10年執行700MW的建置實績,擅長機房外電力系統(如UPS、冷卻系統),能提升資料中心能源效率與建置速度。協同效應:雙方結合鴻海的ICT硬體製造與東元的機電工程,提供一站式AIDC解決方案,增強競爭力。例如,東元的節能技術可降低資料中心5-10%能源成本(中型資料中心年節省約新台幣1.6-3.2億元),提升鴻海方案的成本優勢。

既有合作基礎:鴻海與東元過去在工廠節能減排與ESCO(能源服務公司)已有合作,近期針對台美AIDC業務的洽談進一步促成聯盟。股份交換模式被雙方視為快速整合資源、搶占市場的最佳方式,相較於併購更具靈活性與合作共贏的象徵意義。

深層原因:供應鏈重塑與地緣政治策略

除了表面上的市場與技術動機,鴻海與東元換股背後還有以下更深層的策略考量:

因應美國在地化與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製造政策:美國近年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通膨削減法案》,鼓勵在地製造以降低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2025年美國對中國進口科技產品可能課徵10-25%關稅,鴻海57%資產位於中國,面臨出口風險。東元的美國子公司TECO-Westinghouse擁有在地製造與服務優勢(位於德州,具高知名度動力與電氣化品牌),可協助鴻海加速美國供應鏈布局,符合「美國製造」政策。鴻海美國布局:鴻海已在美國俄亥俄州、墨西哥建廠,2025年第四季將推出Model C美規版電動車。與東元合作可進一步整合美國AIDC市場的電力基礎設施需求,降低關稅與政策風險,確保北美市場營收穩定性。

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中美貿易戰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鴻海高度依賴中國製造基地(2024年Q1中國資產占121%)使其易受政策波動影響。透過東元的美國製造能力,鴻海可將AIDC相關生產轉移至北美,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例如,鴻海在墨西哥的AI伺服器產線與東元的電力技術結合,可服務美國CSP客戶,分散地緣風險。中東市場作為新興AIDC需求熱點,地緣政治風險較低,鴻海與東元聯盟可搶占先機,進一步多元化市場結構。

加速3+3+3策略轉型:

鴻海的「3+3+3」策略(三大產業:AI、電動車、數位健康;三大技術:半導體、AI、下一代通訊)旨在從低毛利代工(毛利率6.1%)轉向高毛利科技服務。AIDC模組化解決方案屬高附加價值業務(毛利率10-15%),與東元合作可加速從伺服器製造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推升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2024年30%至2027年50%以上)。東元的機電技術可整合至鴻海的智慧城市與智慧製造平台,拓展企業級市場(如智慧工廠能源管理),創造新收入來源,強化鴻海作為「科技製造服務平台」的定位。

換股模式的戰略意義:

避免併購風險:鴻海過去常透過併購擴張(如夏普),但併購需承擔高額資金與整合風險。股份交換模式成本較低(鴻海增發股價值約新台幣126.5億元,東元股權價值約118.8億元),且具「分享、合作、共容」文化意涵,有助建立長期信任關係。

靈活合作架構:換股僅涉及10%股權,鴻海未立即尋求東元董事會席次,保留未來增持或調整合作的彈性。成立「策略金橋組」由雙方董事長領導,顯示鴻海重視長期協同而非控制,降低整合衝突風險。

財務影響可控:換股導致鴻海股本稀釋0.52%,EPS略降0.5%(從2024年11.01元至約10.95元),但AIDC業務預計新增營收960億元(占2024年營收1.5%)與節省1.6-3.2億元費用,可抵銷短期稀釋影響。

永續發展與品牌形象:

鴻海與東元均入選S&P永續年鑑,聯盟強調低碳智慧產業鏈,符合全球ESG趨勢。東元的節能技術(如資料中心電力效率提升)與鴻海的AI伺服器結合,可打造綠色AIDC解決方案,提升品牌形象,吸引重視永續的CSP客戶。

開源FoxBrain(鴻海繁體中文AI模型)與東元機電技術的結合,未來可推廣至智慧城市應用,強化鴻海在全球AI生態系的影響力。

潛在風險與挑戰

整合挑戰:鴻海的ICT系統與東元的機電工程需標準化以實現模組化,若技術或企業文化整合不順,可能延遲AIDC項目落地,影響預期營收(短期960億元)。市場競爭:廣達、緯創、戴爾、惠普等競爭對手亦布局AIDC,鴻海需憑藉東元的電力技術與自身垂直整合優勢,確保成本與技術領先。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美國2025年關稅政策可能影響鴻海中國廠,若AIDC業務過度依賴美國市場,需警惕政策變動風險。

投資回報時效:東元股權短期股利收入(約3.56億元)對鴻海獲利貢獻有限(占2024年純益1,527億元的0.23%),需靠AIDC業務成長實現長期資本利得(東元股價若從50元漲至60元,潛在利得23.8億元)。

總結:鴻海與東元換股的表面原因在於結合ICT與機電優勢,搶攻AIDC市場(2025年潛在營收960億元,占總營收1.5%),透過模組化設計與節能技術提升競爭力。更深層動機包括:因應美國在地化:利用東元的TECO-Westinghouse品牌與美國製造能力,符合美國政策,降低關稅風險。分散地緣風險:轉移供應鏈至北美與中東,減少對中國資產的依賴。加速轉型:推動3+3+3策略,從低毛利代工轉向高毛利AIDC與科技服務(毛利率10-15%)。靈活合作模式:換股降低財務與整合風險,保留未來擴大合作的彈性。永續與品牌加值:打造低碳AIDC解決方案,提升ESG形象與全球影響力。此聯盟不僅是市場商機的追求,更是鴻海在全球供應鏈重塑與AI時代轉型中的關鍵布局,長期有助穩定營收(2027年AIDC貢獻2,000億元)與提升淨利率(從2.25%至2.5-3%),但需克服整合與競爭挑戰以實現預期效益。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7月29日!鴻海7月30日起暫停交易!序言

7月29日!鴻海7月30日起暫停交易!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164.56億,投信買超台股36.93億,自營商買超台股65.69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61.94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4103口,期貨留倉空單40876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2632口,今天台股成交3,712億,下跌211.46點,跌幅0.9%,收在23201.52點,電子下跌11.79點,跌幅0.89%,收在1314.31點,金融下跌14.55點,跌幅0.68%,收在2110.55點。今天鴻海宣布明天起暫停交易,剛好東元明天也宣布暫停交易,通常這種暫停交易的大事件會是重大併購或投資案,我們看一下近期暫停交易的公司及理由,上市公司暫停交易的例子,以下是近年台股或其他市場上市公司因重大訊息暫停交易的實際案例,供參考:台積電(2023年),原因:台積電因公布擴大海外投資計畫(在日本建新廠)而暫停交易,以避免市場對股價的過度反應。公告涉及數百億美元投資,影響深遠。結果:公布後股價上漲,因投資計畫被市場視為長期利多。聯發科(2021年),原因:傳聞大股東出售持股,導致市場揣測,聯發科申請暫停交易以澄清訊息並公布交易詳情。結果:公布後股價短期波動,但因基本面穩健,很快恢復穩定。和碩(2020年),原因:和碩宣布與某國際大廠簽署重大代工合約,涉及新產品線,申請暫停交易以發布詳細資訊。結果:公告後股價大漲,反映市場對新訂單的樂觀預期。特斯拉(T美國市場,2020年),原因:特斯拉宣布股票分割計畫,申請短暫停牌以公布細節並穩定市場情緒。結果:分割計畫公布後,股價大幅上漲,吸引更多投資人關注。因為東元明天起也暫停交易,鴻海和東元之間的交集有電動車及資料中心,前一陣子東元有拿到馬來西亞資料中心標案,東元電機在三月份於馬來西亞併購NCL Energy機電工程公司後,傳出捷報,接連在雪蘭莪與新山兩地取得資料中心相關標案,展開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程,建置容量達到178MW,合約總值近台幣11.7億。東元電機利明献董事長表示,這兩項重要工程接案,不僅凸顯東元在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領域的高階技術實力,也展現東元智慧能源團隊在國際市場的工程整合與履約能力;隨著馬來西亞快速成為東南亞的資料中心樞紐,此次標案落袋,有助於東元擴大資料中心基礎建設商機布局,鴻海和東元之間還有以下能合作,1.電動車零組件與馬達系統,2.工業自動化與智慧製造,3.能源管理與儲能系統,4.智慧城市與樓宇自動化,之前我就和大家說,一些散戶看不起鴻海的淨值,覺得毛利率才是王道,那時我說鴻海只要把淨值拿去併購或談合資公司,而且比例超過五成或是有實質控制權,這樣鴻海就能認列比較高毛利率的營收,像緯創就是這樣,持有緯穎也才42%,結果把緯穎的毛利率及獲利都放到本業中,就會產生毛利率成長很快的錯覺,一般鴻海如果和比較小的公司合資或併購,通常都是小公司大漲或漲停,對鴻海的股價也不一定會有很大的反應。

今天台幣又貶值了,有看到29.7元,大家會發覺我除了關稅分析的很準外,連匯率也分析的很準,其實台幣,台股,關稅這三者是有相關的,我只是有關心川普關稅,所以順便去分析台幣匯率罷了,而且也不是我很厲害,原因是這市場預期太明顯了,之前市場所有的人都在那陰謀論,說美國政府要亞洲政府貨幣升值,說這樣才能談到比較好的關稅,因為這一件事情是很合情合理的,又有一狗票人在那寫的七分真三分假,這一件事美國政府及亞洲政府都不敢說,而且說了也沒有人信,這就讓亞洲貨幣升值陰謀論在市場流傳,只要市場每一個人都預期台幣會升值,那市場就不會有任何的美元買盤,持有美元的人會賣出,想要買美債ETF或是以美元為標的的ETF投資者,他們都會選擇觀望,持有美債ETF及以美元為標的ETF的投資人也會想說先賣一趟再低接,當市場都沒有美元買盤時,只要有台幣炒家進來,自然就能讓台幣快速的升值,當台幣升值的很兇很猛時,持有美元的企業怕自己的獲利被匯率吃掉,就會開始拋售美元,大家要記得一件事,企業拋售美元的話,這連央行都不一定擋的住,畢竟這就像股市一樣,大家看股市崩盤時,一定就是市場上的投資人都沒有人敢買,大部份的人都沒有信心,這時國安基金如果拿著五千億進去偷偷買,股市鐵定是會繼續下跌的,大家有沒有發覺國安基金要進場時,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和市場說我國安基金要進場囉,我要拿五千億進股市去拉抬囉,這時就會出現一些短線客,投機客或散戶進場先買,要等國安基金進場買時倒給他,當短線客,投機客及散戶進去買股票時,這時就會有買盤了,市場中就不會一面倒的都是看空的,這也是為什麼國安基金每一次都說要進場,其實根本不需要買多少股市就會上漲了,原因就是國安基金就是嘴砲一下讓一些散戶,投機客進場買,只要有人進去股市買時,股價就會上漲,當散戶看到股市上漲時,信心就會全部都回來了,大家了解股市的原理後,匯市也是差不多的原理,之前就是所有的人都對美元沒有信心,清一色認為台幣會升值,覺得美國政府及台灣政府故意要讓台幣升值,這樣才能談到好關稅,整個市場完全沒有任何美元買盤,當台幣一直升,就會形成骨牌效應,也就是所謂的人踩人及多殺多,我這樣說好了,企業一開始看到台幣從33元升到32元,31.5元,31元等,他們根本不以為然,很多散戶也是這樣,但又升到30.5元,30元,29.5元,29元,這時大家就都恐慌了,就開始多殺多及人踩人,最終就是看到台幣瘋狂的一直升值,連央行都擋不太住,在七月初川普對日本及韓國課徵25%的關稅,這是和四月二日一模一樣的關稅稅率,當川普課了這樣的關稅後,市場陰謀論就破除了,大家再也不會相信什麼亞洲貨幣升值換比較低的關稅,知道一切都是狗屁不通,所以台幣及亞洲貨幣就開始貶值,今天盤中指數大幅度的下殺,我覺得有可能是炒新台幣的外資止損,大家應該有發覺外資群賣超164億,期貨空單也回補了4103口,之前我就說過了,炒匯率的外資群根本不在乎股價上漲或下跌,因為他們買了現貨後有買相對的期貨避險,但股價上漲及下跌雖然對炒匯率的外資群沒有影響,但是台幣若一直貶值,那炒匯的外資群就會賠錢,道理應該很好懂對吧,今天你買兩張鴻海,再買一口鴻海期貨空單,一口期貨等於是兩張,這樣雖然鴻海上漲及下跌都沒有賺及沒有賠,但要是你是外資群,你在30元時進來做這件事,只要台幣貶到33元,你等於就是賠10%了,因為你賣掉鴻海現股及期貨後,拿到現金,這時33元台幣才能換回1美金,今天盤中台幣一直貶值,可能炒匯的外資群也知道陰謀論被破了,台幣不會一面倒的看升,撐了幾天後就眼淚含著止損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外資群利用錨定效應想在鴻海賺差價!

2、川普鬆綁輝達H20出口換稀土! 

3、鴻海7月30日起暫停交易!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29日!外資群利用錨定效應想在鴻海賺差價!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瑞銀,買了2203張,第二名的是上海匯豐,買了733張,第三名的是元富,買了595張,第四名的是凱基台北,買了592張,第五名是台灣匯立,買了557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美商高盛,賣了4172張,第二名的是摩根大通,賣了2360張,第三名的是統一,賣了1204張,第四名是富邦,賣了1124張,第五名的是永豐金,賣了1001張,昨天美林賣了三千三百張,理論上高盛,小摩,富邦等外資群及主力根本不會知道接下來美林要賣還是要買,昨天我是讓高盛,小摩大摩,富邦等外資群再觀望一天,結果今天賣第一名的是高盛,賣第二名的是小摩,結果美林今天是小買506張,昨天我就說過,美林只賣一天,而且也才賣三千三百多張,這根本代表不了美林要賣了,今天高盛及小摩這樣做,真的是有一點傻,不過高盛及小摩這樣做其實也是可以,就是當短線來操作,我們來看一下高盛,小摩如果要轉短線,要怎麼玩。

單純以兩個交易日來看的話,高盛及小摩就顯的很慘,看一下這兩天當沖及隔日沖的外資群及主力的戰績,群益買1435張,賣1455張,賣超20張,均買在174.8元,均賣在172.4元,合計虧損413.9萬,永豐虎尾買1126張,賣1123張,賣超3張,均買在172.93元,均賣在173.12元,合計虧損34.6萬,花旗環球買964張,賣1003張,賣超40張,均買在175.71元,均賣在174.25元,合計虧損178.2萬,國票安和買740張,賣924張,賣超185張,均買在176.63元,均賣在173.52元,合計虧損233.6萬,永豐金買1353張,賣1823張,賣超470張,均買在175元,均賣在172.5元,合計虧損348.1萬,單純以兩天的結果來看的話,高盛賠了2414萬,小摩賠了1281萬,昨天鴻海上漲1.5元,今天下跌4.5元,其實就是這些外資群,主力,投機客,當沖客,散戶在裡面和別人玩零和遊戲,今天鴻海這樣下跌,受傷最重當然就是昨天把股價拉上去,今天又自己砍下來的高盛及小摩,今天美林就是開心的看著小摩及高盛賠錢賣出,鴻海今天股價被高盛及小摩摜殺下來,明天美林能很開心的買,不過高盛及小摩想要玩短線也是行的,畢竟這兩家外資群近期也是買了一堆,就不是簡單昨天買,今天賣這樣單純的操作,不過晚上得到消息是鴻海明天停止交易。
昨天有散戶提到外資群會不會故意把股價拉抬到178元,讓散戶中了錨定效應,也就是讓散戶覺得錨點變成178元,當鴻海股價跌到171元時,散戶就會覺得鴻海股價已經下跌了7元了,大家看從7月22日到7月28日買超前五名的外資群及主力,摩根大通買30312張,賣8274張,買超22038張,均買在172.27元,均賣在171.98元,合計獲利3863.3萬元,美商高盛買32146張,賣12846張,買超19300張,均買在170.9元,均賣在172.17元,合計獲利6978.2萬元,美林買27951張,賣10992張,買超16959張,均買在169.11元,均賣在171.82元,合計獲利7728.8萬元,台灣摩根買18097張,賣5239張,買超12858張,均買在170.64元,均賣在172.84元,合計獲利3427萬元,瑞銀買16735張,賣10754張,買超5980張,均買在170.59元,均賣在171.45元,合計獲利3214.7萬元,所以很明顯小摩目前是買超22038張,均價在172.27元,已經獲利了3863萬元,高盛買超19300張,均價在170.9元,已經獲利了6978萬,所以高盛及小摩只要接下來賣在170.9元到172.27元,就能賺到已經實現的差價,加上交易稅及手續費的話,大概增加個0.65元的成本,所以就是171.55元到172.92元,今天高盛賣超第一名,均賣在172.22元,還在自己的成本171.55元的範圍內,所以高盛今天賣這4172張,其實不會賠錢的,小摩今天賣2360張,均賣在172.13元,已經比自己買的成本172.92元低了,不過就僅是低一點而以,所以高盛及小摩如果想要轉短線,就是要在171.5元到172.5元繼續賣,這樣就能賺到已經實現的3863萬到6978萬,今天鴻海股價跌到171.5元就差不多不會跌了,就是這個原因,昨天我說美林短線能變招,也就是依照對手的動作去做相對應的策略,其實高盛及小摩也是可以的,不過高盛及小摩想要成功,就必需把股價擋在171.5元到172.5元以上賣,這價格對高盛及小摩是最低能賣的價格,要是指數上漲,高盛及小摩是能賣更高一些,這樣短線也算成功,今天是7月29日,鴻海股東會在7月31日領到股息,一些比較衝的股東今天就會進場買,不過這樣的風險太大,拿到股息真的敢買的人,比較多集中在明天及後天,高盛及小摩確實是能趁著鴻海股東拿到股息把股票賣給鴻海股東,這樣他們就能成功的短線賺到差價,但川普還沒有公佈台灣的關稅稅率,所以我不認為明天及後天鴻海股東會拿著股息就跳進去,加上這兩天美國有說半導體關稅,美國4月以國安名義發起232晶片產業調查,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今天宣布兩週內將公布調查結果。所謂232調查,是賦予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商品祭出關稅等貿易限制,大概就是八月中會公佈,我個人推測外資群想要在明天及後天把股票倒貨給領到股息的股東成功機率不大,從4月9日到今天散戶一直站在賣方,不論上漲也賣,下跌也賣,散戶害怕的就是全球對等關稅,另一個就是半導體關稅,這兩項不確定因素都還沒有出來,大部份的散戶不會把賣出的錢再拿進來買,也不太可能把領到的股息拿進來買,但是有一些是有錢就買,沒錢就抱的價值投資者,也許他們會持續的買進,如果怕外資群最近玩花樣把股價拉高要賣給散戶,那你領到股息就分半年或一年買,這樣你買到的成本就會是半年線或年線,不然接下來要公佈對等關稅,還有半導體關稅,鴻海股價都漲上來了,你總不能之前一直不敢買,在這兩項關稅還沒有確定前看到股價上漲就跳進去買,這樣不是妥妥的風險你來擔,獲利別人先拿走,如果大部份的散戶不要上高盛及小摩的當,應該是這樣說,只要散戶不進去買,那高盛及小摩另一個短線的路就會被封住,那他們就只能乖乖的自己的股價自己拉抬及護盤,不論是川普的全球對等關稅或是半導體關稅,美林,高盛,小摩,大摩等外資群都會自己去拉抬及護盤,他們把股價拉上去了,當然要把重要的責任交給他們去負責,一些散戶不要又害怕全球對等關稅,也怕半導體關稅,結果看到鴻海股價最高漲到178元,結果跌到171元,下跌了7元,覺得已經跌7元了就進來和外資群換手,不要常常幹這種蠢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29日!川普鬆綁輝達H20出口換稀土!

新聞說:川普鬆綁輝達H20出口,美國安專家:政策反覆無常讓中國躺贏,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決定取消對輝達H20晶片輸中出口的額外限制,此舉引發美國國家安全專家「深度擔憂」。此政策轉向,部分基於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海湖莊園晚宴的投資承諾、輝達未來在AI數據中心的大筆投資,以及美中貿易休戰協議。協議中,美國放棄H20管制以換取稀土進口,被行政部門視為廣泛貿易策略一環。然而,這項轉變可能顛覆美國貿易與國家安全布局。20位國家安全政策專家致函敦促川普回心轉意,阻止H20晶片出口中國。他們強調,H20晶片雖不能用於AI訓練,但「為推論進行了優化」,對最新AI推理模型取得顯著能力提升至關重要。這些專家警告,中國極可能利用這些晶片強化軍事AI,包含支援自主武器系統、情報監控平台,以及戰場決策的快速進步。他們直言,「向中國供應這些晶片,無異於為其軍隊現代化和擴張提供基礎設施」。他們進一步擔憂,「更多的晶片流向中國,將使美國晶片供應減少」,導致美國AI企業的晶片成本攀升。這些專家認為,「這不是貿易問題。這是國家安全問題」。若美國在出口管制上顯得「軟弱」,中國可能因此「更積極地尋求額外的准入讓步」。將國家安全議題視為貿易談判中的「籌碼」,或許能帶來短期的「海市蜃樓」式勝利,但長期來看,向美國的對手擴散安全敏感技術將構成更大的戰略性失誤。此外,國安專家對川普的 AI 認知深感疑慮。川普本人坦承,他曾揚言拆分輝達,卻「不知道這家全球最有價值的AI公司究竟是做什麼的」。他曾說:「『輝達到底是什麼鬼東西?』我從來沒聽說過它」。儘管如此,他仍發現由於輝達佔 AI 晶片市場七至九成五的市占率,拆分這類公司「非常困難」。諮詢公司 Global Cyber Strategies 的創始人兼執行長 Justin Sherman 發文指出,美國政府在晶片出口管制上的「反覆無常,凸顯了其對『風險過高』的門檻可以輕易改變,無論安全情勢是否實際發生變化」。他預期,今天的 H20 晶片銷售「很可能在明天變成更先進晶片的銷售」。Sherman 表示,川普在輝達晶片的反覆無常,讓中國輕鬆得利,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美國短期、表面的勝利。然而,向美國的對手擴散安全敏感技術,將是一個更大、更長期的錯誤。

中國若限制稀土出口或數量對美國的影響,根據提供的資料和分析,以下是可能受到嚴重衝擊的美國行業,以及具體影響的概述:

1. 國防與軍事工業

影響程度:極高

原因:

稀土元素(如釤、釓、鋱、鏑、鎦、鈧、釔)是製造先進軍事裝備的關鍵材料,廣泛用於戰鬥機(如F-35,約含900磅稀土)、飛彈、雷達、聲納、潛艇、導航系統和無人機等。例如,釔用於噴射引擎高溫塗層,防止引擎在飛行中熔化;鎵用於GPS和雷達系統。

中國控制全球約90%的稀土加工和61%的開採,美國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高達70%(2020-2023年數據)。美國目前無重稀土分離能力,且國防工業缺乏快速擴張產能的能力。

中國已將16家美國國防與航空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限制其獲得稀土等雙重用途產品,這將直接影響軍事供應鏈。

具體影響:

供應鏈中斷可能導致軍事裝備生產延遲或成本上升,影響美國軍事準備度。

中國軍事技術發展速度據估計比美國快5-6倍,稀土限制將進一步擴大這一差距。

美國國防部雖有稀土儲備,但僅能支撐數月,長期斷供將威脅軍事能力。

2. 汽車工業(特別是電動車)

影響程度:高

原因:

稀土元素(如釹、鏑)是製造永磁體的關鍵,用於電動車馬達。中國生產全球90%的稀土永磁體,美國電動車產業高度依賴這些進口材料。

中國對稀土的出口限制可能導致供應短缺,推高永磁體價格,進而增加電動車製造成本。

具體影響:

汽車製造商(如底特律的工廠)可能因缺乏永磁體而停產,影響電動車和傳統汽車(內燃機車也使用含稀土的電動馬達,如動力轉向系統)。

價格上漲可能削弱美國電動車市場競爭力,影響川普政府重振製造業的目標。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推動的電動車生態系統(涉及1140億美元投資和9.96萬個就業機會)可能因缺乏石墨(中國也限制其出口)和其他稀土而受阻。

3. 半導體與電子產業

影響程度:高

原因:

稀土元素(如鎵、鍺)是半導體、微晶片、雷達、衛星和AI技術的關鍵材料。中國2023年起已限制鎵、鍺出口,進一步擴大到其他稀土將加劇供應壓力。

美國半導體產業依賴中國供應的稀土材料,特別是鎵用於砷化鎵晶圓,應用於雷達、衛星和LED。

具體影響:

供應短缺可能導致晶片生產停滯,影響消費電子(如手機)、AI晶片和軍事通信系統的製造。

價格上漲(例如鎵價格已上漲6%)可能推高電子產品成本,影響美國在AI和高端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已表示正在評估影響,但強調供應鏈多元化刻不容緩。

4. 醫療保健產業

影響程度:中等至高

原因:

稀土元素(如釓、釔)用於醫療設備和治療,如MRI造影劑(釓)和癌症治療(釔)。中國幾乎壟斷全球重稀土加工,限制出口將影響醫療供應鏈。

例如,上海Greenearth Chemicals已因4月4日起的限制停止稀土出口,影響醫療用釓和釔供應。

具體影響:

MRI掃描和癌症治療可能因造影劑短缺而中斷,影響美國患者的醫療服務。

雖然GE HealthCare等公司表示有庫存應對短期需求,但長期依賴中國供應可能導致成本上升或供應不穩定。

醫療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穩定性。

5. 清潔能源與科技產業

影響程度:中等

原因:

稀土元素用於風力渦輪機、太陽能技術和鋰離子電池(如石墨,中國也限制其出口)。美國清潔能源產業依賴中國供應的稀土和石墨。

中國對石墨、鎵和鍺的限制已導致價格波動,影響電池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製造成本。

具體影響:

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可能因稀土短缺而延遲,影響美國的能源轉型目標。

電動車電池生產可能因石墨供應受限而受阻,影響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6. 航空航天工業

影響程度:高

原因:

稀土永磁體和元素(如釤、釓)用於航空電子設備、飛機引擎和衛星系統。美國航空航天製造商(如波音、RTX)高度依賴中國稀土供應。

中國對16家美國航空航天企業的出口限制將直接影響其供應鏈。

具體影響:

航空航天設備生產可能因稀土短缺而延遲,影響民用和軍用飛機的製造。

成本上升可能削弱美國航空航天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總體影響與挑戰

供應鏈脆弱性:美國對中國稀土的依賴(70%進口,90%全球加工)使其在貿易戰中處於劣勢。中國的出口許可制度(可能耗時數月)將導致短期供應停滯和價格飆升,長期可能演變為全面禁運。

價格衝擊:稀土價格可能上漲2倍甚至5倍,推高下游產品成本,影響從國防到消費電子的多個行業。

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將稀土作為貿易戰的「不對稱優勢」,可能迫使美國在談判中讓步。同時,美國與其他潛在稀土供應國(如越南、巴西、澳洲)的合作因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受阻。

國內應對能力不足:美國雖有稀土礦(如加州Mountain Pass),但加工能力有限,且新建設施需數年時間。現有庫存僅能支撐短期需求,長期解決方案(如開採和回收)面臨資金、環境和政策挑戰。

潛在應對措施

多元化供應鏈:美國正尋求與澳洲、加拿大、越南等國合作開採稀土,並投資國內加工設施(如Phoenix Tailings計劃到2027年將稀土回收量提升至4000噸)。

戰略儲備:美國國防部計劃擴大稀土儲備,但目前儲量不足以應對長期斷供。

回收與替代:推動從電子廢料中回收稀土(如鎵、鍺),並探索替代材料,但技術和規模化仍需時間。

政策支持:美國政府已投資4.39億美元用於稀土供應鏈建設,計劃到2027年實現自給自足,但短期內難以彌補缺口。

結論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將對美國的國防、汽車、半導體、醫療保健、航空航天和清潔能源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其中國防和半導體產業因高度依賴和高技術門檻受創最重。美國需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國內加工能力和技術研發,以減輕長期風險。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29日!鴻海7月30日起暫停交易!


重訊待宣布! 鴻海7月30日起暫停交易

臺灣證券交易所29日公告,鴻海(2317)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鴻海上市普通股自7月30日起暫停交易,以其為標的之上市認購(售)權證亦同時暫停交易。鴻海將於前開重大訊息公布後,再申請恢復交易。最有可能是因為什麼事暫停交易一天?可以舉上市公司暫停交易的例子嗎?

鴻海7月30日起暫停交易原因分析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告,鴻海(2317)因「重大訊息待公布」於2025年7月30日起暫停交易,且以其為標的之認購(售)權證亦同步暫停,待重大訊息公布後申請恢復交易。雖然具體原因尚未公開,但根據上市公司暫停交易的慣例以及鴻海的業務背景,以下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分析,並提供相關例子說明:

可能原因 重大併購或投資案 可能性:高 分析:鴻海作為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經常涉及併購、收購或重大投資案。例如,鴻海曾於2022年宣布收購夏普(Sharp)或投資電動車相關企業(如Lordstown Motors),這些重大交易通常需暫停交易以避免股價異常波動並確保資訊公平公開。2025年鴻海可能宣布與AI、電動車、半導體或新興科技相關的併購案,例如收購關鍵供應鏈企業或擴大晶圓代工業務。 線索:鴻海近期受惠於AI浪潮,股價於2024年7月創下234.5元歷史新高,且積極布局AI伺服器、電動車及半導體產業,可能與新投資案或合作協議有關。 重大財報或營運數據公布 可能性:中等 分析:若鴻海即將公布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報(如2025年第二季或上半年財報)或重大營運進展(如AI伺服器訂單激增),可能因資訊影響重大而暫停交易以確保市場消化訊息。例如,鴻海2025年5月營收達6157億元,年增11%,顯示AI相關業務強勁成長,若有更大規模的訂單或業績突破,可能觸發暫停交易。 線索:鴻海近期參加多場投資人說明會(7月10日至7月17日),可能透露營運亮點,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股權結構變動或私有化 可能性:中等 分析:鴻海可能涉及股權結構調整,如大股東增減持、子公司分拆上市(如臻鼎或鵬鼎控股相關動作)或私有化計畫。過去,上市公司因大股東出售股份或企業重組而暫停交易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聯發科(2454)曾因股權交易傳聞暫停交易。 線索:您提問中提到臻鼎持有鵬鼎約78.2%股權,若鴻海集團內部進行資產重組或子公司上市計畫,可能涉及重大訊息。 政策或法規影響 可能性:低至中等 分析:若中國對稀土或其他關鍵材料(如鎵、鍺)進一步限制出口,可能影響鴻海的半導體或電動車供應鏈,促使公司發布重大公告並暫停交易以穩定市場信心。例如,中國2023年起限制鎵、鍺出口,影響全球電子產業,鴻海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可能需公布應對措施。 線索:您提問中提到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對美國產業的影響,顯示地緣政治風險可能間接影響鴻海供應鏈。 其他重大事件 可能性:低 分析:其他可能原因包括高層人事異動(如董事長或執行長更換)、重大訴訟結果、或不可抗力事件(如工廠意外)。不過,這些事件通常影響較小,除非對公司營運有顯著衝擊,否則不常導致暫停交易。

結論與建議 鴻海7月30日暫停交易最可能的原因是重大併購或投資案,特別是與AI、電動車或半導體相關的計畫,考慮到鴻海近期在這些領域的積極布局。其次,財報或營運突破以及股權結構調整也是可能原因。鑑於鴻海的規模和市場影響力,暫停交易通常意味著對股價或投資人信心有重大影響的訊息。

新聞說:鵬鼎控股發佈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1.98到12.60億元,同比增長52.79%到60.62%;預計實現扣非歸母凈利11.0到11.6億,同比增長46.1%到53.6%。第二季業績表現大超預期,業績指標穩中向好。公司2025年第二季收入約為83億元,同比增長28.7%。按照有業績預告中值,歸母凈利潤7.41億元,同比增長158.1%。公司業績大超預期,主要系:1.公司持續進行成本管控、製程改善、強化自動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利潤增加。2、報告期內,利潤成長主要來自產品結構變化、本年產能利用率較上年提升以及公司新產品線的良率穩步提高。全球消費電子PCB龍頭,精準卡位AI端側浪潮。根據CPCA中國電子電路排行榜,公司連續多年位列中國第一。公司依託智慧手機及消費電子行業中長期積累的產品技術優勢、規模化製造能力,以及與全球頭部消費電子客戶協同開發能力,持續鞏固行業領先地位。中長期來看,AI功能從雲端向端側加速滲透,驅動消費電子產業升級反覆運算,為未來消費電子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公司憑藉多年來在高端PCB領域的技術積澱以及在智慧手機及消費電子市場的深耕,已構建覆蓋AI手機、AI PC、AI眼鏡等AI端側消費品的全場景產品矩陣。通過與全球頭部客戶協同研發實現技術快速落地及規模化生產,依託“技術-客戶-產能”三位一體的競爭優勢,精準卡位AI終端消費品創新週期,為業績穩定增長提供動能。為應對AI產品技術革新及智慧汽車業務帶來的高階HDI及SLP產品需求,公司持續推進產能升級與全球化佈局。淮安三園區高階HDI及SLP專案一期工程已於2024年順利投產,二期工程正在加速建設中;同時,泰國園區建設專案也預計於2025年5月建成,並進入認證、打樣、試產階段,年內陸續投產。隨著相關專案的逐步落地,公司相關產品的產能與市場佔有率將得到提升,為公司未來多元化業務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A大回答:臻鼎是鴻海旗下業外子公司,因為鴻海僅持有臻鼎32%,所以鴻海不會把臻鼎的獲利算進本業獲利,影響鴻海業外獲利最重要的三間子公司是夏普,臻鼎及鴻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夏普,正常的夏普獲利是幾十億等級的,鴻海持有夏普34%,這樣影響鴻海就會是十幾億,一般臻鼎的獲利就是十幾億等級的,鴻海持有臻鼎32%,所以臻鼎影響鴻海差不多就是幾億元,只要臻鼎獲利很好,這對鴻海業外關聯子公司是有相當貢獻的,上面鵬鼎是臻的子公司,臻鼎持有鵬鼎72%,鵬鼎對於臻鼎的重要性等同於工業富聯對鴻海一樣,獲利都是佔五成以上,第二季鵬鼎獲利年增158.1%,其中一個原因是去年第二季鵬鼎獲利太難道,正常鵬鼎第二季應該是要賺四億多人民幣,去年第二季僅有賺2.87億,不過今年第二季鵬鼎是賺了7.41億,也是比正常第二季四億多增加了快要一倍,當鵬鼎獲利很好時,代表臻鼎第二季獲利會好的機率也是很大,只要臻鼎第二季獲利很好,那鴻海就能從臻鼎身上得到更多的業外獲利,這時會有人說,鵬鼎不是中國公司嗎?中國不是被美國課徵30%關稅,就算消費性電子豁免到20%,這樣還是有可能被關稅影響,結果鵬鼎第二季獲利和工業富聯一樣亮眼,目前開出的本業獲利工業富聯獲利是年增五成,七月初鴻海旗下最強金雞母就開出亮眼的第二季財報了,獲利年增五成多,鴻海旗下工業富聯今天說明,預計第2季自結歸屬母公司業主獲利人民幣67.27億元至69.2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7.72%到52.11%;累計上半年自結獲利人民幣119.58億元到121.5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6.84%至39.12%。工業富聯說明,第2季雲端運算業務高速成長,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0%,主要受惠客戶對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超大規模Hyper-scale AI機櫃產品需求增加,第2季AI伺服器營收也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60%,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伺服器營收,則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1.5倍,此外,先進AI算力的繪圖晶片(GPU)模組及GPU基板產品出貨,在第2季顯著成長。在精密機構件業務,工業富聯指出,受惠大客戶高階及平價AI機種熱銷,相關業務穩健成長。高速交換機方面,在AI需求驅動下,工業富聯表示,第2季800G交換機營收是2024全年的3倍。另外,通訊及行動網路設備業務第2季也穩健成長,很多散戶擔心鴻海會因為關稅及台幣升值造成獲利衰退,不過目前看起來本業及業外子公司開出來的獲利都算是很好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7月28日!外資買超鴻海後不懼川普半導體關稅!序言

7月28日!外資買超鴻海後不懼川普半導體關稅!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46.75億,投信買超台股35.34億,自營商買超台股53.25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135.34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2438口,期貨留倉空單44979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2716口,今天台股成交3,135億,上漲48.6點,漲幅0.21%,收在23412.98點,電子上漲4.48點,漲幅0.34%,收在1326.1點,金融下跌14.94點,跌幅0.7%,收在2125.1點。今天美商務部長表示兩週內公布半導體232調查報告,結果外資群還是買超46億,台股指數依舊上漲48點,這就是股票在外資群及散戶之間的不同,要是四月二十三日到今天外資群不買近六千億,只要新聞在那說美國要公佈半導體232調查報告,那台股指數鐵定是大跌的,不過之前我也說過了,半導體關稅理論上會課徵,不然台積電到美國蓋新廠就是盤子了,美國一定要訂出一套課徵半導體的關稅,這樣才會讓三星,英特爾及台積電在美國製造半導體晶片,只不過是課多少罷了,我一直和大家說八月一日就是全球對等關稅要公佈的最後期限,台灣目前還沒有公佈,今天都7月28日了,接下來29日,30日,31日,接著就會公佈全球對等關稅,所以目前台股,台積電及鴻海股價只要上漲,散戶鐵定就只會賣,不可能買,這是很簡單的人性,外資群,投信及自營商之所以一直買進,原因就是散戶目前處在很謹慎的階段,三大法人根本不可能把手上的股票賣給散戶,三大法人買了一大堆股票後,他們會拉抬及護盤,現在散戶不論股市上漲及下跌都會賣,所以大家就會看到三大法人每天都是買超,只要三大法人持續買超,大家就不用擔心股市會出現崩跌,大家有發覺今天外資群又減碼了台指期貨空單,散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明明八月一日就剩沒幾天,美國又在那嗆要公佈半導體232調查報告,結果外資群及主力還是買,指數還是上漲,一些散戶覺得自己短線常常會輸僅是自己倒楣,其實並不是你倒楣,這是很簡單的統計,三大法人買的是散戶賣的,三大法人賣的是散戶買的,當你買進後,你要善用你的優勢,也就是散戶沒有時間及報酬率的壓力,但大家有沒有發覺一件有趣的事,大部份的散戶每次買進都很急,我也是不懂他們在急什麼,覺得買進後不漲就在那很痛苦,我們把短線的股市想成五個人的遊戲,這是為了簡化這遊戲,這五個人其中有一個是外資群,四個散戶,這五個人在玩你丟我撿的遊戲,大家也是知道短線就是零和遊戲,是勾心鬥角,是你死我活,是誰是最後一隻老鼠,五個人看上一檔股票,大家就投錢進去把股票堆高,接著就是在玩吹牛及心理戰,大家都是為了等稍蹤即逝的高點賣出,然後再等低價買進,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但散戶因為資產小,他們無法去控制股價的走勢,外資群在玩這遊戲時,他可以拉抬,也可以摜殺,四個散戶加起來的力量雖然比外資群大,但是這四個散戶就是一盤散沙,他們彼此也是要贏走對方的錢,所以這樣能掌握股價走勢的就是外資群,當外資群賣了後,股票落在散戶手上,外資群手上沒有股票,外資群也想低價買,所以當然不可能去拉抬股價,散戶如果沒有耐心又很容易崩潰,外資群只要用上漲後下跌,接著下跌後上漲,就在一個很小的區間整理,時間只要拉長,很多散戶就會崩潰,哪天換外資群買了大部份股票,外資群為了引誘散戶進來買,遇到利多就拉抬,遇到利空就護盤,反正股票只要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時,股價就是易漲難跌,散戶看到股價易漲難跌就會開始心動,終於等到某一天股價下跌了,夠多的散戶進場買,也就是外資群把股價維持在高檔一陣子,散戶中了錨定效應,接著夠多散戶進去買,這時外資群又賣超了,散戶買進後就想要股價快點漲,外資群手上沒有股票,遇到利多就不拉抬,遇到利空就摜殺,散戶就會覺得自己很倒楣,買了就跌,賣了就漲,要是散戶善用自己的優勢,也就是買了後用時間化解風險,看到股價下跌不恐懼,看到股價盤整時自我心理面不崩潰,看到上漲後下跌不會有得失心,時間只要拉長,外資群因為是投資機構,他們有時間及績效壓力,只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外資群就把不會動作的股票當成死籌碼,這時外資群及主力會輸的機率就很大,但我看到的散戶常常就在那時間成本,機會成本,資金成本,說的一付很忙的樣子,買了一天不漲就要換股,不然就在那自我心理面崩潰,演內心戲,散戶愈是這樣,愈是中了外資群的圈套,最近我一直和大家說散戶害怕川普全球對等關稅不敢買,而且看到股價上漲及下跌都會賣,這時股票就都落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所以大家看到股市會一直很強勢,到八月一日前,我認為不會有夠多的散戶進去買股票,所以大家看到指數上漲或下跌時,大部份都會是外資群及主力買超居多。

今天有和關稅有關的兩個事情如下,美商務部長表示兩週內公布半導體232調查報告,美國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框架,美國總統川普對歐盟商品課徵的對等關稅降至15%,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表示15%關稅也涵蓋半導體,雙方也同意不對半導體設備、部分農產品等商品課徵關稅。記得之前在4月11日時,一般討論區網友每天就在那用川普即將公佈半導體關稅,說要課徵25%,50%甚至是100%,結果時間三個月過去了,當初外資群賣超台股一兆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一點二兆元,那時賣掉的散戶一直在那恐嚇其他沒有賣的散戶,就讓外資群從4月23日到今天買了五千八百多億回去,現在股票在外資群手上,川普持續用半導體關稅在那恐嚇市場,但外資群連甩都不甩,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在川普公佈全球對等關稅前,散戶鐵定都是處在很謹慎的階段,現在不論股市上漲或下跌,散戶一定都是站在賣方,這也是為什麼不論台股指數上漲或下跌,外資群都是買超,外資群在護住指數的過程中,他們會玩跌下去會漲上來的技倆,外資群目前的成本在月線及季線,所以之後川普公佈讓外資群跌破眼鏡的全球對等關稅後,指數也許會跌三百點,五百點,或是一個波段跌一千點,但還是在外資群的成本之上,當散戶看到指數下跌三百點,五百點,甚至是波段下跌一千點,散戶就會中錨定效應,散戶會覺得已經下跌三百點,五百點了,甚至累積下跌一千點,覺得就是送分題,大家看近兩三個月以來,只要指數下跌一兩天,或者是兩三天,後面清一色都是會反彈漲回來,重點是都還會再創新高,散戶已經看這樣的情況很多次了,外資群及主力也不用知道哪一次下跌會有夠多的散戶中招,反正只要跌下去時外資群能賣三百億,五百億,那代表就有夠多的散戶相信跌下去會漲上來,那一次有很大的機率就是跌下去不會再漲上來,那天台股下跌353點,結果三大法人竟然是買了一百多億,隔天指數幾乎就漲回來了,再下一個交易日就完全漲回來了,對散戶來說,他們就只會覺得好可惜,因為跌下去他們不敢買,這樣就浪費了一次三百多點的行情,這種事已經發生很多次了,散戶目前在累積後悔值,我覺得應該是川普全球對等關稅宣布後幾天,散戶看指數在公佈幾天沒有太大幅度的下跌,就會開始再進場買股票,所以川普公佈完全球對等關稅後,我覺得指數跌下去就不一定會漲回去,而且大家會看到指數大跌個三百點或五百點時,外資群是能賣幾百億,這代表散戶開始又充滿信心進場了,那時分析師,新聞,媒體,網紅會開始說利空出盡,可以開始大舉買股票了,當散戶敢開始進場買股票時,外資群才能賺走散戶身上的差價,在川普還沒有公佈全球對等關稅前,散戶處在很謹慎的階段,外資群就只能買,只能護盤,這時的股市反而是最安全的,當川普關稅都確定後,散戶敢買了,外資群就能賣出了,這時反而就是最危險的,一些人常常會把危險當安全,把安全當危險,如果你想要玩短線的話,你就是要和裡面的人勾心鬥角,當你判斷出目前散戶都處在很謹慎階段,你就要知道現在都是外資群及主力在玩,散戶就是會一直把手上的股票賣掉,之後川普關稅確定後,散戶才有可能慢慢的再進到股市中玩,那時外資群及主力才有可能去割散戶韭菜。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外資買超鴻海後不懼川普半導體關稅! 

2、美國對歐盟15%關稅含半導體!

3、兩週內公布半導體232調查報告!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28日!外資買超鴻海後不懼川普半導體關稅!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摩根大通,買了3890張,第二名的是美商高盛,買了3646張,第三名的是台灣匯立,買了1292張,第四名的是群益,買了756張,第五名是元富,買了711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美林,賣了3332張,第二名的是凱基台北,賣了927張,第三名的是永豐內湖,賣了903張,第四名是國泰綜合,賣了874張,第五名的是港麥格理,賣了858張,前兩天我說高盛,小摩,瑞銀,台灣匯立,花旗環球不會知道美林接下來要買還是要賣,所以他們會寧願相信美林從4月9日到今天買了十萬多張,接下來會買的機率比較大,所以高盛,小摩,瑞銀,台灣匯立,花旗環球會選擇先買,結果今天美林就賣了3332張,如果你是高盛,小摩,瑞銀,台灣匯立,花旗環球等外資,你看到美林今天賣三千多張,你敢猜美林接下來要賣了嗎?其實你還是不敢,因為你害怕美林只是在玩壓低進貨的把戲,這些外資群想要確定美林真的想賣,大概還要幾個交易日,不然就是要看到美林大賣個一萬張之類的,不然外資群及主力會認為美林接下來還是要作多,而且我和大家說過了,去年第四季外資群賣20萬張在200元,先買回來的人才算是成功,有一些外資群在第一季賣了五十幾萬張,賣的均價在173.5元,他們會盡量的把鴻海股價壓下來,但他們也是怕向上的趨勢形成,所以有一些外資群會選擇止損,畢竟第一季均賣在173.5元,現在鴻海股價176元,其實沒有賠多少,要是這些外資群不止損,另一批賣在200元的外資群,他們可是賣在200元,現在眼睛閉著買都能賺二十元,這也是為什麼大家今天看到小摩,高盛,瑞銀,台灣匯立,花旗環球會買的原因,一切都是之前美林買了十幾萬張,買的太兇太猛了,已經讓不少的外資群害怕股價漲回去200元,大家應該有看到高盛今天當沖是賠175萬,瑞銀當沖賠168萬,富邦當沖賠287萬,原因就是他們認為美林今天會繼續買,所以一早買太快太兇了,結果今天美林卻是賣了三千多張,大家今天有看到鴻海股價特別強,其實就是美林買超了十幾萬張後引發了其他外資群的恐慌,外資群去年第四季賣超20萬張,均賣價在200元,第一季賣超56萬張,均賣價在173元,第二季買回了十萬張,均買在153.2元,所以對外資群來說鴻海股價跌到一百五十幾元對他們當然是最好的,但有一個背骨仔美林先買了十萬張,美林去年第四季賣七萬張在200元,第一季賣七萬張在173.5元,第二季買七萬張在152.3元,第三季買了三萬張在170元,只要美林再買回四萬多張,等於是一大堆外資群為美林作了嫁依,摜殺及壓制鴻海一年,結果讓美林成功的賺到三十億差價,今天其他外資群害怕美林買回剩下的四萬張,所以就恐慌的搶買,美林應該是不想讓鴻海股價漲太快,今天才會故意做一個懸念,讓其他外資群感到困惑,搞不懂美林接下來要買還是要賣,其實美林也是很有彈性的,也是能把手上的十萬張賣掉,只要賣在一百七十幾元,等於是之前買在一百五十三元的又成功了,這時會有人說這樣美林累計不是又賣十四萬張了嗎?嗯,沒有錯,美林也不一定要在最近買回來,也是能賣了十萬張後,股價跌下去後再買,所以美林接下來是很有彈性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和大家說今天就算美林賣了,其他的外資群也不會知道美林接下來要幹嘛,不過以美林才第一天賣,也才賣了三千三百多張,所以外資群還是會默認接下來美林還會持續買,除非美林連續賣幾天,而且賣超的量愈來愈大。

今天鴻海成交量55667張,上漲1.5元,股價收在176元,外資群買超3795張,投信賣超12張,自營商買超1068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4852張,今天有不少外資群當沖賠錢,原因就是美林從4月9日以來買超了十萬多張了,而且有不少的外資群跟著買,例如小摩,高盛,大摩等,這些外資群要是沒有說好的話,他們鐵定是不知道彼此要買或要賣,但以趨勢來說,美林從4月9日到今天都買超了十萬張了,前幾天我也推測美林買超的趨勢形成,對投資機構來說,他們也是會像我這樣用籌碼面的統計去推測彼此的心態,結果今天美林賣超三千三百多張,就算今天美林是賣超,投資機構也不可能就立刻認為美林接下來要賣,只會覺得美林現在正在玩花樣,所以外資群買超鴻海的力道應該不會減弱,而且一個很重要的點在於,川普還沒有公佈台灣的關稅率,所以現在不論台股上漲或下跌,鴻海股價上漲或下跌,散戶鐵定都是站在賣方的,這一點大家絕對不需要懷疑,會有一些鴻海股東說外資群很壞,知道鴻海股東領了八百多億股息,現在就是把股價持續拉抬上去,就是要讓散戶中錨定效應,之後鴻海股價下跌時,散戶就會拿股息買在175元,173元,171元或是169元,這樣的推測是很合情很理的,今年大部份的鴻海股東確實是不會先預支股息去買股票,而且不但不會先預支股息買股票,還會持續減碼股票,這一點可以從三大法人近期買了鴻海近二十萬張看出來,散戶人數都減少八萬多人了,千張超級大戶都買超了二十幾萬張,這些股票自然就是從散戶手上賣出來的,之後川普關稅明朗後,確實散戶手上除了之前賣出的資金外,還會有股息,外資群及主力確實是有可能會透過錨定效應讓散戶去買短線比較高價格的股票,這樣外資群就完成了一買及一賣,要是你擔心這樣的事發生,你就是分批買進,一個月買一次,分一年買,或是分半年買,這樣你就能得到接下來年線及半年線的均價,或是八月過後分十二等份買,到明年三月到四月時一次買比較多份,外資群及主力敢在川普關稅公佈前夕這樣玩,他們也是冒了風險,而且跌下去他們也要護盤,最終要是能成功賺到散戶的差價,這也是他們應得的,畢竟他們冒了風險,當然就是要得到報酬率,大部份的散戶之所以會賠錢,原因是他們冒了風險,結果最終報酬率自己都不要,還有一些更搞笑,鴻海淨值107元時,結果股價跌到98元,散戶抱了一年就把手上股票賣掉,明明持有鴻海一年要賺10元,結果就是因為一時股價的波動,自己抱了一年的時間,最終10元的報酬不要拿送給別人,那當然活該你會賠錢。

新聞說:高股息ETF的輝煌時代要結束了?金管會新規定:配息不能太誇張!高股息ETF一直是台灣投資人心中的「現金奶牛」,年化配息率動不動就飆到10%以上,讓人拿到錢包都笑開花。但最近金管會祭出新規定,訂下ETF配息的「遊戲規則」,市場直呼:高配息的好日子可能要畫下句點了!為什麼高股息ETF這麼夯?高股息ETF在台灣超火,短短三年就多了16檔,總規模衝破2兆元,760萬人捧場,幾乎每兩個台股投資人就有一個買這類ETF。為什麼這麼受歡迎?當然是因為「高配息」!有些ETF年化配息率衝到10%甚至更高,遠超過了5-6%的平均水準。這背後的秘密武器就是「資本利得」。簡單說,ETF除了靠股票分紅(股息)外,還會把賣股票賺的利潤(資本利得)拿來發配息,讓投資人感覺每個月都有現金入袋。例如:00919群益台灣精選高息:今年5月配息率高達12.92%,但它追蹤的指數股息率只有4.59%。0056元大高股息:6月配息率更誇張,達到13.44%,指數股息率卻只有4.51%。這種「高配息」靠的不是穩穩的股息,而是賣股票的利潤硬撐出來的現金流,難免讓人擔心是不是有點「不踏實」。金管會出手:配息不能太離譜!為了讓ETF配息更穩健,別老靠賣股票「硬擠」高配息,金管會最近發布了《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簡單說,新規定的重點是:ETF配息率不能超過參考配息率:通常參考的是追蹤指數的股息收益率(大概3.5%-5.5%)。配息要透明:得用每單位實際配息金額算清楚,不能把賣股票的錢拿來亂發,降低「吃本金」的風險。不過,金管會也留了點彈性:如果配息率高於指數股息率,基金公司只要解釋原因並報備就好。這讓市場有些疑慮:這規定會不會只是「紙上談兵」,高配息還有後門可走?高配息要涼了?投資人得換腦袋!現在很多高股息ETF的配息率是它們追蹤指數的兩倍多,靠賣股票補貼出來的。如果金管會認真執行新規定,10%以上的超高配息可能會變成「過去式」,未來配息率得向指數股息率(3.5%-5.5%)靠攏。像00919、0056這些「配息王」,恐怕得面臨配息縮水的壓力。對靠ETF現金流過活的投資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原本的「月月領」可能變成「勉強領」。未來投資的重點也得從「誰配得多」轉向「誰的總報酬穩」。換句話說,別只看配息率,還得看整體投資回報(股價成長+配息)。怎麼應對?三招教你穩住投資,高配息不是萬能解藥,面對新規定,專家建議三個方向調整策略:搞清楚你想要什麼:想穩穩領現金?可以看看債券ETF或REITs,收益比較穩定。想賺資本利得?選追蹤優質指數的ETF,專注總報酬。看清楚配息從哪來:新規定會讓ETF的配息來源更透明。投資前查查基金公告,弄清楚配息是來自股息還是賣股票的利潤,別不小心「吃本金」。別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別全壓在高股息ETF,分散投資到股票、債券、商品等不同資產,這樣風險低一點,組合也更穩。結論:高配息時代要變天了!金管會的新指引想讓ETF市場更健康、透明,告別「高配息至上」的狂熱。未來投資人得把眼光放遠,從只看「配多少」轉向「報酬穩不穩」。在規範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ETF投資即將進入更穩健的新時代。投資人,準備好換個玩法了嗎?

A大回答:金管會終於注意到我說的事了,我早在一兩年前就在那說高股息ETF的問題了,我攤開這些高股息ETF持有的股票明明股利率都僅有3到5%,重點是高股息ETF每年都要收管理費及經理費0.5%到1%,一些無良的高股息ETF又很常大量的換股,一次換股至少要千分之六的成本,要是券商打二八折,這樣換股也要0.38%左右的成本,結果高股息ETF在那用配出10到12%吸引投資者,這簡直就是和詐騙集團沒有倆樣,昨天我才提00940給大家看,上市13個月,結果配出了0.56元,股價在9.22元,你持有00940合計13個月,結果你還賠2.4%,很搞笑的事是,大盤已經賺了5.1%,也配出5%左右的股息,00940和大盤一來一回是相差7.5%,之所以金管會要跳出來讓高股息ETF不準配資本利得,這是因為不要讓這些無良高股息ETF打著高股息的名號去騙散戶,很多散戶很愚蠢,他們眼中就僅有某一檔高股息ETF配了10到12%,他們都不會去想為什麼或可不可能,一般高股息的個股鐵定不可能高成長,台股幾千家上市及上櫃的公司,每年能賺5到10%,想要一直維持賺10%的報酬率,那就要像台積電及鴻海這樣,賺11元僅配出5.8元,剩下的錢要再拿去投資維持競爭力,這樣鴻海每年給你5.8元的股息,加上5.2元會流到淨值中,合計一年就是能賺11元,高股息ETF選的個股就是配高股息,這種公司很多就是無法再成長的公司,所以不可能持續的配出高股息,之前我就說高股息ETF遲早是會爆雷的,就僅是時間的問題,後面就出現00939,00940,00929陸續爆雷,大家要記得一件事,高股息ETF的規模愈來愈大,你怎麼會覺得這些高股息ETF經理人能用這麼大的資金在股市中玩短線然後每年都贏錢,短線就是勾心鬥角及你死我活,有人賺錢就有人賠錢,大家看00919,0056及00878能維持高股息,但00939,00940及00929不能維持高股息,原因就是有的高股息ETF短線玩輸了,所以配不出高股息,接下來會有愈來愈多高股息ETF玩輸,這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大家還是得了解一件事,股市中存在穩贏的政府及券商,短線客玩的愈久及愈頻繁,最終錢都會輸給政府及券商,只要短線客交易,政府及券商就能源源不絕的收交易稅及管理費,每年政府及券商都收上千億的交易稅及手續費,怎麼會有人天真的覺得高股息ETF經理人能一直短線賺錢,然後配給散戶高股息,我常和大家說,唯一能持續且長久的獲利就是公司真金白銀賺來的,鴻海一年能賺11元,這11元才是真金白銀,當初我在2019年78元買到,我一年資產增值就變成了14.1%,一定是比高股息ETF更高,過程中我不會在那買來賣去浪費交易稅及手續費,也不會要鴻海配出高股息給我,唯有鴻海持續投資資金保持競爭力,鴻海獲利才會持續及成長,常常看到一些散戶在那買高股息ETF,我有空就會把高股息ETF的問題提出來,聽的進去的人就聽,聽不進去的人,終有一天高股息ETF會讓你知道問題在哪。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7月28日!美國對歐盟15%關稅含半導體!

新聞說:美對歐盟15%關稅「含半導體」!協議重點一次看,川普又提台灣,美國總統川普27日讚賞歐盟以「以更好的方式」避開關稅。美國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框架,美國總統川普對歐盟商品課徵的對等關稅降至15%,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表示15%關稅也涵蓋半導體,雙方也同意不對半導體設備、部分農產品等商品課徵關稅。不過美國將在2周內公布232產業調查結果,屆時可能公布晶片關稅,目前仍不清楚會否影響歐盟的15%稅率。綜合歐盟聲明稿、路透、《紐約時報》等報導,川普昨(27)日在蘇格蘭會晤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時宣布,歐盟輸美商品稅率降至15%,稅率適用「汽車及其他所有」商品,歐盟則同意採購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並同意加碼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美國輸歐商品也不用課稅,歐盟也同意採購大量美國軍備,他稱美國與歐盟達成「史上最大協議」。范德賴恩則表示,15%關稅適用半導體及藥品,另外歐、美雙方同意不對飛機、飛機零組件、特定化學品、特定學名藥、半導體設備、部分農產品、自然資源及關鍵原料課徵關稅。川普原先表示,與歐盟的協議不會涵蓋藥品,但路透引述美國高階官員證實,美歐15%關稅協議適用藥品。美2周內公布232調查,川普提台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昨日在川普及范德賴恩面前表示,美國將在2周內宣布232晶片產業調查結果,屆時川普將宣布相關計畫,盧特尼克說,這也是為何歐盟尋求達成「能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廣泛貿易協議。川普緊接著表示,許多國家將在美國投資半導體生產,當中包含台灣及其他地區,以避免被課徵晶片關稅,他讚賞范德賴恩「以更好的方式」避免了即將實施的晶片關稅,「我們將會製造許多晶片,很多公司從台灣、其他地方來到美國,他們這麼做是為了避免關稅,主席(指范德賴恩)真的以更好的方式來避免了這些關稅,更好的方式,更決定性、我認為絕對是更有利的方式,並且從中獲益」。美、歐貿易協議框架主要內容一覽,根據路透整理,以下為目前已經公開的美國、歐盟貿易協議主要內容:幾乎所有歐盟輸美商品將被課徵15%,包括汽車、半導體及藥品。不過美國將於2周內公布232產業調查結果,屆時恐分別決定半導體、藥品關稅,《衛報》指出,針對藥品關稅,范德賴恩昨日也坦言無法保證後續不會提高,「我們同意對藥品課徵到15%關稅,無論美國總統之後做出何種決定:整體而言在全球範圍內如何處理藥品?這又是另一回事了。」美歐不對飛機、飛機零組件、特定化學品、特定學名藥、半導體設備、部分農產品、自然資源及關鍵原料課徵關稅,後續將加入更多商品,但烈酒的貿易情況尚待討論。歐盟輸美鋼鋁關稅維持50%,不過范德賴恩稱,稅率後續將降低,並改以配額制取代。歐盟承諾未來3年內,每年購買2500億美元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總額將達7500億美元,以取代採購俄羅斯天然氣。歐盟也將向美國採購核燃料。歐盟承諾購買美國軍事裝備;歐洲企業將在川普第二任期內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

美國與歐盟於2025年7月27日達成的貿易協議,將對歐盟輸美商品課徵15%關稅,涵蓋汽車、半導體及藥品,並豁免半導體設備、飛機、特定農產品等商品的關稅。同時,歐盟承諾購買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6000億美元投資美國,並採購美國軍事裝備。此協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深遠,以下分析其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影響,並考慮美國即將於兩週內公布的232條款半導體調查結果,以及川普提及台灣的背景。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貿易成本上升與供應鏈重組:

半導體與藥品關稅:15%關稅適用於歐盟輸美的半導體與藥品,可能推高相關產品價格,影響全球科技與醫療產業。美國即將公布的232調查結果可能進一步對半導體課徵獨立關稅(例如25%或更高),若如此,將加劇成本壓力,特別影響依賴歐盟與台灣晶片的美國企業(如蘋果、輝達)。news.cnyes.comudn.com

供應鏈調整:為規避關稅,歐盟及台灣企業可能加速在美投資設廠,如川普提到的台灣企業擴大美國投資以避免晶片關稅。此舉可能引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企業轉向美國或其他低關稅地區建廠,短期內增加資本支出,長期可能改變全球製造格局。@Reuters@Reuters

通貨膨脹與消費者成本:

關稅推高半導體與藥品價格,可能導致下游產品(如智能手機、電腦、汽車)價格上漲。根據先前分析,25%晶片關稅可能使美國車價上漲最高1000美元,15%關稅雖較溫和,仍可能推升全球消費品價格,特別在美國與歐盟市場。ctee.com.tw

藥品關稅可能加劇美國醫療成本上升,影響消費者負擔,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范德賴恩表示無法保證後續藥品關稅不提高,增添不確定性。udn.com

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緩解與新風險:

緩解貿易戰風險:15%關稅低於原先威脅的30%,避免美歐全面貿易戰,穩定全球貿易環境。歐盟承諾購買美國能源與軍備,深化雙邊經濟合作,有助減輕地緣政治緊張。@Reuters@Reuters

新風險:232調查結果可能對半導體與藥品課徵更高關稅,引發其他國家(如台灣、韓國)反制或談判壓力。美國對鋼鋁維持50%關稅(雖計畫改為配額制),可能持續影響全球金屬市場,推高工業成本。udn.com

能源市場與地緣政治影響:

歐盟承諾購買7500億美元美國液化天然氣(LNG)與核燃料,取代俄羅斯天然氣,將重塑全球能源市場。美國LNG出口增加可能壓低全球能源價格,但短期內可能因供應鏈調整導致價格波動。news.cnyes.comudn.com

歐盟對美軍事裝備採購及6000億美元投資,可能強化美歐地緣政治聯盟,但也可能刺激其他國家(如中國、俄羅斯)採取對應措施,加劇全球地緣政治競爭。

全球經濟成長壓力:

根據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估算,25%晶片關稅可能使美國首年經濟成長下滑0.18%,十年累計GDP損失1.4兆美元。15%關稅影響較小,但仍可能拖累全球經濟成長,尤其在半導體與藥品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ctee.com.tw

歐盟企業需承擔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可能壓縮其在其他地區的投資能力,影響新興市場經濟。

對台灣及其他半導體大國的連鎖效應:

川普提及台灣企業因關稅威脅而擴大對美投資,顯示232調查可能對台灣施加更高關稅壓力(先前對台對等關稅為32%)。若半導體關稅超出15%,台灣半導體產業(占GDP近25%)可能面臨出口成本上升與市場份額下降風險。@Reuterscw.com.tw

韓國、日本等半導體出口國也可能面臨類似壓力,促使企業加速在美設廠,但美國本地供應鏈不成熟可能導致成本上升與短期供應瓶頸。

對台積電、鴻海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具體影響

參考先前回應,232調查對台積電、鴻海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如下:

台積電:15%關稅若適用台灣,可能推高對美出口晶片成本,影響客戶需求。232調查若課徵更高關稅(如25%),台積電在台產能與1650億美元美國投資計劃將面臨更大壓力,可能加速美國建廠但成本高昂。gvm.com.tw

鴻海:半導體關稅可能推高下游產品(如智能手機)成本,影響鴻海組裝業務訂單。為規避關稅,鴻海可能需調整供應鏈或增加在美投資,但短期內成本上升。gvm.com.tw

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灣對美出口78%屬232調查範圍,關稅可能削弱競爭力,加速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市場的崛起。台灣政府正積極談判爭取豁免,但結果未明。cna.com.tw

總結

美歐15%關稅協議緩解了全面貿易戰風險,但對半導體與藥品的關稅影響全球供應鏈,推高成本並可能引發通貨膨脹。歐盟承諾的能源採購與投資強化美歐經濟聯繫,但232調查結果可能帶來新關稅,特別影響台灣等半導體大國。全球經濟面臨供應鏈重組、成本上升與成長放緩風險,台灣半導體產業需密切關注232調查結果並加速應對策略。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