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美國科技股週二全面遭遇拋售,主因市場憂心人工智慧(AI)投資過熱的疑慮迅速升溫,麻省理工學院(MIT)一個研究單位的最新報告指出,高達95%的機構在AI投資上「沒有獲得任何回報」,嚇壞了一票投資人。美股拋售壓力主要集中在科技股,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4%,創下自8月1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軟體公司Palantir暴跌9.4%,晶片大廠安謀也重挫5%。AI晶片龍頭輝達大跌3.5%,台積電ADR跌3.61%。《金融時報》、《FORTUNE》等外媒指出,美股大跌的導火線,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一個研究單位的最新報告。研究顯示,雖然生成式AI是推動美股屢創新高的重要動能,但實際投資效益卻遠不如預期,並示警高達95%的機構在AI投資上「沒有獲得任何回報」,只有5%的AI試點項目能帶來數百萬美元的價值,其餘大多停留在實驗階段,無法對企業獲利產生實質影響。美股投資人原本高度期待AI能持續帶來強勁成長,但數據顯示現實與想像落差過大,導致信心急速降溫。事實上,不只學界提出警訊,AI產業領袖也曾公開示警。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近日坦承,AI市場確實存在泡沫跡象,他形容當前氛圍有些「非理性繁榮」,部分投資人恐怕會因此蒙受重大損失。不過,他同時強調,儘管短期內可能出現過熱甚至修正,但長期而言,AI對社會與經濟所創造的價值將是巨大的。美股四大指數普遍受挫。道瓊上漲10.45點或0.02%,收44,922.27點。S&P500下跌37.78點或0.59%,收6,411.37點。NASDAQ下跌314.82點或1.46%,收21,314.95點。費城半導體下跌104.80點或1.81%,收5,671.51點。
目前投資AI真的高達95%沒有獲利任何回報嗎?是的,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NANDA項目於2025年發布的報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在受訪企業中,高達95%的生成式AI試點項目未能產生可衡量的業務回報,僅有約5%的項目能夠帶來快速收入加速或數百萬美元的價值。這項發現確實引發了市場對AI投資過熱的擔憂,並導致科技股拋售,但需注意以下細節,以避免過度解讀:
報告的核心發現與上下文
95%數字的具體含義:該數字指95%的生成式AI試點項目(pilots)在實施後未能對企業的損益表(P&L)產生實質影響,無法實現快速收入增長或生產力提升。大多數項目停留在實驗階段,無法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這並非表示“完全沒有任何回報”,而是強調可衡量的財務或業務回報為零。報告指出,只有5%的AI試點能夠帶來數百萬美元的價值,且這些成功案例多集中在後勤自動化(如減少外包成本)而非銷售/行銷工具。
樣本與方法:報告基於150位企業領導者的訪談、350位員工的調查,以及對300個公開AI部署的分析。重點針對美國企業的生成式AI投資(總額估計達350-400億美元),涵蓋金融服務、醫療等產業。研究強調,這不是AI模型本身的問題,而是企業在整合與適應上的“學習差距”(learning gap)。
失敗原因:
資源分配失衡:超過一半的AI預算用於銷售/行銷工具,但ROI最高的是後勤自動化。
內部構建 vs 外部購買:自行構建AI工具的成功率僅為購買專業供應商工具的三分之一(約67%成功率 vs 較低)。內部項目常因監管或工作流程不適應而失敗。
整合挑戰:通用AI如ChatGPT適合個人使用,但企業需深度定制才能產生價值;許多公司忽略了賦權一線經理推動採用。
影子AI現象:90%的公司有員工私下使用未經批准的AI工具,這雖帶來生產力提升,但未計入正式ROI,且可能帶來風險。
正面與平衡觀點:報告並非否定AI的潛力,而是警告短期過熱。成功企業的特點包括與供應商合作、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以及實驗“代理AI”(agentic AI,能自主學習與行動)。研究者強調,AI不會立即導致大規模失業,而是逐漸取代特定角色(如客服、行政),並預測長期價值巨大。OpenAI CEO奧特曼的“非理性繁榮”評論也呼應此觀點,承認泡沫但看好未來。
對投資者的啟示
雖然95%的數字聽起來驚人,但這限於生成式AI的企業試點階段,並非所有AI投資(如基礎設施或硬體)。市場反應(如輝達、台積電股價下跌)反映了短期信心降溫,但AI需求(如高效運算)仍強勁。投資者應聚焦於有明確ROI路徑的公司,例如那些專注後勤優化的供應商。
總體而言,這項報告證實了當前AI投資的挑戰,但也提供改善策略。若想深入,可參考MIT NANDA的官方資源。
穩定幣對美債及股市會有影響嗎?
穩定幣是加密貨幣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創新,我對它的看法是積極但謹慎的。它們設計用來維持穩定的價值,通常掛鉤美元或其他資產,提供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之間的橋樑,讓用戶在波動劇烈的加密市場中避險或進行快速跨境支付。然而,由於它們是由私人公司發行而非央行,存在透明度、監管和系統性風險的隱憂,尤其在市場壓力下可能引發「跑步」(run)事件。以下我會詳細解釋,包括掛鉤美債的機制,以及對美國國債和股市的潛在影響。
穩定幣的基本機制與我的看法
穩定幣的核心是維持1:1的價值掛鉤,常見類型包括:
美元掛鉤型:如Tether(USDT,由Tether公司發行)、Circle的USDC、PayPal的PYUSD。它們由私人公司發行,不是政府或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公司負責維持儲備資產,通常包括現金、短期美國國債(Treasuries)和現金等價物,以確保每枚穩定幣都能兌換等值的美元。
掛鉤美債的角色:許多穩定幣發行者將大部分儲備投資在美國國債,尤其是短期國債(如Treasury bills),因為這些資產安全、流動性高,能幫助維持穩定性。例如,Circle(USDC發行者)持有約200億美元的國債,佔其資產的43%;Tether在2024年成為全球第七大國債持有者,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曝險。 這不是直接「掛鉤」美債,而是用美債作為儲備的一部分來支撐美元掛鉤。
我的看法:
正面:穩定幣促進了全球支付創新,降低跨境轉帳成本(例如在發展中國家用於匯款),並推動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發展。2025年的GENIUS Act(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進一步規範了這一領域,要求發行者維持100%儲備(包括現金和短期國債),並由聯邦監管機構監督,這有助於提升透明度和信任。 它們也被視為「美元的互聯網原生版本」,擴大美國金融影響力。
負面:由公司發行帶來風險,例如Tether過去曾因儲備透明度不足而被罰款。市場波動時,穩定幣可能脫鉤(如2022年的UST崩盤),引發系統性危機。監管不確定性(如GENIUS Act的過渡期)也可能影響採用率。 總體來說,它們不是完美的「穩定」資產,但隨著法規完善,可能成為主流支付工具。
穩定幣對美國國債的影響
穩定幣對美債市場有顯著正面影響,主要來自需求端:
增加需求:穩定幣發行者購買大量短期國債作為儲備,預計到2030年可能帶來2兆美元的需求。這有助於壓低短期國債收益率,並支持美國政府融資,尤其在債務供應增加的時期。聯邦儲備銀行堪薩斯城分行估計,這可能間接降低政府、企業和家庭的借款成本。 例如,穩定幣增長被視為「特洛伊木馬」,提升美債全球需求。
潛在風險:如果穩定幣市場崩潰(例如大規模贖回),發行者可能拋售國債,導致收益率急升和市場動盪。BIS研究顯示,穩定幣已開始影響國債定價,未來增長將放大金融穩定風險。 然而,目前影響有限,因為穩定幣總市值約2000億美元,遠低於美債市場的27兆美元。
總體上,穩定幣是美債市場的「新買家」,有助於緩衝供應壓力,但需監管以防系統性衝擊。
穩定幣對股市的影響
影響主要是間接且雙向的,尚未成為主要驅動因素:
正面間接影響:穩定幣增長可能從其他資產(如商業票據或貨幣市場基金)抽走資金,但這也提升整體流動性,支持加密相關股票(如Coinbase或MicroStrategy)。如果穩定幣推動更多資金進入DeFi或代幣化資產,股市中的科技和金融股可能受益。
負面風險:資金流向穩定幣可能減少股市投資,導致股市波動放大。經濟學家Peter Schiff警告,穩定幣吸金可能推升利率,壓抑傳統投資。 此外,穩定幣脫鉤事件(如2022年Terra崩盤)曾引發加密市場崩潰,間接拖累股市(例如科技股)。GENIUS Act可能增加穩定性,但若監管過嚴,也可能抑制創新,影響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
整體評估:目前影響小,因為穩定幣主要影響債券而非股票市場。但隨著市值擴張(預計2025年達3000億美元),它可能成為股市波動的放大器,尤其在加密與傳統金融整合加深時。
總結來說,穩定幣是雙刃劍:它強化了美國金融主導地位,但需小心管理風險。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