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7月24日!美國推動贏得AI競賽計畫!

新聞說:白宮23日發布《贏得AI競賽:美國AI行動計畫》,以落實總統川普今年1月簽署的行政命令,即《消除美國在AI領導地位上的障礙》。白宮強調,贏得這場AI競賽,將為美國人民開啟一個人類繁榮、經濟競爭力與國家安全共存的新黃金時代。該計畫指出超過90項聯邦政策行動,涵蓋三大支柱,分別是加速創新、建設美國AI基礎設施,以及在國際外交與安全領域領先,而川普政府將在接下來的數週與數月內採取行動。AI行動計畫中的主要政策包括「出口美國AI技術」,商務部與國務院將與業界合作,向全球的美國朋友與盟友提供安全的全方位AI出口套件,包含硬體、模型、軟體、應用程式與標準。再來是「促進資料中心快速建設」,加速並現代化資料中心與半導體晶圓廠的許可流程,並推動新的全國計畫,以增加電工與空調技術人員等高需求職業。第三點是「促進創新與應用」,移除阻礙AI發展與部署的聯邦繁瑣法規,並徵求民間對於應該廢除哪些規則的意見。最後一點是「維護前沿模型中的言論自由」,更新聯邦採購準則,確保政府僅與那些保證其系統客觀且不帶有自上而下意識形態偏見的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商簽約。根據美聯社報導,該計畫優先考慮AI的創新和應用,敦促消除任何可能減緩各產業和政府採用AI的「繁文縟節」;該計畫也提議削減環境法規,加快人工智慧超級電腦的建設,同時促進美國人工智慧技術在國內外的銷售。其中,該計畫主要目標是加快審批速度並放鬆環境監管,以加速新資料中心和工廠的建設,並譴責「激進的氣候教條」,並建議取消一系列環境限制,包括清潔空氣法和水法。外媒WCCFtech報導,出口美國AI技術實際是最關鍵的部分之一,川普政府計劃透過出口完整的美國技術堆疊來滿足全球對AI的需求,並將建立一項「AI出口計畫」,徵集企業提交出口方案。川普要求,凡使用美國晶片的外國實體,必須同時使用整個美國生態系統,以確保技術堆疊中不受外國勢力干預。報導稱,美國清楚知道北京積極擴張其在全球的AI影響力,與其限制,不如透過在國際外交機構中的地位來反制中國影響力,制定一套讓AI領域能夠維持「開放環境」的框架,避免各國採納可能助長威權控制的標準。最後,為了管控AI晶片的流向,並確保僅有「合法使用者」能使用美國技術,川普政府計畫在先進AI計算設備中導入位置驗證功能,並透過工業與安全局(BIS)加強對高風險國家的最終用途監控。此舉將使政府得以封堵貿易漏洞,讓AI設備的流通更加可控,確保輸出對象符合政策目標。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MichaelKratsios指出,美國AI行動計畫描繪出一條明確路線,以鞏固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主導地位。川普總統已將AI視為美國創新的基石,推動美國在科學、技術與全球影響力領域開創新時代。這項計畫動員聯邦資源,加速我們的創新能力、建設尖端基礎設施並領導全球,確保美國工人與家庭在AI時代蓬勃發展。AI與加密貨幣政策負責人DavidSacks表示,人工智慧是一項革命性技術,有潛力改變全球經濟與世界權力平衡。為了維持經濟與軍事領先地位,美國必須贏得AI競賽。川普總統了解這一點,因此指示制定此行動計畫。若要贏得AI競賽,美國必須在創新、基礎設施與全球夥伴關係方面領先。同時,必須以美國勞工為核心,並避免AI被用於極權用途。這項行動計畫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路線圖。國務卿兼代理國安顧問MarcoRubio認為,贏得AI競賽是無可妥協的。美國必須繼續成為人工智慧的主導力量,以促進繁榮並保護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川普總統在其政府初期就意識到這一點,並果斷採取行動,指示制定這項AI行動計畫。這些明確的政策目標為聯邦政府制定了期待,確保美國在全球樹立技術標準,並讓世界繼續依賴美國技術運行。

白宮於2025年7月23日發布的《贏得AI競賽:美國AI行動計畫》旨在通過加速創新、建設AI基礎設施及增強國際影響力,鞏固美國在全球AI領域的領導地位。該計畫對鴻海在AI相關業務的營收和獲利潛力可能帶來以下正面影響,特別是其AI伺服器業務。以下分析基於計畫內容及鴻海目前的市場定位:

1. 出口美國AI技術的機遇

計畫內容:美國計畫向盟友出口完整的AI技術堆疊(包含硬體、模型、軟體等),並要求使用美國晶片的外國實體採用整個美國生態系統,以確保技術安全並對抗中國影響力。對鴻海的影響:市場擴張: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且與輝達(NVIDIA)在AI伺服器領域有密切合作,已搶下輝達GB200伺服器約60%的訂單,並計畫在墨西哥建設全球最大的GB200伺服器生產基地。美國推動的AI技術出口計畫將為鴻海開拓更多國際市場機會,特別是在美國盟友國家(如歐洲、日本等地),這可能進一步推升其AI伺服器營收。供應鏈優勢:鴻海在AI伺服器供應鏈中具備垂直整合能力,從GPU模組、基板到整機組裝及散熱解決方案均有布局。美國強調的「完整美國技術堆疊」與鴻海的製造能力高度契合,鴻海可望成為出口計畫中的關鍵合作夥伴,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AI硬體市場的地位。營收貢獻:2023年,鴻海AI伺服器營收已超過2000億元新台幣,佔整體伺服器營收約30%,預計2024年將成長至40%以上,佔總營收約8-10%。隨著美國AI技術出口擴大,鴻海的AI伺服器訂單可能在2025-2027年間顯著增加,根據資策會MIC預估,全球AI伺服器市場到2027年將達320.6萬台,鴻海若維持30%市占率,潛在營收可達1.2兆新台幣。

2. 加速資料中心建設的利多

計畫內容:美國計畫簡化資料中心和半導體晶圓廠的許可流程,削減環境法規以加速建設,並增加電工與空調技術人員培訓,以滿足AI基礎設施需求。對鴻海的影響:北美市場擴張:鴻海已在墨西哥設立AI伺服器生產基地,以滿足輝達等大客戶需求並分散供應鏈風險。美國放寬資料中心建設法規將加速相關基礎設施投資,鴻海的墨西哥廠因靠近美國市場的優勢,可能成為其第二大營收來源。這將直接推升其AI伺服器及相關零組件(如散熱解決方案)的出貨量。獲利提升:AI伺服器屬高毛利率產品,鴻海子公司工業富聯(FII)2022年伺服器業務營業利益率約4.1%,高於集團平均。隨著資料中心需求增加,鴻海的伺服器業務獲利可望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高階GB200伺服器(單價約300萬美元)的放量出貨。間接效益:美國對電工和空調技術人員的培訓計畫可能降低鴻海在北美建廠的勞動成本壓力,進一步提升其製造效率和利潤率。

3. 放鬆法規促進AI應用的間接影響

計畫內容:美國將移除阻礙AI發展的繁瑣法規,並鼓勵民間提出廢除規則的建議,以加速AI在各產業的應用。對鴻海的影響:消費智能產品成長:鴻海作為蘋果的主要代工夥伴,其消費智能產品(如iPhone)可能因蘋果在AI功能(如Siri升級)的應用而受益。 隨著美國放寬AI相關法規,蘋果可能加速推出AI驅動的邊緣裝置,帶動鴻海的組裝業務成長。新興市場機會:放鬆法規可能刺激美國及盟友市場對AI相關硬體(如邊緣AI設備)的需求,鴻海的雲端網路產品和元件業務(涵蓋網通設備和零組件)可望從中受益。2024年7月,鴻海雲端網路產品已因AI伺服器需求強勁而實現顯著年增。

4.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分散的挑戰與機遇

計畫內容:美國計畫通過位置驗證和最終用途監控,限制AI晶片流向高風險國家(如中國),並鼓勵在盟友國家建構安全供應鏈。對鴻海的影響:分散風險的優勢:鴻海已積極分散生產基地,例如在墨西哥、印度設廠,以應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這與美國計畫中的供應鏈安全策略一致,鴻海的全球化布局使其能快速適應政策變化,降低關稅和地緣政治風險對營收的影響。中國市場挑戰:鴻海在中國的資產曝險比率高(2024年第一季達121%),且其子公司工業富聯(FII)在A股上市,部分AI伺服器利潤通過FII認列。美國對中國AI技術的限制可能影響鴻海在中國的業務,但其非中國製造的AI伺服器(如鴻佰科技在台灣和墨西哥的生產)可規避此風險,確保符合美國政策要求。長期成長動能:美國推動的AI出口計畫將優先惠及盟友市場,鴻海憑藉與輝達、微軟、亞馬遜等主要CSP(雲服務提供商)的合作關係,預計將獲得更多訂單。2023年,鴻海來自CSP的AI伺服器銷售年增率已達50%以上,2025年後CSP比重可能進一步提升。

5. 潛在風險與挑戰

毛利率壓力:雖然AI伺服器需求強勁,但其高成本可能壓抑毛利率。2024年第三季,鴻海毛利率因AI伺服器比重提高而低於預期(6.15%相較預期的6.36%)。美國計畫雖有利於營收成長,但鴻海需優化成本結構以維持獲利能力。匯率風險:新台幣升值可能侵蝕鴻海的獲利,法人預估2025年EPS可能從13.03元下修至11.32元。美國計畫雖不直接影響匯率,但全球政經局勢變化可能加劇此風險。競爭壓力:鴻海在AI伺服器市場的競爭對手(如廣達、緯創)同樣受惠於美國政策,其市占率和利潤率可能對鴻海構成挑戰。廣達和英業達的估值(2024年EPS倍數分別為19.49和24.7)高於鴻海的10倍,顯示市場對其成長預期較高。

總結與預測

美國AI行動計畫為鴻海的AI伺服器業務提供了顯著的成長機遇,特別是在出口市場擴張、資料中心建設加速及供應鏈分散等方面。預計2025-2027年間,鴻海的AI伺服器營收將持續成長,潛在規模可達1.2兆新台幣,佔總營收比重可能進一步提升至15%以上。獲利方面,雖然毛利率可能因高成本AI伺服器而承壓,但鴻海的垂直整合能力和全球化布局將有助於緩解風險,並在高階產品(如GB200)放量出貨後提升營業利益率。2024年,鴻海全年營收已達6.86兆元,淨利1,527億元,EPS 11.01元,創歷史新高;2025年,在美國政策支持下,營收和淨利有望進一步成長,但需密切關注匯率和地緣政治風險。建議:投資人應關注鴻海即將於2025年8月14日舉行的法說會,屆時可能公布更多AI伺服器和電動車業務的展望,以及對美國AI行動計畫的具體因應策略。 同時,需留意全球貿易政策變化對其中國業務的潛在影響。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