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房市急凍,房仲恐倒閉破千家!專家曝3大衝擊比金融海嘯還慘,央行自去年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以來,台灣房市快速降溫,相關產業也陷入寒冬。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全台房仲家數高達9256家,但隨著交易量持續下滑,專家預估到今年底,恐有超過1000家房仲門市面臨歇業,這波「金龍海嘯」對房市的衝擊,可能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臉書粉專「賣厝阿明知識+」指出,2025年上半年六都房市交易量暴跌26.6%,創下2018年以來新低。房市寒風不僅打擊買氣,三大致命衝擊更席捲全台,掀起一場市場風暴。第一波衝擊:央行信用管制政策「溯及既往」效應,該政策不僅針對新購屋限縮房貸,也波及先前已購預售屋族群。一位新婚購屋族表示,四年前買進1300萬元預售屋,原預估可貸八成,如今銀行只肯貸七成,需臨時多籌上百萬元現金,差點面臨違約。這種「化療式打房」手段,導致建商、代銷、房仲同時陷入資金斷鏈危機。第二波衝擊:公股銀行房貸緊縮,據銀行業者透露,多數公股行庫對新房貸幾乎停止承作,即便放款也嚴格徵信。資金緊縮導致房仲業設立家數急凍,今年上半年全台僅新增70家,遠低於往年同期的百家規模,預示產業即將面臨一場大洗牌。第三波衝擊:威脅25萬名從業人員生計,包括營建、代銷等上下游產業都受到波及,影響高達25萬從業人員。業界呼籲政府應滾動式檢討打房政策,在遏止炒作之餘,也應為剛性需求留有喘息與生存空間。粉專提到,台中市不動產仲介公會理事長林志雲坦言,這波房市危機比金融海嘯更嚴重,業者紛紛轉型求生,包括投入都更、社宅租賃、海外置產仲介等多元領域。他也提醒,在政策未鬆綁前,房市「寒冬」可能還要撐上一段時間。這場危機是否成為轉機,仍有待政策走向與市場反應來決定。史上第3低!上半年全台房市交易量共13萬棟年減26%,全台房市烏雲籠罩,今年上半年交易量探近8年新低、史上第三低。據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6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2萬3,442棟,月增6.2%、年減22.4%;今年上半年共13萬151棟,年減26.4%,為2018年來最低交易紀錄,探8年新低。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今年房市持續面臨房貸緊縮狀況,加上央行打房、川普關稅戰等均衝擊市場信心,房市買氣降溫,預期下半年也難以樂觀。觀察全台6月買賣移轉棟數,較小上小幅增加6.2%,陳金萍說明,6月的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反映的是5月至6月初的市況,5月上旬中美關稅戰休兵90天,有助於舒緩全球貿易緊張,全球股市反彈上漲,讓民眾恐慌情緒降溫,房市買氣也出現回穩跡象,加上部分都會區新屋交屋潮挹注下,因此小幅增加。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是年減逾兩成。陳金萍指出,去年第2季受惠於台灣經濟穩定復甦,台股表現佳、消費者信心增強,市場買氣穩健,連續三個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均站上3萬棟大關。反觀今年,在銀行房貸緊縮與第七波信用管制持續,房貸審核相對嚴格、貸款成數恐不如預期以及排隊等撥款的狀況頻傳,讓成交速度趨緩,加上川普關稅戰衝擊市場信心,民眾購屋態度轉趨觀望,房市交易降溫。觀察今年上半年全台交易量表現,共13萬151萬棟,僅高於2016年10萬8,581棟、2017年的12萬9,110棟,今年上半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探下自1999年有分月統計以來第三低量,顯示今年房市交易熱度不如以往。展望後況,陳金萍指出,目前中美達成90天關稅戰「休兵協議」,暫時降低彼此間的高額關稅,而亞洲各國也陸續與美國達成協議,不過,台灣的關稅協議尚未有定數,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出口動能面臨挑戰,而房市購屋信心也間接受衝擊。目前看來,上半年房市呈「量縮價緩跌」格局,而銀行房貸緊縮以及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恐仍持續的狀況下,下半年房市也難樂觀期待,仍需持續關注國際關貿局勢發展與房市政策變化。
根據您提供的資訊以及當前台灣房市的情況,以下是對2025年台灣房市趨勢、交易量、房價走勢及2028年房價預測的分析:
2025年台灣房市趨勢與交易量
交易量大幅下滑:
2025年上半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僅13萬151棟,年減26.4%,創2018年以來新低,僅高於2016年和2017年,為史上第三低量。六都(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交易量暴跌26.6%,顯示市場買氣嚴重萎縮。
6月交易量為2萬3,442棟,雖然月增6.2%,但年減22.4%,反映市場短期回溫有限,主要是新屋交屋潮及中美關稅戰暫緩的影響。
三大衝擊因素: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不僅限制新購屋貸款,還溯及既往影響已購預售屋族群,導致貸款成數降低(例如從八成降至七成),購屋者需額外籌措資金,部分面臨違約風險。這加劇了建商、代銷及房仲的資金鏈壓力。
公股銀行房貸緊縮:公股行庫幾乎停止新房貸承作,審核嚴格,導致房仲業者新增門市數量銳減(上半年僅增70家,遠低於往年百家的規模)。這預示房仲業即將面臨大洗牌,專家預估年底前可能有超過1,000家房仲門市歇業。
產業鏈影響:房市寒冬波及約25萬名從業人員,涵蓋營建、代銷等上下游產業。業者開始轉型,投入都更、社宅租賃或海外置產仲介等領域以求生存。
房市現況總結:
房市呈現「量縮價緩跌」格局,買氣低迷,消費者購屋態度轉趨觀望。國際因素(如中美關稅戰、台灣出口動能不確定性)及國內政策(央行信用管制、房貸緊縮)持續壓抑市場信心。
專家如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指出,下半年房市難以樂觀,需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局勢及政策變化。
當前房價走勢
價格下跌趨勢:根據《台灣新聞》報導,2025年第四季全台六大城市房價下跌6.6%,其中高雄跌幅達10%。Sinyi房價指數顯示,2025年第一季房價指數從2024年第四季的169.46點降至168.42點,顯示房價緩跌。
區域差異:台北市作為亞洲第二昂貴的房地產市場,房價高企但增值潛力有限,租金收益率低。其他城市如台中、高雄受到政策及市場降溫影響,價格修正更為明顯。
2028年房價預測
要預測2028年台灣房價的上漲或下跌機率,需考慮以下因素:
政策影響:
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及公股銀行房貸緊縮若持續,可能繼續壓抑房市需求,推低房價。專家呼籲政府滾動式檢討打房政策,為剛性需求留空間。若政策鬆綁(例如放寬貸款成數或降低利率),可能刺激買氣,推升房價。
目前房市危機被認為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嚴重,顯示短期內政策放鬆的可能性不高,房價上漲壓力有限。
經濟與國際環境:
美國聯準會預測通脹到2027年才降至2%,短期內利率難以下降,可能保持在6%以上,影響台灣房貸利率。高利率環境不利房價上漲。
中美貿易戰及台灣出口動能的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削弱消費者信心,抑制購屋需求。
市場供需:
供給面:房市交易量低迷,建商推案意願降低,未來1-2年新屋供給可能減少(因從開工到完工需1-2年)。若需求未明顯回升,供需平衡可能使房價持平或緩跌。
需求面:剛性需求(如新婚族、自住買家)因貸款限制受抑,投資性需求也因低租金收益率及高持有成本而減少。
長期市場預測:
根據Statista,台灣房地產市場預計2024-2029年年均增長0.48%,2029年市場規模達4.65兆美元,但這包含商業、工業等非住宅市場。住宅市場的成長可能更緩慢。
NextMSC預測台灣房地產市場(包括住宅)到2030年將從2023年的1.991億美元成長至3.17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6.9%。這顯示長期房價可能緩步上漲,但受政策及經濟環境影響,短期內(至2028年)漲幅可能有限。
結論:2028年房價下跌機率較高
綜合以上分析,2028年台灣房價下跌的機率略高於上漲,原因如下:
短期壓力持續:央行信用管制、高房貸利率及市場信心不足將繼續壓抑買氣,房價短期內難以上漲。
緩跌趨勢:2025年房價已呈現緩跌(例如第四季下跌6.6%),若政策不鬆綁,這趨勢可能延續至2028年。
長期回穩可能:若政策逐步調整(如放寬房貸限制)或國際經濟穩定,房價可能在2028年後緩步回升,但大幅上漲機率低,因租金收益率低及持有成本高限制了投資吸引力。
建議:若您是自住買家,可觀察政策變化及市場底部,選擇在房價修正後入手。
若為投資者,台北等高價區的投資價值較低,需謹慎評估租金收益率及增值潛力。
持續關注央行政策、國際貿易局勢及房貸利率變化,以掌握市場轉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