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搶攻美國製造!鴻海增資換股 取得東元一成股權,東元電機與鴻海科技集團30日於證交所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雙方宣布經董事會決議,將透過股份交換方式成為策略聯盟夥伴,在換股完成後,鴻海將持有東元電機10%股權,東元電機則將持有鴻海約 0.519%股權,預計今年第四季完成。雙方表示,本次交易係依據公司法 156 條之3的規定,經雙方董事會決議以增資發行新股之方式進行股份交換,東元電機將增發新股 237,644,068 股予鴻海,鴻海將增發新72,481,441 股予東元電機,換股比例為東元電機1股換發鴻海0.305股。交易完成後,鴻海將持有東元電機10%股權,東元電機則將持有鴻海約 0.519%股權。交易尚須向主管機關送件申請核准,預計今年第四季完成。東元與鴻海將結合兩家公司在機電與資通訊的優勢,掌握全球AI 資料中心建置朝向標準化與模組化的發展,攜手開拓全球廣大的AIDC 商機,未來也將持續探索在鴻海聚焦的3+3+3 領域擴大合作的可能性。東元電機與鴻海集團過去已在工廠節能減排與 ESCO 能源服務等面向合作,近期進一步就台美建置資料中心業務展開洽談。由於資料中心主要由機房內設備(伺服器、冷卻系統、UPS等)以及機房外電力基礎設施所組成,雙方透過策略聯盟,結合在AI伺服器、機電與資通訊的優勢展開深度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完整的資料中心模組化產品、機電工程服務、與具有成本優勢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目標市場不僅涵蓋台灣與亞洲,更延伸至美國與中東等地區的龐大商機。東元電機董事長利明献表示,AI崛起與貿易保護主義正重塑全球經濟與供應鏈,也迎來龐大的新商機與合作模式。藉由鴻海長期為國際科技大廠提供全球供應鏈的優勢能力,和東元的策略合作可以自現在已經合作的低碳智慧工廠與能源服務領域,延伸到未來的資料中心一站式解決方案,可望加速東元切入藍海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業績快速成長;而東元位於美國德州的TECO-Westinghouse,擁有美國製造和在地服務的優勢,是高知名度的動力及電氣化品牌,配合鴻海在美國的製造基地,符合兩家公司擴大美國製造、重塑全球供應鏈的策略方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隨著AI資料中心規模日益龐大、需求不斷攀升,模組化設計日益受到青睞,在全球算力競賽升溫之際,時效性成為關鍵。鴻海在AI伺服器機櫃領域擁有深厚的垂直整合能力,長期與一線雲端服務業者(CSP)合作。鴻海也會在既有的客戶服務與垂直整合優勢之下,積極開發AI資料中心模組化的架構,希望進一步將價值鏈從伺服器零組件與機櫃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領域,並結合東元在資料中心電機工程方面的深厚經驗,共同為全球客戶提供更完整、高效率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這對鴻海接下來的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鴻海與東元電機的策略聯盟,將透過股份交換取得東元10%股權,並結合雙方在AI伺服器、機電工程與資料中心領域的優勢,搶攻全球AI資料中心(AIDC)市場。此交易對鴻海未來營收與獲利的影響可分為短期(1-2年)與中長期(3-5年)分析,並考慮潛在風險與挑戰。以下為詳細評估:
1. 對營收的影響
短期(1-2年)
新增業務機會:鴻海與東元聯手開發AI資料中心模組化解決方案,結合鴻海的AI伺服器製造能力(2024年市占率約40%)與東元在機電工程(如UPS、冷卻系統)與電力基礎設施的專業,預計提升鴻海在AIDC市場的滲透率。根據市場預估,全球AIDC市場2025年至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15-20%,2025年市場規模約3,000億美元。鴻海若能搶占1%市場,即新增約30億美元(約新台幣960億元)營收,相當於2024年總營收6.16兆元的1.5%。
美國與中東市場拓展:東元的美國子公司TECO-Westinghouse具在地製造與服務優勢,配合鴻海在美國俄亥俄州、墨西哥等地建廠布局(2025年Q4預計推出Model C美規版電動車),可加速鴻海切入美國AIDC市場,符合美國製造政策(《晶片與科學法案》與《通膨削減法案》推動在地化)。中東市場因AI與數位轉型需求成長快速,鴻海可透過東元的電力基礎設施技術搶攻訂單,預計2026年起貢獻營收。
既有合作深化:雙方過去在工廠節能減排與ESCO(能源服務公司)已有合作基礎,此次聯盟將進一步整合鴻海的AI伺服器與東元的機電解決方案,形成一站式服務模式,吸引雲端服務業者(CSP,如AWS、Microsoft Azure)。2024年鴻海AI伺服器營收約2,000億元,2025年預計超1兆元(占伺服器營收50%),策略聯盟可望推升AI相關營收占比。
交易成本影響:鴻海增發72,481,441股(約0.519%股權)予東元,假設以2025年7月股價174.5元計算,交易價值約126.5億元。此為非現金交易(股份交換),對短期營收無直接影響,但可能稀釋每股盈餘(EPS),詳見獲利分析。
中長期(3-5年)
3+3+3策略擴展:鴻海的「3+3+3」策略(三大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AI;三大技術:半導體、AI、下一代通訊)與東元合作高度契合。聯盟將從AI伺服器延伸至資料中心建置,新增高毛利業務(如模組化機房設計、電力管理系統),預計推升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從2024年的30%增至2027年的50%以上。
全球供應鏈重塑:在中美貿易戰與地緣政治風險下,鴻海透過東元在美國的製造優勢,強化在地化生產能力,降低關稅風險(例如美國對中國進口科技產品課徵10-25%關稅)。這有助鴻海爭取更多北美與中東客戶,長期穩定營收來源。
新業務模式:鴻海可將AIDC模組化解決方案推廣至智慧城市與智慧製造領域,例如整合東元的電機技術與鴻海的CityGPT、Factory GPT平台,開拓企業級市場(如智慧工廠能源管理),預計創造新收入來源。
2. 對獲利的影響
短期(1-2年)
毛利率提升潛力: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相關業務具高毛利特性(子公司工業富聯2022年營業利益率4.1%,高於鴻海整體2.6%)。與東元的聯盟可透過模組化設計降低資料中心建置成本(估計節省10-15%),提升整體毛利率。2024年鴻海毛利率6.1%,預計2025年因AIDC業務貢獻可提升至6.5-7%。
EPS稀釋風險:鴻海增發72,481,441股,總股本從13,861,441,441股增至13,933,922,882股,稀釋率約0.52%。2024年EPS為11.01元,若2025年稅後純益維持1,527億元,EPS可能降至約10.95元(稀釋約0.5%)。然而,AIDC新業務預計帶動獲利成長,可抵銷稀釋影響。
投資回報初期壓力:東元10%股權(237,644,068股)若以2025年7月東元股價約50元估算,價值約118.8億元。鴻海短期內難以從東元股權獲取顯著股利收入(東元2024年每股配息約1.5元,10%股權年股利約3.56億元),初期獲利貢獻有限,需靠業務協同效應補足。
費用節省效益:東元的機電技術可優化鴻海資料中心冷卻與電力系統效率,預計每年節省5-10%能源成本(以一座中型資料中心年耗電成本約1億美元估算,可節省500-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3.2億元),對獲利有正面貢獻。
中長期(3-5年)
高毛利業務轉型:AIDC模組化解決方案屬高附加價值業務,毛利率可達10-15%(高於鴻海傳統代工6.1%)。若2027年AIDC業務貢獻營收達2,000億元(假設占總營收3%),以12%毛利率估算,可新增240億元毛利,推升整體淨利率從2024年的2.25%增至2.5-3%。
股權投資收益:東元若因聯盟業務成長(如切入AIDC藍海市場,營收年增10-15%),股價上漲將帶動鴻海股權投資增值。例如,東元股價若從50元漲至60元,鴻海持有股權價值增至142.6億元,資本利得約23.8億元。
地緣政治風險緩解:鴻海57%資產位於中國,易受中美貿易戰影響(2025年美國關稅大限可能影響中國廠營運)。透過東元在美國的TECO-Westinghouse品牌與在地製造能力,鴻海可加速轉移供應鏈至北美,降低關稅與政策風險,穩定長期獲利。
3. 潛在挑戰與風險
整合挑戰:鴻海與東元在技術與企業文化整合需時間,特別是東元的機電技術與鴻海的資通訊系統需標準化以實現模組化目標。若整合不順,可能延遲AIDC項目落地,影響營收與獲利。
市場競爭:全球AIDC市場競爭激烈,競爭對手如廣達、緯創、戴爾、惠普等亦積極布局。鴻海需憑藉東元的電力基礎設施優勢與自身垂直整合能力,確保成本與技術競爭力。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美國2025年關稅政策可能影響鴻海中國廠出口,若AIDC業務過度依賴美國市場,需警惕政策變動風險。
資本支出壓力:AIDC建置需大量前期投資(例如鴻海高雄算力中心預計2026年完工,總投資數百億元),短期可能壓縮現金流,影響獲利表現。
4. 總結
鴻海與東元電機的股份交換策略聯盟將顯著推升鴻海在AI資料中心市場的競爭力,短期內(1-2年)預計新增營收約960億元(占2024年總營收1.5%),透過模組化設計與能源效率提升每年節省1.6-3.2億元費用,毛利率可望從6.1%增至6.5-7%。中長期(3-5年),AIDC業務可貢獻2,000億元營收(占總營收3%),推升淨利率至2.5-3%,並透過東元股權增值實現資本利得(潛在23.8億元)。然而,股本稀釋(EPS降約0.5%)與整合挑戰可能帶來短期壓力,鴻海需加速技術整合與市場開拓以實現預期效益。長期來看,聯盟符合鴻海「3+3+3」策略與美國在地化趨勢,有助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穩定獲利成長。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