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川普簽行政令對中國關稅寬限期再延90天,《CNBC》、《華爾街日報》與《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11日)簽署行政令,將原定於12日生效的對中國額外關稅再度延後90天。此舉再次推遲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最嚴厲關稅的最後期限,讓雙方有更多時間繼續磋商協議。美中雙方在5月於瑞士日內瓦首次會談後,同意暫停對彼此大部分商品加徵關稅,為期90天,美國對中關稅寬限期原定週二結束,但7月下旬美中談判代表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最新一輪會談後,雙方同意再度延長此寬限期。不過美方貿易代表強調,是否延長休戰期限,將由川普做出「最終決定」。果不其然,川普週一已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將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高額關稅寬限期延長90天,這項行政命令將關稅期限延至11月9日,這一結果符合外界預期。截稿前,白宮尚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此次延長意味著,5月達成的協議中對中國進口商品的30%關稅與對美國商品的10%關稅,將在短期內繼續維持,避免恢復至先前三位數的高關稅水準。不過,鋼鐵及部分醫療用品等特定品項的關稅將使兩國之間的實際關稅水準仍維持在較高區間。
川普對中國關稅再延遲九十天,這對鴻海、蘋果及台積電營收及獲利會有影響嗎?川普簽署行政令將對中國關稅寬限期再延90天,維持現行30%的美國對中關稅及10%的中國對美關稅,短期內避免恢復先前高達145%及125%的高關稅水準,對全球供應鏈及相關企業如鴻海、蘋果及台積電的影響相對有限,但仍需考量以下因素:
1、對鴻海的影響,鴻海(富士康)作為蘋果主要代工廠,且在中國有大量生產基地,關稅政策對其營運影響顯著:正面影響:延長寬限期意味著短期內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維持在30%,而非145%,降低鴻海在中國製造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成本壓力。特別是消費電子產品(如iPhone、iPad)因關稅成本未大幅上升,短期內對毛利率的衝擊較小。潛在風險:鴻海高度依賴中國製造,若90天後美中談判未達成長期協議,關稅可能大幅提高(如川普曾提及的「遠高於30%」),將增加成本並影響獲利。此外,鴻海需持續分散生產基地(如印度、越南)以降低關稅風險,短期內可能增加資本支出。營收與獲利預估:短期內營收與獲利受關稅影響有限,但長期取決於美中談判結果及鴻海供應鏈調整進度。若談判失敗,成本上升可能壓縮毛利率,或轉嫁至消費者,影響需求。
2、對蘋果的影響,蘋果產品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關稅政策直接影響其成本結構及市場競爭力:正面影響:關稅維持30%讓蘋果得以維持現有定價策略,短期內避免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同時,蘋果近期加碼在美國投資(如庫克宣布的千億美元投資計畫),可能獲得部分關稅豁免,進一步緩解壓力。潛在風險:若90天後關稅回升,蘋果可能面臨供應鏈成本上升,特別是iPhone等主力產品。若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可能影響銷量;若自行吸收,則壓縮獲利。此外,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可能因中國報復性關稅(如10%或更高)而受影響。營收與獲利預估:短期內營收與獲利穩定,特別是即將推出的新產品可按原計畫推進。但長期來看,蘋果需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如轉向印度、東南亞),以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否則高關稅可能導致獲利下滑。
3、對台積電的影響,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龍頭,間接受美中貿易戰及關稅影響:正面影響:關稅寬限期延長有助於穩定台積電客戶(如蘋果、輝達)的供應鏈成本,間接支撐台積電晶圓代工訂單。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亞利桑那州工廠)也可能使其部分產品獲得關稅豁免,降低政策不確定性。潛在風險:台積電雖主要在台灣生產,但其客戶(如蘋果、輝達)若因關稅成本上升而需求下滑,可能間接影響台積電訂單。此外,若中國對美報復性關稅擴大至半導體相關設備或材料,台積電的供應鏈成本可能上升。營收與獲利預估:短期內台積電營收與獲利受影響較小,因AI及高效能運算(HPC)需求持續強勁,且美國設廠進度順利。中長期若關稅戰升溫,可能影響客戶訂單,進而衝擊營收成長。
總體分析與展望
短期影響(90天內):關稅寬限期延長為鴻海、蘋果及台積電提供喘息空間,維持現有供應鏈運作,營收與獲利影響有限。特別是消費電子及半導體產業可繼續受益於AI與科技產品需求成長。中長期風險:若90天後美中未達成長期協議,關稅可能大幅提高,導致供應鏈成本上升及全球市場需求波動。企業需加速分散生產基地(如東南亞、印度)並優化供應鏈以應對不確定性。市場情緒與投資建議:寬限期延長短期提振市場信心,美股與台股相關企業(如台積電ADR)可能小幅上漲(如費城半導體指數近期表現)。投資人可關注美中談判進展,謹慎布局供應鏈多元化的企業,並留意關稅豁免政策(如美國設廠企業)帶來的潛在利多。
結論:川普對中國關稅寬限期再延90天,短期內對鴻海、蘋果及台積電的營收與獲利影響有限,主要因關稅維持較低水準(30%)且企業已有分散供應鏈的準備。然而,90天後談判結果將是關鍵,若關稅回升,成本壓力可能轉嫁至消費者或壓縮企業利潤。投資人應密切關注美中貿易談判進展,並優先考慮具備全球布局能力的企業以規避風險。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