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瑞銀,買了10636張,第二名的是摩根大通,買了2970張,第三名的是群益,買了2236張,第四名的是統 一,買了2059張,第五名是美林,買了1559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台灣摩根,賣了2596張,第二名的是美商高盛,賣了1563張,第三名的是港商野村,賣了1193張,第四名是富邦新店,賣了900張,第五名的是國泰敦南,賣了749張,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瑞銀,一開盤鴻海股價下跌時,大家覺得是誰護盤買上去的呢?沒有錯,就是美林,一早美林在175元買了206張,175.5元買了174張,176元買35張,176.5元買了34張,177元買了198張,177.5元買了143張,一早鴻海股價下跌時,美林就是發揮了自己的股價自己護盤,早上凱基台北看到有買盤在護盤或買超鴻海,凱基台北也跟著買,所以大家就看到鴻海股價從下跌3元,也就是175元開始反彈,瑞銀是從176.5元開始小買的,就是幾百張的買,大家今天有看到180元出現大單連發,這是瑞銀買的,瑞銀180元買了4803張,向上180.5元到181.5元瑞銀也買了近四千張,所以今天鴻海股價從180元開始都是瑞銀跪下買回的,當瑞銀跪下來時,凱基台北就賣出手上持股,完成了一買及一賣,買四千多張,賣四千多張,賺了462萬,美林看到鴻海漲上來時,也有稍微賣出一些股票,美林怕是散戶追的,漲上去先賣一點掉,要是跌下來能再護盤,結果美林當沖也是賺了299萬,還買超了1559張,這也是我之前和大家說的,股票如果在外資群手上,他們會拉抬及護盤,一早市場看到台灣被課徵20%,就相對的悲觀,還有一些散戶一早就在那說要作空,這種就是傻蛋一個,台灣被課關稅和鴻海有個毛關係,鴻海根本沒有多少營收是從台灣出口到美國的,要是這一波買的是散戶,一早散戶會做的事就是恐慌的殺出,因為看到韓國及日本僅被課徵15%,台灣竟然被課徵20%,散戶就會覺得死定了,完蛋了,要是宣布全球關稅稅率前是散戶大買,今天鴻海鐵定會跌五元以上的,一早鴻海先跌三元,美林就進場護盤了,要是這一波是散戶買,一早鴻海下跌三元,散戶就會開始先跑先贏,鴻海股價就會從下跌三元變四元,再來五元,也許盤中會跌更多,最終是會漲一點回來,但至少就是要跌個5元交朋友,今天美林護盤後,引發了瑞銀跪下來認錯回補買盤,瑞銀買了一萬多張,硬生生的把鴻海從下跌3元變成上漲3.5元。

從4月11日到昨天鴻海買賣超前五名如下,買超第一名美林買超95,557張,第二名富邦買超75,211張,第三名摩根大通買超61,403張,第四名美商高盛買超35,326張,第五名港商麥格理買超33,097張,賣超第一名新加坡商瑞銀賣超15,626張,第二名香港上海匯豐賣超9,009張,第三名元大-台北賣超8,584張,第四名港商法國興業賣超8,553張,第五名元富賣超7,263張,大家有看到瑞銀光從4月11日到昨天就賣了15626張,這一波鴻海從112.5元反彈到180元,瑞銀一直都是站在賣方,今天瑞銀買超了10636張,買在179.85元,再加上0.7元的交易稅及手續費,還有5.8元的除息,瑞銀等於是買在186.35元,瑞銀從4月11日到昨天平均賣在150元,賠了36.35元,今天止損了一萬張,賠了三十億,這三十億就是被美林賺走了,這還沒有完,從今年1月到4月10日,瑞銀賣了49766張,平均賣在171.5元,前幾天我有說第一季外資群平均賣在一百七十三元,合計五十五萬張,其中有十一分之一就是瑞銀的賣的,瑞銀第一季賣的已經從對的變錯的,當初我就說過,外資群可以很兇很猛的賣出五十萬張,賣出一百萬張把鴻海股價打下去,但他們要更低的買回來才算成功,去年第四季瑞銀賣了8479張,賣在203元,瑞銀是可以安慰自己今天買的是202元賣的部位,接下來瑞銀有兩個選擇,一是把今天買到的一萬張下星期一拿來摜殺,這樣就能救第一季賣在一百七十幾元的五萬張,另一條路就是含淚繼續買,這幾天我有和大家說過,一百七十幾元到兩百元是大部份外資群賣出的成本,只要高過這個價格他們就算是賣錯了,其中有一些外資群甚至是借券來賣出的,瑞銀如果下星期一把一萬張拿出來賣,確實能讓股價下跌個五元甚至是七元,但其他的外資群看到鴻海又跌到175元,又回到他們的當初賣的成本,有可能會買回來,這樣瑞銀好不容易買到的一萬張又會被其他外資群買回去了,接下來關稅不確定因素剩下半導體關稅,也就是八月中的232調查,外資群能買到大量股票也剩下兩星期了,大家不要忘了,散戶賣了二十七萬張,還有拿到股息能買二十幾萬張,這些潛在買盤也是在等半導體關稅明朗,要是外資群及主力不趁著接下來兩周買,很有可能八月中之後又要和散戶搶著買了,散戶五十幾萬張的買盤,很有可能又把鴻海股價向上衝破兩百元,賣出的外資群等於是拿了一百萬張股票打水漂了,當初拿了一百萬張股票把鴻海股價從兩百多元摜殺下去,沒想到一年過後鴻海股價又漲回去了,重點是外資群賣出的一百萬張股票完全沒有買回,外資群目前的持股水位剩下34.1%,記得在2019年時,外資群持股水位還有48%,這幾年鴻海獲利能力持續提升,外資群手上的股票則愈來愈少,真的就是很悲情。

新聞說:台灣關稅20%對台產業衝擊4大慘業出爐,經濟部ITIS報告一次看,美國對台灣啟動20%對等關稅,將直接推高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成本,對中下游製造業構成明顯壓力。研究分析指出,此舉不僅可能壓縮企業獲利,還可能重塑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三立新聞網》取得經濟部ITIS報告,其中就產業別衝擊及未來可能風險作出全面評估與因應。貿易面:價格競爭承壓,報告認為,20%對等關稅將導致我國輸美產品價格上升,對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與電子材料等產業影響尤為顯著。這些領域中,日本是台灣主要競爭對手,當前日本對美對等關稅僅15%,再加上日圓持續貶值,將使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進一步弱化。此外,業者可能透過第三地轉運、變更原產地來降低關稅負擔,這將導致貿易流重新配置,並增加企業營運複雜度。半導體等高階電子產品目前仍受《232條款》管理,不在20%對等關稅範圍內,但市場仍須關注美方後續調查與關稅政策變動。投資面:外移壓力升高,面對關稅壓力,企業可能加速將產線移往美國或關稅較低的國家,以維持出口競爭力。此舉可能引發產業外移,削弱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並降低國際資金對台灣的投資意願。技術面:創新能量稀釋,由於日本的關稅優勢,台灣企業可能傾向在日本或美國投資設廠與布局研發中心,相關人才與技術資源也可能隨之外移。長期而言,台灣本土產業創新能力恐遭稀釋,特別是抗衝擊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生態系出現技術缺口的風險,進一步削弱整體產業韌性與競爭力。

A大回答:之前我就一直和大家說,在台灣關稅公佈之前散戶鐵定是不敢買的,從4月11日到昨天,外資群合計買超192100張,投信買超91357張,自營商賣超10721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272736張,其中投信買超的91357張中有近八萬張是高股息ETF的0056及00918買的,剩下的就是市值型ETF買的,外資群買超的192100張中,有十萬張是美林買的,三萬多張是港麥格里買的,三萬張是高盛買的,剩下的就是大摩,小摩,花旗環球,台灣匯立等買的,當然還是有一些外資群還是站在賣方,三大法人買的二十七萬股票一定就是由散戶賣出來的,散戶除了賣出二十七萬張股票外,七月三十一日又領到股息,扣掉郭董,外資群後,至少百萬股東是能領四百多億,買個二十幾萬張也不是什麼問題,這一來一回會有五十幾萬張的潛在買盤,外資群及主力也是懂我說的這道理,所以在除息之後就一直讓鴻海股價很強勢,今天一早美國宣布台灣關稅率20%,台股指數跌四百多點,散戶以為自己能撿到外資群的屍了,一早鴻海股價最多下跌三元,來到175元,我只能說,鴻海的周線176.3元,月線166.45元,季線159.66元,近一季散戶平均是賣在159.66元,跌到175元散戶根本就撿不到什麼便宜,外資群也沒有打算讓散戶買更便宜的鴻海股票,沒多久就把股價向上拉抬到180元,尾盤收在最高點的181.5元,而且這幾天我一直說外資群在200元賣了20萬張,在一百七十幾元賣了五十五萬張,因為有背骨仔美林先買了十萬張回來,剩下的外資群根本不知道美林接下來會買還是會賣,與其被美林牽著鼻子走,外資群不如按著自己的成本去操作,對於資金比較大的外資群及主力來說,他們買賣是會影響股價走勢的,之前我就說過,外資群中就剩瑞銀打死不跪下來,但如果你是瑞銀的主力,你看到美林買了十萬張,最近又在那小賣後買,一付就是想要洗盤,加上還有其他的外資群及主力也紛紛的跪下來買回,那你會不會想要先買回來一些呢?今天瑞銀的行為證明瑞銀會想要買回一些,有可能瑞銀當初就是因為川普關稅去放空或賣出鴻海股票,今天台灣被課徵20%關稅,瑞銀當初放空及賣出的理由消失了,當然就是要開始買回。