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8月1日!iPhone熱銷蘋果營收成長三年多來最強!

新聞說:蘋果iPhone賣得好!蘋果營收成長三年多最強,盤後漲2%,蘋果31日盤後公布上季 (2025 年第 3 季,6 月底止) 財報輕鬆打敗市場預期,整體營收成長 10%,是 2021 年 12 月以來最佳單季表現,iPhone 業績意外亮眼,反映消費者為了規避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而出現的提前採購潮,盤後股價應聲上漲逾 2%。展望本季 (第 4 季,9 月止) ,蘋果預期,本季的營收增幅將為「中至高個位數百分比」,優於分析師所估的 3%。此外,服務業務的成長將接近本季的 13%,而且即使把關稅帶來的成本納入考量,毛利率仍將介在 46%到47%。蘋果執行長庫克表示,上季關稅導致成本額外多出 8 億美元,這比蘋果 5 月時預估的9億美元低。至於本季,蘋果認為在沒有其他變化的情況下,關稅成本約11億美元。庫克說:「無論用什麼指標看,這都是表現卓越的一季。」截稿前,蘋果盤後股價上漲約 2.2%。該股周四稍早收盤報每股207.57美元,今年來累計下跌約15%,遠遠落後於輝達、微軟等其他重量級科技公司。

2025年到6月28日為止財報關鍵數字及LSEG 訪調分析師預期

稀釋後 EPS:實際1.57 美元 分析師預期 1.43 美元 

淨利:實際244.3 億美元 (年增 13.9%)

營收:實際940.4 億美元 (年增 10%)  分析師預期 895.3 億美元 

毛利率:實際46.5% 分析師預期 45.9%

各終端產品表現 分析師預期. 分析師共識預期

iPhone 營收:實際445.8 億美元 (年增 13%) 分析師預期 402.2 億美元

Mac 營收:實際80.5 億美元 (年增近 15%) 分析師預期 72.6 億美元

iPad 營收:實際65.8 億美元 (年減 8%) 分析師預期 72.4 億美元

其他產品營收 (含 AirPods 和 Apple Watch):實際74 億美元 (年減 8.64%) 分析師預期 78.2 億美元

服務營收 (含 iCloud、Apple Music、Apple TV+):實際274.2 億美元 (年增 13%) 分析師預期 268 億美元

庫克表示,上季營收成長的 10 個百分點當中,約有 1 個百分點來自是因為消費者在關稅前的提前採購。

iPhone 依然是蘋果最重要的業務,營收成長 13%。庫克表示,iPhone 16 比去年同期販售的前一代 iPhone 15 更受歡迎,銷售增幅達到「強勁的兩位數百分比」,他特別提到現有用戶熱衷於升級到新手機。蘋果 2 月還推出新的平價手機 iPhone 16e,也帶動買氣。Mac 則是所有業務中成長最快的領域,年增近 15%。蘋果在上季快要開始之前,發表了新版 MacBook Air 筆電,以及 Mac Studio。服務業務,也就是包含保固、內容訂閱、與 Google 許可協議以及 iCloud 的這一塊,營收成長 13%。庫克特別點出 iCloud 的訂閱成長,並透露 App Store 上季的營收增幅為「兩位數百分比」。iPad 和「其他產品」是上季表現比較弱的環節。iPad 營收下滑 8%,儘管在 3 月、也就是上季季初推出平價版 iPad,也未能顯著激勵買氣。「其他產品」主要是穿戴裝置,包括 Apple Watch、AirPods 等配件,上季營收下滑逾 8%。

在「其他產品」這個類別,蘋果面臨最大的障礙可能是 Vision Pro,這款耗時近十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的裝置,售價高達 3499 美元。儘管其價格不菲,但對穿戴裝置的營收幾乎沒有實質助益,業績表現也不如預期。蘋果計劃在今年稍晚推出配備新晶片的升級版本,但重大產品變革預料要到 2027 年才會出現。

各地區銷售

美洲:411.98 億美元 (年增 9.3%)

歐洲:240.1 億美元 (年增 9.7%)

大中華:153.7 億美元 (年增 4.4%)

日本:57.82 億美元 (年增 13.4%)

亞太其他:76.73 億美元 (年增 20%)

蘋果在大中華地區表現亮眼,營收年增 4% 至 153.7 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152億美元,扭轉前兩季的低迷表現。在蘋果的會計年度第1季期間,大中華地區的營收下滑了 2%。庫克表示,中國補貼手機裝置的政策,幫助帶動蘋果在大中華地區的業績。庫克說:「我們觀察到全球大多數市場都在加速成長,包括大中華地區以及許多新興市場。」

韓國股市今天下跌3.56%,和韓國政府擬調高法人稅並恢復證券交易稅率有沒有關係?

韓國股市(KOSPI)今天(2025年8月1日)下跌3.56%,確實與韓國政府提出的2025年稅制改革方案有密切關係,特別是調高法人稅和恢復證券交易稅率這兩項措施。以下用白話解釋為什麼這兩件事可能導致股市下跌,並結合相關資訊分析:

1. 法人稅調高1%:企業利潤受壓

韓國政府計劃從明年起將法人稅稅率上調1%,這意味著企業要多繳稅,利潤可能會減少。對投資人來說,企業賺錢少了,股價可能會被拖累。特別是像SK海力士(SK Hynix)或韓華航太(Hanwha Aerospace)這樣的大公司,利潤縮水可能讓投資人對它們的未來表現沒那麼樂觀,於是賣股離場,導致股價下跌。彭博社報導指出,今天KOSPI下跌3.1%,SK海力士和韓華航太是主要拖累因素,這顯示市場對企業稅負增加的擔憂已經反映在股價上。

2. 證券交易稅率恢復至0.2%:交易成本上升

政府計劃將證券交易稅率從目前的0%(KOSPI)或0.15%(KOSDAQ)調回2023年的0.2%,這讓買賣股票的成本變高。對短線投資人來說,交易成本增加會壓縮利潤,可能讓他們減少交易頻率,甚至退出市場。交易量如果下降,股市流動性會變差,股價也容易下跌。尤其韓國股市有不少散戶投資人(約三分之一的股民直接持有股票),這群人對稅負變化很敏感,聽到這消息可能會先賣股觀望。

3. 資本利得稅門檻降低:更多投資人得繳稅

政府還要把對股票交易利得徵稅的門檻從單一股票市值50億韓元降到10億韓元(約台幣2400萬元)。這代表更多中大型投資人得繳資本利得稅,投資股票的吸引力可能下降。這些投資人可能會賣掉部分持股,轉投其他市場或資產(像債券或海外市場),這也會對股市造成賣壓。

4. 股利稅率降低的影響有限

雖然政府計劃將高股息企業的股利稅率從45%降到35%,這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是好消息,可能支撐一些高股息股票的表現。但這項利好似乎被其他加稅的負面消息蓋過,短期內無法抵銷市場的恐慌情緒。彭博社提到,市場對稅制改革的反應偏負面,投資人被加稅的消息「嚇到」,導致拋售。

5. 其他背景因素

近期市場情緒:韓國股市在2025上半年表現很好,KOSPI漲了約28%,主要是因為新總統李在明上台後承諾的「KOSPI 5000」計畫和股東友善改革讓投資人樂觀。但這次稅改被視為對投資人不利的政策,打破了市場的樂觀情緒,引發調整。

外資反應:韓國股市有不少外資持股(約三分之一),外資對稅負增加很敏感。如果他們覺得韓國市場的投資回報不如預期,可能會撤資,進一步推低股價。

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雖然新政府帶來改革希望,但韓國去年經歷了政治動盪(像前總統尹錫悅的戒嚴令風波),加上美國對韓國出口徵收關稅(2025年7月9日起將達25%),這些外部壓力也讓投資人信心脆弱,稅改消息只是火上加油。

總結:下跌與稅改高度相關

今天KOSPI下跌3.56%,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對政府調高法人稅和恢復證券交易稅的負面反應。加稅讓企業利潤和投資回報縮水,嚇跑了部分散戶和外資,導致賣壓增加。彭博社報導也證實,市場因稅改消息「受到驚嚇」,直接導致KOSPI大跌。 雖然股利稅率降低可能支撐某些高股息股票,但整體市場情緒偏向悲觀,短期內很難扭轉下跌壓力。

不過,股市表現還會受其他因素影響,比如企業財報、全球經濟趨勢,或新政府的後續政策。如果李在明能推出更多投資友善措施(像強化公司治理或減少財閥結構問題),可能會緩解市場的擔憂。建議持續關注KOSPI指數走勢和外資動向,這些都會是未來股市的關鍵指標。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