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8月5日!外資群買了鴻海後股價強到沒朋友!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台灣摩根,買了4091張,第二名的是瑞銀,買了3369張,第三名的是港麥格理,買了2905張,第四名的是花旗環球,買了2540張,第五名是美商高盛,買了1930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凱基台北,賣了1361張,第二名的是摩根大通,賣了670張,第三名的是國泰敦南,賣了576張,第四名是元大,賣了474張,第五名的是合庫,賣了413張,昨天瑞銀及高盛賣出,今天又買回來了,發覺鴻海中有一隻無形的手在那拉抬及護盤,除了外資群在買外,當初鴻海向上漲到234.5元時的券商,如富邦,統一,元富,永豐金,國泰綜合,凱基等也又進來買鴻海了,昨天高盛及瑞銀賣出,今天又買了一些回來,一賣一買情況下,高盛當沖賠740萬,瑞銀賠623萬,昨天少數敢進場的散戶又賺到錢了,大家可以發覺從7月22日以來,鴻海下跌時散戶敢進來的狀態,7月22日鴻海下跌3元,散戶是完全不敢進來的,接下來外資群向上拉抬了14元,到了7月29日鴻海下跌4.5元,三大法人賣了3815張,代表僅有少數的散戶敢進來買3815張,接下來鴻海又上漲了10元,昨天鴻海下跌1.5元,敢進來的散戶稍微多一點點了,買了4949張,不過敢進來的散戶還是不多,所以今天三大法人又聯手買了14637張,反正只要散戶不敢進來,外資群就會繼續向上拉抬及護盤,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在二三二半導體調查及川普關稅明朗前不要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這樣他們就會自己的股價自己拉抬及護盤,確實目前散戶是不敢進去,所以鴻海股價就是會持續的驚驚漲,反正外資群近一個月平均是買在167元,在二三二半導體關稅明朗之前,你就不要用高於167元和外資群換手,那外資群就會持續的拉抬及護盤,鴻海昨天賣了電動車工廠,這要是放在三大法人賣幾十萬張的情況下,三大法人一定會在那放新聞說,鴻海電動車大挫敗,佈局六年電動車一場空,但近一年三大法人是買了鴻海三十萬張,所以昨天新聞的走向是鴻海轉向毛利率更高的AI伺服器,發大財般的存在,確實上面兩件事都是對的,但就看股票在外資群手上還是散戶手上,要是在散戶手上的話,我和散戶說鴻海把資源轉到AI伺服器,這是好事一件,但散戶只要看到三大法人去摜殺鴻海股價,就會說鴻海電動車大挫敗,大家在做價值投資時可以看外資群及散戶持有股票時會有的情況,當散戶買了一大堆股票後,我說外資群會去整散戶,一些酸民就會在那說我在找理由,現在三大法人買了一大堆的股票,三大法人依舊是在整散戶,雖然現在鴻海股價一直上漲,但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就是散戶賣的,在三大法人買了三十幾萬張鴻海股票後,這時鴻海股價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這樣我說三大法人在整散戶,這樣有錯嗎?哪天三大法人把股票賣給散戶後,他們就會壓制及摜殺,那時不論好營收,好財報,好消息,外資群及主力都能把白的說成是黑的。

今天鴻海上漲4.5元,股價收在184.5元,成交量52170張,外資群買超13360張,投信買超837張,自營商買超440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14637張,昨天鴻海處分俄亥俄州廠地,這是之前向Lordstown買的,市場說鴻海血賺了五十幾億,其實鴻海這項投資並沒有賺錢,看一下之前的新聞,鴻海與美國電動卡車新創公司 Lordstown 達成電動車合作協議,總交易價值 2.8 億美元,鴻海將以 2.3 億美元買下 Lordstown 俄亥俄州車廠,並投資 5000 萬美元取得普通股。本協議不具法律約束力,仍待雙方協商。華爾街日報周一報導,鴻海 將斥資 1.7 億美元,擴大對美國電動車新創 Lordstown Motors的資金挹注,成為後者的最大股東。兩家公司周一宣布,鴻海將投入 1.7 億美元購買 Lordstown 的普通股和新發行的特別股,Lordstown 計劃把出售股權取得的資金用來聘雇工程師,並促進公司營運,包含實現旗下電動皮卡 Endurance 首批 500 輛的出貨目標,鴻海買了Lordstown 的工廠確實是比較便宜買到,但條件就是要買5000萬美元普通股,後面再花1.7億買 Lordstown 的普通股和新發行的特別股,鴻海了不起就是平轉而以,我個人覺得和川普砍掉電動車普助也有一點關係,之前我們一直在那看川普和馬斯克分手擂台,一直不懂特斯拉的馬斯克為啥這麼生氣,川普是說因為自己砍了電動車的補助,所以特斯拉的馬斯克才會像瘋狗一樣的咬他,之前鴻海也許就是看上在美國製造能有電動車的補助,後面被砍掉後,可能客戶不覺得在美國製造不合適,所以鴻海就是保留了一些產品,剩下的就轉成佈局AI資料中心,這一次鴻海賣的Lordstown 土地是和之前買的一樣多,所以確實就是賣掉了,這工廠原本能生產30到50萬台,鴻海賣完後,就把資金拿來投資更搶手的AI伺服器,畢竟鴻海現在還沒有拿到幾十萬台的電動車組裝訂單,一直放一個這麼大的產能工廠在那也不是辦法,現在AI伺服器供不應求,就把電動車工廠轉成AI伺服器,這也算是一個好策略,這就像之前鴻海打算在美國蓋面板廠,後面發覺面板景氣不好,就轉成AI資料中心,對鴻海來說,就是以能賺錢為目標,鴻海也不是做研究事業的,要是短時期電動車看不到這麼大的市場,不如就是轉到AI伺服器,現在美國AI伺服器的需求很強勁,鴻海隨便都能拿到一大堆的訂單,相比電動車來說,鴻海要拿AI伺服器的訂單就和喝水一樣簡單,在電動車努力了老半天,也許就是拿下比較小的訂單而以,所以鴻海這一次賣Lordstown工廠並沒有賺五十億,如果大家要以之前鴻海買了Lordstown 的特別股及普通股已經變壁紙,等於就是賠掉了,最近賣了工廠後等於是把五十幾億賺回來,如果要這樣說的話,確實鴻海第三季有賺到五十幾億賣工廠的收入。
美國對電動車的補助是製造還是品牌?補助多少?美國對電動車的補助主要依據車輛製造條件而非品牌,具體由《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於2022年修訂的《國內稅收法》第30D條(Clean Vehicle Credit)規範。以下是詳細說明:
補助對象與條件
補助針對新電動車(EV)或燃料電池車(FCV),並非直接依據品牌,而是根據以下製造和組裝條件:

北美最終組裝:車輛必須在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進行最終組裝。消費者可通過車輛識別碼(VIN)查詢組裝地點(參考美國能源部網站)。
電池組件與關鍵礦物:

電池組件:至少50%(2025年起逐年增加)的電池組件價值需在北美製造或組裝,符合條件可獲得3,750美元補助。
關鍵礦物:至少40%(2025年起逐年增加)的電池關鍵礦物需在美國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提取、加工,或在北美回收,符合條件可獲得3,750美元補助。

車輛價格限制:

休旅車、貨車、皮卡:製造商建議零售價(MSRP)不得超過80,000美元。
轎車及其他乘用車:MSRP不得超過55,000美元。


製造商銷售上限:2023年1月起,取消了每個製造商20萬輛銷售上限的限制,適用於所有符合條件的車輛。
排除特定國家:自2024年起,電池組件或關鍵礦物若來自「受關注的外國實體」(如中國)將喪失補助資格。
補助金額
新車補助:最高7,500美元,分為兩部分:
電池組件符合要求:3,750美元。
關鍵礦物符合要求:3,750美元。
若僅滿足其一,補助為3,750美元;若均滿足,則為7,500美元。
二手車補助:最高4,000美元,限價25,000美元以下的合格電動車,補助金額為銷售價格的30%。
租賃車輛:租賃車輛可透過「租賃漏洞」繞過部分限制(如北美組裝或電池來源要求),由經銷商或租賃公司申請商業車輛稅收抵免,間接降低消費者成本。
其他細節
消費者收入限制:購買新車的個人調整後總收入(AGI)不得超過300,000美元(夫妻聯合申報)。
申請方式:消費者可選擇在購車時將補助轉讓給經銷商,直接降低車價,或在報稅時申請抵免(非退稅型,僅限抵扣稅款)。
補助終止日期:目前補助計劃預計持續至2032年,但2025年9月30日後可能因政策變化(如川普政府計畫終止補助)而提前結束。

品牌影響
雖然補助不直接針對品牌,但因北美組裝和電池來源要求,部分品牌(如特斯拉、通用汽車、福特的部分車型)因符合條件而更容易獲得全額補助,而部分進口車型(如某些歐洲或亞洲品牌)可能因不符合電池要求而僅獲部分或無補助。具體車型資格需查詢IRS或fueleconomy.gov的最新名單。
總結
美國電動車補助基於車輛的製造條件(北美組裝、電池組件與關鍵礦物來源)而非品牌,最高補助7,500美元(新車)或4,000美元(二手車)。政策鼓勵美國本土製造,但補助的未來可能因政治變化而調整。
海重訊!處分美國俄亥俄州電動車廠房與土地 全力攻AI資料中心,這和美國取消電動車補助有關係嗎?
根據目前可得的資訊,鴻海(Foxconn)確實在2024年宣布出售其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電動車廠房與土地,這座廠房原為通用汽車所有,後由Lordstown Motors持有,2022年被鴻海收購,用於電動車製造。然而,鴻海近期決定將這座廠房轉為AI資料中心的建設,這一轉向與全球科技產業向AI基礎設施的快速轉型趨勢一致。
關於美國取消電動車補助的部分,自2024年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其政權交接團隊明確提出計畫廢除電動車購車補助,並停止興建充電站的資金支持,轉而將資源用於國防優先事務及無中國供應鏈的電池與關鍵礦材供應(參考路透社報導,2024年12月16日)。此外,川普及其副手J.D. Vance多次公開表示對電動車補助的質疑,認為其成本高且效益有限,應優先恢復美國製造業競爭力。
鴻海處分俄亥俄州電動車廠房與土地的決定,是否直接與美國取消電動車補助有關,目前沒有公開資料明確證實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然而,從市場環境分析,這一決策可能受到多重因素影響:

電動車市場需求放緩:美國電動車市場雖在2022年增長88%(OICA數據顯示,美國占全球電動車市場約9%),但補助取消可能進一步壓縮消費者需求,導致電動車製造的投資回報率下降。鴻海可能因此重新評估其在美國電動車製造的策略。
AI資料中心需求激增:全球對AI算力的需求快速增長,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2035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增加2200太瓦時,AI資料中心是主要驅動因素之一。X上的討論也指出,美國電網基礎設施難以同時支持AI資料中心與其他高耗能產業的擴張,企業可能需在AI與其他領域間做出選擇。鴻海轉向AI資料中心,符合當前市場對高效能運算基礎設施的迫切需求。
政策與供應鏈變化:川普政策強調排除中國供應鏈,並優先發展美國本土製造。鴻海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參與者,可能因應政策風險與成本考量,選擇聚焦於AI資料中心這一更具長期潛力的領域,而非在補助減少、競爭加劇的電動車市場繼續投入。

結論:鴻海處分俄亥俄州電動車廠房轉向AI資料中心,與美國取消電動車補助的時間點重合,可能間接受到政策改變的影響,特別是電動車市場預期需求的減弱。然而,更主要的驅動力應是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及鴻海對市場趨勢的戰略調整。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