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7月22日!OpenAI衝刺算力規模將成長十倍!

新聞說:OpenAI衝刺算力規模將成長十倍,鴻海、廣達等將迎大單,OpenAI將大買AI晶片衝刺算力,執行長奧特曼21日在社群平台X發文預告,今年底前將有百萬顆GPU上線,並希望同事「思索如何將這個數字放大100倍。」奧特曼發豪語,業界以目前OpenAI主力ChatGPT 4.5僅導入10萬顆GPU計算,相當於今年底前GPU建置量將成長十倍,甚至更多。法人看好,OpenAI導入GPU數量激增,意味AI伺服器需求將同步以倍數大增,加上後續還有美國川普政府的「星際之門」計畫等AI基礎建設需求,催動更多AI伺服器訂單湧現,鴻海(2317)、廣達、英業達、緯穎等OpenAI雲端供應商主要協力代工廠,將喜迎大單。在大客戶強勁拉貨潮帶動下,鴻海看旺AI伺服器需求前景,高呼「目前AI訂單已經不是問題,產能才是問題」,AI伺服器訂單能見度至少看到兩年。廣達接單同步強強滾,隨著較高單價的GB200機櫃出貨升溫、GB300也將於9月加入行列,廣達今年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營收占比可望突破七成。英業達下半年出貨將以主機板(L6)為大宗,受惠產品組合帶動,有助毛利率向上,下半年出貨量會比上半年成長,全年AI伺服器出貨將有雙位數成長。奧特曼在X上發文揭露今年將有百萬顆規模的GPU上線。他強調,自己為OpenAI團隊感到非常驕傲,並激勵團隊更上層樓,「現在他們最好開始思考怎麼把這個數字放大100倍了」。OpenAI今年4月曾揭密GPT-4.5研發過程的血淚史,GPT-4.5於兩年前啟動訓練,是OpenAI歷來規模最大、準備最充分的一次專案,幾乎動用全公司資源,當時OpenAI的GPU規模更從原先的一萬顆擴展至10萬顆,如今還要再進一步擴大至100萬顆GPU。業界人士指出,為支撐下一代模型訓練需求,OpenAI正轉向「多叢集架構」,未來甚至考慮使用1,000萬顆GPU同步進行訓練,背後所牽動的龐大AI伺服器需求更是驚人。除OpenAI既有的研發訓練持續推進中,規模達千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畫也如火如荼進行中,首座資料中心將坐落在德州,可容納多達40萬顆輝達的AI晶片,若全數部署完成,可望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AI算力中心。OpenAI目前雲端服務供應商包括微軟、甲骨文與CoreWeave。從台廠供應鏈來看,微軟主要伺服器代工協力廠為鴻海、廣達及緯穎,甲骨文主要伺服器代工廠為鴻海。CoreWeave主力伺服器供應商為戴爾、美超微、技嘉,戴爾伺服器協力廠緯創、鴻海、英業達等,都將同步喜迎龐大商機。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宣布2025年底前將部署超過100萬顆GPU,並計畫未來將此規模放大100倍,顯示AI算力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這對鴻海等台廠AI伺服器供應鏈帶來顯著商機。以下分析鴻海在營收與獲利方面的潛在影響,結合OpenAI的擴張計畫及市場趨勢:

1. AI伺服器訂單激增,營收成長動能強勁

訂單能見度高:鴻海高層表示「AI訂單已不是問題,產能才是問題」,顯示訂單能見度至少達兩年。OpenAI計畫將GPU規模從10萬顆擴增至100萬顆,未來甚至可能達1,000萬顆,這將大幅推升AI伺服器需求。鴻海作為微軟、甲骨文及CoreWeave的關鍵伺服器代工廠,預計將承接大量訂單,特別是輝達GB200與GB300機櫃的出貨。

營收占比提升:2024年,鴻海AI伺服器營收已占整體伺服器營收的40%以上,預計2025年將突破50%,整體營收占比可望從2023年的4.3%提升至2025年的13.8%。若以2024年鴻海總營收6.86兆新台幣為基準,AI伺服器營收預估可達9,500億至1兆元以上,2025年更可能突破1兆元,成為主要成長引擎。

高單價產品推升營收:AI伺服器單價遠高於傳統伺服器(約為傳統伺服器的10倍以上),如GB200機櫃的出貨增加將顯著拉升營收。鴻海在GPU模組、基板及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強化其在高附加價值領域的競爭力。

2. 獲利影響:毛利率挑戰與機會並存

毛利率壓力:AI伺服器的高單價雖推升營收,但部分訂單採用「買進賣出」交易模式,可能壓縮毛利率。2024年第三季,鴻海毛利率為6.19%,年減0.47%,部分原因即為AI伺服器占比提升。2025年,隨著輝達GB300新架構推出,舊款GB200成本下降,毛利率有望回升。

高附加價值產品提升獲利:鴻海透過垂直整合(晶片模組、高速交換器、液冷系統等)提升毛利率,並憑藉品質穩定性和40%以上的全球市占率,預計可爭取更高利潤的訂單。2024年,鴻海營業利益率已從2.7%提升至2.92%,顯示本業獲利能力增強。2025年第一季淨利預估達378億元,年增72%,顯示AI伺服器對獲利的正面貢獻。

子公司貢獻:鴻海子公司鴻佰科技(隸屬工業富聯)是AI伺服器主要生產單位,2024年第一季AI伺服器營收年增近兩倍,占整體伺服器營收近40%。工業富聯的獲利貢獻已超越鴻海母集團,2025年此趨勢預計持續,進一步推升整體獲利。

3. 長期成長動能:星際之門計畫與全球布局

星際之門計畫:OpenAI與微軟合作的「星際之門」計畫,預計在德州打造可容納40萬顆輝達AI晶片的資料中心,鴻海作為微軟主要代工廠,將直接受惠。此計畫若全數部署,將帶動數千億新台幣的伺服器訂單,長期推升鴻海營收與獲利。

全球產能布局降低風險:鴻海在美國、印度、墨西哥等地擴充產能(2025年資本支出預增20%以上,六至七成用於產能擴充),可靈活應對中美貿易戰及關稅風險。雖然57%的資產仍位於中國,但全球化布局有助於分散風險,確保訂單穩定性。

4. 挑戰與風險

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鴻海多數產能位於中國,中美貿易緊張可能增加出貨成本或影響訂單分配。雖然美中近期同意暫時降低關稅90天,但未來不確定性仍存,鴻海需持續調整全球產能布局。

產能瓶頸:隨著OpenAI及其他雲端服務商(如甲骨文、CoreWeave)需求激增,鴻海的產能擴充速度將是關鍵。若無法滿足需求,可能影響訂單履行與市占率。

毛利率競爭壓力:與廣達、緯穎等競爭對手相比,鴻海的AI伺服器毛利率相對較低(廣達AI伺服器占比達70%,毛利率較高)。鴻海需透過產品組合優化與成本管控,提升獲利表現。

5. 總結與展望

營收影響:OpenAI的GPU規模擴張與「星際之門」計畫將為鴻海帶來數千億至兆元的AI伺服器訂單,2025年AI伺服器營收預計突破 1兆元,占總營收13.8%以上,推升整體營收年增10到15%。

獲利影響:2025年第一季淨利預估年增72%至378億元,全年EPS有望達14元以上,創歷史新高。毛利率雖受高單價產品影響而略降,但透過新架構產品與垂直整合,預計逐步回升至6.5%或更高。

長期潛力:鴻海憑藉與輝達、微軟、甲骨文的合作,及在GPU模組、散熱技術的領先優勢,將在AI浪潮中穩坐龍頭地位。電動車與智慧工廠布局亦提供多元化成長動能,降低對單一業務的依賴。

建議:投資人應關注鴻海的產能擴充進度與毛利率改善情況,同時留意中美貿易政策變化對其中國資產的影響。整體而言,鴻海在AI伺服器市場的強勁需求下,2025至2027年營收與獲利成長可期,特別是與OpenAI及「星際之門」計畫相關的商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