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8月20日!美國要用補助去換入股台積電股權!


新聞說: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接受CNBC訪問時說,在國安考量下,美國必須能在本土製造晶片,不能過度依賴台灣。他還認為,晶片法的補助只是白送給那些很有錢的公司,質疑美國為何要把錢給市值1兆美元的台積電。因此,他證實美國政府尋求入股英特爾,因為既然希望英特爾在美國取得成功,不如換取該公司的股份。彭博資訊指出,若敲定這項安排,可能為其他晶片製造商達成類似協議奠定基礎。盧特尼克說:「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離中國只有80英里,這樣99%的先進晶片都集中在台灣,顯然不可行。我們要能在美國自己生產。」他說,這也是美國和日韓協議的一環,要建立足夠的基礎設施與產能,讓美國有能力製造這些晶片,「如果英特爾能夠在美國生產晶片或電晶體,當然是好事,雖然不是絕對必要,但那會是非常有利的局面」。隨後,主持人追問關於晶片與科學法尚未完全到位的資金,以及外界盛傳這些補助可能被轉換成股權時,盧特尼克說:「是的,在川普看來,美國應該獲得對等的利益,為什麼我們要把大筆資金給一家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美國納稅人能得到什麼?川普的答案是:我們應該拿到股權。拜登政府已經承諾的資金會發放,但我們會要求換取股權,讓納稅人獲得回報,而不是單純把錢送出去。」至於主持人問及政府是否會因持有10%股份而介入公司治理,盧特尼克則否認:「不,別想太多。我們只是把拜登時期的補助,轉換成川普政府下的股權。這不是治理問題。」他舉例,美國鋼鐵併購案中設置的「黃金股」,是為了確保日鐵遵守12項承諾,政府只是確保承諾會兌現,而不是參與經營。

這對台積電的營收及獲利會有影響嗎?

是的,這項美國政府尋求晶片製造商股權的提案,可能對台積電(TSMC)的營收及獲利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主要來自資金不確定性及潛在成本增加,但影響程度取決於最終談判結果及台積電的應對策略。以下我將從短期及長期角度分析,基於最新政策討論及台積電的財務展望。

短期影響(2025年內)

補助資金不確定性:台積電已從CHIPS Act獲得約66億美元補助(包括直接補助及貸款),用於亞利桑那州工廠擴張。截至2025年6月底,台積電子公司(包含TSMC Arizona)已收到約新台幣671億元政府補助,其中部分來自CHIPS Act(2024年第四季確認15億美元)。若美國政府將剩餘未撥付資金轉換成股權,台積電作為外國企業,可能面臨談判壓力或拒絕參與,導致資金延遲或取消。這會增加建廠成本(台積電美國投資已超過650億美元),壓縮獲利邊際。 

股價及市場反應:提案公布後(2025年8月19-20日),市場出現擔憂,台積電股價可能短期波動。外國公司如台積電及三星面臨更高風險,因為股權交換可能涉及地緣政治考量及股東結構變更,分析指出這會增加投資條件的不確定性,甚至迫使先進製程移轉至美國。 

營收及獲利預測調整:台積電於2025年7月更新全年展望,預計營收成長約30%(以美元計),第二季淨利已跳增61%至新台幣3,983億元,受AI需求驅動。但若補助改變,第三季毛利率可能從58.6%降至55.5-57.5%,部分因擴張成本及匯率因素;額外資金壓力可能進一步侵蝕此邊際。  儘管如此,台積電表示尚未看到客戶行為因Trump政府政策而改變,維持原預測。

長期影響(2025年後)

正面因素:這項政策旨在強化美國本土產能,台積電的美國工廠擴張(包括第二及第三座廠)正符合此方向,可能獲豁免部分關稅或額外支持。AI及高效能運算需求強勁(客戶如NVIDIA、Apple),預計支撐台積電營收成長。台積電已宣布美國擴張計劃達1,000億美元,部分製程將在美生產,這可減緩地緣風險。 

負面風險:若股權要求延伸,台積電可能需分出股份給美國政府(非投票權),稀釋股東權益並增加政府影響力。這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布局,特別是台灣產能佔先進晶片99%的現況被視為國安隱憂。 此外,競爭加劇(英特爾等本土公司獲股權支持)可能壓低台積電市場份額,間接影響獲利。但分析顯示,台積電的領先技術(3nm/2nm製程)及產能瓶頸,將持續支撐高定價能力。

整體評估:儘管提案提高風險,台積電的2025年展望未受Trump關稅影響而調整,顯示韌性。  若談判順利(例如維持補助而不換股權),影響有限;反之,獲利可能減少5-10%(依成本估算),但營收成長仍可達25-30%。

總體而言,影響存在但非決定性,台積電的全球領導地位及AI趨勢將緩衝衝擊。建議關注後續談判進展。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