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房市正式進入盤整期,永慶房產集團比較七大都會區2025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的總價中位數,房價全面出現下跌。新竹縣市與高雄市成屋總價中位數跌幅超過15及14%最深。房產專家表,原先房價漲多的區域率先回調,北北桃三都雖同樣面臨市場修正壓力,但整體價格變動相對平和,跌幅均在3%以內,只有「溫和下修」。新竹、高雄總價年減幅逾14%根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新竹縣市與高雄市成屋總價中位數跌幅最深,新竹縣市從去年上半年的1,400萬元下修至1,188萬元,年跌幅達15.1%,是七都之最;高雄市則是從955萬元跌至820萬元,年減幅達14.1%,房價下修情況明顯。若以2025上半年和2024下半年做比較,除桃園市未見修正外,其餘縣市亦都有1.3%到11.4%的跌幅。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新竹縣市過去受惠於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與高收入人口移入,新竹房價漲幅十分快速,在去年甚至一度超越新北市,成為七都總價中位數第二高的縣市。不過,也由於高收入人群聚集,竹北、新竹市中心頻現高總價的新建案,對於許多消費者而言,購屋負擔仍相當沉重。而隨著近期新青安補助與房貸利率條件逐步收緊,房價負擔能力備受考驗,加上經濟未來前景不明,市場觀望氣氛濃厚,買方出手趨於保守,市場快速降溫,使原先房價漲多的區域率先回調,賣方不得不下修價格以利出售,導致總價出現明顯修正。在高雄市的部分,陳金萍指出,高雄市過去幾年房市受惠於科技題材、區域重大建設利多及人口回流,價格一度快速攀升,價格已逐步超出在地首購與換屋族的負擔能力;加上去年下半年開始,銀行房貸緊縮與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後,成屋市場面對貸款成數縮減、青年購屋補貼審查更嚴等政策壓力,市場購屋需求放緩,轉為觀望或暫緩進場,帶動成屋價格因此出現修正。而北北桃三都雖同樣面臨市場修正壓力,但整體價格變動相對平和,跌幅均在3%以內,呈現「溫和下修」格局。作為全台房價領頭羊的台北市、新北市2025年上半年總價中位數達2,050萬元及1,280萬元,仍為全台房價最高區域。陳金萍表示,雙北地區自用與置產買盤支撐力道強勁,房價變化較小,但價格已開始逐步鬆動。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台北市跌幅則高達0.8%,與2024年下半年對比則有1.3%的跌幅;新北市則較去年同期有1.5%跌幅,與2024年下半年相比也有2.0%跌幅。

根據您提供的資訊以及當前可得的房市數據和趨勢分析,針對2028年台灣房市是上漲還是下跌的機率,以及其背後原因,以下是詳細的分析與預測:
2028年台灣房市走勢預測:下跌機率較高,根據現有數據與市場趨勢,2028年台灣房市下跌的機率相對高於上漲,推估下跌機率約60-70%,上漲機率約30-40%。以下是支撐此預測的主要因素與詳細分析:
下跌的主要原因
房價高基期與負擔能力挑戰
現況:如您所述,2025年上半年台灣七大都會區房價已進入盤整期,新竹縣市和高雄市成屋總價中位數分別下跌15.1%和14.1%,顯示房價漲多的區域率先回調。即使是房價相對穩定的雙北地區,也出現溫和下修(跌幅0.8%-2.0%)。這表明房價高基期已對購屋者的負擔能力構成壓力,特別是在新竹和高雄,過去快速上漲的房價已超出首購族與換屋族的承受範圍。
影響至2028年:高房價問題若持續,結合少子化趨勢(人口結構改變導致需求減少)以及經濟成長放緩,購屋需求可能進一步萎縮。尤其在新竹,半導體產業的榮景雖支撐房價,但若全球科技需求放緩或產業外移,房價支撐力將減弱。高雄則因科技題材和建設利多逐漸消化,價格上漲動能已顯疲態。
政策收緊與貸款限制
現況:2024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銀行房貸緊縮(貸款成數降低、利率上升),加上新青安補助審查趨嚴,導致購屋需求放緩,交易量大幅縮減。例如,預售屋交易量從每月1.5萬戶跌至6,000戶,顯示買方信心減弱。
影響至2028年:若央行持續維持緊縮政策(例如控制不動產放款集中度),貸款成本將繼續上升,進一步壓抑購屋需求。此外,新青安政策預計於2028年結束,屆時首購族補助減少,可能引發交屋潮與賠售壓力,特別是2020-2023年間購地潮推案的建案將於2026-2028年進入交屋高峰。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賣方進一步下修價格,推高房價下跌機率。
交易量萎縮與市場觀望氛圍
現況:2025年上半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僅130,151棟,年減26.4%,創近8年最低紀錄,顯示房市已進入「量縮價揚」後的「量縮價跌」階段。買方因經濟不確定性和房價負擔加重而趨於觀望,賣方則因市場冷卻而被迫降價出售。
影響至2028年:若經濟前景持續不明(例如中美貿易戰加劇或全球經濟放緩),買方觀望情緒可能延續,交易量進一步萎縮。根據專家預測,2026-2028年可能出現「餘屋vs新案」的多殺多現象,空屋量增加將對房價形成更大下行壓力。
少子化與人口結構變化
現況:台灣少子化趨勢加劇,長期影響房市需求。財經學者章定煊指出,少子化可能在15年後(約2039年)導致空屋爆量,但其影響可能提前顯現,特別是在2028年新青安政策結束後,首購族需求減少。
影響至2028年:少子化不僅降低購屋需求,也改變人口流動趨勢。過去支撐高雄和新竹房價的人口回流和高收入移入可能減弱,導致這些區域房價進一步承壓。雙北因自用與置產需求較強,跌幅可能相對溫和,但整體市場難以逆轉需求減弱的趨勢。
上漲的可能原因
儘管下跌機率較高,仍有一些因素可能支撐房價上漲,但其影響力相對有限:
新建案供給量低
現況:2025年建商手上尚未賣出的新案數量處於歷史低點,且已轉成屋的量極少,供給端緊張可能對房價形成支撐。
影響至2028年:若供給持續受限,特別是在雙北等需求穩定的地區,房價可能維持相對穩定或小幅上漲。然而,供給減少的影響可能被交易量萎縮和需求放緩抵銷,難以推動全面上漲。
雙北市場支撐力強
現況:台北市和新北市因自用與置產買盤穩定,2025年上半年房價跌幅僅0.8%-2.0%,顯示抗跌性較強。
影響至2028年:雙北作為全台房價領頭羊,投資與自住需求可能繼續支撐價格,特別是在優質地段。然而,若整體經濟環境惡化或政策持續收緊,雙北房價也可能面臨更大壓力,難以帶動全台上漲。
通貨膨脹與成本推動
現況:缺工與原物料成本上漲推高建商成本,部分建商選擇維持高開價以覆蓋成本。
影響至2028年:若通貨膨脹持續,建商可能繼續將成本轉嫁至房價,特別是在供給緊張的地區。然而,高房價可能進一步壓抑需求,導致價格上漲動能有限。
2028年房市情境分析
最可能情境:量縮價跌(機率60-70%)
隨著新青安政策結束、交屋潮到來(2026-2028年),以及貸款限制持續,市場觀望氛圍加重,交易量進一步萎縮。房價漲多的區域(如新竹、高雄)可能持續下修,跌幅約5-10%/年;雙北則呈溫和下修,跌幅約1-3%/年。整體市場進入「量縮價跌」格局,特別是在政策與經濟不確定性未解的情況下。
次可能情境:持平震盪(機率20-30%)
若經濟環境穩定(例如中美貿易戰影響減弱或全球經濟復甦),且建商維持低供給策略,房價可能在部分區域(特別是雙北)持平或小幅震盪。然此情境需依賴政策鬆綁(如房貸限制放寬)或需求回溫,可能性相對較低。
較不可能情境:顯著上漲(機率10-20%)
除非出現重大利多(如央行大幅降息、重大建設帶動人口流入、或全球科技需求激增),房價難以重現過去快速上漲的態勢。雙北優質地段或有小幅上漲,但整體市場受限於高基期與需求萎縮,難以全面上揚。
結論:綜合以上分析,2028年台灣房市下跌的機率較高(60-70%),主要受到以下因素驅動:高房價已超出負擔能力,買方觀望情緒濃厚。央行信用管制與房貸緊縮持續壓抑需求。新青安政策結束與交屋潮可能引發賠售壓力。少子化與經濟不確定性長期削弱購屋需求。上漲的機率(30-40%)主要依賴供給緊張與雙北市場的抗跌性,但這些因素難以抵消整體市場的下行壓力。建議購屋者密切關注2026-2028年的交屋潮與政策變化,特別是在新竹和高雄等跌幅較深的區域,可能出現較佳的進場時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