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散戶,法人,投資人就喜歡在那自己猜鴻海鄭州廠的發展是怎樣,那些某某知情人事,某某新聞台,某某財經名嘴,你覺得他們會比劉董還要懂嗎?劉董可以直接透過視訊,幾百方通告即時的了解狀況及處理情況,鴻海鄭州廠有20~30萬員工,這麼大規模的工廠,一些散戶就愛在那聽某某新聞說,我看了真的也是很無語,如果你有持續的看鴻海法說會,你就會知道劉董說話很保守,而且做事很有執行力,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一些新聞、法人,外資群,散戶,一付在那鴻海鄭州廠發生問題,立訊或和碩就會得利,真的是愛說笑,他們要是能做蘋果高階,他們早做了,今天鴻海鄭州廠事是是中國防疫政策造成,不要說的和碩、立訊、緯創能做的更好似的,他們要是遇到了鴻海目前的情況,他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及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解決,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劉董怎麼說,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鄭州廠產能正在自疫情中快速回復,短期競爭對手能獲益的機會不大,且鴻海此次跟客戶共同合作解決此次鄭州廠疫情狀況,充分展現危機處理能力,反而對未來會有正向影響。劉揚偉表示,鄭州廠面臨的不是生產技術問題,而是疫情,正全力調整產能降低影響,後續會聚焦分散風險布局,短期競爭對手難從中獲益;長期而言,鴻海累積多年供應鏈及生產管理經驗優勢,加上全球各地布局,競爭對手能做到的依舊有限。劉揚偉坦言,在超過 20 多萬名員工的廠區,要兼顧防疫規定以及正常生產確實需要很大的管理能力,但經過重大的情況事件,讓客戶及鴻海對彼此能力跟需求更了解,短期雖然很辛苦但更能體現合作價值。劉揚偉強調,客戶也針對鄭州園區的情況已正式發表聲明,河南政府也明確表示全力支持鴻海,在三方通力合作下,將快速恢復正常產能,迎接後續聖誕節以及農曆年的節日需求。
那天我說過,外資群、法人、主力會覺得鴻海鄭州廠會產生兩個不利原素,一是員工因為疫情無法全數出勤,讓鴻海營收下降,二是鴻海要付出更多的薪水吸引員工回來工作,一個是會影響營收總額,一個是會影響營利率,這兩項今天在法說會上劉董也有說,這種事稍微有一點邏輯的都能推測出來,但我說過,我們是中長線的投資者,公司總是會遇到點逆風,你要判斷危不危險,你要視公司目前的股價位階而定,如果鴻海今天淨值104.33元,股價500元,那發生鄭州廠事件,那對鴻海獲利成長會造成影響,哪怕一點點,這都會造成股價的崩跌,這完全沒有問題,畢竟股價和淨值之前差了將近400元,這麼大的差距,鴻海一年賺10~11元,也需要將近40年才能零風險,但今天不是這種情況,鴻海的股價100.5元,淨值104.33元,這次鄭州事件,就算給你影響個幾毛甚至1元的獲利,了不起對股價來說就是幾毛到1元的修正,股價都比淨值低了,有什麼好擔心或擔怕的,獲利跟著沒有被拿走任何一毛,一般外資群會這樣反應劇烈,那是因為他們買的是不同類型的個股,以台積電為例,淨值106元,股價615~688元,這種情況,只要台積電獲利有一點點小逆風,有500~600元的差價會被修理,外資群當然就一直死命的賣,外資群把遇到利空這件事標準流程化了,他們沒有考慮標的物目前的價值對股價這件事,所以才會幹出淨值以下死命的賣鴻海,企圖利用短線這逆風短線操作賺點差價,有的是因為太蠢了,公司規定遇到利空就要先賣出,做風險管控,他們怕自己不賣,別人會賣,別人賣了後,未來低價買回來,這樣就完成一賣及一買,就能賺到差價,外資群害怕自己的績效輸人,以我們研究單一個股這麼深入的程度,不可能被一些半調子的外資群牽著走,他們可能就是尊守某一個無腦的規定,然後就先賣出,未來利空消失後才會買回,如果他們把公司價值及股價之間差距考慮進去,他們就不會幹出現在這種蠢事了。接下來看一下劉董法說會怎麼說,鴻海針對鄭州廠推出許多疫情調整措施,包括加薪、提升員工福利等對策,希望兼顧員工意願與安全生產;惟營運費用增加恐衝擊毛利率成績,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指出,短期仍以淨利最大化為目標,希望2023、2024年高毛利產品能夠接上來,維持2025年毛利率10%目標。劉揚偉強調,影響毛利率變化大致上可分為4個因素,最大因素當然是產品組合,其次為匯率、通膨、新投資所產生折舊。以鴻海去年合併營收達6兆來看,假如今年增長一成,營收就會來到6.6兆元,新的增量會很辛苦,因此,現階段還是以「淨利極大化」為目標,資通訊產品雖然毛利不高,但仍然貢獻獲利,還是會承接這些業務,「希望2023、2024年高毛利產品接上來」,整體來說,2025年毛利率達10%目標,看起來還是有機會的。就明年各產品線表現來看,劉揚偉認為,最大成長動能將來自於雲端網路產品、其次為電腦終端產品、第三則會是元件及其他產品領域,最後才是消費智能產品,消費智能包括手機、電視、遊戲機,明年度表現會比今年差一點,所以整體參考表現,評估明年營運為中性持平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