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陸批准鴻海、軟銀強攻美國製造,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4日公告,無條件批准鴻海與日本軟銀集團海外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該案核准內容顯示,鴻海與軟銀將各持股50%成立合資企業,在美國製造並供應伺服器和預製模組化數據中心。據悉,鴻海與軟銀因應美國總投資額高達5,000億美元、用來強化主權AI布局的「星際之門計畫」而成立上述合資企業。在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啟動「AI行動計畫」,以鬆綁監管、加快出口及擴大資料中心所需的能源供應,全面加速美國AI發展之際,鴻海與軟銀合資在美主攻AI伺服器製造的合資企業案獲得大陸官方批准,剛好搭上川普宣布新政帶來的龐大商機。IT之家報導,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昨日發布2025年7月14日至7月20日無條件批准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共11案,第一案就是鴻海與日本軟銀集團海外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該案已於7月14日批准。
鴻海與軟銀集團成立合資企業,獲得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無條件批准,將在美國製造AI伺服器與預製模組化數據中心,搭上美國「星際之門計畫」5,00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投資熱潮。此舉對鴻海未來幾年的AI營收與獲利預計帶來以下正面影響:
AI伺服器訂單大幅增長:
鴻海憑藉「美國製造」與「業界第一」的優勢,幾乎篤定獨攬「星際之門計畫」大部分AI伺服器代工訂單。該計畫初期投資1,000億美元,預計在德州興建十個資料中心,並擴展至多州,鴻海的德州生產據點將直接受益。此外,鴻海已與甲骨文等大客戶合作,供應輝達GB200及GB300 AI伺服器,單價較高且出貨量可望逐季攀升,特別是GB300因學習曲線縮短,預計2025年第三季起量產出貨。這將顯著推升鴻海AI伺服器業務營收。
高毛利率業務比重提升:
AI伺服器為高毛利率產品,鴻海在2023年AI伺服器營收占比已達30%,且AI晶片模組營收成長超過100%。透過與軟銀合資,鴻海可進一步整合供應鏈,提供從關鍵零組件到整機組裝的解決方案,自製化比例高達80%-90%,有效控制成本並提升良率品質。此外,鴻海子公司鴻佰科技採用先進液冷技術(如與ZutaCore合作的雙相直接冷卻技術),提升AI伺服器效能與能源效率,進一步鞏固市場競爭力,預計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
美國製造政策紅利:
川普政府推動「美國製造」政策,並對大陸加徵10%關稅,促使鴻海加速在德州、威斯康辛州等地擴建AI伺服器生產據點,符合政策要求。鴻海2024年已投資數億美元擴大德州產能,包括收購土地與廠房,預計2026年啟用休士頓廠房供應蘋果等客戶。與軟銀的合資企業將強化鴻海在美國的製造布局,降低關稅風險,並鞏固與美系雲端服務商(如甲骨文、蘋果)的合作關係,穩定長期訂單來源。
營收與獲利成長動能: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2025年集團營收可望突破7兆新台幣,力拚8兆,AI伺服器業務被視為「第二隻腳」,為成長關鍵。根據資策會MIC預估,全球AI伺服器市場至2027年將達320.6萬台,總產值約5-6兆新台幣,鴻海若維持30%市占率,潛在營收可達1.2兆新台幣。此外,鴻海透過子公司鴻佰科技及工業富聯(FII)的獲利回饋,2024年第一季AI伺服器營收年增近兩倍,生成式AI伺服器營收增近三倍,顯示強勁獲利動能。與軟銀合資將進一步放大這一效應,預計2025-2027年AI相關業務對鴻海整體獲利的貢獻將持續提升。
風險分散與市場擴張:
合資企業與軟銀的合作不僅鞏固鴻海在美國市場的地位,還可透過軟銀的日本市場布局(如堺工廠AI資料中心)爭取更多訂單。同時,鴻海在台灣、墨西哥等地的高階AI伺服器產能布局,有助於因應地緣政治與關稅變局,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減少潛在風險。
潛在挑戰:儘管前景樂觀,「星際之門計畫」近期因OpenAI與軟銀在選址等問題上意見分歧,進展放緩,投資規模可能縮減。若計畫大幅調整,鴻海訂單規模可能不如預期。此外,美國製造成本較高,需仰賴政府補貼以維持競爭力。鴻海在中國的資產曝險比率高(2024年第一季達121%),若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可能影響部分獲利回饋。
結論:鴻海與軟銀的合資企業獲得大陸批准,完美契合美國「星際之門計畫」與川普「AI行動計畫」的政策紅利,將大幅推升鴻海AI伺服器業務的營收與獲利。預計2025-2027年,AI伺服器相關收入將成為鴻海營收成長的核心驅動力,毛利率提升與訂單穩定性增強將進一步鞏固其獲利表現。然而,計畫進展的不確定性與製造成本上升需密切關注。整體而言,此合資案為鴻海開啟了AI市場的重大商機,對未來幾年財務表現構成顯著正面影響。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