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創第一季營收3,464.9億元,年增45.4%,營業淨利151.5億元,年增達1.15倍,稅後淨利53.31億元,年增51.3%,每股純益1.85元。
緯創第二季營收5512.91億元,年增129.5%;毛利率4.44%,年減3.92%;營益率1.96%,年減1.64%;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65.04億元,年增47.4%;每股盈餘2.2元年增41.9%。
廣達第一季營收為4856.72億元,年增87.6%,毛利率7.92%,年減0.56%,營業利益246億元,年增1.1倍,營益率5.07%,稅後盈餘194.98億元,年增61.6%,每股純益5.06元。
廣達第二季營收5,041.22億元,年增62.6%;毛利率7.05%,年減1.53%;營益率4.05%,年減0.86%;純益率3.34%,年減1.54%;稅後純益168.61億元,年增11.5%,每股純益4.37元。
A大回答:市場上的投資人每一個人都是能每一個月看到營收,每一季看到財報,從財報又能知道毛利率,營利率及獲利率,近一兩年AI伺服器爆炸性成長,市場會認為第一季廣達及緯創的營收對獲利比例會差不多,所以每一個月開出營收時,投資人就會把營收成長帶入獲利比例,以緯創來說,第一季營收年增45.4%,營利年增1.15倍,稅後淨利年增51.3%,投資人看到緯創第一季營收及獲利後,就會覺得緯創營收可以讓獲利更漂亮,在四月,五月及六月這三個月期間,每一個月緯創開出營收就是年增,如四月營收年增82%,五月營收年增162%,六月營收年增135%,要是以第一季營收年增45%,獲利增51%,市場會推測第二季緯創豈不是獲利會增120%,去年第二季獲利1.55元,第二季就是要賺3.55元,結果第二季緯創開出財報是營收增加129.5%,獲利年增41.9%,這也是為什麼市場看到緯創第二季賺2.21元後股價會大跌,一些散戶不懂上面的預期心理,他們就會覺得緯創去年第二季賺1.55元,今年第二季賺2.21元,覺得明明賺很多,獲利也年增41.9%,結果憑什麼股價大跌,其實市場早在每一個月開出營收時,都是以營收增129% ,獲利也增129%帶進去,接著反應在股價上,廣達也是一樣的道理,第一季廣達營收年增87.6%,獲利年增61.6%,在廣達開出四月,五月及六月營收時,市場就把相同營收成長對應獲利的數字帶進去了,廣達四月營收年增58.2%,五月營收年增58.2%,六月營收年增70.6%,市場從廣達第一季營收增87.6%,獲利能增61.6%帶入,所以就認為廣達第二季營收年增62.6%,獲利至少要年增四成多,結果開出來獲利年增11.5%,這樣大家懂了嗎?第二季有可能廣達及緯創採取buy and sell交易模式,所以營收暴衝,毛利率下降,但最終總獲利還是會增加,不過就不會是市場預期的營收大增,獲利也大增。再來看一下市場會怎麼預期鴻海,鴻海第一季營收1.64 兆元,年增 24%,毛利率6.11%,年減0.2%,營業利益 465億元年增27%,營益率2.83%,年增 0.05%,淨利率2.56%,、年增0.9%,稅後純益421.08億元,但年增91%,每股純益3.03元,第一季營收年增24%,本業營利增加27%,所以第二季鴻海營收要是增兩成,市場就是預期鴻海本業營利也是增兩成,這時會有人說,第一季鴻海稅後獲利增加91%,但大家還是得了解一件事,去年第一季有夏普業外賠了一百多億,所以第一季鴻海稅後獲利本來就不是正常,鴻海正常第一季是能賺2.5元左右,所以2025年第一季獲利3.03元,獲利大概也是年增兩成,來看一下第二季鴻海財報,營收1.79兆,營收年增16%,市場應該就是預期本業營利增加16%,結果第二季鴻海本業營利增加27%,這一定就是比市場預期的還要好,業外獲利來到85.5億,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應該是能賺20到30億,業外關聯企業有夏普賺57億,因為鴻海僅持有夏普34%,再加上其他的業外子公司,能賺個20到30億,鴻海業外賺85.5億,所以其他利益及損失應該是賺20到30億,這幾天市場看到仁寶,和碩業外爆雷,其實對於鴻海的業外就不會有太大的期望,加上緯創及廣達第二季毛利率及營利率下降,市場也是會怕鴻海營收增加但營利率增加的不如預期,但鴻海營收增16%,本業營利率增27%,會這樣的道理很好懂,鴻海早就用buy and sell交易模式了,鴻海的營收沒有像廣達及緯創成長的這麼誇張,畢竟鴻海是有智慧型手機,電腦,筆電這些基礎營收,所以營收不可能像廣達及緯創這樣成長這麼誇張,鴻海以前本來就會使用buy and sell交易模式,緯創及廣達第二季營收大幅度提升,很有可能就是採buy and sell交易模式,這種模式總獲利會增加,營收會暴增,但壞處就是毛利率會下降,而且容易被市場誤會營收大增獲利也要大增,鴻海本業及業外開的都算是很不錯,本業我本來就是預估540億,會這樣預估就是把工業富聯,富智康及鴻驣精密的獲利加進去,再把剩下的營收用和去年一樣的營利率去計算,所以差不多得到540億,以目前來看,鴻海第二季被台幣升值10%及關稅10%影響的不大,和廣達,緯創,仁寶,和碩,英業達第二季財報比起來,鴻海算是揚眉吐氣一次了,之前都是廣達,緯創開的特別好,這一次鴻海發揮了全球佈局的優勢,一口氣打敗了所有AI概念股及代工廠類股。
鴻海說AI伺服器第二季年對年成長60%,第三季年對年成長170%,機櫃AI伺服器季對季成長300%,全年AI伺服器營收來到兆元,大家還是得了解鴻海雲端網路去年第三季營收5884億,這並不是全部都是AI伺服器,在雲端網路這一項中包括了伺服器,AI伺服器還有一些5G網路相關的營收,今年劉董說伺服器及AI伺服器營收會各有1兆元,今年雲端網路會有三兆多,所以AI伺服器在去年佔的營收本來就不高,去年雲端網路營收兩兆,今年會來到三兆,在2023年AI伺服器營收才三千億,2024年來到六千多億,今年來到一兆,2024年有12個月,AI伺服器營收六千億的話,一個月大概500億,去年AI伺服器營收六千到七千億,今年會有1兆,代表每一個月AI伺服器的營收會有833億,這是平均來計算,當然就是一季比一季好,第二季優於第一季,第三季優於第二季,第四季優於第四季,加起來一年就是1兆元,所以看來成長好像很多,但是其實是AI伺服器營收目前佔鴻海營收還不大,今年會有1兆,明年要是能再年對年成長60%或是170%,那就會有500億到850億的成長,鴻海全年營收是7.6兆,AI伺服器要愈到後面威力愈大,現有複合成長率很高,那是因為一開始AI伺服器營收佔比還很小,GB200機構系列去年第四季才小量出貨,第一季開始出貨,第二季慢慢放量,第三季因為已經優化了,所以一季比一季好,GB系列的機櫃伺服器一開始營收就是很小,所以會成長的很誇張,也許就是一千台變兩千台,變三千台這樣的成長,未來要是來到出貨一萬台,下一季又能年對年成長300%,等於是一萬台變三萬台,這樣的營收就會比較誇張,今年鴻海說消費智能會和雲端網路差不多,就是三兆多,第一季雲端網路營收5652億,這一項全年要有三兆多,第二季鴻海營收1.79兆,鴻海說雲端網路佔41%,所以就是7339億,第一季加第二季雲端網路營收是5652億加7339億,會等於12991億,第三季加第四季雲端網路會有一點七兆到兩兆的營收,平均一個月會有8500億到1兆營收,鴻海雲端網路中的5G網路營收不會成長,只有伺服器和AI伺服器會同步成長,所以大家會看到第三季AI伺服器會年對年成長170%,去年第三季雲端網路5887億,其中AI伺服器大概就是500億,成長170%,第三季AI伺服器應該就是1350億,這是很合理的。
鴻海在開出財報之前,我有舉過台達電,鴻準當例子,公司會因為台幣升值10%造成淨值減少10%,鴻海第二季的權益總計季對季減少11%,年對年減少5%,淨值大概就是會來到104.5元左右,理論上應該是118.2元加上3.19元,這樣會是121.39元,要扣掉5.8元的股息,扣完股息後鴻海淨值會來到115.59元,台幣升值10%,所以115.59元乘以0.9,這樣就會得到104元左右的淨值,第二季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情況,企業不會為自己的淨值做避險,道理也很好懂,鴻海持有人民幣,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這些貨幣可以當成員工薪水支付給員工,所以根本不需要為這些貨幣做避險,台幣升值就僅是財報的需求要轉成台幣單位,大家才會看到淨值減少10%,鴻海的淨現金比去年第二季減少了40%,這也是我之前和大家說的,原本鴻海業外中的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能穩賺30到50億,這就是錢放銀行定存及支付利息得到的差額,因為鴻海AI伺服器業績大爆發,鴻海要把現金拿去投資、蓋廠,備料或擴廠等,這就會造成鴻海現金變少,穩賺的利息自然會變少,鴻海把錢拿去生產AI伺服器,大家就會看到鴻海本業營利大爆發,本業營利比去年多賺了120億,穩賺的利息少賺10到20億,換得本業營利120億,這也是很值得。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